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召開的南京大學第五次全球校友代表大會上,歷時兩個多月的「2012南京大學傑出校友」評選結果正式揭曉,他們當中有德高望重的學者,有名滿天下的作家,有事業有成的企業家,還有長期在基層一線尤其是在艱苦地區默默奉獻、淡泊名利的校友。此次傑出校友評選,還將此榮譽頒給了傑出校友團隊——1949年由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學子組建的「西南服務團校友團隊」。
評選過程
被提名的校友共有607人
在此次的傑出校友評選中,閔恩澤、吳良鏞、章開沅、沙祖康、杜廈、葉兆言、劉茹、王同歌、程抱一、聶華苓等10位校友榮膺「2012南京大學傑出校友」, 「西南服務團校友團隊」獲得「2012南京大學傑出校友團隊」。
2012年3月9日,南京大學設計了傑出校友推選的主頁,推出了7種接受推選的方式。包括信函、傳真、電話、電子郵件、QQ、手機簡訊和網上推選等。
截至4月30日24時,南京大學傑出校友推選網站的點擊次數為127493,被提名為傑出校友的人數為607。
經由校友代表、教育史專家、學生代表以及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遴選委員會認真審慎地討論研究,從已經獲得提名的人選中遴選出200名健在的、目前不在南京大學及其附屬單位學習或工作的人選作為初步候選人,他們都在南京大學或其前身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學習或工作過。
隨後,遴選委員會又從200名初步候選人中遴選出50名正式候選人,同時將「西南服務團」老校友團隊作為傑出校友(集體)正式候選人。
50人的名單於5月16日公布,截至5月18日24時,遴選委員會綜合網友投票,最終確定10位傑出校友和傑出校友團隊。
既有大師級人物 也有基層工作者
據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校黨委副書記任利劍介紹,「這些校友既有在基層一線、艱苦地區默默奉獻的校友,也有在海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研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校友。」
記者發現,這10位校友中,有學術大師,有對外交流的政治、文化使者,有財經風雲人物,還有投身軍營的科技尖兵。而長期在基層一線尤其是在艱苦地區默默奉獻,淡泊名利,在平凡的崗位作出不平凡貢獻的校友也得到充分尊重。
南京大學校友總會負責人表示,南大的校訓是「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強調重在實踐。在當今的社會條件和環境下,尤其要鼓勵學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不忘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擔當。所以,既要關注那些「頂天」的校友,同樣強調那些「立地」的校友。
西南服務團校友代表:李同芬
與家人不辭而別,一待就是63年
1949年南京解放後,為吸引知識分子參加革命工作和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軍管會開始籌組西南服務團。當時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有440人參加西南服務團。
現年82歲的李同芬就是其中之一,「我是1949年10月3日出發的,我與家人不辭而別,一去就是63年。」說起與家人的別離,李同芬一度哽咽。當時,她怕家人不同意,隨同服務團西徵後,一直到長沙,才將真相告訴父母。
到了雲南彝族少數民族地區後,李同芬在當地開展教育和行政工作。「當時也有少數人堅持不住,後來走了。但大家都以吃苦為榮,如果把我派到優越的地方,就是看不起我,我就是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考驗自己、貢獻自己。」
在20日晚的校慶晚會上,李同芬走上舞臺,和南大學子分享這段經歷,臺下掌聲雷動。
氣象預報員:王同歌
32年來,從沒有缺測、早測、遲測
197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的王同歌被分配到蘇北灌雲縣氣象站,1974年起在縣氣象站下屬的燕尾港氣象站工作。
當初的燕尾港,沒有水泥路,每天只有一次到縣城的班車,街上連個小飯店都沒有,吃水要到5公裡以外的地方挑水。
燕尾港沒有任何氣象資料和海上預報,「漁民出海需要準確的氣象預報。」王同歌在那裡建了第一個氣象站,直到2006年退休,32年來,每個數據,每份報表,沒有缺測、早測、遲測、漏報、丟失或損壞等重大事故。
「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子女的就業受到影響。」由於當地教學質量不高,他的子女高中沒畢業就開始工作。「動蕩年代國家人才斷檔,我們就響應國家號召,到最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當時條件艱苦,但是總要有人幹。」
著名企業家:杜廈
南大要成為中國最有錢的大學
「剛才洪銀興書記說今天是家裡人開會,所以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客套話不再多講。」作為傑出校友代表,杜廈的發言有點語出驚人。
「要想創建世界第一流的大學,需要有世界第一流的大師和科研成果。然而,在世界第一流的大師和科研成果背後,要有世界第一流的金錢。我認為,如果南京大學要成為一流名校,必須要讓南京大學成為中國最有錢的大學,要用世界級的報酬和禮遇把全世界最優秀的理財者請到南京大學,用最優秀的管理團隊讓這筆錢不斷增長,支持我們從世界各地延聘最優秀的學者和學生。」
杜廈還建議,校友捐贈要從基礎建設性的捐贈轉變到對科研項目的捐助,僅僅依靠國家財政和標準,很難創造世界第一流的大學。科研投入越多,發展機遇越大。
相關連結
2012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及團隊
閔恩澤
1946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石油化工專家,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吳良鏞
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章開沅
1946年考入金陵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家、教育家,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國教會大學史、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等研究領域都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
沙祖康
1970年畢業於南大外文系。曾擔任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的代表和大使,是我國一系列重大軍控和裁軍倡議的設計者之一,2007年2月被任命為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
杜 廈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天津家世界集團董事長。他率先引進國外大型倉儲式超市的經營理念,創辦國內首家大型倉儲式建材超市,本人曾位列「福布斯2004中國富豪榜」第8名。
葉兆言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作家。歷任大學教師,江蘇文藝出版社編輯,江蘇作家協會副主席。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作,創作總字數約四百萬字。
劉 茹
198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女,南京軍區南京雷達倉庫高級工程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入伍28年來,為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王同歌
197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1974年起在灌雲縣氣象站下屬的燕尾港氣象站工作,直到2006年初退休,32年間從未離開過燕尾港。在極其艱苦的海邊小站演繹了不平凡的人生。
程抱一
1948年考入金陵大學。法國著名華裔作家、詩人、書法家。法蘭西學院終身院士,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位亞裔院士。被法國學術界稱讚為「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永遠不疲倦的擺渡人」。
聶華苓
194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外文系。世界著名華人女作家,著名文學翻譯家。因創辦國際作家寫作室,被稱為「世界文學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現為「國際寫作計劃」主持人。
西南服務團校友團隊
1949年南京解放後,當時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有440人參加西南服務團,成為其中一支重要的戰鬥力量。戰爭期間,有8名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校友在當地的武裝暴亂中不幸罹難。
相關新聞
楊休4億元捐母校 刷新單筆捐贈紀錄
昨天,南京大學召開首屆現代工學論壇。據悉,南大榮譽教授、著名企業家楊休為母校捐出4億元,其中3億用於建設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1億用於設立史學發展基金,這個數字刷新了南大單筆捐贈的新紀錄,為南大捐贈史之最。
楊休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浙江台州人,天地集團董事會主席,多年來熱心於慈善事業。他坦言,之所以想支持工學院辦學,是由於在創業過程中,他意識到中國缺少一流的工程師,痛定思痛後他下決心辦一所工學院,請最好的老師,培養一流的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服務。楊休的願望與南京大學對工學方面的發展計劃不謀而合,於是也就達成了此次的合作。此次獲贈的3億捐款將用於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今後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師資引進、科學研究等方面。
南大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聶書明院長在論壇上還公布了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對於基金使用的初步想法:將設立5位傑出教授基金,每位將獲基金1000萬元,每年受益50萬元;設立院長基金,用於招聘傑出人才和大樓、設備的維修;另外,還將在鼓樓和仙林校區分別設立現代工學名人講堂,促進學術交流。據悉,備受矚目的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大樓總設計圖也於此次論壇揭幕。
南大校友畢業後 能繼續上南大課程
昨天,南京大學還推出校友終身網上學習計劃,向校友頒發了「數位化教學資源學習卡」。南大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凌元元介紹,這些學習資源包含南大的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目前開設的網絡課程,以及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名家名人到南大開設20場學術講座。目前點擊人數有十九萬人,點擊量340萬,資源還在不斷擴充。
凌元元表示,校友可根據卡上的帳號和密碼登錄資源庫。瀏覽教師上課視頻、教學計劃、課程大綱、主要教學內容、作業、試題和教學案例等。其中行政管理、信息系統、商務英語以及城鄉規劃與資源環境等12個專業的65門課程都能在網上瀏覽到。「現在這張卡的使用期限是一年,一年以後網站會更新,屆時會頒發新的學習卡。「
南大目前已經製作了5000張學習卡,凌元元表示,有意願的校友可向當地校友會申請領取,而且也能用手機和iPad上網瀏覽資源。(金鳳 張文江 唐寒玉)
來源:現代快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