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為何要提碳中和?事關未來30年中美的歷史性對決博弈

2021-01-15 觀察者網

1月10日,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天風證券特邀經濟學家劉煜輝在2021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分享最新精彩觀點:

圖源: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今天我跟大家匯報的題目是三個認知:

第一個宏觀認知,

第二個市場認知,

第三個國家認知。

講到宏觀認知。不可迴避,一定要看到國家時代大的背景板。

今天的世界不是一個群雄並起的結構,就是兩極爭霸,用我們中國自己的語言講叫百年未有之變局。

去想百年前的今天,1913~1919,全球發生的最重要的一個事件,治權發生了一次轉移。經過一戰以後,全球的治權從日不落帝國交到了今天的美帝,轉眼100年了。

最近的這50年,最偉大的事件無疑是中國的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中國靠著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實現了偉大的經濟崛起。

到了今天,特別經過2020年這麼大的全球公共事件新冠的衝擊,到年終算帳,我那天算了一個帳,去年中國成長了2%,美國掉了4%,人民幣兌美元升了9%,最後一算帳,你驚人地發現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5%。

美國人自己也在評估,經過川普時代,過去4年的折騰,闖入瓷器店的大象橫衝直撞,自損式的極限施壓,一系列折騰以後,他自己也會評估,美國的精英也會評估。

中美之間的歷史博弈一定不是冷戰的劇本,它就是中國講的百年未有之變局,不可能是當年的美蘇突然一方轟塌,柏林圍牆倒塌,結束競爭的遊戲。未來是全球治權動態均衡結構的不斷嬗變。

2049 年,美國經濟可能只有中國的 75% ,美國只能儘可能阻止中國發展進程

對於中國來講,我們去年開了偉大的、劃時代意義的、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中共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五中全會上我們制定了未來15年的長遠規劃,它深遠謀劃了未來的30年。

也就是在未來的30年,我們中國面臨著兩個確定性的實現:

第一個15年在規劃中講得很清楚,到2035年我們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門檻是葡萄牙,人均2萬美金。

所以你取個中位數,大概是2.4萬美金,2.4萬美金乘15億人口,那就是未來15年中國一定會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超過美國,我們能包辦,這是確定式事件。

在此基礎上再幹15年,這就到了我們確定的第二個100年,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那時候你很可能看到另外一個確定性場景,美國(GDP)只有中國的75%,全球治權的均衡結構、動態均衡結構不斷嬗變,對應的就是這兩個確定性。

所以對於美國精英來講恐怕也要調整。我建議大家去看一下拜登政府任命的最核心的一個官員,美國新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44歲年輕人,民主黨未來的歐巴馬,哈佛的法學博士。

你去看看他的一篇文章的定調,用了一個詞叫共存(coexistent),中美之間經過4年拉鋸的博弈,它突然發現不能消滅對手,只能接受一個事實,就是儘可能利用規則阻止中國實現偉大國家的進程,這就是宏大的背景。

美國未來只能 MMT

對於美國來講,它要做的是什麼?MMT,沒有別的路。

拜登接收的是個爛攤子,從積極的意義來講,對於今天的美國,走出長期停滯的陷阱,改變過去30年、40年的下滑通道;從現實來講,入不敷出,去年一年政府的赤字增加了2.7萬億(美元)。

對於他來講,未來這個情況,通過加稅、稅制結構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改變今天美國的撕裂,人和資本的尖銳矛盾,只有一個方式,MMT。

無論從積極還是從消極接受現實的角度,去考慮MMT是必然的選項。

所以通過去年新冠這個事件,美國已經拋棄了過去200年,漢密爾頓立國時期所確立的經濟原則——財政的平衡, MMT從書卷中間、理論的探討成為政治的實踐。

去年是一個大通脹,中國要吃掉通脹大部分

所以今天的世界,我們講宏觀,其實沒有宏觀,宏觀就是一點,通貨膨脹。

去年事實上是一個大通脹,通脹從專業的角度不需要我多解釋,很好解釋,全球化結構背後的支撐。

美元的信用流從來靠的就是兩個輪子,美國是做基礎貨幣的,美聯儲是世界的央媽,把資產負債表規模從去年低點3.8萬億擴大到7.3萬億美元,所以去年這個輪子是高速舞起來。

中國幹什麼了?我們對衝疫情的不確定性,從經濟上去看,確實也是錢砸出來的,34萬億的社融,30個點的宏觀槓桿率上升。因為中國是做槓桿的、做乘數的。

兩個輪子,一個輪子是美國央媽做貨幣的,一個輪子是中國,中國是做槓桿、做乘數的,叫中國槓桿。

我們的宏觀槓桿率上升了30個點,兩個巨人的輪子同時舞起來,生成通貨膨脹。

在全球信用本位的結構中間,通脹是不均勻分布的,咱家得吃掉通脹的大部分。人家使的是美元,鑄幣權啊,治權的核心是鑄幣權。

這個信息,全球資本心領神會,11月30號,拜登上來的第一個經濟內閣閣員的任命就是讓中間那個白髮老太太(耶倫)做財政部長,量寬央媽做財政部長,這個信號還不明確嗎?貨幣財政要合流。

所以全球的資本心領神會,從11月30號開始的risk on過程,把比特幣一把掄了小50%,鐵礦砂掄了30%,銅、油掄了10%,SP500也漲了百分之三四,對應的就是MMT。

因為展望今年,美聯儲兩個輪子,美國輪子還要高速的轉。

拜登10月2號就職以後,兩院又是藍色浪潮,民主黨控兩院這是意外之喜,大家都預期之外的,原來還以為是分制,最後變成一個藍色狂潮。你想一想,後面這個輪子上10萬億指日可待的事情。

中國只有一個選擇:減速制動

對於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因為生產出來通貨膨脹,按照現有的美元信用本位的體系,沒辦法,咱家機制上得吃掉大部分。

所以對於我們來講只有一個選擇,減速制動,中國的槓桿要減速制動,所以你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貨幣政策,下面的答案是什麼?保持槓桿率的穩定。

你把它解構一下,怎麼樣保持槓桿的穩定?

分子分母你算啊,分子的速度,債務的速度去年是13.8,今年得回到多少?回到11以下,所以分子是要乘一個1.11。

分母是多少?

按照慣性,名義GDP能衝到10以上,而且一季度非常扎眼。

我們測算,一季度20%的GDP增長,到四季度得變成5%,平均下來得到10以上,所以分母也乘個1.1,分子分母約掉以後,槓桿率才能穩定。

它的背後對應的是什麼?減速制動,你金融周期得往下走。

中國要達到人均 2.4 萬美金的目標,一部分要靠匯率的升值,人民幣今年不會升很快

從6月份以後,人民幣開啟非常迅猛的升值,半年時間9%、10%。

背後的背景是什麼?大家不用去討論。

但是我可以告知大家人民幣升值背後的遠和近,從遠程來看,人民幣長程升值通道,我個人認為是早已謀定的。

因為你去看看2035年遠期規劃,我們制定的那個明確目標,未來15年之後,2035年中國要達到人均2.4萬美金的目標。從現在1萬美金到15年後2.4萬美金,按自然增長率,這15年每年複利要跑5~6%,非人力所為。

既然自然增長率頂不上去,必然的結果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其中一部分要靠匯率的升值。所以早已謀定的時點路徑就是升值+減速。

遠程來講一定是升值軌道,但從近程來看,人民幣名義匯率和真實匯率之間,我一直在講巴拉薩·薩繆爾森模型,為什麼這麼大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對應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模型模型,就是名義匯率和真實匯率之間的巴薩裂口,裂口沒有收斂,沒收斂的情況下還要張大,增加短期的通貨膨脹,克服通貨膨脹的壓力。這是決策可能要平衡的。

所以今年也不會升很快,去年升了一把快的,今年一定是阻滯性的,但長程的目標很清楚。

中國的政策直接對應的是反通貨膨脹,今年的通脹應該比去年弱,對股票市場是天大的利好

所以對於咱家的政策來講,去年6月份開始,直接對應的就是反通貨膨脹。

你看得出來一系列東西,那些細節都可以忽略不計,你去看主線,主線一個目的就是反通貨膨脹,而且這一把反通貨膨脹,雷霆萬鈞之勢,連續地靶向恆大、螞蟻、剛兌,看似孤立偶然,背後一氣呵成。對標的是就是需求側堵點。

因為這三個符號對應的是什麼?房地產、網際網路壟斷平臺、剛性兌付的地方政府龐氏債務,這不就是通貨膨脹產生的三個點嗎?

我們的決策應該是非常睿智的、老成謀國的。

國民經濟的4個環節,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網際網路壟斷平臺的勢力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把中間這一段控掉了。

小姐姐們為了李佳琦一天可以買100根口紅,中低品質的商品大規模化,對B端產生極盡擠壓,只能是壓縮利潤空間。

平臺的強就強在這裡,為什麼變成租金,為什麼叫壟斷?壟斷的背後就是經濟租金,為什麼要反它?不是那些民間八卦的、各種版本的故事,背後的各種紙牌屋,那都不重要。

核心還是回到國民經濟的四個循環,它就是個壟斷租金,所以宏觀的結論是金融周期,中國今天的金融周期也見頂回落。今年的通脹應該比去年弱,那對於股票市場來講,這就是天大的利好,股票市場最困擾的永遠是通貨膨脹,最舒適的交易狀態永遠是金融周期的下落勢。

所以,作為交易最靈敏的資本,在恆大、螞蟻、破了剛兌之後,每一個環節大家都心驚肉跳,系統性風險要溢出,但是打完之後,咱家的股票,咱家的核心資產拾級而上,這就是股票市場的邏輯。

股票市場是一個牛市,它是一個增量市場

第二個,市場認知。

我們站在今天時點做今年的投資,一定要認識到,我們看到的股票市場是一個牛市。

但這個牛市它是個新生兒,它只有兩年時間,是我們在2019年啟動了偉大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以後得來的。

我經常講一個笑話,我說一個30歲的證券市場老兵,你前面28年的職業經驗都可以歸零,沒有意義。因為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面對著中國一個偉大繁榮的,有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

從量上看它是一個增量市場,為什麼是增量市場?

因為它的背景是剛性兌付的金融條件逐漸破掉以後,家庭財富邊際改變的強大力量已經形成。

過去10多年搞股票基金最多的時候賣了3萬億,2015年的時候搞槓桿牛賣了3萬億,最後泡沫破一路萎縮,跌破了2.5萬億,去年一年翻了一倍,6萬億,今年開年基金又大賣。按照這個背景你去推演,今年基金依然大賣。

因為對於老百姓家庭來講,財富只有三個通道:

一個是房子;

一個是剛性兌付的金融產品;

一個是股票市場。

前兩條路都設有路障,只有股票市場「牽一髮動全身」,是五大要素市場的「樞紐」。


這個牛市不是中證 1000 的交易型牛市

從價上看,這個牛市不是散戶投資人心中所憧憬的中證1000的交易型牛市。

很多人心裡不滿,去年沒賺到錢,心裡很多的怨氣,天天發文章,網上最近說這個叫股災性的牛市,這就是讀不懂背後的市場認知。

我們做的指數,有核心資產指數,12個賽道選出175家公司,是各個賽道中間中國最好的一批有代表性上市公司。

大家說你這170多家公司,佔現在4000多家公司,只有一個零頭,你再看市值代表性,這170多家公司,它代表的市值佔到了全部A股市值加上港股通可投中國公司標的的30%。

一個市場中間30%的市值核心資產,過去兩年漲了2.7倍,它不是牛市嗎?依然是個牛市。

只不過我們過去28年的經驗,希望看到的牛市叫中證1000,它代表交易性的股票,這個股票確實很萎靡,確實很磨人,很多指數漲它就不漲。

我開一個玩笑說中國現在有三個指數,分別對應穿越通貨膨脹的三個指數。

第一個指數叫通貨膨脹的情緒指數,白酒是通脹的情緒指數,用了一個中文詞叫「浪」,最近很火的叫乘風破浪的姐姐,所以第一個指數叫「浪」指數。

第二個指數我們講的核心資產是通脹的穿越指數,不斷的穿越,不斷的創出新高。

很多人希望這個錨指數掉下來。但不管怎麼輪動,它不斷向上穿越,這就是有個詞叫做「禪」,「禪」是什麼意思?坐禪打坐,禪定安定的意思。

第三個指數叫折磨指數,就是我剛才反覆提到的中證1000,在交易型中間來回搏殺,確實很糾結但不賺錢,就看著別人賺錢,心裡比2018年的大熊市還要難受。

這是我講的市場認知,必須要建立這個認知,你不建立這個認知,未來沒有前途。

中國經濟轉型的兩大引擎:數位化和清潔能源

第三個,國家的認知。

理解國家,你看到中國這艘巨輪,在驚濤駭浪的過程中,過去兩三年行穩致遠來到今天,它一定是有一個老成謀國的頂層設計,絕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臨時抱佛腳,它一定有一個深遠的謀劃,背後一定存在著超級思維,這就是我講的中國怎麼轉型?

去年開了三個重要的會,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有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地勾勒出中國未來經濟轉型的兩大引擎:

第一個數位化;

第二個清潔能源。

中國砸巨資十幾萬億打造了一條5G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兩邊的應用場景就是房地產,招商引資我們沒搞,沒有車流量。

為此我們中國人自己動手,一定要創造高速公路的車流量,宏大的車流量。它背後對應的是一個強大的超級AI經濟生態,叫制車、制廠、制家。

5G 推進的應用場景是什麼東西?

最主要的應用場景一個來自於車,一個來自於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

這樣一個體系,一定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可靠的、安全的能源體系中間才能支撐。

你想想未來30年中美歷史性的對決博弈,要是綁在美國人的化石能源體系下面,美國人背後搞點陰謀詭計,對應的就是中國經濟的脆弱性。所以與之配套的一定是清潔能源,極高的謀劃,碳排放、碳中和。

中國為什麼要把光伏、核能、儲能放在優先發展地位?

中國光伏完整產業鏈,統治全球,把光伏的成本降了90%,如果光伏繼續鋪開,全球的能源成本有望下降40~50%。

全球的碳排放有可能下降50%,這就是中國未來構建人類共同命運體背後的領導力。

支撐這個體系靠什麼?靠一個繁榮、有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這是我們2018年年底牽一髮動全身,五大要素市場的優先謀劃。

前瞻性的規劃,先把這個市場造起來支撐它,深遠謀劃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目標一定是百年未有之變局,全球治權的動態嬗變,治權的核心是什麼?鑄幣權。

如果不是大多數國家在全球都用人民幣,要把美國從王位上拖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背後的深遠謀劃一定是人民幣國際化,靠什麼?不能靠今天基於磚頭經濟、毛得跟紙一樣的人民幣,得靠法定數字貨幣DCEP。

它背後的支撐是一個全新的、轉型以後的超級經濟新生態,它背後是數據場景、清潔能源為背書,這就是中國立體的超級思維。

所以你的構局一定要圍繞這個去形成投資結構的主線邏輯,如果偏離這個結構,那就被時代的洪流遠遠甩在後面,轉身都困難。

這就是我們講為什麼要做多中國的三個認知。

最後我總結了8點。

第一個,核心不會散,因為核心是市場成熟的標誌。

不要想著交易型的股票哪一天可能活躍一下,活躍一下交易性機會也有,但是兩者之間的剪刀差不可能收斂,這定了型。

因為核心是市場成熟的標誌,我們可以不斷豐富核心就是「錨」的內涵,動態優化「錨」的結構。

克服通貨膨脹、滯漲是一場持久戰

第二個,充分認知克服通貨膨脹,滯漲是一場持久戰。

無論從國際到國內,通貨膨脹一定是一個持久戰,只有理解它是個持久戰,才能夠充分理解在投資交易過程中間,今天的資本,特別是交易資本對於「確定性溢價」瘋狂的追逐。

有很多股票確實是交易打出來的「錨」,對於沒認知到這一點的根本下不了手,比方說最近的「天下五水」,那五個水把你給漲懵了,茅臺、金龍魚、農夫山泉、伊利牛奶,還有一個海天醬油。

新能源也把你漲懵了吧,軍工也把你搞懵了,它背後是什麼?都是個宏觀問題。

宏觀通貨膨脹,滯漲的條件下,確定性溢價是最大的稀缺性。

沒辦法,瘋狂的追逐,只要確立了確定性的方向,無論確定性方向是來自於宏觀時鐘、產業趨勢、行業頭部,無所謂。

網際網路平臺股票最慷慨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第三,製造錨背後的國家意志詮釋是製造強國,質量強國。

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這4個環節,過去中國的富豪都產生在中間兩個環節——分配和流通,前10年是房地產,後10年是馬雲等創造的網際網路平臺。

今天我們確立的股票重心一定要放在生產的環節,特別是先進位造業,轉型升級,進口替代,產業鏈供應鏈上「卡脖子」的點。

網際網路平臺的那些股票最慷慨的時間,去年可能已經過去了,未來會不會走降,不知道,在於他們的覺悟。

緊扣數字經濟、清潔能源兩大引擎,軍工肩負的是時代的使命

第四個,緊扣兩大引擎,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立體謀局,超級思維。

第五個,軍工肩負的是時代的使命。

2020 年12月16日-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那周星期五晚上大家看新聞聯播後,我寫了一個段子,第一句話「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第一反應就是軍工,從那天開始,軍工指數到現在半個月的交易時間,漲了30%,這就是轉化。

數字貨幣需要強大的系統技術去支撐,中國卡脖子的短板一個在材料,一個在設備。

第六個,中國強力推進數字貨幣,這個含義可能市場還沒領悟到。

數字貨幣一定要遇到強大的系統技術去支撐,中央政治局去年搞了幾次學科學的學習,其中兩次都在這個方向,一次學區塊鏈,一次學量子。

我覺得這個方向,中國產業的背後是一個景氣剛剛釋放的窗口,正在勃然的打開。

第七個,材料設備是關鍵。

中國製造強在什麼?製成的部分,強大的工業集成能力,強大的產業鏈集約,中國卡脖子的短板在什麼?一個在材料,一個在設備。

所以這就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第二句話,叫「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卡脖子」、「獨門絕技」、「接榜掛帥」,它背後對應的基礎零配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這些都貼著傳統行業的標籤,金屬材料、精細化工、機械設備後面你只要去開發,我個人感覺有大量的牛股。

我們不主張去擇時,但是也有擇時的機會

第八個,雖然是長牛,我們不主張去擇時,但是也有擇時的機會。

擇時的機會今年來自於什麼?來自於當我們通脹和反通脹的鬥爭。

我們克服通脹初見成效的時候,那些具有PEG比較優勢的股票將快速釋放交易的彈性。

我們過去經常看到,當克服通貨膨脹那一刻,市場認知到的時候,那些PEG估值也不是特別高,而且帶著G,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成長,你看那些股票,兩三個星期給你幹百分之四五十,這樣的機會還是要抓的。

相關焦點

  • 劉煜輝:見證國祚綿長 從2019年至今已經是牛市
    今天及未來十年,我們正在打造中國的第三個國運:一個繁榮的、有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事實上,從2019年至今已經是牛市。」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11月27日在深圳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時所分享的觀點。
  • 劉煜輝再發聲:股市已進入牛市,美聯儲繼續擴表是個基本確定事件
    以下是劉煜輝演講內容——未來30年有兩個確定性中國反超美國,美國會變成中國的75%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下午好,很榮幸能夠參加每經一年一度的盛會,也給我時間跟大家進行分享。我們深切的感到,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國運綿長的時代。領導講,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 中美博弈的終極時間表
    其實本公號關於中美博弈的文章也寫得很多,方方面面都有分析——比如就對中美關係的基石做了詳細的分析,如果看過我的這個文章的讀者估計就不大會擔心中美關係突然全面惡化。這篇文章不會去分析短期內中美怎麼博弈怎麼較量,本篇將給予我的讀者一個更高的視角去觀察未來的全球格局。嗯,我給你們講的是真正的大格局。
  • 中美俄大博弈的歷史轉折點!
    2015年,基於未來的利益,美國強化了在南海方向的力量部署,當年10月,美國軍艦強行闖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裡,象徵著美國親自上陣博弈的態勢。南海成為中美大博弈的表面擂臺。而在最後這個歷史時期內,中國同步在國際治理、金融、貿易、安全和網絡秩序等全方位對美國發起挑戰。
  • 劉煜輝:通脹是2021年風險,也是大機會
    以上,是天風證券特邀經濟學家劉煜輝和上投摩根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杜猛,在上投摩根主辦的「2021中國權益投資展望」線上對話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觀點。 在本次對話中,劉煜輝從中美關係、通貨膨脹等角度出發,全面展望了對於2021年市場投資機會的看法,同時,對於特斯拉、新能源、物聯網等當下熱門話題也進行了分析解讀。
  • 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的定義、緣起及引發衝突經過  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臺裔學者邵維華,在2016年5月19日出版了一本《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遏止中國崛起,美國最後五年倒數計時》的專書,倒是提供了「中美博弈」的緣起原因,以及雙方存在角力的現象,譬如作者說:美國的「重返亞洲」、 「亞太再平衡」都是為了遏止中國崛起,中國會默默承受,繼續韜光養晦?
  • 鳳凰名嘴:中美南海博弈的終局
    這是當今全球兩強在南中國海又一輪新博弈的開始,這場博弈最終的結局如何,必須放在一個更大格局的中美「河海大博弈」中去觀察。1899年美西戰爭,勝方美國取得了西班牙在西太平洋的屬地關島,即通過購買與戰爭的方式取得了菲律賓;在此之前,美國也先後以購買(1867年,阿拉斯加)及政治介入(1893年,夏威夷)的方式,取得了兩地的控制權;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一方面收編了原本日本控制的太平洋諸島(如中太平的的威克島、西太平洋的琉球),之後又以防堵蘇聯
  • 臺海觀潮|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 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臺裔學者邵維華,在2016年5月19日出版了一本《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遏止中國崛起,美國最後五年倒數計時》的專書,倒是提供了「中美博弈」的緣起原因,以及雙方存在角力的現象,譬如作者說:美國的「重返亞洲」、 「亞太再平衡」都是為了遏止中國崛起,中國會默默承受,繼續韜光養晦?
  • 楊潔篪署名文章: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
    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事關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福祉,也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習近平主席2014年即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合作可以辦成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災難。雙方應該登高望遠,加強合作,堅持合作,避免對抗,既造福兩國,又兼濟天下。
  • 拜登的四個歷史性危機與好萊塢導演的三種病毒,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據亞洲國際新聞社28日報導,美國當選總統拜登28日在社交平臺推特上發文稱:「從新冠疫情和經濟到氣候變化和種族公正,我們的國家同時面臨著這四個歷史性危機。到了一月份,我們就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和我的團隊在努力工作,準備在(就職)第一天就採取行動。」
  • 金燦榮:中美戰略博弈中的戰術戰略優勢
    【老平按】關於北大88級張宇平先生談5G及中美博弈的內容,由於正好處在目前這個時間點,從昨日開始多次發送失敗
  • 歐巴馬回答了一個問題:中美為何在30年間互動良好,相安無事?
    從中國和美國正式建交,到川普上臺前,中美關係基本相安無事,沒有公開的衝突。近期,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出了一本回憶錄《應許之地》,從中,我們或許能看到美國政府未來的一些規劃。作為曾在白宮入主8年的人,歐巴馬在他的書中回答了一個很多美國人乃至整個西方都很關心的問題:中美文化差異很大,但在30多年的歷史中有良好的互動,在川普上臺前沒有公開的衝突,這是為什麼?歐巴馬借用了美俄的關係來比較美中關係的不同,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 中美博弈背後的深層邏輯:停滯、內卷的世界裡,誰才是未來
    但40年後的今天,如果有誰詢問中國能否再度屹立,他將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必勝的吶喊。在中美博弈日漸白熱化的今天,我們似乎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那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的西方強國的內中敗絮。經濟停滯、就業內卷、創新保守……種種事實都在質問:如今的美國是否已經失去了探索生存邊界的初心?那麼當下的中國,是否又能成為新的未來?
  •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劉煜輝:明年中國槓桿的輪子將減速制動 數字經濟...
    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在大宗商品衍生品投資與財富管理論壇詳解了宏觀經濟及市場前瞻。 宏觀方面,過去5年到今天的時點是最難的時間,今年的通貨膨脹實在太厲害,全球美元信用流就是兩個輪子,過去半個世紀形成的,特別最近20年中國入市以後,兩大基礎輪子,美國硬鈔票,美聯儲。
  • 中美貿易戰:基於核心利益之上的博弈,壓根不可能妥協
    中美貿易戰是兩個國家的博弈,這種博弈是基礎於核心利益之上的博弈,壓根不可能妥協。你以為我們服軟認輸,人家川普就會放我們一馬?怎麼可能,你把人家也想得太幼稚了。不怕死打,才有可能不被打死,就這麼回事。中美貿易問題的本質,我感覺是因為美國自己過去十幾年的政策出現大的偏差造成的結果,並不是WTO規則導致和帶來的。在加入WTO之後,中國核心是加大工業化進程, 而美國卻在資本裹挾下,大量的產業轉移到中國等新興市場裡去,帶來國內工業化優勢喪失,本質是政策問題。
  •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經濟轉型須有頂層設計 核心是...
    原標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經濟轉型須有頂層設計 核心是數字替代磚頭   2020年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
  • 原創 | 當前中美博弈的幾個鬥爭焦點
    比如,雙方博弈的焦點與1年前沒有多大的差別。就這樣,要額外湊出2000億美元都很吃力——2017年美國對中國貿易總額才1300億美元,要再增加2000億美元在幾年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確保減少2000億美元貿易逆差,中國還會大幅度削減對美的貿易——讓出一分部市場才可能勉強做到。
  • (原創)南海對峙只是中美博弈鬥而不破格局的延續
    此次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演習與中美當前的戰略博弈緊密相關。中美兩國長期鬥而不破,多年來已經形成了避免發生對峙和對抗的機制和默契。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實際上也不想與中國發生任何衝突,其在外交上的橫加指責和軍事上的直接介入,更多的是想把南海這潭水搞渾----通過為相關國家在對抗中國過程中撐腰打氣,給中國製造更多的麻煩,從而達到牽制和圍堵中國的目的。
  • 劉煜輝:中國銀行體系將再度大規模財務重組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在會上表示,去年整個銀行業面臨最大的問題拉存款,但是今年是中國的銀行業風險暴露的一年。劉煜輝指出,2011年,整個銀行業的信貸是57萬億,但是其中27萬億是最近三年投放下去的。中國的銀行和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是建立在抵押和擔保的基礎上,而不是在現金流基礎上。這造成大量的先進資源都配置到很多不具備經濟合理性、效率低下的項目當中,引發了過去十年有三次比較明顯的通貨膨脹。
  • 人民日報鐘聲:事關根本利益就當鍥而不捨
    原標題:事關根本利益就當鍥而不捨(鐘聲)   當下,讓中美關係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穩定發展,尤其需要洞察歷史的宏大視野和高度負責的政治擔當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從切實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著眼,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增強兩國互信,通過經常性溝通,積累戰略互信;積極拓展兩國互利合作,秉持共贏理念,不斷提高合作水平;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則,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就亞太事務加強溝通和合作,努力培育兩國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都做地區繁榮穩定的建設者和守護者;厚植兩國人民友誼,為兩國各界交往搭建更多平臺、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