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翻閱井岡山的歷史,總會在關鍵時刻看到一個怪怪的名字「何長工」,不得甚解。更讓人奇怪的是,建國後,卻好似消失在歷史的烽煙裡。後來才知道:在井岡山時期何長工是毛主席最信賴的人,兩次為黨和軍隊建立了殊勳,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也許歷史將會改寫。
第一次建立殊勳。井岡山是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會師是我軍真正意義上的創始,其歷史地位再怎麼說也不為過。那麼朱毛為什麼能夠勝利會師呢?其首功非何長工莫屬。受毛主席的派遣,何長工冒著生命危險孤身一人化妝前往長沙,尋找黨的組織,打通了這支弱小紅軍與上級黨組織和朱德的聯繫,結果毫無音訊。後又沿路乞討前往廣東韶關,在幾乎絕望之際,他來到一家澡堂,突然聽到兩個洗澡的說:「王楷的隊伍到犁鋪頭了,聽說他原來叫朱德,是範軍長的老同學。」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何長工澡也不泡了,立馬趕赴犁鋪頭見到了朱德和陳毅,拿著朱德的親筆信連夜啟程返回井岡山,為以後朱、毛兩軍會師井岡山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彪炳史冊!
第二次建立殊勳。秋收起義後,隊伍何去何從?毛主席憂心忡忡。上井岡山,山上盤踞著山大王王佐;不上井岡山,山下到處是國民黨反動派,也許更危險。為了能有一塊紅軍的根據地,毛主席又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何長工。改造收復王佐絕非易事,甚至隨時有生命危險,但何長工沒有退縮,硬是用智慧和膽識贏得了王佐的絕對信任,用堅毅和韌勁把這支劣跡成性的農民隊伍改造了革命軍。從此,井岡山成了第一個紅色根據地,何長工功莫大焉!
歷史不會忘記他的奇功。毛主席說:何長工是革命的長工。像他這樣資歷能力的紅軍將領,為中國革命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同志,為什麼建國後沒有授予大將軍銜,為什麼僅僅做了一個地質部副部長呢?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尋找真相,用何長工自己的話來講也許更準確一些:「出於無奈,飲恨隨張國燾南下。」短短的12個字,字字見血,飲恨終身。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我以為是:咬定青山不放鬆 ,任爾東西南北風,才是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