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儀式感提升學習專注力,重點還在準備上,三步走進入「作業時間」

2020-12-15 IF枕邊育兒

晚上10點半,我出門買牛奶時,在電梯裡遇到樓上銀寶的爸爸,帶著一臉的生無可戀,說娃把媽媽氣的離家出走了,他要出去找媳婦。

"我倆真的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可他就是沒法集中精力,不是玩玩手指頭,就是伺機跟我們聊天。她媽媽今晚有篇策劃要寫,著急兇了點,誰知道他還和媽媽頂上嘴了。"

電梯裡另一個默默傾聽的鄰居忍不住說:你別管他讓他自己寫啊。

銀寶爸爸深深嘆氣:不管他,他倒是執著,他能磨蹭到夜裡一點,身體還要不要了啊。

這讓我想起了去大學教書的學長家做客時,聊起來的關於孩子寫作業的話題。他說自家上初二的女兒婉瑜非常貪玩,學習時間相比別的同學很短,但成績很優秀。他因此還教育過女兒,希望她能把時間多用在學習上,成績不是會更好嗎。可女兒卻說,她自己有套方法,那些看起來刻苦用功的人,不是效率低,就是腦子笨。這雖然是孩子氣的話,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起來,那些我們上學時的"玩的好學的好"的孩子,可能真的是掌握了打開高效大門的"鑰匙"

孩子效率越低,學習時間越長

面對自家娃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錯題多等寫作業時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採用的方法就是做個"直升機父母",盤旋在孩子學習現場的上空。當他走神的時候,提醒他收心。但是這樣的做法往往會,把孩子那點僅有的自制力消磨殆盡。

等娃上了高年級甚至初中,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孩子會用很長的時間學習,學業卻沒有提升。高中時有一位同宿舍女生,學習看起來非常刻苦。她總是早早起自習,晚上也複習到很晚。但一直成績平平,老師對她的父母說,她已經盡力了。於是她也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智力不行。現在想起來,這哪裡是智力的問題,分明是效率太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輔導作業上,當代父母往往存在一個誤區,我們往往更關注"作業"本身,而不是用心觀察孩子如何做作業,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建立良好的習慣。相對能不能百分之百正確的完成作業,讓孩子學會高效"工作",意義更為重大。

用儀式感幫娃提升效率

《小王子》中的狐狸有句名言:(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為寫作業創造些許"儀式感"是可以幫助孩子進入與別的時刻不同的"作業時間",並且提升孩子學習效率的。那些看起來有點"矯情"的準備工作,其實都是孩子建立"作業儀式感"的抓手。

、自我暗示:集中精力開始寫作業了

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過渡禮儀》指出:所有儀式的根本目標相同使個體能夠從一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

在高三衝刺階段,同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他有一個小習慣,自習課喝一杯咖啡。雖然只是速溶,但那杯咖啡就像有魔力一樣,讓他瞬間安靜下來,沉浸在模擬試卷中,兩個小時能頭都不抬一下。後來他對我說,這是他的一個小儀式,在喝掉咖啡的過程中,慢慢地進入學習狀態,告訴自己,集中精力我要開始努力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定的儀式感,會形成自我暗示,從而讓人從一種狀態進入另外一種狀態。

、明確權利關係:媽媽現在是輔導者和監督者

曾經在一個補習班帶過兩個月的課,每次走進教室,班長都會說起立,同學們說老師好,我回答同學好。這樣才開始上課。起初我很尷尬,也反感,覺得很做作。老師和同學們平等一點不是很好嗎。但是一個老教師告訴我,這樣其實有助於老師和學生在上課時,明確權利關係。無論課下我們一起玩的多瘋,上課了我就是老師。同樣的,在輔導作業時,很多寶爸寶媽面臨的狀況就是,我是他媽,他不怕我。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輔導之前,就用一個小儀式感,或者是換下圍裙換掉睡衣,或者是帶上眼鏡等。製造一種陌生的儀式感,讓孩子和自己都迅速進入狀態,不要在聊生活中的事情。

三步走進入"作業時間"

那麼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作為父母該如何幫娃進入"作業時間"變得專注而高效呢?其實重點在寫作業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好了再開始寫作業,進入"作業時間",效率才更高。

1)、 明確目標:今晚我都要做什麼。想要高效的做完一件事兒,首先要對這件事兒有明確的認識。很多孩子做作業是想到什麼做什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爸爸媽媽在輔導娃學習時,首先要幫助孩子明確如下幾個問題

① 我有幾項作業要做

② 我今天打算學習多長時間

③ 每一項作業的安排順序

"學習"就是孩子的工作,也要讓娃嚴肅對待,做工作計劃。每項作業的完成時間不好估計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計時,逐步的了解孩子的作業速度。在完成順序方面,建議在最專注的前半段先完成比較困難的部分。

2)、 建立一個隔離區。進入"作業時間"的儀式中,建立一個隔離區至關重要。就連大人都很難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保持專注,更何況孩子?

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寫作業,我們都會儘量給孩子一間獨立的臥室,擺上小書桌。關上門,把電視機和聊天的聲音隔離在門外。但是這樣真的能讓娃不分心麼?事實上,孩子的臥室裡放的恰恰都是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書架上有漫畫書,柜子裡有賽車模型,換作是我們自己,能專心嗎?在擁有足夠的自制力之前,隔離區越少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越好。

3)、 用小儀式幫助進入"作業時間"。像我那位喝咖啡的學霸朋友一樣,一個專屬於娃的小小儀式,會幫助孩子更快地進入狀態。可以是打開一盞自己喜歡的燈,可以是整理文具,或者喝杯果汁。當做完這個動作,就進入"作業時間"直到完成當日的任務。

枕邊育兒寄語:

如今因為孩子普遍性的注意力缺失,讓"專注力"成了家長們關注的熱點詞彙。但是在提升娃專注力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將孩子作為一個客體,用各種遊戲、訓練幫娃提升專注力,卻很少教他們幫助自己平靜下來,變得專注的方式。"儀式感"不僅對於孩子的認同和生活情趣大有益處,更是提升效率的好辦法。家長快試試吧!

相關焦點

  • 娃專注力不足影響學習,6步驟快速幫娃提升專注力,效果立竿見影
    3、把大塊的時間和學習任務進行切分長時間寫一門作業,對於注意力不佳的孩子來說分心的概率也會增加。讓學習時間短一點、作業量少一點,讓孩子做得到,做得完、做得好,這樣,完成的動力與效率才會更高。4、不要一次性給出太多的指令或作業父母給的指令如果太多,容易失去重點,孩子必然無所適從;父母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基礎上任意給孩子作業「加餐」,容易讓孩子應接不暇,出現遺漏。這些做法都不利於孩子專注力的養成。
  • 課堂學習中的儀式感
    ,甚至將每堂課開始和結束的「上下課儀式」也省略了,使學習環境大受影響,讓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哪怕是規範和強化學生的站姿與坐姿,對他們也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能激發他們對課堂的崇敬感,形成對老師的敬畏感,促使他們自身做好接受教育的心理準備,迅速提升其專注力、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習有儀式感,課堂才有嚴謹的氛圍,莊嚴的模樣,動人的瞬間才會記憶猶新,諄諄的教誨才會刻骨銘心。儀式感的力量,在於「塑造」而不是「灌輸」。
  • 孩子專注力不夠,學習再久也沒用,三個方法提升專注力
    3、打斷孩子做事在父母看來,孩子是掌上明珠,一定要好吃好喝,當孩子在做作業時,媽媽也要給孩子送好吃好喝的,說補充營養,這其實是好心辦壞事,無意中打斷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還有一個誤區是家長以為孩子只要學習不被打擾就行,平時生活要隨叫隨到,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越來越差,無法安心學習和玩耍,
  • 兩億人結束居家學習:你需要的是儀式感,而不是完美主義
    因為學校和家裡的學習氛圍不同,在家上網課,生活場景和學習場景很難分開,對於一些不夠自律的人來說,學習效率會很低。而穿上校服,增加了上課的儀式感,讓學生在心理起到暗示的作用,重視學習,有利於進入更加專注的學習狀態。
  • 不看著就不寫作業,用不一樣的繪本培養孩子專注力、開啟自主學習
    最近我正在為看不看孩子學習而發愁。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在家上自主學習了半年,除了字認識的多了,其它的知識好像沒有什麼進展。我開始猶豫了,在孩子學習方面,這麼早的放手,到底對還是不對?我在一位小學教師的文章裡找到了答案,除了外在的因素,例如,時間觀念;從孩子自身的情況分析,主要的就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強。孩子的專注力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的,隨著孩子的長大,專注的時間在不斷的提升。
  • 家庭教育中,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門開得越大,我們學到的東西越多,一旦注意力渙散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94%的老師認為孩子的注意力需要重點培養。所以,哪怕當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也要關掉電視機;做作業的時候,不要播放歌曲。
  • 注意力訓練的5個小妙招,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和學習力
    5個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分享給大家:(1)給孩子提供簡潔明亮的學習環境一位媽媽分享經驗時說,孩子以前一進入房間就是各種玩,很難集中精神去做作業。後來媽媽把牆了。其實3-7歲的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是較差的,很容易就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分神。
  • 專注力強的孩子才是學習的料!兩個小方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基礎,是影響成績與效率的重要因素。專注力差,學習效率自然就變低了。家長群裡,家長們總是抱怨孩子的各種不聽話:孩子寫作業,如坐針氈,坐不住,一點都不安心。孩子做事情,精力不集中,總是做小動作,轉筆、摸牆,各種作妖。
  • 目前足不出戶正是孩子學習的良機,線上課程雖方便,也有注意事項
    而在家裡學習,不太好營造嚴肅安靜的學習氛圍。孩子也很容易走神,被家中發生的其他事物所吸引或者打擾。有時候還會想要看電視,玩玩具,做遊戲等。所以,這和在教室裡上課是不一樣的,孩子沒有一個很好的約束感,也沒有教室裡的空間感。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寶寶,本身的專注力就不行,再要求他老老實實的學習,也確實是強人所難。
  • 做作業拖拉? 快來提升孩子專注力!
    「孩子做作業時,是不是一會要喝水一會要玩橡皮擦?這其實是專注力的問題」。在公益課堂上,正心家庭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鄭勇利說,「別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一年級孩子的專注力只有15分鐘;2歲孩子的專注力約有7分鐘,3歲9分鐘,4歲12分鐘,5歲14分鐘,5-7歲15分鐘,7-10歲20分鐘,12歲30分鐘;如果孩子專注力時間特別短,容易分心、健忘、經常丟三落四;好動,小動作較多,坐不住;容易衝動,控制情緒能力較差……如果有這些症狀,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
  • 《番茄工作法圖解》:用1個番茄鍾來幫助小學生提升專注力
    番茄工作法我的孩子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寫作業總是不專心,於是我開始尋找讓他在家中學習也能保持專注力的方法,我發現《番茄工作法圖解》這本書中介紹的方法非常適合孩子在家學習的時候使用,利用好這個方法,它就會像是一個模擬的課堂時間一樣,保持孩子一定時間的專注力。
  • 如何提升孩子線上課的學習效率?
    這樣有利於孩子在課堂上更好的接收新內容,提升他的自信和成就感。而自信和成就感會幫助孩子在聽課的過程中更加專注。另外,讓孩子提前瀏覽一下這堂課的書後練習題,看看哪些他已經有了思路,哪些是完全沒有思路的難點,讓孩子帶著自己的問題去上課。帶著問題去聽課,會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責任感,也會提升專注力。
  • 注意力訓練的5個小妙招,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和學習力
    當然,孩子自身的發育情況和成長環境等方面因素,也會影響著孩子的專注力發展。如果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父母也可以通過一些注意力訓練方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5個注意力訓練小妙招分享給大家:(1)給孩子提供簡潔明亮的學習環境 一位媽媽分享經驗時說,孩子以前一進入房間就是各種玩,很難集中精神去做作業。
  • 95%的人成功不是因為智商而是專注力,你還在摧毀孩子的專注力嗎
    高考在即,身邊家長的焦慮達到了頂峰「老師也說孩子很機靈,就是上課愛開小差」,「學習三分鐘熱度,作業也拖拖拉拉的」,「馬上高考了,替孩子著急,夜夜失眠,頭髮一把把的掉」。孩子很努力了,每天做作業、學習到凌晨,成績依然不見提升,懷疑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 10個提升專注力的遊戲讓娃提升學習力!
    小編幫大家精選了10個能夠提升專注力的遊戲,大人跟著一起玩也能提升能力,親測好玩效果佳!通常專注力不佳的孩子很快會放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一起,帶著孩子觀察迷宮路線,或者用手指先畫一遍,之後再讓孩子用筆走迷宮。
  • 湖南家庭親子學堂|孩子做作業不專心?如何提升孩子學習專注力?
    毋庸置疑,專注力與一個人學習、工作、成就息息相關。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專注時間比別人長。專注力越好,學習效率越高,學習成績越好。專注力又叫注意力,它是指一個人能專心集中於某件事情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加強提升的。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到底應該怎麼提升呢?
  • 5個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法,每天堅持10分鐘,孩子專注力大不同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用手機偷偷錄製自家孩子寫作業的視頻。在錄製的9分鐘內,孩子真正寫作業的時間只有2分鐘,剩下的時間是花式偷懶。很多家長看到這個孩子寫作業的狀態時,紛紛表示這不就是我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嗎?孩子寫作業不集中,一方面是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是專注力不夠。
  • 準備開學要有儀式感,先從洗書包開始
    班主任三天兩頭有最高指示:統籌各科老師整理羅列開學報名所上交作業的清單,發布開學健康卡、健康登記表的文檔讓家長下載列印填寫,通知新學期新教室地點、午餐託管費用新標準,徵訂校服等等。有的作業寫在紙片上,寫完拍照上傳就隨手丟了,有的可能被愛整潔的媽媽收納到廢紙堆或垃圾桶了。有的資料書雖發到孩子手中,老師卻忘了布置,現在卻要收起來。這下可好了,寒假、下學期、暑假,新帳舊帳一起算,孩子們都記不清多少帳了,要一次性還大筆糊塗帳,豈不是要被逼瘋了?孩子抓狂,要炸毛了。這一次,準備開學的儀式感也太聲勢浩大,傷筋動骨了。
  • 提升孩子專注力,父母要抓住10歲前的黃金期,養育方式是關鍵
    周末,跟幾個當媽的朋友小聚,朋友們的孩子多數已上小學,說起孩子的學習,媽媽們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說孩子做事拖拉,經常無法按時完成作業,有的說孩子寫作業太粗心,不是多寫一筆就是少寫一筆,明明是加法,卻當成減法來做,還有的說孩子像有多動症,坐不住,特別容易分心,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可孩子還是沒啥改進,老母親們真是為孩子操碎了心。
  • 新學期收心,如何重塑大腦專注力,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2招很關鍵
    開學短短一周的時間,就有家長苦惱:「我家孩子雖然成績一般,但心裡很想好好學習,只是每次一學習,心總是靜不下來,一會摸摸這個,動動那個,很難完全進入學習狀態,一頁習題用了整整一個上午才做完,學習效率十分低,現在才剛開學就這樣,以後該怎麼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