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書店路在何方?把握讀者的閱讀和消費心理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民營書店,敢問路在何方?

  深圳特區報記者 鍾潤生

  上周,深圳最熱的文化事件之一,可能要數深圳書友創辦行為藝術展「三十天就倒閉」書店。這個書店試圖用行為藝術的方式,反思民營書店的生存狀態。

  然而就在「三十天就倒閉」書店開張第6天,即10月29日,媒體爆出中國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讓民營書店的經營前景蒙上更加濃重的陰影。在過去四年中,全國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從「詩意地棲居」到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書店作為一種文化在城市中式微。

  緊接著,10月31日,家電經銷商蘇寧在雄厚資本的支持下,高調涉水圖書銷售,與當當網和京東商城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民營書店的未來到底在哪裡?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採訪。

  「三十天就倒閉」開張:深圳讀者思考書店未來

  為了讓更多人反思這些問題,「三十天就倒閉」書店每天邀請一位愛書人擔任店長來打點書店日常經營,並每天在小黑板上提出一個問題與讀者交流探討,比如「非盈利民間組織如何盈利」、「書店之美好」、「微博時代的閱讀」等。這些店長有白領、學生、媒體記者、作家和曾經開過書店的過來人。

  「從這麼多場大大小小沙龍舉辦情況來看,參與者對民營書店的生存危機和未來,都有各自的思考,當然這裡會因為各人不同的年紀、閱歷和視野,提出的觀點有的深有的淺,有的理性有的隨意,但不管怎麼樣,大家開始關注這個現象,開始願意思考,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堅果說。

  「光合作用」書店倒閉:全國媒體驚呼「冬天來了」

  如果說,深圳「三十天就倒閉」書店僅僅是促使讀者思考民營書店生存之困的話,那麼,中國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則讓全國民營書店打了個冷顫,不少媒體甚至用上了「最冷的冬天來了」這樣的新聞標題。

  採訪中,「蝸居」在深圳市南山區的「與木書店」負責人阿木給記者羅列了一組「冰冷」的數據。

  第一組數據,是關於國內的情況:僅2007年到2009年,中國民營實體書店就減少了10000家。而過去10年裡,中國有近5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同時,與有特色的民營實體書店一起「隕落」的還有實力較強的大眾實體民營書店。人民出版社、新華時代(北京)傳媒文化有限公司和杭州諦都置業共同投資創辦的「人民書店」,曾經寄希望於連鎖直營專賣體系,擴大市場佔有率,並與新華書店一爭高下,然而從它2009年開業,到如今僅兩年時間,便退出了市場。

  第二組數據,是關於國外的情況:今年7月22日起,曾是美國第二大傳統圖書連鎖店的Borders開始關閉旗下399家店面;同時,美國最大書商之一的巴諾書店的華爾街股票迅速貶值;國著名的水石書店也宣布2010年利潤同比下滑70%。

  原因何在:成本壓力和網購衝擊

  民營書店紛紛倒下,原因何在?採訪獲悉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成本壓力、受網絡書店衝擊。

  成本壓力,正如「光合作用」書店創始人孫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那樣:書店的房租、水電等成本急劇上漲,銷售卻連續4年下滑,導致書店的資金問題突出,拖欠了諸多供應商的款項。

  網絡衝擊,更容易理解。根據《2010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圖書音像製品消費火爆,佔網購市場消費總量排名的第三位,購買用戶佔全部用戶的比例達31.4%,這意味著,每10個網購用戶中有3人會購買圖書音像製品。

  蘇寧易購加入網上賣書:能否賺錢還需要實踐來證明

  10月31日,蘇寧電器旗下的電子商務渠道蘇寧易購正式上線圖書頻道,除了家電產品之外開賣圖書,並且在前三天拋出「0元售書72小時」的促銷方式。這種被媒體稱為「自殺式」的促銷計劃,無疑是要給競爭對手來個「下馬威」。

  記者登錄蘇寧易購圖書頻道了解到,在10月31日到11月2日期間,只要顧客在蘇寧易購買300元的圖書,蘇寧易購將返給300元現金抵用券,顧客可以用來在蘇寧易購上購買任何品類的商品,且無消費限制。

  對於新對手蘇寧易購的入局,競爭對手當當網、京東商城出重拳回應。京東商城進行了持續27天的連發式促銷,其方式主要包括低折扣、獨家專場、送精券、滿額立減等。除了以上幾家網站設有圖書頻道之外,最近凡客誠品也開始借《賈伯斯傳》試水賣書。

  如何看待眾多電子商務爭相低價賣書?業內人士認為,圖書在網際網路上是一種很成熟的產品,可以分攤企業的運營成本,雖然目前有不少以消費類電子產品起家的交易平臺開始賣書,但這只不過是平臺商對於商品種類的擴充;在運營過程當中沒有渠道優勢的網商,在採購的時候不一定能夠拿到非常有競爭力的折扣,所以真正的運營成果還需要實踐來證明。

  敢問路在何方:把握讀者的閱讀和消費心理

  怎麼辦?路在何方?就在「光合作用」書店倒下之後,即10月31日,北京幾個愛書者在微博上發起「光合再生計劃」,提供了一個拯救方案:將書店向俱樂部形式轉變,募集股東,每人承擔一部分費用,募集100人。——類似這樣的「救救書店」、「減免稅收」等呼聲在愛書人與從業者中間愈加強烈。

  11月4日晚上,一場「不跟書店說再見」的沙龍在「三十天就倒閉」書店開展。深圳不少文化名人探討「路在何方」。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韓望喜說,看到書店紛紛倒閉的消息,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毫無疑問,書店是一個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建議政府把書店看做文化事業,給予必要的扶持、補貼,讓書店留下來。

  手造藝術網創始人、菡藝軒軒主譚肇國,則以臺灣誠品書店的例子談到民營書店的經營。他說,同為民營書店,臺灣誠品書店就以成功者的姿態進入了大陸,這或能給大陸民營書店經營者帶來一些啟示。想要做好書店,應該要對新一代讀者的閱讀和消費心理有準確的掌握,對書店的個性化要有獨特審美。我們很多民營書店雖然也通過營造書店的人文環境、文化氣息來吸引讀者,比如定期舉辦講座、文化沙龍,但這樣做總還是局限在小圈子範圍內,無法讓民營書店成為大眾的選擇。

  記者觀察

  別讓這道風景消失

  深圳特區報記者 鍾潤生

  去北京看「萬聖」,去南京找「先鋒」,去上海看「季風」,去杭州找「楓林晚」,去廣州看「學而優」,去臺北逛「誠品」……一個好的書店,她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更是一個城市的品位和氣質體現。一個好的書店,她不僅是買書的場所,也是市民放鬆身心、呼吸自由的空間。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美好的風景,似乎正在悄悄地消失。

  毫無疑問,書店本身也是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就理應獲得扶持和幫助。尤其是在書店業整個行業面臨衝擊,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時候。為何在歐美及澳大利亞,人們仍能在鬧市區看到很多實體書店?一方面,這些國家對實體書店這類微利企業的稅負極低,有資料顯示,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對小書店的稅率為零,而瑞士、義大利稅率也只有2%。此外,西方不少城市還有各類文化基金,為一些有地標景觀性質的書店提供資助,用以保護城市文化的多樣性。

  是該出手保護書店的時候了。別讓書店這道風景消失。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保護實體書店,保護的不只是一道文化景觀,其實也是文化的尊嚴。

  相關連結

  紐約人如何救書店?

  租金減免讓書店走出困境

  據《紐約時報》報導,一家位於紐約東村的聖馬克書店(St. Mark's Bookshop)日前獲得了房東減免租金的優惠,緩解了其面臨倒閉的危機。這家多年來被財政問題所困擾的書店,也得到不少所在地區人們的大力支援。

  數月前,聖馬克書店的店主認為自己的書店可能將與大多數實體書店一樣難逃倒閉的命運。店主表示,除非他們的房東庫珀聯合學院(Cooper Union)減租,否則書店將會被迫「關門」。兩周前,書店店主鮑勃·康騰(Bob Contant)、泰瑞·麥科(Terry McCoy)與庫珀聯合學院官員會面之後,並不期待兩者之間會達成任何協議。「我本以為這件事情不會有任何的迴轉餘地。」康騰說。

  直至上周二,事情有了轉機。曼哈頓區長斯葛特·斯靜格(Scott Stringer)與聖馬克書店、庫珀聯合學院雙方在區長辦公室會面,並促成達成了一項協議。學院同意在一年內,將書店的店面租金從每月兩萬美元減至一萬七千五百美元,以及免去書店七千美元的債務。同時,學院的學生也將協助修改書店的商業計劃。

  此前,聖馬克書店店主表示他們需要每月少繳五千美元的租金才能夠維持經營。「我嘗試能夠做到折中。」斯靜格區長表示。斯靜格說,自己對此次事件的介入是因為這家於1977年開始營業的聖馬克書店是所在地區文化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當一家獨立書店『消失』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也隨之消失了。在我生活的紐約上西區,當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倒閉的時候,生活在那裡的人們就已經失去了一些什麼,而這些所失去的是再也找不回來的。」

  庫珀聯合學院自身同樣也面臨著財政問題。這所為每一位學生都提供獎學金的學院,在上周一發表聲明稱將可能開始對學生收取學費。庫珀聯合學院校長詹姆謝·巴洛加(Jamshed Bharucha)表示,儘管學校自己也面臨問題,但仍然認為對書店提供幫助是很重要的,因為書店對社區的意義重大。「我們提供這樣的援助,關鍵是要讓書店能夠提出一個可行的、可持續的商業計劃,而不是依靠更多的補助。」巴洛加說。

  過去幾年,聖馬克書店通過裁員、減薪來應對財政危機,但這遠遠不夠彌補經濟衰退以及電子書銷量增加為書店帶來的生意上的損失。據康騰表示,今年8月是他記憶中書店生意最差的一個月。但當公眾了解到書店所面臨的問題後,書店所在地區的人們以及機構都對此積極提供幫助。一個名為「庫珀廣場委員會」的組織發起了拯救書店的請願,有四萬人在請願書上籤下名字。麥科表示,書店生意在九月、十月都增長了25%,讓他和康騰相信,如果租金能再減少一些,書店就能繼續經營下去。

  康騰表示,書店的財政仍舊脆弱,尤其因為目前銷售水平的降低,書店並沒有重新僱員的計劃。「我們能獲得這樣巨大的支持真是不可思議,但沒有人知道這項協議最終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必須讓人們認識到,書店暫時脫離了困境並不意味著這件事情就這樣圓滿結束了。」康騰說。(廖露蕾 編譯)

相關焦點

  • 白巖松與文娛界大咖聯手,振救實體書店,引領讀者回歸閱讀生活
    南都記者獲悉,今年一季度,全國各民營、國營連鎖書店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有些書店甚至資金流斷裂,不得已關門裁員。 停業期間,許多中小型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高額的店面租金、管理費用和員工薪酬讓停業期間的書店重不堪負,同時又產生了圖書積壓、物流不暢、庫房封庫、貨款賒欠等一系列問題。即使逐步恢復營業,短期內的經營預期也並不樂觀。
  • 揭秘中國收入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店
    一個是被他們首次引入書店業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另一個是該體系指導書店複製擴張的可行性。西西弗目前擁有200家門店,並計劃在今年繼續開出100家。它已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直營連鎖書店品牌(民營)。本期深案例,虎嗅精選獨家專訪西西弗董事長金偉竹,還原他對書店零售的思考以及西西弗脫穎而出的秘密。同時,我們還將通過和西西弗高管的對話告訴你:怎樣像西西弗一樣開連鎖店。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2014年底,《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設立專項資金,送出政策「紅包」,補貼和獎勵民營實體書店;2017年9月,主管部門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印發了《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辦法》,鼓勵民營實體書店進一步轉型升級。 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實體書店不僅一改過去幾年不斷關停的態勢,還實現了數量的持續增長。
  • 廈門民營書店嶄露生機 曉風書屋在廈強勢回歸
    曉風書屋,這家一度在廈門只剩下一家大學路店的全國知名書店,上周末有大動作:位於島內商圈的悅享中心店和改造後的大學路店同時開業。兩家「新曉風」同時亮相,不僅標示著曉風在廈門市場上的強勢回歸,也給正從低谷走出的廈門民營書店業,再注入一針強心劑。
  • 2017亞洲書店論壇:後書店時代,讀者如何與閱讀相遇?
    」書店如何呼應城市文化,又如何尋求新型方式與讀者共同發現閱讀本身及周邊那些事。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書店是新零售業態的新嘗試,就像現在很難區分一些超市和餐廳的融合,邊界會越來越模糊,這是新零售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傳統書店是一個強調個體的精英式讀書的場所,而新的實體書店會將目光鎖定在那些富有創造力、消費力的人群身上,他們關注閱讀也關注閱讀周邊那些事,多種業態進入書店,正是在培育和滿足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 實體書店西西弗首駐福州 民營書店回歸商圈(圖)
    民營書店回歸商圈 實體書店西西弗首駐福州福州實體書店或將邁入「3.0時代」:根據不同客群的閱讀喜好,朝「個性化定製」方向發展金偉竹說,西西弗將文化與商業兩種形態結合,書店根據所在商圈的客群進行定位,並藉助大數據模型精準地了解讀者的需求。「比如,兒童書該怎麼賣?我們研究兒童的閱讀行為,把0到12歲的兒童分成了7個閱讀階段,每個階段尋求3個主題,以此來引導家長和孩子進行閱讀。」記者在西西弗泰禾店的兒童閱讀體驗館看到,館內有充實的適齡圖書及衍生創意產品,其空間造型也充滿童趣,色彩豐富。
  • 誠品書店發布年度閱讀報告 臺灣讀者熱愛大陸圖書
    科幻題材備受關注閱讀報告顯示,人文社科類書籍佔誠品大陸書店銷售額的25%,臺灣書店的20%,香港書店的26%。文學類書籍佔比同樣較高,翻譯文學和中文文學書籍在大陸書店佔比26%,在臺灣及香港書店分別佔比22%和20%。大陸書店藝術類書籍銷售額連續3年上升,佔比達17%。
  • 海豚兒童書店:打造體驗式閱讀空間 帶動家庭黏性消費
    海豚兒童書店面向0-12歲的孩子及家庭,提供優質圖書、閱讀活動、閱讀指導、父母學校等一切與閱讀、與教育有關的產品和服務,以此傳遞和傳播先進的閱讀、教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 「除了圖書,或者很多書店也有的飲品和文化創意商品,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精彩紛呈的閱讀活動和專業的閱讀課程,是多元化的商品銷售形態。」餘秀介紹,體驗式的環境是非常受家庭喜歡的。
  • 上海民營書店思考樂書局進軍北京圖書零售市場
    中新網9月22日電(周兆軍)近日,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上又多了一家書店這家營業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書店是上海知名的民營書店思考樂書局在北京設立的第一家麵店。  剛剛登陸北京市場的思考樂書局,把第一家書店設立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顯示了其進軍北京圖書零售市場的勃勃雄心。
  • 今年南國書香節走出館外落腳實體書店 讀者欣喜
    南國書香節組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何寶賢表示,今年南國書香節把落腳點放在每一個實體書店、每一位讀者身邊。南國書香節正在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走出館外,去社區服務更多讀者。此外,本屆南國書香節優惠升級,書展期間全場圖書八折優惠,「書香之夜」專場更有六折優惠。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①|書香仍在福州路,未來也許「+書店」……
    從傳統的福州路實體店,到美術館裡的藝術書店,再到藝術特色的個體書店,通過梳理它們經營模式的演變、創新,剖析困境與對策,試圖勾勒城市藝術閱讀和藝術出版的幾個側面。首期走進幾代人記憶中的福州路,無論是古籍書店,還是藝術書坊,這些老牌書店如何在網絡時代維持讀者黏性、保持活力。今年70歲的外文書店又是如何讀者挑出全球前沿的藝術書籍?
  • 鄭州圖書消費券助實體書店「回暖」
    200萬元的電子圖書券被迅速搶空這輪由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掀起的全民閱讀熱情,同時將實體書店經營困局再次拉回大眾視野。1000萬元的圖書消費券能否為深受疫情重創的實體書店「充飢」?疫情當下,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 萬億民營銀行路在何方?
    況且信息技術領域的「摩爾定律」,在金融領域仿佛同樣適用,技術的進步和工具的更新讓人應接不暇,「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聲音尚在耳旁迴響,疫情衝擊又接踵而至,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強敵環伺,前方的路並不好走。
  • 青島如是書店今開業 為山東省最大民營獨立書店(圖)
    今天,山東省內最大的民營獨立書店——如是書店正式揭牌營業,為青島增添了一處承載精神與夢想的文化綜合體。    對於圖書選擇,如是書店採購部經理安東接受,之所以選擇人文社科及藝術類書籍,是因為這些圖書能真正提高一個人的心靈,帶給人知識,帶給人見識。「有的書是我個人品味,但更多的書是更優秀的書。我認為不能一味迎合讀者,應該具有引領的責任。」安東說。  此外,記者了解到,如是書店還與國內外的文化集團展開深度合作,在國內外1800家出版機構中,以獨到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來精選圖書。
  • 海豚兒童書店:精準把握市場定位 抓住年輕父母的心
    這一現象的背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書店的締造者清晰地找準了市場定位,把握住了80後、甚至90後年輕父母的消費心理。   打造有童話格調的舒適空間   記者探訪的多家位於武漢三鎮的海豚兒童書店,都有著統一的門店風格,就像童話裡的小木屋,散發著柔和的燈光。透過落地窗可以發現內部溫暖舒適、色彩雅致的環境。店內還有許多卡通裝飾物,充滿著童真童趣。
  • 讀者回來了!記者調查:「五一」假期各地書店活動豐富人氣旺
    本報記者採訪行業管理部門和新聞出版單位,了解「五一」期間有哪些文化惠民活動和舉措,並走進多地書店、圖書館等文化場所,和讀者聊聊買了哪些書、與書店的情緣,向書店經營者、店員了解復工復產、經營情況,以期讓更多人感受到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魅力,提振行業發展信心。
  • 圖書和創意百貨「混搭」 「新」書店讓閱讀展新「範兒」
    新華社瀋陽4月21日電 題:圖書和創意百貨「混搭」 「新」書店讓閱讀展新「範兒」  新華社記者趙洪南  不像書店卻在售書;不像郵局卻能寄明信片;不像餐廳卻在賣咖啡簡餐……一夜之間,城市的商場、寫字間,甚至郊區的奧特萊斯,忽然間就開起了很多這種圖書和創意百貨
  • 實體書店轉型路在何方?西安實體書店經營現狀分析_贏商網西安站
    去實體書店與閨蜜約會,喝特色咖啡,吃招牌甜點,聽名人講座見偶像作者,消費者更能體驗放鬆與閱讀的舒適感。實體書店偷偷地變了臉,吸粉力也在不知不覺地上漲。像噹噹和亞馬遜這些中外網絡書店巨頭掉轉槍頭,向實體店挺進,應該也是嗅到了商機,提前布局。
  • 石家莊出現首家入場閱讀收費書店
    7月31日,春華書城城市書房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公布,自9月17日起,該書店將實行入場閱讀收費制。這則消息一經發布,就引發了許多市民的關注和討論。為何要收費?對讀者來說有何利弊?市民又有什麼反應?對此,記者採訪了春華書城總經理張春華、多位業內專家以及市民。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①中國實體書店行業的發展進程
    1980年,國家出版局發布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份關於民營書店的文件——《〈建議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集體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的書店、書亭、書攤和書販〉的通知》。1983年,全國圖書發行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在成都舉辦,會上提出由出版社自辦發行,促使國有書店(特別是新華書店)一家獨大的局面發生轉變。早期,民營資本想涉足圖書出版、發行行業,必須找一個國有單位掛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