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象看本質!大神帶你從屈折語視角詳解德語語法,驚呆了

2021-03-01 歐那德語

在西方的語言形態學中,世界的語言被分為孤立語、黏著語、屈折語和復綜語四類,本文在屈折語和孤立語的理論基礎上,從德漢對比的視角出發,通過深入分析德語和漢語的語言特徵,對德語和漢語在語言形態學層面上的本質有所構建,無論在語言教學方面,還是語言學習方面,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鍵詞:語言學;屈折語;孤立語;語法功能;形態變化。

1

屈折語對比孤立語

看德語漢語學習的差異性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層面上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映人類文明進步。語言學(linguistics)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即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和發展規律的實證科學。換言之,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了解人類的本質。

除了認識人類語言本質外,語言學研究還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在不同語言翻譯方面,語言學理論對於筆譯和口譯有更多具體的指導,也有助於利用科技來進行機器翻譯。然而,本文著重從語言教學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在語言教學方面,藉由對於語言本身的了解,改善應對語言學習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與錯誤的能力。

語言教學是語言研究的動力,又是語言理論發揮作用的場所。語言教學分為 第一語言教學,第二語言教學和外語教學。第一語言教學,所教的是母語。第二語言教學在雙語社團中進行,既教母語,又教另一種語言。在外語教學中,學生所學的是外國語。因此,語言學研究與語言教學及外國語習得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在外國語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本質的了解對外語掌握起到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人類的語系是個非常複雜的現象,某種意義上,從語言能夠看出一個族群的起源,而同語系的語言,很可能有同源的祖先。 人類語言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本文將按照語言形態學分類法,根據語法結構特點把人類語言分為屈折語、孤立語、黏著語、復綜語四類,進而從屈折語與孤立語對比視角,闡述德語學習與漢語學習的差異化。  

 


屈折語以詞形變化作為表示語法關係的主要手段。

我們所熟知的,屬於屈折語的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拉丁語等,而大多數的印歐語系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屈折語。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有比較豐富的詞形變化,通過詞形變化來表示詞與詞之間的關係,進而表示各種語法意義。

第二:屈折語中的曲折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內部曲折,一種是外部曲折。 通過詞根內部的語音變化來構成一個詞的詞形變化的手段,叫內部曲折;詞根後增加詞綴的方式叫外部曲折。

 第三:一種詞形變化的語素可以表示幾種不同的語法意義,換句話說,詞根的一個附加成分不只表示一種語法意義,有時可以表示幾種不同的語法意義。

 第四:詞尾和詞幹或詞根結合十分緊密,脫離開詞尾,句子中詞根就不能獨立存在。屈折語與孤立語的不同在於,它的詞根不能獨立使用,詞與詞之間的關係以及其他語法作用都靠詞的形態變化來表示。 

 

孤立語也叫詞根語,以漢語為突出的代表。

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詞序嚴格。由於孤立語缺乏詞形變化,因此一個詞在句子中屬於什麼成分沒有形態上的標誌,而是根據語序來確定,詞序的重要性變得尤為突出。比如「你看我」,改變詞序成為「我看你」,意思就相反了。

第二:虛詞十分重要。孤立語中詞與詞的關係,常常通過虛詞這一重要的語法手段來體現。比如「父親和母親」、「父親的母親」、「父親或母親」等,僅虛詞不同,意義就大不相同。

第三:複合詞多,派生詞少。大部分合成詞是由詞根構成的複合詞,這些詞不帶有表示各種語法關係的前綴和詞尾,詞的結構比較簡單,往往是一個孤立的詞幹。

 

通過以上對屈折語和孤立語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可以把該分析方法應用到相應外語的學習當中,尤其可以應用到語法學習中,進而更加系統透徹的把握語法現象。

 

2

透過現象看本質

德語學習的術和道


 

屈折語用德語表達為「flektierende Sprache」, 屈折語中的詞通過豐富的詞形變化來表示各種語法意義,而且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與詞根的聯繫十分緊密。 德語作為屈折語,在語法功能上是如何表現的呢?接下來,我們將從德語最為重要的兩個語法現象著手,通過舉例論證,深入理解屈折語的典型特徵,進而從根本上把握德語語法,提升德語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在德語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語法現象(詞形變化)分別為:

(1)動詞變位,用德語表達為Konjugation;(2)名詞變格,用德語表達為Deklination。首先,我們從德語動詞變位語法現象出發,來剖析德語作為屈折語的詞形變化在語法功能上的意義。表示人或物的行為、動作、變化、過程和狀態的詞稱為動詞,用德語表達為das Verb。 例如:

1、 DieDeutschen verbringen 2013 täglich 120 Minuten im World Wide Web.

2013年德國人每天在國際網際網路上消磨120分鐘。

2、2010 feierte Deutschland den 20.Jahrestag der Wiedervereinigung.

2010 年德國慶祝兩德統一20周年。

3、Die Zahl der Werbtätigen inDeutschland ist von 38,6 Millionen im Jahr 1991 auf40,1 Millionen im Jahr 2010 gestiegen.

德國從業人員從1991年3860萬增加到了2010年的4010萬人。

在德語中,動詞在句子中主要充當謂語成分。根據德語語法規則,充當謂語的動詞要進行變位,即:動詞變位(Konjugation)。動詞的變位形式稱為動詞的人稱形式(Personalform),動詞沒有進行任何人稱或時態變化的形式稱為動詞的不定式(Infinitiv),也可稱動詞原形。 

動詞變位包括下列幾種變化:

下面針對動詞變位進行簡單舉例論證, 我們以動詞übersetzen(翻譯)為例,著重從時態和行動方式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結合與動詞übersetzen搭配的助動詞werden, 直觀了解德語在語法功能上的詞形變化,進而深入理解屈折語的語言特徵:

1、現在時、主動態:Ich übersetzedasBuch ins Chinesische.

2、現在時、被動態:Das Buch wirdins Chinesische übersetzt.

3、過去時、被動態:Das Buch wurdeins Chinesische übersetzt.

4、現在完成時、被動態:Das Buch ist von ihm gestern übersetzt worden.

5、過去完成時、被動態:Das Buch warletztes Jahr von mir ins Chinesische übersetzt worden.

6、第一將來時、主動態:Wir werdendas Buch ins Chinesische übersetzen.

7、第二將來時、被動態: Das Buch wirdim nächsten Jahr von ihm übersetzt worden sein.

 

接下來,我們從德語名詞變格語法現象出發,來剖析德語作為屈折語的詞形變化在語法功能上的意義。德語名詞的性屬的概念與每個名詞本身緊密相聯。自然界中有陽、陰兩性之分,而在德語中,每個名詞都具有其語法性屬:陽性、中性、陰性,分別用冠詞der, das, die 來表示,複數均用die來表示。

在德語中,為了表明一個名詞與句中其他詞類的關係,用名詞的格的形式加以表達。名詞的每一個格都具有其不同的語法關係。德語名詞一共有四格。 

下面針對名詞變格進行簡單舉例論證:

第一格(N): Die Schüler bleiben zu Hause.

第二格(G): Das ist das Buch meines Vaters.

第三格(D): Dieses Autor gehört seinem Bruder.

第四格(A): Die Schüler besuchen den Lehrer.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夠非常直觀的看出屈折語與孤立語的區別。從屈折語和孤立語的比較來看,最大的差別在於屈折語的形態變化多。其變化總結有以下七項:


(1)性。德語的名詞有性的語法範疇,分陽性、中性和陰性三種,不同性的詞有不同的變格方式。性是一個語法概念,它和生物學的性的概念未必一致。例如德語的das Mädchen(少女)在語法上是中性。其它各表事物的名詞也分成各種性,例如太陽在法語裡是陽性,在德語裡是陰性,在俄語裡是中性等等。這種分性的觀念,牆壁、門、窗、桌、椅都有性別,中國人常感莫名其妙。

(2)數。指單數和複數。如英語、德語的名詞都有單數和複數的變化。我國只有景頗語、佤語的人稱代詞有單數、雙數和複數的區別。

(3)格。格表示名詞、代詞在句中和其它詞的關係。德語的名詞、代詞的格有四種形式,修飾它們的形容詞、數詞也有相應的格的變化。名詞、代詞作主語時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動詞的直接賓語時用賓格的形式,作間接賓語時用與格的形式,表領屬關係時用屬格的形式。

(4)式。表示行為動作進行的方式。德語動詞有直陳式、虛擬式和命令式。

(5)時。表示行為動作發生的時間。以說話的時刻為準,分為現在、過去、未來。在德語中,細分為六大時態。

(6)人稱。不少語言的動詞隨著主語的人稱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德語、法語、俄語都有三種人稱。漢語不只無此變化,連我你他有時都很模糊。

(7)態。態表示動作和主體的關係。一般分為主動態和被動態兩種。主動態表示主體是動作的發出者,被動態表示主體是動作的承受者。

  

以上這些語法的形態變化(性、數、格、式、時、態、人稱),在漢語中幾乎全都沒有,某些語法功能,則是用助詞來代替。例如「我吃了」表完成式,「我吃著」表進行式。其它形式上的表現只有語序。

詞與詞綴合成句,由語序關係確定其含意。很多時候,漢語中句子的意義,是靠不同的讀法、或對語序不同的處理而定的。漢語一些結合字句的詞語,如前置詞、接續詞、關係代名詞也都不予重視;在組成一句話時,主語、述語、賓語、形容詞、副詞也都可以顛倒或省略;主語亦不具備印歐語式的主語功能;句子更可以沒有主語;主語與動詞謂語之間的關係又非常鬆散,不存在必然的施事加行為狀態及被表述者(主語)和表述成分(表語)等關係。

屈折語單詞本身有豐富的形態表現,體現豐富的語法意義。可是,漢語的語法形態變化非常簡單,只要明白了詞,又明白了詞序,句子自然就能通曉,不須做句法的形態結構分析。屈折語顯示了較強的形式邏輯性。

比如在德語中,動詞不定式在人稱和數上與主語保持一致關係。針對屈折語與孤立語的對比,語言學上稱此為形態優勢和意念優勢之對比。形態優勢的語言,講究形式邏輯的關係,時態、語態、人稱等均有明確的規定。語句的意思,可由結構形態上分析而得,故句意較為固定。

意念優勢的語言,是意念(詞)的直接連接,不必仗賴形式上的連接,所以形約而義豐。對詞意本身的掌握越準確越深刻,句意也就發生了變化。有些人因此認為漢語不如印歐語明確、具形式邏輯性、含混、語意遊移;以致用此語言所表達之思想也無明白的推理程序,顯得囫圇、簡單。有些人則推崇漢語拋棄了一切無用的語法形式,直接表達純粹的思想,把所有語法功能全部賦予了意念運作,也就是思維,僅以虛詞和語序來聯結意義。相較之下,漢語自有簡約直接的優點。

 

綜上所述,在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習過程中,滲透語言形態學的理論基礎知識,能夠幫助師生更加精準的把握目標語言的整體架構,透過語言現象了解語言本質,達到靈活運用語言進行溝通的目的。

參考書目:

«德語語言學教程» 王京平 外語教學與研究;

«篇章語用學概論»  劉潤清 胡壯麟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現代德語實用語法»  王兆渠 同濟大學出版社。        

 

-END-


歐那德語 | 本文原創轉載請申請授權


相關焦點

  • 普通人真的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麼?
    一個普通人,如何能夠做到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呢?很難。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經歷,性格,,成長環境會養成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和分析事物的固定視角與思路。在價值體系,視角與思路固定的情況下去判斷事物,你的判斷就會依照你自身的喜好來發生偏移。
  • 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習主席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眼睛亮、見事早、行動快。」習主席這一重要論述,飽含著對中青年幹部的殷切期望,也為我們成事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
  • 2016高考作文熱點素材:透過現象看本質
    對於上述的驚人發現,你有哪些啟發和感悟?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霍金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萊昂納德•蒙羅蒂諾合寫的一篇文章。
  • 閒論: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們透過現象可以說明自然界最大的秘密就是平常,很多人看到一些平常現象不知道感悟聯想,而覺悟高的人會周密的追究現象的內在本質,所以這些懂得思考觀察的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可以獲得突破性成果。想當年,牛頓先生思考蘋果為何會往下落而不是往其它方向落地呢?
  • 如何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
    《教父》中的一句經典臺詞被奉為經典,「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在看待問題時,能夠抓住這個事件背後的「根本性」運作邏輯,你能夠理解它真正的前因後果,而不是被這個事件的表象、無關要素、感性偏見等影響了判斷。
  • 漢語是否曾是屈折語?
    但通過音韻學和漢藏語系原始語言的擬構,不難發現上古漢語體現出諸多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徵,其中,它豐富的形態變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讓人不禁設想——漢語是否是從屈折語逐步演化為如今的孤立語的呢?下面這篇文章來自知乎精彩回答,以淺顯易懂的說辭闡述了關於上古漢語屈折現象的部分觀點,在此也歡迎各位讀者提出自己不同角度的見解。
  • 談談「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些調整,是需要分析清楚 「社會現象」,其根源(「原因」、「本質」)在哪裡?想起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句話。為什麼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現象是表現形式,是性狀;本質是呈現出該性狀的本體內容。仔細分析就能發現,上述共同挑戰(「現象」),無不是由人類自身不恰當的、過度的欲望帶來的,或者在不恰當欲望的累積作用下導致環境改變而引起的(指氣候變化和重大傳染性疾病)。
  • 【德語語法】德語語法書:到底該選哪本?
    德語的「我愛你」涉及了動詞變位和名詞變格 以複雜、繁瑣著稱的德語語法,是德語學習者不可不攻破的一道難關。那麼在目前國內的市場上,有沒有比較好的德語語法書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呢?《杜登德語語法》封面 【優點】①頭幾章對語言學的知識有所論述,例如「語族」、「屈折語」、「發音與書寫的關係」等,可以幫助加深對德語的理解,有事半功倍之效
  • 評論丨透過現象看本質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當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後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共產黨。在極其嚴峻的形勢面前,毛澤東從客觀存在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發表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 透過現象看本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認識
    我們身處在社會中,對於事物的認識,認識的深度,可能各自有差異,面對一個事物的認知了解,應該是通過現象和看本質,而不是只關注於其表面的認識,總結起來也可以說是追起溯源。這就是好比我們在學習中,對於知識的學習,難題的理解,有人只是理解大意,而有的人則會探其本質,尋找題目中的真材實料,掌握要點,可惜解題的技巧,從而遇到這一類題目,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衝破口,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
  • 透過現象看本質
    使受害者沉冤得雪,高度頌揚其偵探水平和職業道德,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辦案執業理念讓人佩服。
  • 事業單位面試熱點:社會現象題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社會現象題是面試中最常考的題目之一,考察考生看問題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都能談到幾點,但往往談得不夠深刻,無法透過現象看本質,找不到問題的根本原因。今天我們帶著大家來學習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
  • 鬼谷子智慧: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提高你的洞察力?
    鬼谷子智慧: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提高你的洞察力?世上的事紛紛擾擾,紛繁複雜。面對眾多繁雜的事,有兩種人存在:一種人只能看到表面現象,以為看見的東西就是全部了。還有一種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除了事物表面的的東西,他們更能看到背後更深層的東西。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通過現在事態能預料未來的發展,這種人就很高瞻遠矚,往往能未雨綢繆,在局勢中更容易掌握主動權。這兩種人的區別在哪裡?就是在是否有洞察力。曾國藩是清代著名政治家,晚清名臣,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被後人廣為傳頌。
  • 透過現象看本質,你做得到嗎?
    A:1、開課之前,請讀友思考這兩個問題:怎樣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什麼叫做甘於膚淺,什麼叫做追求深刻?2、再來看個案例,一起做個簡要分析。豐田汽車公司某一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雖然修過多次但仍不見好轉。於是,豐田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與工人進行了以下的問答:一問:「為什麼機器停了?」答:「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
  • 透過現象看本質:魚骨圖分析法!
    因其形狀如魚骨,所以又叫魚骨圖,它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方法,又叫因果分析圖。同時,魚骨圖也用在生產中,來形象地表示生產車間的流程。
  • 眼見不一定為實,透過現象看本質!
    >丨本文由意韻東方生活美學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意韻東方生活美學丨作者:小美「眼見不一定為實,透過現象看本質而實際上,越是在這樣一個似乎什麼都能看見的時代,我們越是什麼都看不見。網際網路時代,信息飛速傳遞,膨脹式擴散過程中,信息會被碎片,被掐頭去尾。圖片可以PS,視頻音頻可以拼接,眼見不一定為實,有圖不一定有真相。
  • 《透過現象看本質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文/ 軍豪君
    二戰中飛機✈因為對細小零件疏於檢查,從而導致飛機✈失事事件,通過這,你有啥感想,請寫一篇文章。我努力回想了一下,腦海中隱隱約約記得這篇文章。所以就動筆開始寫啦。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或許都會因為在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事情而陷入迷茫之中,那麼此時此刻,你就需要有一雙慧眼,「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透過現象看本質究竟有多麼可怕?老闆:給我招聘一個司機
    我們有時會非常佩服於一個人看問題看得非常深刻,分析的非常透徹,通常就是因為他對於現象背後的本質發現的比我們更多或者是更深一層。舉個例子:「老闆想招聘一個司機」,從這句話中你會為老闆的這個需求提供怎樣的服務呢?真的招聘一個司機嗎?
  • 我們每個人,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大家好,我是專注教育小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觀察法透過現象看本質觀察法1.解剖觀察法對某些事物,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3.長期觀察法對同一事物或現象,進行較長時間觀察的一種方法。因為有些客觀事物,它的發生發展過程或周期不都是一樣的,有的發生過程很慢,周期很長,要想準確地掌握它的本質屬性,就必須進行較長時期的跟蹤觀察。
  • 黏著語和屈折語的區別
    (想了解黏著語、屈折語以及世界四大語法結構的概念,請點擊文末《語言的結構類型》)(1)「黏著語」和「屈折語」是從詞的結構與構成語素之間的關係角度劃分出來的語言類型。(2)屈折語有豐富的詞形變化,但詞形變化的手段以詞內部的語音形式變化為主(即內部屈折)。但黏著語沒有內部屈折,句子中詞語的語法意義或結構成分之間的語法關係主要使用黏附在詞根或詞幹上的變詞語素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