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招讓孩子更專心

2021-01-19 家庭第一

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曾說自己小時候「八成是個過動兒」,媽媽說他「屁股是尖的,永遠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罵。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臺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臺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譁。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幹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困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幹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周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劃。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臺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儘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念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臺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臺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臺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念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臺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念」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要幫助孩子專心,父母得花點心思為孩子準備新鮮食物。

許多家長常詢問,究竟孩子是正常的好動,還是困擾的過動。確定是否為過動症,必須要由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醫師進一步檢查及診斷。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過動症或ADHD)是一種先天因素造成的腦神經生理疾病,若有以下症狀6項以上,且在7歲前就出現、持續半年以上,並在兩個以上不同場合出現(如學校、家中、安親班)並造成困擾,就有可能是過動症:

.很容易分心

.不注意細節

.健忘、丟三落四

.無法依照別人的指示做事過動

.無法持續安靜地坐著或從事靜態活動(如閱讀)

.多話

.沒耐心、不願等待(如插嘴、插隊)

.經常手腳扭動不安、站立不安衝動

.無法自我控制,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做危險的事、追求刺激

.很難和人和睦相處,易和人吵架,甚至動手打人。


相關焦點

  • 解決孩子上課不專心,用這5招就夠了!
    專家提醒:上課不專心的孩子,80%學習成績低下。為糾正孩子的這一「惡習」,老師們往往直接批評、罰站,家長們往往責罵、打罰,然而這些方法用久了反而會讓孩子厭惡上課和學習。要想讓孩子專心聽課,還得使用巧妙的方法去解決。
  • 孩子磨蹭不專心怎麼辦?試試這些比吼叫威脅恐嚇更有效的方式!
    朋友家孩子今年五歲多了,是個非常聰明活潑的孩子,可是卻把朋友愁壞了。她說這孩子腦子是很聰明,但做事總是不專心,一會兒乾乾這個,一會兒乾乾那個,總是磨磨蹭蹭,半天下來什麼也做不好。孩子出現磨蹭不專心的原因1.孩子磨蹭不專心可能是因為對事情不感興趣家長反映,很多時候孩子寫作業會出現磨蹭不專心的現象,而如果孩子玩汽車、打遊戲則很少會出現磨蹭不專心的現象,這就是因為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
  • 孩子總是不專心?陪孩子一起尋找專心風格!
    建立自己的學習管道我們要明白,孩子的專心風格雖是天生,然而專心技巧卻是可教導的,專注力是可以改善的。尤其若能順應孩子先天的專心風格去做專心技巧的指導,必然更能在事半功倍的情形下,協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管道。難以獨立完成工作,時時需要他人在旁督導,是這些孩子的典型特徵,常惹得家長或老師生活秩序大亂、疲累不堪!
  • 12招提升孩子注意力
    每個家長都應該培養孩子更強的專注力,因為專注可以幫助孩子的學習,使孩子更聰明伶俐。但究竟要怎樣做才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潔,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 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講?父母可用這6招
    同一個世界,同一樣的父母,都有一個同樣的煩惱:孩子上課不專心,應該怎麼做?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每位家長對於孩子的課堂表現和上課情況都持以很高的重視。因為上課不專心是大部分學習問題的源頭,後續的連鎖反應就像水流一樣,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是蔓延式的惡性發展。上課不夠專注,對於老師講的知識點就不能很好的吸收,回到家作業不會做;不會做作業就形成挫敗感,對學習失去興趣。最後自然而然就影響到了孩子的考試成績。
  • 孩子總是不專心怎麼辦?
    與其忽視或壓抑他的氣質,倒不如運用好的教養技巧去循循善誘,加強他本性良善的一面與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學習管道我們要明白,孩子的專心風格雖是天生,然而專心技巧卻是可教導的,專注力是可以改善的。  有時無法放手或要求事事完美,除了累壞大人之外,也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試試以下的小步驟,可能你與孩子都能同時體會獨立與專注的驚喜!  步驟一:尋找與建立專心風格  學習首重專心,其次才是各種學習策略的運用。
  • 孩子上課不專心總抖腿講閒話?別誤解孩子,那恰恰是專心的表現
    專注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和提高各方面成績。因此,當看到孩子學習時出現抖腿、摳耳朵、說閒話等不專心的行為時,許多家長都會很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孩子抖腿做小動作,表面看上去是不專心,但其實那恰恰是孩子專心的表現。
  • 孩子不專心的原因,爸媽要注意
    很多老師反應現在孩子上課不專心,分心愛講話、恍神發呆、上面在講下面沒在聽、上課玩東玩西。其實別小看孩子不專心,除了讓他學習跟不上,人際社交、自我認同、情緒穩定都會受影響,未來行為問題會很多。多數媽媽聽到老師反應孩子有注意力問題,總會問:那該怎麼辦?除了要去找專業諮詢,在家要避免影響孩子專注力發展的危險因素。
  • 孩子總是不專心,怎麼辦?
    好多媽媽留言諮詢我孩子專心的問題:「孩子寫作業很難專心」,「孩子讀書很難專心」,「孩子聽講很難專心」。大家似乎都意識到,專注力和專心是幫助孩子完成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但其實不完全是。媽媽哲學認為,專注力和專心本身是成為一個成熟圓滿個人的基本能力,而學習是幫助完成專心的工具。
  • 老師反映孩子上課不專心,我卻表揚孩子專心,你明白為什麼嗎?
    昨天去接孩子時,跟孩子班主任聊了下,問了下孩子在學校表現怎麼樣。然後老師就跟我反饋,說孩子有些不專心,容易走神。當然,說這些的時候,沒有守著孩子。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在聽到老師這樣的反饋後,回家一定會教訓孩子:「老師跟我說你上課走神,不專心,是不是這樣?」,「你上課想什麼呢?
  • 孩子總是不專心?學會這兩招,家長才會正確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專心,需要怎麼做呢?理解專注力專注力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正在做某件事,或者在進行某個活動的時候,心理所處的一個狀態。外界的很多原因,包括自身的一些原因,都可能影響我們的這個心理狀態。對於孩子來說,需要他們保持專注力的事情,應該就是學習了。
  • 孩子不專心怎麼辦?用三招抓住黃金期,學習會更好更輕鬆
    怎樣培養「別人家孩子」的專注力呢?一、為什麼孩子專注力很低?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在生活中,我們的孩子是會自己培養專注力的,比如:認真玩玩具,讀繪本的過程,就是在鍛鍊他們的專注力。
  • 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嗎?
    出於疼愛,很多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媽媽們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可以了。,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名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表明:經常做家務的孩子,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學習成績優秀的比例提高了27倍。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後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 與其告訴孩子「專心」,不如教他如何「專心」
    昨晚和嗒嗒一起拼拼圖,孩子卻總想著看動畫片,一直在說媽媽「拼好了就看動畫片是不是?」我隨口說了一句:「你要專心一點!」孩子問我:「媽媽,什麼是專心?」是啊,什麼是專心呢?腦子裡面只想你正在做的事情,別的什麼都不想?還是時時刻刻都讓自己的思維保持高度集中,可是這些抽象的話語,應該如何跟孩子說呢?
  • 孩子上課不專心怎麼辦?家長這樣配合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開學一個月,小孩剛進入校園環境,很多方面不能適應校園學習生活,甚至不能專心上課。很多孩子都會被老師評價為「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們聽到後往往非常焦慮。圖片源於網絡老師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不就等同於孩子多動,不好好學習,小時候就這樣那長大後更糾正不過來了。
  • 不是孩子不專心,是家長覺得孩子不專心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呢?     老師跟家長說:「你的孩子上課都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就自動在腦中把這話聽成:「我的孩子有病,注意力不集中,要去看醫生治療。」     或者老師說:「你的孩子很不專心,恐怕要帶去給醫生鑑定。」家長聽成:「完了!連老師都這樣說,那就是了。」
  • 比聰明更重要的是專注力!3招提升寶寶專注力,讓孩子未來更優秀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孩子專注力差的表現,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無法集中精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將注意力問題列為引起全球兒童學習障礙的首要因素。比聰明更重要的是專注力!3招提升寶寶專注力,讓孩子未來更優秀!
  • 孩子不專心怎麼辦?
    在開始做作業前,先把可能會發生的情況都排除掉,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在最佳的情況下學習,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沒了走來走去的藉口。讀書環境整潔 孩子最好有一個他自己面對牆的書桌,桌面保持整潔,不要有雜七雜八的玩具和雜物。上面的衛生清潔度都很重要。
  • 家長做好這4件事,孩子學習即專心又認真,將來孩子會更有出息
    幫孩子建立專心風格>學習首重專心,其次才是各種學習策略的運用。我們要順應,而非對抗孩子的專心風格,只要孩子能用他最適合的方法,在不妨礙別人的情形下完成他們自己的工作,其實就是我們都應予以政策支持。有些影響孩子需中規中矩安靜做事;有的認為孩子則偏好在音樂的環境中做事。家長若能不堅持自己規定的做事方式,允許孩子可以嘗試,將有助於提高孩子自己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專心風格。
  • 孩子「不專心」怎麼辦?
    家長和老師一聽到「不專心」與「過動」便如臨大敵、焦慮不已。為什麼「專注」對現代孩子而言,愈來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