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嗒嗒一起拼拼圖,孩子卻總想著看動畫片,一直在說媽媽「拼好了就看動畫片是不是?」
我隨口說了一句:「你要專心一點!」
孩子問我:「媽媽,什麼是專心?」
是啊,什麼是專心呢?腦子裡面只想你正在做的事情,別的什麼都不想?還是時時刻刻都讓自己的思維保持高度集中,可是這些抽象的話語,應該如何跟孩子說呢?
大人總是會把一些自己覺得很簡單、理所當然的詞彙丟給孩子,但是當孩子沒有做到大人的要求的時候,大人就會很生氣孩子為什麼不按照自己說的去做。
事實上,孩子根本沒有明白你的意思,他們即使想要按照你說的去做也不知該如何下手。
近年來「專注力」逐漸成為衡量一個人心理發展的標準。專注力是孩子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存在差距,往往就是專注力的差距。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教會孩子「專心」呢?
日本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時孩子的大腦前額葉部位會得到有效刺激,經常進行親子共讀的孩子專注力和自制力都會比較好。
親子共讀並不僅僅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書,在看書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和家長有充分的互動和交流,從而引發孩子對故事內容的思考。同時,在共讀的過程中流淌著來自父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能讓孩子更好地享受這段時光。
在共讀的過程中,啟發孩子的思維和聯想,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發展的書籍,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能夠增強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
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專注力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家長會強調自己的孩子其實特別專注,比如看電視的時候,其實這裡是一個誤區。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甚至聽不見外界的聲音,但是長時間看電視的孩子,會比那些不常看電視的孩子反應慢,接受事物的速度也會慢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不提倡給孩子們長時間看電視的原因。
經常帶孩子在外面玩的孩子,如果缺少了能夠做些來安靜地進行的活動和學習的話,他們往往會非常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因為他們常接觸的環境就是一個刺激物非常多的環境,孩子能夠非常迅速地將注意力從一個事物上轉移到另一個事物上,但是不能在一個事情上保持很好的專注。
所以,在為孩子安排一日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動靜結合。不要因為他們喜歡一件事,就只讓他接觸那一件事,轉換空間的注意力,轉換不同氛圍的調試力,都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天空中飛過的飛機,小路上的螞蟻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告訴孩子做什麼什麼樣的狀態就是專心的狀態。
首先,眼睛要看著老師,或者看著發言的小朋友。
第二,耳朵要注意聽老師或者小朋友說的話,每一句話都要去聽。
第三,當老師在提問的時候,小嘴巴要積極回答問題,即使說錯了也沒有關係。
最後,在看書的時候,可以用小手指指到老師正在講解的部分。
合理運用好了自己的身體部位,就能眼睛跟著手,手跟著耳,嘴跟著眼,即使偶爾的走神,也能很快回到課堂中來。
小孩子的注意時間是非常短的,所以,家長要及時給予新的刺激,比如,在講繪本的時候,可以適當指一下書中的圖畫,比較容易引起孩子關注的點等等。
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寫作業或者玩玩具的時候,大人總是會出於各種各樣的好意去打斷孩子。送杯果汁,送個果盤,有些家長甚至會在這個時候抓緊時間餵孩子喝水。
其實,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破壞孩子專注力的行為。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除了不打擾,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能指望家裡爺爺奶奶在看電視,爸爸在打遊戲,媽媽在聊語音,還要求孩子去專心地學習和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中,大人都難以安下心來,更何況是孩子。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最好也能做點安靜的事情,看看書,寫寫文章,要儘量避免吵架、看電視、看視頻、打麻將等種種不太良好的行為出現。
不僅不要有聲音的刺激,最好在孩子學習的環境周圍,不要有玩具的出現,在家中明確區分出學習的區域和遊戲區域。學習的時候就專心的學習,玩遊戲的時候就開心的玩遊戲。
很多時候,當我們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最容易被什麼打斷呢?沒錯,就是手機!手機的聲音,朋友圈有沒有人為我們點讚,寫新的文章前先看一下上一篇文章有沒有新的評論。手機的廣泛應用正在悄無聲息地分走我們本應該專注的時間。
曾經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長期看電子產品的孩子和幾乎不看電子產品的孩子,被同時要求畫小人,前者畫出的小人更加完整、豐富和多樣,而後者畫出的小人簡單呆板毫無生機。
最後的結論是:過度接觸電子產品,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和認知能力、以及想像力。
一個過早接觸電子產品的孩子,是很難集中精神坐下來看書學習的!
作為父母,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要求孩子「專心」,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專心」,同時做好孩子的好榜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越早越好!
我是簡柒,關注我!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一起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