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會非常佩服於一個人看問題看得非常深刻,分析的非常透徹,通常就是因為他對於現象背後的本質發現的比我們更多或者是更深一層。
舉個例子:「老闆想招聘一個司機」,從這句話中你會為老闆的這個需求提供怎樣的服務呢?
真的招聘一個司機嗎?我們要知道,大部分情況下,用戶所表達的需求並不是他們的真實需求,而是他們在當前自己認知範圍內可以給出一個最想要的解決方案。
老闆實際上是想招聘一個司機,讓司機在周末開車帶著沒有駕照的秘書去自駕遊以便獲得秘書的歡心。
像這類問題通常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推導幾次就知道了老闆心裡可能最想要的是什麼。
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一個非常狹窄方向的例子。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會把這種看本質的能力,用到產品商業模式的設計上,這個所需要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積累出來的。
比如網際網路產品需要增強的是用戶的注意力時長;直播帶貨需要了解的是投產比,而不是銷售額;自媒體要獲得流量需要做好的是內容的傳播性,而非狹義上的內容質量等等。
能理解這些本質的人其實並不是非常稀有,當然他們是非常優秀的,而如果你可以把看本質這件事情再深入一些,會發現最終有很多歸結到對人性的理解,對人類這種動物的理解。
所以無論產品的商業模式、內容,照著人的本能去打,一般都會有非常棒的效果。
社交軟體應該怎麼做可以在起步階段提高成功率呢?很簡單,滿足人類的繁衍本能,於是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匿名聊天就出現了。當然,這個本質原因是不能被大家所了解的,太赤裸了。
所以會包裝產品,「大膽秀出你自己」「有哪些有趣的人在附近」「陌生人專用社交軟體」等等,產品經理在做設計的時候那是相當門兒清的。
再比如為什麼躺著減肥也有人信?因為人是真的懶惰。為什麼零投入大回報也有人信?因為人是真的貪婪。
所以,窮人的錢怎麼賺?他們生存需求排在首位,所以你需要告訴他們他會有錢,能幫他們賺錢。
那麼有點錢的人怎麼賺,告訴他們能賺更多錢,這個潛意識驅動就會滿足他們的貪婪、懶惰、傲慢,同時在同性別群體中獲得競爭優勢,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
這些較為底層的需求會經過大腦的層層包裝,自我欺騙成類似於目標,夢想之類的東西,所以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東西有時候是不能說的太清楚說的,說得太明白了,大部分人就不願意了。
為什麼買了一輛豪車或是吃了一頓大餐會想著發個朋友圈?是真的以為朋友們會由衷地為你高興嗎?還是你作為一隻孔雀只是無意識地想開個屏呢?
所以一般說來,透過現象看本質和高認知是一回事兒,意味著你理解這個世界上的現象,人類的行為能力。
有的本質理解了,馬上就能用;有的你知道也不敢說;還有好多的,在理解的那一刻會讓你懷疑人生,重塑你的三觀。
同樣的,因為人性的關係,這類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也只是少數人所具備的。
PS:一樣的職場,不一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職場升級術】,每天分享職場故事,講述升職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