楚天都市報12月12日訊(記者胡長幸 通訊員向希希)「現在翻譯行業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信息量在過去30年當中增加了100倍,但是語言服務交付速度要求提高了10倍,而人的單位服務產量只增長了1倍,而翻譯單價漲幅下降了。以前做翻譯可能幾年內買一套房,而現在只能買幾平米,這讓翻譯從業者壓力倍增。」
昨日在武漢舉行的2018首屆傳神者大會上,傳神語聯網董事長兼CEO何恩培說:在1分鐘時間內,目前機器的翻譯速度是50萬字每分鐘,而人工翻譯最快速度僅為300字每分鐘,頂級編輯閱讀速度為每分鐘1500字,機器翻譯速度已遠遠超過了人工速度。他預判,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機器取代人」的趨勢日益顯現,傳統人工翻譯公司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被機器翻譯公司佔領。
那麼,機器翻譯能否完全替代人工翻譯?傳統的翻譯公司會不會消失?在這場由中國光谷多語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翻譯行業大會上,不少行業專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邱鳴告訴記者,翻譯人才培養院校數量,近幾年都在增長,截至目前,全國設立翻譯碩士和本科專業的院校已達399所,其中湖北多達29所,跨語言跨文化翻譯服務的各種需求一直很旺盛。
不過他建議,高校翻譯專業,應鞏固和加強在培養人才跨文化溝通能力方面的優勢,擁抱人工智慧,廣大翻譯從業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同時善於利用機器翻譯提高翻譯效率,否則「淘汰自己的不是機器,而是會利用機器的同行。」
阿里巴巴達摩院資深算法專家陳博興透露,與人工翻譯相比,機器翻譯成本低得多,其適用於對翻譯錯誤有一定容忍度的場景,如日常會話、社交網絡等。今後,大量簡單的可讀翻譯會被機器取代,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優質翻譯仍將是人的天下。「在政商會見、合同文書等專業翻譯領域,人機共譯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於今後傳統翻譯企業的轉型,中國政法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孫志勇說,今後一家翻譯企業的譯員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這類似於區塊鏈「分布式儲存、點對點通信、非對稱加密」網狀組織結構,因此翻譯市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會出現壟斷型的大企業。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未來,翻譯行業和服務發展的趨勢,不是機器和人工誰取代誰,是小公司、中平臺、大生態,以及人機協同,而AI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會讓翻譯服務更加好地做到「信、達、雅」標準。
除大咖發聲外,活動現場還進行了首屆傳神者代表頒獎典禮,以表彰為跨語言文化傳播行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代表。同時,傳神語聯網推出的全球首款翻譯行業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產品「言值錄」也在現場舉行了連結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