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17歲出國留學,七年的時間花費200多萬,卻沒能拿回一紙文憑。回國後,她獨自前往廣州打工,不聲不響地欠了50萬信用卡,吵吵嚷嚷地對母親說,「你必須給我還錢!」
當年為了供她讀書,母親郭女士已經花費了所有積蓄,小崔跟母親說要再讀一年,郭女士咬咬牙想把房子賣了,卻遭到了女兒的阻止。
小崔堅稱是為了怕母親賣房子,才少學了一年,所以沒拿到文憑,話語中帶著些埋怨。
回來之後,郭女士給女兒安排了一份工作。
可小崔心裡卻充滿嫌棄,「好歹我也是『海歸』,就讓我在蘭州上班?太丟人了吧!」
於是她決定去廣州獨自闖蕩,打工的日子太苦了,超乎她的想像。
小崔受夠了租房的日子,吵著鬧著要讓母親給她買房,郭女士被逼無奈,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給她買了個房。
這時候小崔又開始抱怨,是母親給錢不及時,導致她看上的樓層都賣完了,只剩了頂層28樓。
在外打工的生活並不順利,小崔的收入不能負擔她的開銷,於是開始舉債度日。
當欠款已經高達50萬的時候,她又開始折騰,鬧著讓母親給她還錢。
面對這個無底洞女兒,郭女士也很無奈,任她怎樣做女兒都不滿意,似乎在她內心深處,有著無盡的恨意。
節目看到前半部分,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被寵壞的任性小孩,待看完全部,才收穫一聲嘆息。
小崔恨她的父親,更恨她的母親,這是一個可憐的孩子。
這恨意來源於何處呢?
其一,恨父母感情不和,疏於對自己的關注。
小崔自小就被奶奶養成男孩子的模樣,不給她穿漂亮衣服,剪短短的頭髮,父母不僅沒有說話,甚至沒工夫多看她一眼。
她的父母忙於打理生意,眼看家裡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父母的感情卻越來越淡薄,隨之而來的,是小崔心裡的坑洞卻越來越大。
其二,恨母親幹涉自己的選擇,走向不一樣的道路。
初中畢業的時候,小崔因為成績不好沒考上高中,父母給她的選擇是出國留學。
當時她的想法是讀技術學校,學一門廚師之類的手藝,可郭女士卻不贊同。
作為一個生意場上的成功人士,郭女士希望自己女兒學體面一些的專業,譬如管理。
總是萬般不情願,小崔還是遵從了母親的想法。
其三,恨母親的懦弱,與自己的無能為力。
在小崔大學期間,父母悄悄辦理了離婚,父親另有所愛並且生了孩子,可共同奮鬥下的家產,卻沒有粉給母親多少。
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小崔就是這樣的心理,總覺得母親受了窩囊氣,卻不知道爭一爭,更何況她80多歲的奶奶現在還是跟郭女士同住,由她照料。
在她看來母親太懦弱了,而自己的力量又很渺小,也幫不了多少。
因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小崔的心中總有一團無名的怒火,不知道該衝誰發洩。
她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養育下的孩子,父母長期忽視她的心理感受,自己一個人掙扎著成長,那些童年的艱難,都變成了怨氣。
很多孩子的心中恨家長,就是恨那個弱小無助的自己。
他必須依附於家長生存,又不能反抗父母的決定,久而久之就成了「恨」。
當孩子成年,他帶著怒氣橫衝直撞,傷害了父母,傷害了自己。
從始至終,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句道歉,和一個溫柔的擁抱,但很多父母卻保持著尊嚴,不肯低下頭。
在節目中,郭女士望著女兒說,「對不起,這些年忽視了你的感受,是我不對。」
女兒噙著淚花,還梗著脖子說,「沒關係,我們都有錯。」
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話,「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卻一直在等我們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