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一月,倫敦地鐵就將迎來150歲的生日,150年倫敦地鐵仍在煥發出磅礴的生命力。今年十月,杭州將迎來第一條地鐵線,從硬體上來講,杭州地鐵無疑將大超倫敦地鐵,但倫敦的地鐵文化,卻值得杭州借鑑。
對於倫敦人來說,地鐵就是他們的生命線,據統計,每天倫敦地鐵的運送量達1200萬人次,奧運期間,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1500萬人次。綜觀一百多年來英國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部地鐵史,地鐵見證了這個國家工業化到現代文明的全過程。百多年前英國在全球稱霸,地鐵應運而生。雖年代久遠卻線路通達,雖設施陳舊卻堅實耐用,多少年來一直吭哧吭哧滿負荷在運轉。明年一月,倫敦地鐵就將迎來150歲的生日,150年倫敦地鐵仍在煥發出磅礴的生命力。今年十月,杭州將迎來第一條地鐵線,從硬體上來講,杭州地鐵無疑將大超倫敦地鐵,但倫敦的地鐵文化,卻值得杭州借鑑。
1861年,倫敦開始修建第一條地鐵中央線,在修建這條世界上誰也沒見過的地下鐵路之前,倫敦各大報章對它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比如地道會不會塌下來,旅客會不會被火車噴出的濃煙毒死之類。當時的地道掘進方法也很笨拙:先把地上部分的住戶全部搬遷,工人們從地面向下挖掘一條10米寬6米深的大壕溝,用黃磚加固溝壁,再搭成拱形的磚頂,然後將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耗資巨大。1863年,倫敦第一條地鐵獲得成功開始,嘗到地鐵甜頭的倫敦人就開始考慮修建第二條地鐵了。
地鐵建造者將倫敦的歷史和文化細緻刻畫到每條線路上。比如,海德公園站通道的牆壁上描繪的是英國1851年在當地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時的情形;因福爾摩斯出名的貝克街,地鐵站臺的牆壁用一塊塊小磚拼成,磚上印的全是這位大偵探的頭像。
如今的倫敦,從擁有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道開始,到今年4月為奧運會新開通的4條奧運專線。倫敦地鐵的總長度已經超過400公裡,地鐵在倫敦地下已經形成網狀結構,通往倫敦20個區。倫敦人把地鐵稱之為「地下的倫敦」。也許我們搭乘倫敦地鐵的時間不在高峰期,我轉乘的幾條線路都沒有出現異常擁堵的情況,人們上下有序,氣氛和諧。對於坐慣了擁有闊車廂的國內遊客來說,倫敦的地鐵車廂空間狹小。而且車子行駛到高速時,聲音異常刺耳,當地乘客已習以為常。
沒有空調,這是倫敦地鐵與國內地鐵另一個比較大的不同。英國的緯度較高,倫敦夏天的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左右,根本就用不著製冷空調,去年倫敦夏天的平均氣溫為15攝氏度,很多英國人被凍得夠嗆。偏偏,我第一次乘坐倫敦地鐵的那一天,當天的最高溫度達到了29攝氏度,習慣了夏天乘坐空調車的我,在地鐵內熱得夠嗆,但身邊的那些英國人,即便西裝革履也依然安之若素。
倫敦地鐵高峰期,擁擠並不亞於國內北京上海廣州,但地鐵裡的乘客一般都很安靜。要交談的,也儘量壓低聲量竊竊私語。偶有大聲說話者,往往是不諳規矩的外國遊客。沒有電視,廣播只是簡簡單單報站。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記者 李琛 文/攝 編輯:陳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