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據新聞是對社會事件進行「視覺建構」,其實質是對話語的運作,藉助數據的修辭表達使自身話語合理化。本文從數據、關係和時間三個維度對數據新聞視覺修辭實踐進行分析,並建議在其適用範疇內拓寬題材、創新報導形式、豐富新聞業態。
區別於傳統新聞報導,數據新聞在表徵體系上發生了「圖像轉向」,敘述邏輯由語言邏輯走向了視覺邏輯。然而,數據新聞並非簡單的「數據化+可視化」,意義背後的話語生產場域及敘述邏輯也是不可忽視的。看似直觀真實的數據呈現,實際上是對數據及其之間關係的再結構化,通過可視化實踐生成一種新的數據關係,從而在視覺層面上呈現現實、建構現實。所以,數據新聞實踐是對社會事件進行「視覺建構」,有其深層次的話語生產機制,其實質是對話語的運作,藉助數據的修辭表達使自身話語合理化。
數據修辭實踐:數據選擇與數據拼圖
數據新聞是通過挖掘、重組數據並將其可視化呈現來講述新聞故事的。研究數據新聞的修辭實踐,就是分析數據新聞所呈現的可視化體系中的修辭結構及框架的運行機制。
數據新聞中,數據超越語言成為新聞的主導性元素。由於龐大而豐富的數據集合,數據不再是鏈條式的邏輯展示,而變成了一個數據圖譜,數據新聞成為對數據結果和社會現實的展示和表達。在此過程中,數據修辭通過對數據的選擇來影響數據新聞的表徵體系。因具可操作性,來自不同背景和語境的數據從原始語境中脫離,與其他原本不相關的數據拼接聚合成一個數據拼圖,重新構成一個語境,實現語境再造。語境不僅限定或引導事物意義的詮釋方向,同時也直接參與事物意義的生產與建構。數據新聞就是通過該修辭實踐實現數據的原始社會語境的剝離和新情景語境的搭建,這是話語意義的生產和傳達過程,當受眾通過數據新聞來理解和認知現實時,必然受到這種人為建構語境的引導。
數據修辭策略可為數據新聞的意義生產和傳達服務,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也存在消極的一面。雖然數據本身是真實客觀的,但數據選擇標準不一,可導致所選擇的數據不足以闡明需要表述的問題或意義,選擇的數據源之間不具備對比、類比、並列等條件或不符合推理邏輯等問題。
關係修辭實踐:關係重構與邏輯歸因
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曾說,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必非得知道現象背後的原因,而是要讓數據自己「發聲」,建立相關關係是大數據的核心,通過應用相關關係,我們可以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
但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通過因果關係來了解、認識世界,人們在理解認知事物時會習慣性地從因果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它們,無意識或是有意地去建立某種因果關係,並使之合理化,這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思維模式。所以,雖然大數據呈現的是直接的相關關係,但在數據新聞中,因新聞傳播的功能和人類認知的要求,會進行因果關係的建構,而根據理性嚴謹的大數據進行歸因會更加隱蔽。
數據新聞在關係維度上的修辭策略,更多的是在作用於受眾本能的思維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歸因來影響受眾的認知。如新華網數據新聞關於我國吸菸狀況的報導,通過對比我國低收入人群的菸草使用率、低價捲菸支付能力與捲菸平均支付能力數據,得出我國低收入人群成為吸菸的主要人群及其吸菸率高的原因,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吸菸已經開始向農村低收入群體傾斜,這會形成一個「貧困陷阱」,即吸菸會造成各種疾病,增加貧困家庭的負擔。
當然,數據新聞在建構因果關係中也會出現一些歸因問題。
首先,忽略了事件的複雜性,片面歸因。如報導《今冬流感猖獗原來與不下雪有關》,通過數據說明2017年12月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比歷年同期減少50%的現實,再對比同期患流感人數猛增的事實,將兩個存在相關關係的數據建構成因果關係進行解讀和歸因,有失偏頗,不夠嚴謹。
其次,在因果關係的建構中錯誤歸因。如《為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外企,如今卻被嫌棄?》,報導把AmCham China發布的《2016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中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相關數據提取出來,作為中國商務環境吸引力下降的影響因素之一,把未來展望偷換成影響因素。
時間修辭實踐:可視化呈現與時間線設計
在敘事體系中,時間是一種敘述和認知事物的基本維度。時間線相當於一個時間向量,既可以關注現在,從而賦予事物發展、趨勢的時間屬性,表現事物的狀態和發展;也可以回溯過去,賦予事物演變的時間屬性,表現事物的過程性,在歷史維度上形成事物的演化過程。同時,在敘事體系的時間線上,事物可以被組織和管理,可通過對時間線的操作性定義來建構事物的認知結構,實現歷史事件的重構與再現。因此,時間線實際就是修辭話語在時間維度上的布局策略,限制和決定了所敘述事物的再現和意義表達。
在數據新聞視覺修辭實踐中,時間線是常用的一種修辭策略。如報導《音曲繁美——1890~2010,世界流行音樂迴響》,採用了交互時間軸的矢量圖示形式,梳理並分析了120年間流行音樂(包括10種世界主流音樂流派及其146種子類別)的演進路徑和關鍵節點,以此再現世界流行音樂的演變發展史,通過對歷史元素的選擇和時間區段性或斷裂性的敘述實現對歷史的建構。
除了在時間維度上對歷史的再現,生產者還可以通過時間線設計來或隱或顯地傳達某種修辭目的和意義。例如報導《這個「W」,是美國人民對歐巴馬怎樣的心情?》,時間框架確定為1947~2017年間,測量指標為這70年內的歷任美國總統支持率,時間間隔為10年,恰好可以把每一任總統任期內的支持率呈現在一個時間刻度內,能在時間變量同一的情況下更加清晰對比歷任美國總統支持率波動情況,突出顯示歐巴馬是支持率波動最小的總統。報導推出時恰逢川普宣誓就職前夕,由此隱晦地表達了對川普上臺的態度。
數據新聞未來展望及建議
創新報導形式,加強互動設計
數據新聞的互動設計賦予了受眾更多的自主權,在提高受眾參與度的同時,實現新聞信息的精準化傳播。互動設計可根據不同的受眾偏好傳播信息、收集受眾的傾向,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新聞內容,擴展了新聞的信息容量,能增強平臺的吸引力。
豐富新聞業態,提升新聞參與度
數據新聞可直接通過資料庫的挖掘與提取製作成一篇數據新聞報導,節省了傳統採訪階段的人力物力。比如,2017年獲得全球數據新聞獎「公民選擇獎」的新京報報導《大數據|2016年外交部發言人被問最多的是哪些事》,通過對外交部官網上公布的216場發布會進行篩選分類,提煉有效信息,宏觀展現了一年中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所強調的內容要點。
數據新聞突破了採訪權的限制,打開了受眾和自媒體的參與途徑。中國人民大學教師方潔帶領學生運營微信公眾平臺「RUC新聞坊」,除了關注學界、業界前沿話題外,還會發布原創的數據新聞作品。數據新聞對新聞業而言是一種新的嘗試和補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新聞業態。
關注國計民生,助力未來發展
數據新聞的價值理念與傳統新聞報導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都要把公眾利益和公民訴求放在首位,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也要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通過對樣本的統計發現,我國數據新聞報導的議題類型和佔比分別為「政治」(15.40%)、「經濟」(7.80%)、「社會」(33.90%)、「文化」(3.60%)、「生活」(33.20%)、「環境」(2.50%)和「軍事」(3.60%)。由此可以看出,生活類數據新聞佔比較大,這也契合了數據新聞對民生的關注。但是,涉及國家政策層面的經濟類數據新聞報導佔比只有7.80%,這其實與數據新聞自身的表現方式有關,因為數據新聞是用數據來敘事,單純的數據呈現很多情況下無法體現事物背後深層次的社會因素。但是作為一個新報導形態,數據新聞也可通過不斷加強完善經濟類報導,為未來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
(作者歐陽照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柯宇系該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武豔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