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柳菲菲說歷史
明治前期的日本,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首先我們必須看到,那是一個生機勃勃、樂觀向上的從傳統農業社會快速轉向近代工業社會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國家。其次,就表面上來看,日本的轉型頗為成功,短短三十年的時間便能躋身世界二流強國之列並且擊敗了中國和沙俄這兩個老大帝國。然而就骨子裡而言,日本的封建殘餘是非常濃厚的,上迄皇室、政府,下到公私企業,莫不滲透著頑固的家天下的概念。首先說政府組織,大久保利通雖然遇刺身亡,其獨裁政權就此分崩瓦解,但「有司專制」卻並未終結,西南各強藩尤其是薩摩、長州出身的新官僚們獨佔了政府和陸海軍要職,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藩閥政治」——西方則稱之為「明治寡頭制」。
隨著自由民權運動的蓬勃發展,人民要求儘快制定憲法,確定憲政體制,政府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不得不正面這一問題,遂於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年末開始徵求各參議的意見。當時政府中同時響起了三個聲音:其一是保守派,認為維持舊制即可,代表人物乃右大臣巖倉具視;其二是緩進派,認為必須立憲,但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以免引發社會動蕩,代表人物為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其三為急進派,與在野的板垣退助等人互相聲援,要求儘快立憲代表人物為大隈重信。
大隈主張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三月即公布憲法,明治十五年末舉行選舉,明治十六年初召開國會,並且確定政體為英國式的政黨內閣制。先不提時間表開列得實在太過匆促,直接仿效英國的虛君制度,即等於基本上消除了天皇對政府的影響力,這是很難被那些出身舊藩士、舊公卿的重臣們所接受的。而賦予國會莫大權力、採取政黨內閣制,等於徹底終結「有司專制」,這更是藩閥們所徹底難以容忍的。作為藩閥一員的大隈,為什麼如此「大公無私」地挖自家牆角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原本的「薩長土肥」四強藩聯合體制,因為新政府成立後的分贓不均已經逐漸瓦解了,土肥的勢力日益小弱,薩長並大而難以制約,所以出身肥前佐賀藩的大隈重信才會將矛頭直接指向藩閥政治。經過明的暗的多番較量,最終緩進派取得了勝利,明治十四年(公元1881年)十月,大隈重信被迫辭職,急進派很快被從政府中一掃而空——史稱「明治十四年的政變」。隨即明治天皇下達《國會開設之詔》確定將於明治二十三年(公元1890年)開設國會,並將為此而制定憲法竿子就打到十年以後去了,不僅如此,新憲法的基本架構是按照伊藤博文的主張,以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為模本制定的,說白了,是一份二元君主立憲制的宣言,天皇仍然保有相當大的實權,政府由天皇而非議會任命,同時也向天皇而非議會負責。
且說大隈重信下臺以後,保守派和緩進派再度爆發激烈衝突。在此之前,伊藤博文就提出改革太政官制,建立真正的內閣體制的倡議,隨即便以憲法調查為藉口,於明治十五年(公元1882年)三月攜巖倉具定、西園寺公望等隨員赴歐考察,直到巖倉具視去世後方才歸國,算是避免了政府的再度分裂。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正式宣布以立憲內閣制替代太政官制,以內閣總理大臣替代太政大臣那麼,該由誰來做這第一任的總理大臣呢?
候選人有兩名,分別是保守派的三條實美和緩進派的伊藤博文。兩人的出身大相逕庭,身份也有很大差別,一個是藤原北家閒院流清華家的貴族公子,維新後受封公爵,長年擔任政府首腦的太政大臣,另一個卻是長州藩的貧窮下士,因為維新倒幕之功才躍居政府要職,受封伯爵。然而在薩長藩閥的努力下,最終還是伊藤博文取得了勝利,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十二月組建了第一屆伊藤內閣—他當時年僅四十四歲,是歷屆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中最年輕的一位。
說完了藩閥,咱們再來說說「財閥」。江戶後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大批腰纏萬貫的豪商,他們雖然身份低微、居於幕後,卻往往能對各藩甚至幕府產生重大的影響力,當時即有民謠唱道:「大坂富豪一怒,天下諸侯驚懼。」這些與官僚相勾結,有能力插手政治的豪商,即被稱為財閥。江戶時代日本最大的財閥為鴻池財閥,鴻池家本是攝津國川邊郡鴻池村的清酒釀造商,後來進入大坂,轉業為兩替商(金融交易和借貸商)明治維新的時候,鴻池家已經傳到了第十代鴻池幸富手中,雖然曾經一度因為各大名的借貸都被官方尋找種種藉口取消而遭受強大打擊,最終卻還是爬了起來,搖身一變又成為明治時代的一流財閥。
日本最古老的富豪集團,乃是有著四百年漫長歷史的住友財閥,住友家先祖據說是平家一門,江戶時代進入大坂,從精煉和經營銅器起家,很快又進軍砂糖、藥品、金融等行業。還有據說祖源藤原道長的三井家族,根據地在伊勢,從買賣酒和味噌逐漸坐大。這鴻池、住友、三井,就是江戶時代最大的三家財閥。從明治時代直到二戰以前,居於日本商界頂峰的財閥也有三家,除了住友和三井得以維持威名不墮外,還要加上一個三菱(也有四大財閥的說法,即再加上安田財閥)。三菱起步比較晚,創建人乃是土佐藩士巖崎彌太郎,曾經進入過吉田東洋開設的少林塾學習,後被後藤象二郎看中,命其負責土佐藩的對外貿易工作—據說他還曾經受藩命進入龜山社中做過經理。戊辰戰爭以後,彌太郎創設三菱商會,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得以壟斷了日本的海運業,並且逐漸將觸手伸入造船、礦產鐵道、貿易等領域,飛速成長起來。
財閥為何能夠迅速壯大,並且足夠對明治政府指手畫腳呢?這還要分三個階段來說。第一個階段,戊辰戰爭的時候,新政府要兵沒兵,只好向各藩徵用,要錢沒錢,就只好向豪商們借貸,即便如此,仍然是糧草不繼,捉襟見肘——西鄉隆盛之所以答應了勝海舟江戶和平開城的請求,很大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政府軍經費緊張,再打不起大仗了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勝海舟威脅說倘若戰事一起,他定要放火將繁華的江戶町燒為一片白地,這也是財源緊張的新政府所無法容忍的。
所以新政府在創建之初,就欠了豪商們大筆貸款,被迫以國家產業作為抵押,使得很多豪商得以順利度過戰亂中的危機。而後政府要員們又往往與豪商相勾結,出賣國家利益,致使財閥坐大。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前後,發生了山縣有朋的親信、陸軍御用商人山城屋和助因挪用公款無法填補而自殺的「山城屋事件」,以及井上馨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尾去澤銅山開採權的「尾去澤銅山事件」,據說因為司法卿江藤新平對兩事展開全面調查,有可能曝光薩長藩閥的腐敗醜聞,伊藤博文才以江藤新平所贊成的「徵韓論」為突破口,煽動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將西鄉、江藤一黨趕下了臺。
明治政府創立之初,基於「殖產興業」的口號,大辦國營企業,但在如此官商勾結、內外漁利的背景下,再加上財力和經驗的不足,國營企業連年虧損,逐漸走向沒落。因而從明治十三年(公元1880年)起,政府壓縮財政支出,被迫大肆「處理」國營企業和扶持私人企業。這些處理貨價格極其低廉,幾乎等於白送,比方說投資62萬日元的長崎造船所9.1萬日元就賣給了三菱,投資59萬日元的兵庫造船局5.9萬日元就賣給了川崎。三菱財閥的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本為土佐藩士,而川崎財閥的創始人川崎正藏則是薩摩藩士,他們在政府中友朋無數,本來就是官商勾結的典型,如今再把國營企業賣給他們,就如同以倉糧餵飽碩鼠一般。由此財閥日益壯大,對政府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可以說,明治政府就是一個官商勾結的政府,商即財閥,隱於幕後,官即藩閥,站在臺前,一起殘酷地壓榨百姓——既包括傳統的農工商,也包括落魄的中下層武士們。明治時代的日本表面光鮮,城市日益繁華,但很多城市貧民和鄉村百姓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江戶末期還要更差。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