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後,什麼在決定你的命運?12條殘酷人生真相

2020-08-24 粥左羅頻道


作者 l 文七君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7月10日後,這屆高考在全國範圍內,完全落下了帷幕。


網上流傳過韓寒的一句話:


「高考結束了,馬上又將會有這麼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書包去聚餐、通宵上網、旅行、KTV、閒逛、狂歡,認為自己終於解放了。


殊不知,你以為的解放,其實是離開了天堂。」


是的,不等高考結束,所有家長都不會告訴考生這個殘酷真相:


高考一結束,你就一腳踏入了真正的成人世界。


而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


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現實的難題,它們可比試卷難多了。


今天,作為一個已經成年多年的人,我想總結成人世界裡的幾個常見問題,與你分享。


希望這份《大人手冊》能給你一點啟發,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厲害的大人。



01

『關於未來』

理想不是高考試卷

明天沒有標準答案


讀庫創始人老六,最近幾年裡常常反覆問人一個問題:


「如果所需一切條件都予以滿足,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之所以常常問,當然是因為問題非常重要。但是遺憾的是,他說沒有幾個人答得出來。


有些人說:「過我自己想過的生活。」


抱歉,這只是一句空話。很多人根本說不清楚,什麼樣的才是你想過的生活。


有些人說:「考上北大清華。」


醒醒吧,也許這只是你爸媽最想讓你做的事。


有些人說:「有花不完的錢。」


這麼回答的人可能還沒搞懂題目是什麼。問題的題意是你「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你「什麼都不用做」或「做什麼都可以」。


……


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生中很多迷茫,本質上都源於這個問題答不上來。


人生的殘酷就在於此,你只有自己走過迷茫,才能穿越迷茫。


高考完了你會發現,再也沒有人給你提供標準答案。


更殘酷的是,很多時候沒有答案就是答案,不給結果就是結果。


沒有公式可以計算,未來我們會如何長大。


你也許根本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你可能頂多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帶著這些宇宙難題,你要走過無數腳踏實地的路,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塗塗改改,步履不停,方是人生。



02

『關於成長』

所謂成長

就是不斷發現自己是個傻x的過程


大家都知道,韓寒是個退學生。


他上高中後整天不聽課,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只能留級,從全村人的驕傲變成了村渣,女朋友變成了學姐。


而後一年,他再次掛科七門,只好退學。


當時,特立獨行的韓寒說出了一句響亮的話:「七門功課亮紅燈,照亮我的前程」。


但後來,韓寒變了。


2013年,他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說:


「紅燈永遠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能。」


2018年,他又在微博裡自省道: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兩個字本身。


從輟學少年到中年韓寒,他終究成長了很多。


獵豹移動的傅盛說,一個人的認知有四種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成長,就是一個人不斷發現自己從前有多傻x的過程。


高考結束後,很多考生可能也會經歷人生中的許多傻x時刻。你從前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很多都來自書本上過時的信息,可能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來到成年人的現實世界,你去身臨其境,去親身實踐,不斷碰壁,不斷探索,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局限。


你一點點發現從前的傻x,在學習中褪去從前的傻x,才會成長。


而且你還會發現,天外總是還有天,人外總是還有人。


成長,永無止境。


03

『關於讀書』

即使你經歷得少

讀書也會讓你閱歷很多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發現越是精英階層,越喜歡閱讀學習。而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打牌、打遊戲、看肥皂劇。


為什麼聰明人和精英階層都會讀書?


因為閱讀是與無數偉大的靈魂深入交談,是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據為己有。


當你讀到魯迅,你就在吸收魯迅的思想。當你讀錢鍾書,你就在學習錢鍾書的學識。當你讀唐詩宋詞,中國文化的精髓,盡在你眼中。


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即使你經歷得很少,你也能在讀書中得到很多閱歷。


在書裡,你可以變成法國人、印度人、猶太人......


在《老人與海》,你可以感受一位老人的堅韌;

在《羊脂球》裡,看到舊時代女性的淪落風塵;

在《活著》裡,看到底層的生命;

在《紅樓夢》裡,嘗遍曾經的上流人生。


你若問我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我特別喜歡網上的一段話: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也一樣。


即使你參加完高考,即使你考上了好大學,即使你找到了滿意的工作,也千萬不要放棄讀書。


人生其實是一場持久戰,讀書學習是一個人所能掌握的最強武器。


一生都在讀書的人,和進入社會後就不再讀書的人,勝敗大不相同。



04

『關於能力』

靠譜,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能力


告訴你一個成年人隱秘的小角落。


一個人進入社會越久,就會聽到越來越多的「下次再聊」和「下次再約」。


而大多數的「下次」,往往約在星期八、13月和2021年。


股神巴菲特有次參加大學生座談會,學生問他:您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巴菲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大家:現在給你們一個買進你某個同學10%股份的權利,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你願意買進哪個同學餘生的10%?


「你會選那個最聰明的嗎?」


「不一定」。


「那你會選那個精力最充沛的嗎?」


「不一定。」


「你會選那個『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嗎?」


「也不一定。」


經過仔細思考之後,大家都會選擇自己最有認同感的人。


那個你最認同的人,能力高低並不重要,是否美若天仙也無所謂,成績好壞根本沒人在乎。


你在乎的,只是他靠不靠譜。


什麼叫做靠譜?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說好的周三上午10點交工,那就周三上午10點交工。如果周三交不了,提前告訴對方,讓大家都能做好準備。


說好的下一次見面在7月15號我來請,那就7月15號我來請。隨意放人鴿子,只會讓人失去信任。


把工作交給他來做,他反饋給你的,就是可以直接交給客戶的成品。事兒交給他,你放心。


一個成年人要想在社會上出類拔萃,有時候並不難。


靠譜,就夠了。


05

『關於合群』

牛逼的人,不群而合

平庸的人,群而不合


王小波在《寫給新的一年》裡講過一個故事:


「凌晨經過一家小醫院,在朦朧的曙光裡,看到好多人在排隊。每個人都挎了個籃子,籃子盛著一隻雄赳赳的大公雞。


他們在等醫院的人把雞血抽出來,打進他們的血管裡。


據說打過雞血之後,人會變得精神百倍,返老還童。


排隊的人還告訴我說,在所有的動物中,公雞的精神最旺,天不亮就起來打鳴,所以注射公雞血會有很神奇的作用。」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一個詞——烏合之眾。


人們總是希望合群,但是遺憾的是,合群的人特別容易變成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裡有句名言: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人往往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歸屬感。


從眾,是平庸的開始。


所以給你一個職場觀察:只有沒本事的那撥人,才會特別在意自己合不合群。


牛逼的人,都是不群而合。而平庸的人,卻是群而不合。


當你走入社會,別總想著自己合不合群。你更應該想的,是你有沒有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一個人太合群時,他便失去了自我。


有句話說得好啊:人生就像玩俄羅斯方塊,你一合群,就消失了。



06

『關於人脈』

有價值的人才有社交人脈

沒價值的人只剩血緣關係


之前看《中國有嘻哈》時,有個選手叫孫八一。


走紅後記者採訪他:你紅了以後有什麼變化嗎?


他撓撓頭:我沒什麼變化,倒是我周圍人變化了。


「他們開始紛紛在我朋友圈轉發我的歌,以我的兄弟自稱。但是這歌不是我三年前就發了嗎?三年前你怎麼不覺得好聽?那時候我還挨個求你們轉發不理我,現在你們咋就覺得好聽了呢?」


大人的世界,就是這麼殘酷魔幻。


這句話非常功利,但也確實實在:你有價值,你就會受歡迎,你就有人脈。


一個人的價值,就是最好的人脈。因為社交的本質,就是價值互換。


所以,與其把人脈這件事看得太重,不如增強自己的個人能力,提高自己的價值。


你若沒價值,微商都不願意加你好友。


你若有價值,人脈自來。


07

『關於套路』

成年人說的每一句話

都有他的弦外之音


世界上有一種語言,叫做成年人的社交語言。


世界上有一種路,叫做成年人的套路。


「我買單」和「我買單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有空一起吃飯」,「有機會一起玩」,意味著後會無期。


領導說「有話直說」,不是真讓你啥都直接說。


「公司扁平化管理」,就是公司太小人不夠,沒啥制度,都聽老闆。


「彈性工作」,就是沒有明確上下班時間,沒有加班費。


「上升空間大」,就是工資低。「月薪5k-7k」,那就是5k。


「原則上可以」,那就是不行。「原則上不行」,那就是可以!


「要不再研究一下?」,那就是沒戲。


「這事也不全是你的錯」,就是說這事兒全都賴你。


「好吧」「行吧」「還好吧」,只要帶個「吧」,都是不行不好不願意。


你問人問題,他若答非所問,便已是答了,毋需再問。你要個答覆,他沒給答覆,那就是答覆。


成年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弦外之音。成年人忍住沒說的那句話,都更有深意。


成年人的社交套路裡,失之毫釐,謬之千裡。


08

『關於努力』

別高估了自己一年的成就

卻低估了自己十年的發展


馮侖講過一個賣油餅的小故事。


某條街上有好幾家油餅鋪。


街上一個攤主為了降低成本,把油換成了地溝油,成本降了2毛。後來,她又把油餅的面少放了一點,一個油餅又節省了一毛錢成本。


她的成本越來越低,顧客卻越來越少了。


街上另外一家油餅攤卻不一樣,她覺得讓人吃了身體健康、心裡舒坦更重要。


她用品質最好的油,最好的面。


別人拿餅時怕燙手,她就用更厚的油紙,還專門在外層印刷了幾個字,隨時提醒顧客注意燙手。


這既增加了金錢成本,還增加了她的配餐時間成本。


但是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她家門口的隊伍越排越長。


因為別人都知道她們家的油餅是健康的,服務是貼心的。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真正的高手,都把眼光放得長遠。


做事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亞馬遜 CEO 貝佐斯曾問巴菲特一個問題:


「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地變富。」


貝佐斯由此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如果你立志要做成一件事,就要著眼於長遠目標,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一個長期主義者,不會特別計較短期的得失,只會關注長遠的得失。他們不會高估自己短期的成效,而會關注長期的發展。


比如你學習一項技能,如果把眼光放到未來一年,和你同臺競爭的人也許會很多。你把目光放到三年,和你競爭的人就會少很多。如果你敢放到七年,和你同臺競爭的人會寥寥無幾。


世界上最能把你帶到高處的路,就是不走捷徑。


世界上最有效的人生策略,就是長期主義。


把眼光放在未來,腳踏實地的做事。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09

『關於金錢』

談錢其實不傷感情

不談清楚才最傷感情


三年前,我買了房。


買房時首付不夠,需要各方借錢。


家人警告我多次:不要跟朋友借錢,談錢傷感情。


後來因為實在湊不夠,我和先生跟所有好友都借了錢。


借錢時,我們跟每位好友把缺錢現狀、需要借的具體數額以及何時還清,都仔仔細細地說清楚了。


每個好友都借錢給我們了,我們後來也按照當時的承諾,一一還清了好友的錢,並且還給一些人寄了禮物,抵了利息。


我們借錢時,沒有一個好友因此跟我們產生齟齬。


同樣地,好友跟我借錢時,也沒有傷害過我的感情。


和朋友有金錢往來,不管誰借誰,寫好借條規定償還期限和利息。


如果借期好幾年,最好每年時不時地跟對方主動表達感謝,讓對方吃下定心丸,知道你還記著這個情。


還錢給對方時,主動點算數額,避免對方不好意思,儘量加一點利息,這樣彼此都能心安理得。


借錢如此,在各種涉及金錢的往來上都是如此。


都是成年人,幹啥都要明明白白,大大方方的。


成年人最怕什麼形式的談錢?一個不說,一個不問;一個問得尷尬,一個答得敷衍。


談錢,不傷感情。


因為怕傷感情而抹不開面子,借錢時含含糊糊不講清楚,才真正傷感情。


10

『關於選擇』

那些口口聲聲說「沒得選擇」的人

其實已經做出了選擇


一個人越成長越會發現,人生的路上有很多困難。


遇到困難時,很多人喜歡套用《無間道》裡的一句話:我沒得選。


真的是這樣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二戰期間,很多猶太人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


被關進集中營幾乎就意味著死刑。人們每一刻都活在恐懼中,要麼在恐懼中崩潰而死,要麼在恐懼中認命等死。


他們應該沒有選擇了吧?其實不然。


有些人即使在集中營裡,也跟旁人過得很不一樣。他們每天用玻璃片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高貴地面對苦難。他們會在集中營中唱歌,大家一起渡過難關。


這些人非但沒有崩潰,而且變得更加堅強。


戰爭結束後,他們活下來了。


這些人裡有一位叫做維克託·弗蘭克,寫了一本書回憶集中營生活,叫做《活出生命的意義》。


他說: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你看,即使在死神面前,一個人也依然可以選擇站著死,還是跪著死。


更不用說,我們現實人生中的多數困難,遠遠沒有嚴酷到生死的地步。


你要遠離生活中那些喜歡說「我沒得選擇」的人。


那些喜歡說「沒得選」的人,他們其實已經做出了選擇。


他們選擇把自己的不幸歸結為命運,這樣就消極掩蓋了自己不努力的懶惰。


用問題的眼光看世界,到處是問題。用資源的眼光看世界,到處是資源。


用消極的心態看問題,到處是絕路。用積極的心態看問題,到處是出路。


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就走什麼樣的人生。



11

『關於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

都不止一次高考


羅永浩曾說:人生,不止一次高考。


我深以為然。


人生路漫漫,又豈止高考一個難關。


高考前,你在學校和家長規定好的路上走,除了學習你什麼都不用想。你處在人生的知識巔峰,天文地理歷史化學無所不知。最好的朋友都在身邊,最喜歡的人可能就在對面。


除了長大,你什麼都有。


高考一結束,一大堆問題撲面而來……


志願怎麼選?去哪個城市上學?畢業怎麼辦?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未來的路往哪裡走?


什麼是理想?什麼是樂趣?什麼是生活?什麼是青春?什麼才是愛?


當你看見這一連串的問題時,你可能會發現,除了長大,我們一無所有。



大學、畢業、工作、創業、家庭,人生的不同階段裡,這不同形式的高考,每一場都不簡單。


你以為你蹚過了高考的題海就萬事大吉,其實人生中還有更多的驚濤駭浪。


高考是結束了,但是真正的人生,或許才剛剛開始。


在以後人生的無數個午夜夢回時,你可能也會像我的朋友這樣,在朋友圈感嘆一句:


人生,要是和高考一樣簡單就好了。



12

最後的話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道理想分享給大家:


我說的這些,也許都是錯的。


叔本華說過,人生智慧的一半都包含在「沒有愛也沒有恨」中,另一半則包含在「不要說話也不要相信」中。


有些人告訴你,世界上最無法直視的就是太陽和人心,他們讓你學會圓滑。


有些人告訴你,真誠是通往真誠唯一的道路,他們要你保持真誠。


有些人告訴你苦難成就輝煌,有些人告訴你苦難只是苦難。


誰是對的?


菲茨傑拉德說過,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頭腦中能不能同時存在兩個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聽道理不如捂上耳朵。


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親自去發現,去探索,去試錯,去驗證,去領悟。


快速試錯,多次迭代,然後我們才能真正長大。


說到底,未來是一道閱讀理解題,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


這個地球上有70億人,也許就有70億種解答。


解題的關鍵,在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你是怎樣,你的世界就是怎樣。


你相信什麼,你就過怎樣的人生。


未來的你,沒有標準定義,你要自己去尋找答案。


註:文中部分圖片素材,來自小紅書《昨日青空》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文來源:公眾號 ,作者文七君。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

相關焦點

  • 高考683分考生沒學上?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在高考大省廣東,高考成績放榜後的第二天凌晨,廉江市實驗中學大門口就排起了長龍。原來,該校2019年高三復讀班開始招生,計劃招收1000名。由於名額有限,大批來報名的學生和家長早在凌晨三點便在校門外守候,校門一開,學生和家長們立刻上演了百米衝刺。
  • 從來沒人告訴我,高考結束後的3個殘酷真相
    延期一個月,就在上周全國高考結束之際,騎士歸來之時~首先,圖圖祝賀各位莘莘學子!終於解放啦! 01 ■高考加油,公考等你。高考結束,緊接而來就是挑學校選專業的活,那時候,有沒有人這樣提醒過你:@16會計-局局專業選不好,年年來公考@15公共管理-楊豔切記千萬不要把所學的忘記,不然四年後公考,痛苦的是你自己@15
  • 高考,決定不了你的人生!
    有人說,高考是人們改變命運的唯一好走的那條路;有人說,高考是人生中相對公平的一次競爭;有人說,高考是我們成年的一次洗禮;有人說,高考是我們進入社會的最後一道門……結束了,是的,都結束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享受畢業的狂歡,訴說離別的贈言,以及告白多年的情感;耳裡不再聽到老師的諄諄教誨,眼裡不再看見父母的殷勤期盼
  • 高考究竟有多殘酷?為數不多改命運的機會,是一家人的努力
    想想看,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你跟他說高考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命運;你跟他說高考是改變出身的機會。他雖然不懂,但還是會過度理解這句話,在他們眼裡:"高考就是天"。這是最殘酷的。3.在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大環境下,不容許有任何意外的存在。生活中,明天和意外永遠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臨。但是在高考中,能決定你未來的永遠只有單純的分數。
  • 20年後看高考,究竟是什麼決定你的人生!
    原標題:20年後看高考,究竟是什麼決定你的人生! 2018年的高考過去了 今年,共有975萬青少年參加了高考! 仿佛這近千萬年輕人的命運被定格了 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高考結束20年後 再回頭看當年那些和我們一同高考的人 會發現人生真的太傳奇了!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①家境富裕卻中途輟學的袁晗寒這個女孩可以說是別人眼中那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孩,家裡是做房地產生意的,母親是一位知名導演。而她的父母也沒有勸她繼續完成學業,選擇了尊重孩子,最後,袁晗寒通過認真思考,決定開一家小酒吧,她的父母也是支持了她的決定。雖然後來酒吧沒開多久就倒閉了,但袁晗寒也不是很在意,而是選擇去德國就得藝術方向的碩士,又悠哉悠哉地回了國,跑美術館實習,後又自己註冊了藝術品投資公司。
  • 高考分數決定了孩子的命運?不,決定孩子命運的是這三條線
    要填高考志願,必須要了解3項最為關鍵的數據,又稱「3條生死線」——錄取控制分數線、調檔分數線、專業實錄分數線,這3條線直接決定了考生的命運。錄取控制分數線錄取控制分數線又習慣稱為「省控錄取分數線」或簡稱為「省控線」,一般在高考成績發布後,由省考試院分科類按錄取批次分別確定並公布。
  • 三個孩子的人生6年揭示一個殘酷真相
    「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這是2004年網上熱議的一篇文章,提及家庭出身、個人奮鬥、社會階層種種,牽動了社會敏感神經,引發強烈共鳴。16年後的今天,討論聲並沒有停止,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教育,仍是絕大數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 高考被頂替者苟晶的荒誕人生:命運被無情篡改後,你還讓我原諒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這個時候,應該是高考成績揭曉的時候。或許是天註定,這個6月,因為山東兩起高考被頂替事件,再次讓人們的關注點停留在了「高考」上。高考,被稱為中國最公平的實現階層躍遷的方式。在這場考試中,特別是對農村的孩子,只要你的成績足夠優秀,就可以鯉魚躍龍門,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改變自己甚至是三代人的命運。
  • 2020年高考開始了,你對高考改變命運怎麼看?
    現在社會上一直都在說「高考改變命運 ,要抓住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我贊同這個說法,有人說你太迷信了,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命運?考不上大學的人也能成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多了去。高考只是改變命運的其中一個途徑,只不過這種途徑比較大眾化,是更多人認可,更加便捷的,是普遍家長所期望的重要途徑。我不否定排除高考就沒有其他改變命運的途徑了。高榜得中也罷,名落孫山也罷,高考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只是增加了一個學習更加專業知識的機會。
  • 高考人生的16條定律
    今天考試結束,對所有學子說兩句:①高考的成功或者失利,不能決定你的未來,②學習時候的點滴付出,都會獲得最高回報。一切才剛剛開始,未來之路既荊棘密布,亦多姿多彩。高考案例:考完這次試後,這輩子,你們曾經在一起的這個班,非常殘酷地講,基本是聚不齊了。你們會走向五湖四海,擴散到世界各個角落,別想著還能再次相聚,基本不可逆。所以,珍惜今天在一起的時光。
  • 高考決定未來,但命運有漏網之魚
    這幾天高考,又對這個話題進行了思考。高考決定了一個人未來幾年在哪個城市、學什麼專業、和什麼人相處,進而影響今後的人生在哪個領域,從事什麼工作。所以,高考決定命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命運有漏網之魚。考上好大學,會有更好的前途,這是大概率事件,就像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往往畢業於名校。但是對於個體來說,有什麼樣的前途,100%取決於自己,尤其是在當今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
  • 「普高」越來越難上,以前「高考」,現在「中考」就決定命運了!
    ,但也沒有辦法,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從今年開始,今後將近一半的畢業生上不了「普高」,被分流到「職高」或技校。莫哭,條條大路通羅馬!首先,中考「分流」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知道: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大學生找工作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網上流傳著一個順口溜:博士您坐下,碩士您留下,本科你等下,專科你讓下。可見現在的大學生找工作多麼難,很多畢業生畢業即失業,有的不得不考研繼續深造,即使找到工作, 薪水也就三五千。但與此相反的是,很多企業卻招不到工,尤其是優秀的技術工人,有的崗位就是「萬金」難求啊。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 高考放榜後一躍而下:孩子,你的人生還很長
    ----龍應臺高考,可以說是決定一個孩子命運的考試。就算這些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吹鼓「讀書無用論」,但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還是我們這些普通學子所會走的路。學歷或許是敲門磚,但是決定你能不能做下去的,還是你的能力呀!
  • 因高考舞弊,23年後發現錯換人生:我的命運,成了別人的兒戲
    對於很多普通農家的孩子來說,讀書是唯一能走出農村、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機會。可如果連高考這種最公平的考試都能被人操縱,那麼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有什麼希望而言?可誰知,高考沒難倒她們,命運卻暗生波濤。陳春秀和苟晶哪裡能想的到,她們的人生,已經像棋子一樣,被人暗中擺布好。即便再努力,考出的成績再優異,她們也照樣無法跳出農門。而期待通過高考去改變命運的願望,一樣會落空。
  • 那一年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其實,真相是...
    風風雨雨間、一撥撥的同事來了走、走了來,有的有心栽花花不開;有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的就是堅持自己的內心——喜歡什麼就做什麼去,不用太在於家裡的經濟條件、父母的要求等,於是逐漸開創了新天地;而有些人當然也是過於高估自己、做出了讓自己的事業下行的決定。
  • 高考放榜後的「搶人」環節,北大連夜行動:現實比你想的更殘酷
    隨著全國各地高考成績的放榜,萬千學子也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選哪一所大學?而全國各大名校也開始了自己的「搶人」環節。在命運面前,有的人則能主動挑選,而有的人只能被迫選擇。在教育上,這句話顯得更加貼切且「殘酷」。
  • BBC跟拍54年,揭露教育殘酷真相:究竟是什麼,在決定孩子的命運?
    決定孩子一生能否行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靜待花開,到底是不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什麼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 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從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關於人生的扎心真相。 階級決定命運? 窮人家的孩子沒辦法翻身?
  • 高考「落榜」16年之後,即使我無法改變命運,但至少我要知道真相
    如今知道真相的她說道:我就想知道她是通過什麼手段,是怎麼樣拿著我的通知書,去取得學籍的?高考,無疑被太多人看成是一生中可以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陳春秀也一樣,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印刻在她的腦海裡。作為一個普通人,家裡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如果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紮實地學習知識,掌握好本領,畢業後找到一個好工作,家裡的情況完全可以改變。
  • 北大狀元抑鬱,2020高考終於來臨,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你的孩子還好嗎?你還好嗎?每逢高考,很多人會說:「高考是孩子們改變社會階層,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特別是前一段時間,山東高考頂替事件被曝光後,高考對命運的影響這個話題的關注度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可是,高考真的能決定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