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在各種文件中遇到「各級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句話。大意是說,世間萬事萬物是紛繁複雜的,我們只有通過一雙慧眼來認清事物的本質、抓住事物的規律,才能更好地指導工作、推進建設。其實,在學習日益成為時尚和工作方式的今天,同樣要強調一個「透過現象學本質」的問題。
最近網上刊登一則報導,講的是中國東北某省組織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韓國考察「新農村運動」,結果大失所望,說「花了上百萬,啥也沒學著」。看罷這條消息,讓人感慨萬千:是這些基層幹部沒有看到韓國的「新農村」,還是韓國方面沒有讓他們看到「新農村」,抑或是韓國的「新農村」根本就不值得一看?
對此,有識之士指出:韓國的「新農村運動」並非如我們多數人想像的那樣,搞一些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運動式大場面,實際上他們倡導的是一種「勤勉、自助、協同」的精神運動,是一種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社會變革。對於這種內在的、精神上的東西,如果不潛心去學習、用心去感悟,走馬觀花,蜻蜒點水,結果必然是「啥也沒學著」。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最終以清軍失敗而收場。據資料介紹,對於那場海戰,許多歐洲人本來是看好中國而不是日本的。即便是戰爭發生的前夜,當時的國際輿論仍然傾向於認為中國會佔上風。英國的《泰晤士報》等就認為:日本的海軍敢和世界第七強艦隊的北洋水師開戰,是近似於「瘋子」式的行動。歐洲的許多評論甚至指出:日本的海軍倘若具備起碼的海戰常識,是斷不可能與中國的海軍貿然開戰的。
然而,德國的戰略家、預言家俾斯麥通過對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的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向西方學習運動的成效,卻認為:「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因為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研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的,只問某廠的艦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了回去就算了。」同樣的出國學習機會,一方學得紮實、學得深透,一方則只是浮於表面、了解大概,這種不同的學習效果最終導致了不同的戰爭結局。
「良將用兵,若良醫療病,病萬變而藥亦萬變」。據說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美軍許多官兵都懷揣《孫子兵法》上戰場,這讓孫子的後人自豪萬分,甚至一度成為大小媒體報導的熱門話題。這些例證足以說明《孫子兵法》的影響深遠、作用巨大。
由此有人推出,靠背誦些「之乎者也」、帶些書本上戰場就能打勝仗。其實事情絕非如此。事實上,美軍早已把學習掌握《孫子兵法》內化成官兵的良好素質,到了戰場上只不過是活學活用罷了。那種認為美軍攜《孫子兵法》上戰場,靠臨時抱佛腳來打仗,實際上是一種大大的誤解。不過,通過這件事也讓國人反思一下自己:美國人能夠如此熱衷和嫻熟地運用《孫子兵法》,而作為孫子故鄉的當代中國軍人,有多少人完整地學過「十三篇」,又記住了多少?更不用說融會貫通了。
學習作為生存之道、發展之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大有文章可做。喊在嘴上、浮在表面,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面對世界軍事變革的緊迫形勢,要想在知識海洋裡學到「真經」、得到「真諦」,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辦是必需的,而虛心、專心、潛心和對「打贏」高度負責的事業心則尤為可貴。(編輯: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