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乘車回老家,途中一直在觀望沿途風光。道路兩旁是熟悉的田野,田野中正靜靜生長著大片大片已經微微泛黃的小麥。在晨光的映照下,這大片的麥田,正在孕育著收穫的喜悅和希望。
記得上次回家,這些麥田還是一片隨風蕩漾的綠色海洋,轉眼,便已是收穫在即了。眼前的場景,讓我立即對當下所處的時節產生了清晰直觀的認識。這不同於手機裡的時節提示,眼前的景象鮮活而有力地讓我意識到——芒種要來了。
芒種,是一個從字面意義上,就非常好理解的節氣。
「芒」,指的是有芒的農作物,「種」,為播種之意。芒種時節,正是種植有芒作物的最佳時機。《農曆書》中說:「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而在我國北方地區,芒種,正是小麥收穫的時節,故此,芒種之名的含義,還有另一種解釋。——芒種芒種,「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在我國華北一帶,芒種正是小麥收割的時節。而在我國華南等地區,芒種則是水稻施肥,播種的重要時機。南北兩地氣候的差異,導致了作物的不同,同時,也豐富了芒種之名的含義。
然,總言之,無論是哪一種解釋,芒種的來臨,都意味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場熱火朝天的農事,即將伴隨著盛夏熾烈的陽光而來臨了。
芒種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自小滿伊始,天地間陽氣漸盛。至芒種時節,陽氣盛極,而陰氣逐漸化生。故而芒種一候之時,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至二候之時,喜陰的伯勞鳥便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而到了三候,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另一方面,芒種時節,隨著氣溫的升高,降雨量的增多,導致溼邪、暑邪十分容易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因此,應當注意養生防範,防治疾病於未然。
那麼,芒種時節,又有哪些習俗呢?
芒種時節,已近仲夏,去春已遠,百花凋落。因此,在我國古代,芒種時節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節俗活動——送花神。
二月二日,花朝節之際,人們舉行盛大的活動以迎接花神。到了百花凋落的時節,人們也同樣要以盛大的儀式來為花神踐行,並表達感激之情,感謝花神為人間帶來的奼紫嫣紅的美麗。
可惜的是這樣美好的節俗活動在今日已然不存。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可以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依稀看到她的倩影。
《紅樓夢》中這樣描寫到:「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
花神你看,你帶著奼紫嫣紅而來,我們便以奼紫嫣紅送你。
而在我國貴州一帶,侗族的青年男女們,則會在這期間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泥巴仗。新婚的夫婦們,夥同一眾好友,在田間,邊插秧,邊互扔泥巴,實在是生動而富有野性。這些由勞作而引發的遊戲熱情,往往簡單質樸,而又來得活脫激烈,最能點燃人們心中的熱情。
最後,我們來談論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節俗活動——煮梅。
芒種前後,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而新鮮的梅子往往口感酸澀,難以直接食用。人們常常會對其進行加工,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煮梅。我國勞動人民歷來心靈手巧,梅子的加工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各種梅子酒、酸梅湯,花樣繁多,實是夏季消暑解渴必備。
煮梅——這是一個聽起來就十分具有意境以及文化底蘊的節俗。
梅子,及其衍生食品,除了已然成為一種節令象徵外,也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意象,用以渲染美妙的意境,承載作者又或是戲中人美好豐富的情感。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是賀鑄的閒情,「柳間眠,花裡醉。不惜繡裙鋪地。釵燕重,鬢蟬輕。一雙梅子青」是晏幾道的沉醉,「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則又是楊萬裡的閒情雅趣。
小小的梅子,卻將人生萬象都網羅進去了。
這是梅子的魅力嗎?也許吧,又或許該說,這是文化的魅力。
最後,再分享一個我很喜歡的句子吧。
「世間情動,不過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噹啷響。」
我們夏至再見啦~
文字來源:不勝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