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達到黃經75度,為傳統二十四節氣之芒種。芒種一般從每年6月5日或6日開始,炎熱的仲夏時節就此拉開帷幕。農曆書記載:「鬥指巳(古代方位記法)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因此,「芒種」又叫「忙種」,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正處於「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季節。
民國《新中華社會課本》還曾錄芒種農耕圖並配童謠:「農人忙,農人忙, 農人不忙,我們哪有米糧?」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改變這個忙碌時節的基本屬性。
讓麥芒低頭的 是沉甸甸的汗水
人們把芒種搶收小麥叫作「虎口奪糧,龍口奪食」。龍、虎是指這個時節容易出現的大風、暴雨、冰雹等。小麥若遭遇這些異常天氣而沒有及時收割、脫粒,就容易倒伏、落粒、爛麥場……所以農家要根據天氣安排搶收時間,以免糧食減產。
唐憲宗元和年間的一個農曆五月,任陝西盩厔(今周至)縣尉的白居易到農戶家徵收捐稅,以一首《觀刈麥》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精壯的農夫在麥田辛勤割麥,盛夏驕陽炙烤與土地熱氣燻蒸讓人精疲力竭,他們卻並未停止勞作,只想趁夏天晝長多幹點活兒。然而不無弔詭的是,百姓勤勞耕作卻仍未擺脫生活的貧苦,甚至有的人家因為捐稅過重、一貧如洗,只能撿拾麥穗充飢。詩人反觀自己,不事農桑卻官祿優厚,深感慚愧。
在舊時勞力缺乏的情況下,每逢麥熟,陝甘寧一帶背著閃亮鐮刀的「麥客」們還有外出割麥的習俗。比如關中麥子成熟的規律是先東後西、先山坡後平地。商洛地區(陝西東南)的「麥客」便紛紛前往關中(陝西中部)「趕麥場」。西北民歌《趕麥場》唱出了麥收的歡慶:「轟隆隆轟隆隆車輪進了莊哎,忽拉拉忽拉拉一排龍虎將哎……沉甸甸的麥穗捆不夠,憨哥哥的憨樣兒為誰忙?」 隨著我國支農惠農政策的推進,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民的幸福感大幅度提高。大型收割機逐漸普及,小麥收穫、晾曬的效率顯著提升。「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境況已經成為歷史,「麥客」們也逐漸退出了時代舞臺。
江南在芒種時節進入多雨的黃梅季,農戶要抓緊時間種稻子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有芒的麥子要儘快收割,有芒的稻子要趕緊播種。江蘇民諺稱:「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 陸遊《時雨》中寫道:「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江南雨水豐潤,田野裡開始插上新秧,家家戶戶也吃上新麥了。
芒種歷來是農耕社會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黔東南地區侗族百姓在芒種前後用打泥巴仗的習俗來慶祝豐收,正是一場人與土地暢快的接觸。廣西龍脊的村民在芒種時節要舉行盛大的「梳秧節」祭祀儀式。「秧母娘娘」是秧苗的保護神,村民會在「秧母田」田邊燒香,並用秧母神梳,梳理秧苗拋入田中。皖南的績溪一帶一般在芒種後擇吉日舉行安苗儀式,這是一項起源於南宋的農耕文化習俗,現在當地已經將這項傳統習俗和民俗旅遊相結合,開辦了數屆「安苗節暨民俗文化旅遊節」。浙、閩等地農村的開犁節也有近千年的歷史,現已將開犁儀式與表演融為一體,開發出別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
芒種逢農曆五月端午節。正德《瓊臺志》載:「端陽以雨測田,不雨傷高田。早雨傷低田,唯宜晚雨。芒種以星候種。種蒔值豬尾、犁尾星出則秧黃死。」大海之南的瓊州也要根據天象來安排種植時間,若錯過農時,秧苗就會枯死。理論上緯度低、靠近赤道的地方可見的星星比較多。方志提到的豬尾星、犁尾星大致位於僅南方可見的老人星之下,雖說有些優良稻種可以在海南溫熱的環境下秋種冬熟,但過了芒種也誤了吉時了。即便是五指山高地上任其自然生長的山蘭稻,農曆五月收了夏稻後,也要開始播種了。正如俗諺所說的:「春爭日,夏爭時」「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品珍饈佳釀 佐酒的可不止青梅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曹操宴請劉備亭中小酌,「盤置青梅,一樽煮酒」,酒至半酣,突然打雷下雨。曹操借天外龍掛(龍形狀的雲)喻世上豪傑,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驚得劉備筷子掉了地。
芒種時節,梅子初熟。尚生澀的稱青梅,已熟透的稱黃梅。江南的「梅雨季」主要落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正得名於梅子的成熟。民間一直有用青梅佐酒的風俗。梅子酸甜可口、健食開胃,吃法很多,可以煎湯、浸酒、蜜漬,或者醃製成話梅等等。青梅泡酒夏日飲用可以和胃止嘔;糖漬梅子既能生津止渴,又能養護腸道。
據說「梅子生仁已帶酸」(陸遊),一代宗師白玉蟾(1134~1229,海南瓊山人)也頗青睞新熟的青梅:「青梅如豆試嘗新,脆核虛中未有仁。勘破收香藏白處,冰肌玉骨是前身。」(《嘗青梅》)和梅子一起開始黃熟的,還有同屬於薔薇科的杏子等,應季的果品口感最好。
果熟往往伴著花謝。俗話說「芒種蝶仔討無食」,不少花卉在此時花期已過,一些文人雅士乃至閨閣兒女便沿襲了一種尚古的節氣民俗:送花神。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就描繪了大觀園的女孩子們為花神餞行並期待來年再會的富麗場面。這也算是忙季中的一閒情逸緻了。
海南四季都不缺盛放的花卉與新鮮的水果,石榴、紫薇、檳榔、雞冠花等此時都在花期。海南先民除了用糧食釀酒(如粟酒就是用當地鴨腳粟釀的一種淡酒);還常釀造一些果酒,「瓊管黎峒有椒酒,以安石榴花著甕中即成」。據說黎族先民從宋代開始就用安石榴花釀酒了。
同樣有地域特色的是一些水產正當季。比如蜆子就是價廉味美的一種應季佳餚。清蒸、爆炒、燒烤、椒鹽、蔥油……任君料理。
如果說稻麥蔬果是土地的饋贈,那麼生鮮就是江河湖海送給人類的禮物了。正德《瓊臺志》記載,海南的蜆類主要有三種,產自江水的叫黃蜆,形圓,偶爾有長扁的;產自海水的叫指甲蜆,殼薄;產自鹹淡水(鹽度介於淡水和海水之間)的叫立蛤,形體長,可以做成醬。漁民曬蜆的傳統源遠流長,今人可以選擇採用快捷高效的蜆子烘乾機,古人講究「盛夏取生蜆,以酒、鹽、蘇麻拌之,曝幹,下酒最佳。」蘇麻也就是紫蘇,有異香。一般要用酒、鹽等調料去除生蜆的腥味,放到瓦上曬乾。明代海南先賢唐胄《曬蜆》詩描述過這一過程:「椒鹽濈蒜蘇,瓦烈風味納。破齒糟自香,洗盡菜根腹。」(濈,聚集的樣子。)曬好的蜆子,無論佐粥下酒都是上品。但按照傳統觀點,海鮮屬於發物,特殊體質的人在溫熱時節食用要適量。
芒種逢了端午,農曆五月又被稱為「毒月」,根據各地容易獲得的食物來源,百姓還創製了各種端午「闢邪」套餐。比如,南京人要吃「五紅」(烤鴨、莧菜、紅油鴨蛋、河蝦、黃鱔等);杭州人要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鹹鴨蛋黃以及用黃豆飯裹的粽子);有些地方要吃「五綠」(粽子、青菜、皮蛋、綠豆糕、清湯)以及「五常」(青菜、豆腐、魚、蝦、肉)。
花開花謝,賞的是四時風景,抒發的是襟懷;玉液瓊漿,品的是五穀果蔬,享受的是豐收,留下的是最香醇甘美的歲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