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半,我出門買牛奶時,在電梯裡遇到樓上銀寶的爸爸,帶著一臉的生無可戀,說娃把媽媽氣的離家出走了,他要出去找媳婦。
"我倆真的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可他就是沒法集中精力,不是玩玩手指頭,就是伺機跟我們聊天。她媽媽今晚有篇策劃要寫,著急兇了點,誰知道他還和媽媽頂上嘴了。"
電梯裡另一個默默傾聽的鄰居忍不住說:你別管他讓他自己寫啊。
銀寶爸爸深深嘆氣:不管他,他倒是執著,他能磨蹭到夜裡一點,身體還要不要了啊。
這讓我想起了去大學教書的學長家做客時,聊起來的關於孩子寫作業的話題。他說自家上初二的女兒婉瑜非常貪玩,學習時間相比別的同學很短,但成績很優秀。他因此還教育過女兒,希望她能把時間多用在學習上,成績不是會更好嗎。可女兒卻說,她自己有套方法,那些看起來刻苦用功的人,不是效率低,就是腦子笨。這雖然是孩子氣的話,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起來,那些我們上學時的"玩的好學的好"的孩子,可能真的是掌握了打開高效大門的"鑰匙"
孩子效率越低,學習時間越長
面對自家娃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錯題多等寫作業時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採用的方法就是做個"直升機父母",盤旋在孩子學習現場的上空。當他走神的時候,提醒他收心。但是這樣的做法往往會,把孩子那點僅有的自制力消磨殆盡。
等娃上了高年級甚至初中,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孩子會用很長的時間學習,學業卻沒有提升。高中時有一位同宿舍女生,學習看起來非常刻苦。她總是早早起自習,晚上也複習到很晚。但一直成績平平,老師對她的父母說,她已經盡力了。於是她也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智力不行。現在想起來,這哪裡是智力的問題,分明是效率太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輔導作業上,當代父母往往存在一個誤區,我們往往更關注"作業"本身,而不是用心觀察孩子如何做作業,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建立良好的習慣。相對能不能百分之百正確的完成作業,讓孩子學會高效"工作",意義更為重大。
用儀式感幫娃提升效率
《小王子》中的狐狸有句名言:(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為寫作業創造些許"儀式感"是可以幫助孩子進入與別的時刻不同的"作業時間",並且提升孩子學習效率的。那些看起來有點"矯情"的準備工作,其實都是孩子建立"作業儀式感"的抓手。
、自我暗示:集中精力開始寫作業了
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過渡禮儀》指出:所有儀式的根本目標是相同的:使個體能夠從一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
在高三衝刺階段,同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他有一個小習慣,自習課喝一杯咖啡。雖然只是速溶,但那杯咖啡就像有魔力一樣,讓他瞬間安靜下來,沉浸在模擬試卷中,兩個小時能頭都不抬一下。後來他對我說,這是他的一個小儀式,在喝掉咖啡的過程中,慢慢地進入學習狀態,告訴自己,集中精力我要開始努力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定的儀式感,會形成自我暗示,從而讓人從一種狀態進入另外一種狀態。
、明確權利關係:媽媽現在是輔導者和監督者
曾經在一個補習班帶過兩個月的課,每次走進教室,班長都會說起立,同學們說老師好,我回答同學好。這樣才開始上課。起初我很尷尬,也反感,覺得很做作。老師和同學們平等一點不是很好嗎。但是一個老教師告訴我,這樣其實有助於老師和學生在上課時,明確權利關係。無論課下我們一起玩的多瘋,上課了我就是老師。同樣的,在輔導作業時,很多寶爸寶媽面臨的狀況就是,我是他媽,他不怕我。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輔導之前,就用一個小儀式感,或者是換下圍裙換掉睡衣,或者是帶上眼鏡等。製造一種陌生的儀式感,讓孩子和自己都迅速進入狀態,不要在聊生活中的事情。
三步走進入"作業時間"
那麼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作為父母該如何幫娃進入"作業時間"變得專注而高效呢?其實重點在寫作業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好了再開始寫作業,進入"作業時間",效率才更高。
1)、 明確目標:今晚我都要做什麼。想要高效的做完一件事兒,首先要對這件事兒有明確的認識。很多孩子做作業是想到什麼做什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爸爸媽媽在輔導娃學習時,首先要幫助孩子明確如下幾個問題
① 我有幾項作業要做
② 我今天打算學習多長時間
③ 每一項作業的安排順序
"學習"就是孩子的工作,也要讓娃嚴肅對待,做工作計劃。每項作業的完成時間不好估計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計時,逐步的了解孩子的作業速度。在完成順序方面,建議在最專注的前半段先完成比較困難的部分。
2)、 建立一個隔離區。進入"作業時間"的儀式中,建立一個隔離區至關重要。就連大人都很難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保持專注,更何況孩子?
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寫作業,我們都會儘量給孩子一間獨立的臥室,擺上小書桌。關上門,把電視機和聊天的聲音隔離在門外。但是這樣真的能讓娃不分心麼?事實上,孩子的臥室裡放的恰恰都是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書架上有漫畫書,柜子裡有賽車模型,換作是我們自己,能專心嗎?在擁有足夠的自制力之前,隔離區越少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越好。
3)、 用小儀式幫助進入"作業時間"。像我那位喝咖啡的學霸朋友一樣,一個專屬於娃的小小儀式,會幫助孩子更快地進入狀態。可以是打開一盞自己喜歡的燈,可以是整理文具,或者喝杯果汁。當做完這個動作,就進入"作業時間"直到完成當日的任務。
枕邊育兒寄語:
如今因為孩子普遍性的注意力缺失,讓"專注力"成了家長們關注的熱點詞彙。但是在提升娃專注力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將孩子作為一個客體,用各種遊戲、訓練幫娃提升專注力,卻很少教他們幫助自己平靜下來,變得專注的方式。"儀式感"不僅對於孩子的認同和生活情趣大有益處,更是提升效率的好辦法。家長快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