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業磨磨蹭蹭,一會渴了一會餓了」
「我都懷疑我家孩子有多動症,總是坐不住」
「不該他操心的事情,他也操心」
「明明在寫作業,我跟他爸聊的事情都門清」
不少的老母親都是這樣吐槽孩子,實際上,這都是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不夠。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注意力集中。
毋庸置疑,專注力與一個人學習、工作、成就息息相關。
細心觀察我們周圍的學霸,就會發現他們有些不見得是更聰明、更努力,但是為什麼他們學什麼都快?學什麼都能學好?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專注時間比別人長。
專注力越好,學習效率越高,學習成績越好。
專注力又叫注意力,它是指一個人能專心集中於某件事情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加強提升的。
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到底應該怎麼提升呢?
一、營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
有一個乾淨、清爽、整潔的學習環境,是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
不是每個孩子都像毛主席一樣,可以在鬧市中安靜的學習,大多數的孩子身處嘈雜的環境中是無法專注學習的。
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輕易的被電視聲、講電話的聲音所吸引的。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也要注意不要時不時的打擾孩子。
在孩子的書桌上不要擺放玩具、零食等跟學習無關的東西。也要避免因為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二、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專注力其實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在玩玩具時總是要確定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否在身邊才能安心的玩,玩了一會之後又要東張西望的尋找自己的爸爸媽媽,其實,這就是由於孩子缺失基本的安全感而導致沒辦法專心的好好玩。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在,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充分關注的,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情才會專注而充滿耐心。
三、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不打擾
大人常常會對孩子的大小事關心過度,總是時刻的問寒問暖,比如在孩子專心看繪本的時候,時不時的打擾孩子,不是要孩子跟你講解分享就是關心孩子渴不渴,餓不餓....孩子在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希望被打擾的,這樣的關心只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還記得前段時間去看朋友,朋友是一家培訓機構的美術老師。在畫室一個6、7歲左右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正在一旁專心的畫畫,身邊的媽媽一邊講電話一邊看兒子畫畫,不一會兒便指手畫腳起來:「怎麼先畫臉呢?老師不是說先畫頭髮嗎?」、「你這樣畫根本不對,來媽媽幫你擦了重新畫」....在媽媽的轟炸下,男孩徹底沒有了畫畫的心情,放下了畫筆。媽媽更是恨鐵不成鋼,對孩子念叨不停。
有時候孩子的專注力正是父母扼殺的,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要做到不打擾。特別是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家長的破壞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