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明治政府就是一個官商勾結的政府,一起殘酷地壓榨百姓

2020-12-20 柳菲菲說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柳菲菲說歷史

明治前期的日本,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首先我們必須看到,那是一個生機勃勃、樂觀向上的從傳統農業社會快速轉向近代工業社會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國家。其次,就表面上來看,日本的轉型頗為成功,短短三十年的時間便能躋身世界二流強國之列並且擊敗了中國和沙俄這兩個老大帝國。然而就骨子裡而言,日本的封建殘餘是非常濃厚的,上迄皇室、政府,下到公私企業,莫不滲透著頑固的家天下的概念。首先說政府組織,大久保利通雖然遇刺身亡,其獨裁政權就此分崩瓦解,但「有司專制」卻並未終結,西南各強藩尤其是薩摩、長州出身的新官僚們獨佔了政府和陸海軍要職,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藩閥政治」——西方則稱之為「明治寡頭制」。

隨著自由民權運動的蓬勃發展,人民要求儘快制定憲法,確定憲政體制,政府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不得不正面這一問題,遂於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年末開始徵求各參議的意見。當時政府中同時響起了三個聲音:其一是保守派,認為維持舊制即可,代表人物乃右大臣巖倉具視;其二是緩進派,認為必須立憲,但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以免引發社會動蕩,代表人物為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其三為急進派,與在野的板垣退助等人互相聲援,要求儘快立憲代表人物為大隈重信。

大隈主張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三月即公布憲法,明治十五年末舉行選舉,明治十六年初召開國會,並且確定政體為英國式的政黨內閣制。先不提時間表開列得實在太過匆促,直接仿效英國的虛君制度,即等於基本上消除了天皇對政府的影響力,這是很難被那些出身舊藩士、舊公卿的重臣們所接受的。而賦予國會莫大權力、採取政黨內閣制,等於徹底終結「有司專制」,這更是藩閥們所徹底難以容忍的。作為藩閥一員的大隈,為什麼如此「大公無私」地挖自家牆角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原本的「薩長土肥」四強藩聯合體制,因為新政府成立後的分贓不均已經逐漸瓦解了,土肥的勢力日益小弱,薩長並大而難以制約,所以出身肥前佐賀藩的大隈重信才會將矛頭直接指向藩閥政治。經過明的暗的多番較量,最終緩進派取得了勝利,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十月,大隈重信被迫辭職,急進派很快被從政府中一掃而空——史稱「明治十四年的政變」。隨即明治天皇下達《國會開設之詔》確定將於明治二十三年(公元1890年)開設國會,並將為此而制定憲法竿子就打到十年以後去了,不僅如此,新憲法的基本架構是按照伊藤博文的主張,以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為模本制定的,說白了,是一份二元君主立憲制的宣言,天皇仍然保有相當大的實權,政府由天皇而非議會任命,同時也向天皇而非議會負責。

且說大隈重信下臺以後,保守派和緩進派再度爆發激烈衝突。在此之前,伊藤博文就提出改革太政官制,建立真正的內閣體制的倡議,隨即便以憲法調查為藉口,於明治十五年(公元1882年)三月攜巖倉具定、西園寺公望等隨員赴歐考察,直到巖倉具視去世後方才歸國,算是避免了政府的再度分裂。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正式宣布以立憲內閣制替代太政官制,以內閣總理大臣替代太政大臣那麼,該由誰來做這第一任的總理大臣呢?

候選人有兩名,分別是保守派的三條實美和緩進派的伊藤博文。兩人的出身大相逕庭,身份也有很大差別,一個是藤原北家閒院流清華家的貴族公子,維新後受封公爵,長年擔任政府首腦的太政大臣,另一個卻是長州藩的貧窮下士,因為維新倒幕之功才躍居政府要職,受封伯爵。然而在薩長藩閥的努力下,最終還是伊藤博文取得了勝利,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十二月組建了第一屆伊藤內閣—他當時年僅四十四歲,是歷屆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中最年輕的一位。

說完了藩閥,咱們再來說說「財閥」。江戶後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大批腰纏萬貫的豪商,他們雖然身份低微、居於幕後,卻往往能對各藩甚至幕府產生重大的影響力,當時即有民謠唱道:「大坂富豪一怒,天下諸侯驚懼。」這些與官僚相勾結,有能力插手政治的豪商,即被稱為財閥。江戶時代日本最大的財閥為鴻池財閥,鴻池家本是攝津國川邊郡鴻池村的清酒釀造商,後來進入大坂,轉業為兩替商(金融交易和借貸商)明治維新的時候,鴻池家已經傳到了第十代鴻池幸富手中,雖然曾經一度因為各大名的借貸都被官方尋找種種藉口取消而遭受強大打擊,最終卻還是爬了起來,搖身一變又成為明治時代的一流財閥。

日本最古老的富豪集團,乃是有著四百年漫長歷史的住友財閥,住友家先祖據說是平家一門,江戶時代進入大坂,從精煉和經營銅器起家,很快又進軍砂糖、藥品、金融等行業。還有據說祖源藤原道長的三井家族,根據地在伊勢,從買賣酒和味噌逐漸坐大。這鴻池、住友、三井,就是江戶時代最大的三家財閥。從明治時代直到二戰以前,居於日本商界頂峰的財閥也有三家,除了住友和三井得以維持威名不墮外,還要加上一個三菱(也有四大財閥的說法,即再加上安田財閥)。三菱起步比較晚,創建人乃是土佐藩士巖崎彌太郎,曾經進入過吉田東洋開設的少林塾學習,後被後藤象二郎看中,命其負責土佐藩的對外貿易工作—據說他還曾經受藩命進入龜山社中做過經理。戊辰戰爭以後,彌太郎創設三菱商會,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得以壟斷了日本的海運業,並且逐漸將觸手伸入造船、礦產鐵道、貿易等領域,飛速成長起來。

財閥為何能夠迅速壯大,並且足夠對明治政府指手畫腳呢?這還要分三個階段來說。第一個階段,戊辰戰爭的時候,新政府要兵沒兵,只好向各藩徵用,要錢沒錢,就只好向豪商們借貸,即便如此,仍然是糧草不繼,捉襟見肘——西鄉隆盛之所以答應了勝海舟江戶和平開城的請求,很大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政府軍經費緊張,再打不起大仗了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勝海舟威脅說倘若戰事一起,他定要放火將繁華的江戶町燒為一片白地,這也是財源緊張的新政府所無法容忍的。

所以新政府在創建之初,就欠了豪商們大筆貸款,被迫以國家產業作為抵押,使得很多豪商得以順利度過戰亂中的危機。而後政府要員們又往往與豪商相勾結,出賣國家利益,致使財閥坐大。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前後,發生了山縣有朋的親信、陸軍御用商人山城屋和助因挪用公款無法填補而自殺的「山城屋事件」,以及井上馨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尾去澤銅山開採權的「尾去澤銅山事件」,據說因為司法卿江藤新平對兩事展開全面調查,有可能曝光薩長藩閥的腐敗醜聞,伊藤博文才以江藤新平所贊成的「徵韓論」為突破口,煽動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將西鄉、江藤一黨趕下了臺。

明治政府創立之初,基於「殖產興業」的口號,大辦國營企業,但在如此官商勾結、內外漁利的背景下,再加上財力和經驗的不足,國營企業連年虧損,逐漸走向沒落。因而從明治十三年(公元1880年)起,政府壓縮財政支出,被迫大肆「處理」國營企業和扶持私人企業。這些處理貨價格極其低廉,幾乎等於白送,比方說投資62萬日元的長崎造船所9.1萬日元就賣給了三菱,投資59萬日元的兵庫造船局5.9萬日元就賣給了川崎。三菱財閥的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本為土佐藩士,而川崎財閥的創始人川崎正藏則是薩摩藩士,他們在政府中友朋無數,本來就是官商勾結的典型,如今再把國營企業賣給他們,就如同以倉糧餵飽碩鼠一般。由此財閥日益壯大,對政府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可以說,明治政府就是一個官商勾結的政府,商即財閥,隱於幕後,官即藩閥,站在臺前,一起殘酷地壓榨百姓——既包括傳統的農工商,也包括落魄的中下層武士們。明治時代的日本表面光鮮,城市日益繁華,但很多城市貧民和鄉村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江戶末期還要更差。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日本武士「神風連之亂」只是明治政府和武士階層鬥爭的一個插曲。倒幕運動就是一些中下級武士聯合商人階級(或者說資產階級),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革命成功之後,對於日本未來應走哪一條路,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分歧。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人主張效法西方,使日本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
  •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
    8月,以明治天皇睦仁為首、由下級武士改革派掌權的明治政府成立,開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通過實施「帝國憲法」和開設「帝國議會」,建立起擁有內閣、憲法和國會的一整套君主立憲形式的近代天皇統治制度。  天皇睦仁具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利。
  • 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引進科技教育,影響空前絕後!
    在日本在對華、對俄戰爭後急需大量工業技術專業人才,以滿足戰後刺激起來的工業生產的較大需求。為此,明治政府決定對實業教育增加撥款。1864年公布的「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規定,每年撥款15萬日元發展實業學校教育。
  • 德川幕府的最大危機:日本史上「倒幕運動」與「明治政府」的建立
    19世紀中葉,隨著美國海軍佩裡艦隊登陸日本以來,一場巨大的政治衝擊在日本國內爆發,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其他方面來看待這場促成近代大和民族覺醒的政治變化,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西方資本主義浪潮和世界殖民體系的衝擊,統治日本200餘年的德川幕府迎來了最大的危機。「倒幕運動」的到來加速了幕府的垮臺,倒幕派與守舊派不可避免地將在全日本為了最高權力展開死鬥。
  • 【觀察】「勾肩搭背」 畸形官商「朋友圈」
    將官員與商人的關係拿到一個國際論壇上討論,足見其重要性——官商之間交往過密,往往不只是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那麼簡單,結成利益共同體後,極易滋生腐敗。而腐敗正是影響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毒瘤。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官商關係也需要一個「新生態」。
  •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神功皇后札,和明治通寶札一樣,都是由大藏省直接發行的官方不可兌現紙幣,發行後,與明治通寶札一起並行流通。神功皇后札共有五種面值:拾圓、五圓、壹圓、五十錢、二十錢。▼圖:神功皇后札「壹圓」。 神功皇后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首位女性君主,票面上的女性圖像就並非神功皇后本人,而是由一位日本女性的肖像作為代替。
  • 明治政府是繼承了秀吉遺志嗎?為何總想侵韓?其實還是要侵華!
    明治政府在學習列強近代化經驗的同時,也學習了列強不好的習慣——近代殖民擴張。日本民族原本就是一個侵略成性的民族,國力遠不如中國時,尚想衝擊中國的領導地位,如:神功徵朝、多次侵朝(罪證任那殖民地)、倭五王求封以凌駕於朝鮮諸國之上、白江之戰、壬辰倭亂、幕末海外雄飛論等等,罪行可謂罄竹難書。
  • 血汗浸透的華人富豪榜:寫滿了官商勾結!
    一張華人富豪榜寫滿了官商勾結,浸透了罪惡鮮血攤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富豪榜,你會感嘆華人創造財富的能力真是驚人。可以說,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富豪榜,沒有一個不是靠著走私、毒品、官商勾結、壟斷起家的。你所聽到的那些「白手起家」的故事,不過是富豪們為了包裝自己編造出來的「童話」。比如說李嘉誠,就常常說自己小時候如何窮苦,讀不起書。實際上,他人生的轉折是娶了有錢的表妹,得到了大量資金支持。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特殊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中葉,處於幕府末期的日本內憂外患,政府腐敗,天災不斷,百姓遭殃。邊界遭受西方列強的侵擾,岌岌可危。以明治維新政權為主力的新政府軍與幕府軍在京都附近交戰,幕府軍兵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新政府推翻。
  • 任人擺布的明治天皇,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明治維新?
    ,日本一橋大學博士,日本戰國史專家,現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早前受邀在歷史研習社開設深入解讀日本的系列課程,內容非常精彩,歡迎拉到最後查看課程詳情哦!然而,綜觀現有不少的文章和書籍,對於明治維新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國家層面以及領導人物的傳記上,但關於這場日本近千年以來最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明治天皇的討論卻相對地少得可憐。這種說法,相信會讓不少閱讀過明治天皇相關傳記的讀者會立即站出來表示不同意,但我並非想惡意冒犯這些作者,我關注的是不少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一個硬性的框架。
  • 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有感
    整整150年前的今天,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從那時起,日本開啟了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自上而下的具有資本主義特徵的全盤西化的現代化改革運動。從此中國有了一位東北亞的強鄰,從此中國的歷史也深深地被日本所影響。
  • 日本明治奶粉測出核輻射物
    ,又迎來了另一起核輻射物影響而引發的事件。日本埼玉縣生產的「明治STEP」奶粉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銫,雖然含量未超標,但明治乳業公司仍召回40萬罐明治奶粉。  顯然,日本的政府、企業正在為3月11日福島核洩漏的後續影響「買單」,對於其他國家的消費者來說,還可以自行抵制購買日本出品。但日本民眾就只能承受這一切,據稱,日本的去核輻射的事宜還要至少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 日本政府確定新年號公布流程
    隨著日本明仁天皇退位時間節點的臨近,29日日本政府敲定了公布新年號的時間及流程。日本首相官邸當天舉行的「年號選定手續研討會」決定,將在4月1日11時30分左右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正式公布新年號。  不過,改年號一事近日卻遭到3名律師的起訴,他們認為新天皇登基改年號違反憲法精神,要求政府不要再改年號。
  • 臺當局發旅遊補助紕漏百出 疑涉「官商勾結」
    民進黨「立法委員」黃國書近日提出五大疑點,包括一人同時為多家旅行社負責人、一團分拆成多團、謊報司機資料等,質疑「觀光局」視而不見,呼籲應停止急就章式補助,徹查是否有「官商勾結」。民進黨「立法委員」黃國書近日提出五大疑點,包括一人同時為多家旅行社負責人、一團分拆成多團、謊報司機資料等,質疑「觀光局」視而不見,呼籲應停止急就章式補助,徹查是否有「官商勾結」。
  • 明治天皇為何變法?日本近代化不簡單
    為何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反常態,開始了各種徵伐活動呢?真的是因為日本人口爆棚的原因嗎?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
  • 明治日本大國崛起的另類觀察
    該書最大的價值就是對明治日本大國崛起進程的生動描述與冷靜評價,「日本是當前遠東問題中最強勢的不安定因素,這使得日本當下的舉動和局勢都變得引人注目、影響深遠,我們全面考察遠東事務時,必須對日本加以重點關注。」作為一位美國人,他觀察20世紀初期日本的發展模式有何獨到之處?對明治日本的大國崛起現象評價又是什麼?對20世紀上半葉的遠東國際關係有沒有什麼驚人的預見?
  • 日本明治時期的思想家(上)
    國民主義的民主明治時期的國家主義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政府為主導,志在以強化政府的法律、經濟、軍事職能為核心形成國家」,與之相適應,國民要根據自己的身份,「默默地為政府的各項政策盡力,無條件的愛國」,這是官方的國家主義,也可以說是「自上而下」的國家主義;另一類則是以國民為中心的國家主義,認為「國家無非就是自主的國民集團」,自由民權運動的實質
  • 大日本明治三十年一圓介紹
    到了中國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朝廷)積極的採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貨幣也是使用的唐朝的「開元通寶」銅製同時開始發行「和同開珎」。當時的日本人對貨幣還不是很熟識。朝廷開始強制使用貨幣,而把貨幣儲蓄與官位聯繫起來的這種方法,也起到了促進貨幣在日本流通的作用。到了元明天皇於和銅元年(708)鑄造了銀和銅兩種「和同開珎」,接著製造了皇朝十二錢,但是在京畿外流通不廣泛。
  • 等級制度、明治遺策,靖國神社等方面解讀日本政治
    然而在明治政府掌權的政治家卻極力反對任何在日本廢除等級制度的想法,這場改革應運而生的是天皇重新被置於等級制度的風口浪尖,但這並非意味著改革的軟弱與妥協。恰恰相反,明知政治家們的改革目標是被再三權衡,趨利避害之後才最終登上歷史舞臺的。19世紀80年代,日本掀起了學習西歐政治體制的熱潮,伊藤博文派代表團攜醞釀已久的英文憲法遠赴西歐聽取大家之言。
  • 明治維新後日本曾強推「普通話」,為何仍被關西方言打敗?
    02 推廣「共通語」前面說了,日本方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分藩治理,國家分為大大小小的藩國,彼此之間只是名義上效忠於天皇,並受到將軍的管制,實際的本地事物還是自己治理。手段呢,也比較簡單,當時日本家庭都有收音機,所以日本政府首先通過收音機普及東京話,但收音機只是單方面講授,無法進行對話,於是政府又提出通過學校教育普及東京話。這些措施對東京話的普及起到了相當的促進作用。03 「頑固的」關西方言在日本政府大力推廣下,日本的普通話漸漸成為全國通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