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有七大書局,分別是商務、中華、世界、開明、大東、正中以及貴陽文通書局。而貴陽文通書局也是貴陽第一家採用機器印刷的書局,也是貴州省最大的一家書局。
華之鴻
文通,取以「文以載道,通達心意」的意思,在民國初年,貴州省交通滯後,在文化方面則與中原一帶差距較大,當時的華之鴻見此情形,不忍於心,故毅然於日本進品印刷機器,並聘請日本技工到貴陽安裝機器。由於當時貴陽處於山區,道路崎嶇,所以機器的零部件都是用人工背到貴陽後,再進行組裝。而光是機器的零部件就背了二十多天,所以從採購到實際印刷一共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才得以印刷。
而文通書局所印刷的第一本書則是當時貴州鄭珍先生所編的《播雅》。在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後,當時的大學都遷到西南地方,而貴陽文通書局因為地處貴陽,地域較偏,受的到波及很較小。由於大量學者以及師生到西南避難,對於發表文章較於困難,所以文通書局就迎來發展的機遇,很快就躋身了全國七大書局之一。
而貴陽文通書局在創立期間,不但在進行首營業務印刷書籍之餘,還進行印刷「貴州銀行兌換券」,1912年滇軍進入黔地,將貴州錢官局改為貴州銀行,並當時文通書局的老闆華之鴻兼任貴州銀行總經理,並且由文通書局印刷黔幣。
而文通書局在經歷半世紀的輝煌後,在新中國建國時則面臨資經營困難的境地,最後被併入貴州省人民出版社,而貴陽文通書局也結束的它在抗戰時期的特殊使命。而現在的文通書局則是由貴州大學與貴陽五之堂書店於2009年註冊成立的,與抗戰時期的文通書局無血脈關係。不過無論如何,文通書局能以另一種方式新生,也未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