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書局成立的原因及歷史背景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被滿清統治者鎮壓下去後,湘軍頭目曾國藩,鑑於東南各省受到戰火的嚴重破壞,文物書籍,蕩然無存。他本人是翰林出身,知道書籍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同時為了籠絡廣大知識分子,準備恢復科舉考試,不能沒有圖書。
於是,在收復南京後不久,即於同治三年(1864年)在南京創辦了金陵書局,地址在南京的朝天宮飛霞閣,延聘通人,校刊經史重要書籍。這是以官方力量校刻書籍的開始。其後,各省相繼成立了刊刻書籍的官方機構,稱之為「官書局」。如浙江書局(杭州,1867);江蘇書局(蘇州,1869);淮南書局(揚州,1869);湖北書局(武昌,1868);加上金陵書局,當時稱為五大書局。
過去刻印圖書,以私家刊刻為多。而官方刊刻圖書,俱系大部頭著作,如《圖書集成》《佩文韻府》、《全唐文》之類。即以乾隆年間,那樣雄厚的資力,官修《四庫全書》,亦只鈔存幾部,分貯各省。而這些大部頭書,即有刻本,亦非一般讀書人所置辦得起。
這五大官書局成立後,刊刻了多種重要書籍,而且通力合作,互有分工。如五局合刻本的《二十四史》,即由五局分擔任務。在其他書籍刊印方面,亦均各自其特色,而其最大特點,即聘請當時著名學者,參加所刊各書的校訂工作。如金陵書局的張文虎、劉毓崧、汪士鐸,浙江書局的譚獻、李慈銘、張鳴珂,淮南書局的薛壽等。所刊各書,質量都很高。基於五大書局成立,大量刊行重要參考著作,很受當時讀書人的歡迎;這對其時文化的發展和學術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而在西南各省,廣雅書局的成立,則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