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佳餚佐酒話芒種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張意薇

  太陽達到黃經75度,為傳統二十四節氣之芒種。芒種一般從每年6月5日或6日開始,炎熱的仲夏時節就此拉開帷幕。農曆書記載:「鬥指巳(古代方位記法)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因此,「芒種」又叫「忙種」,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正處於「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季節。

  民國《新中華社會課本》還曾錄芒種農耕圖並配童謠:「農人忙,農人忙, 農人不忙,我們哪有米糧?」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改變這個忙碌時節的基本屬性。

  讓麥芒低頭的 是沉甸甸的汗水

  人們把芒種搶收小麥叫作「虎口奪糧,龍口奪食」。龍、虎是指這個時節容易出現的大風、暴雨、冰雹等。小麥若遭遇這些異常天氣而沒有及時收割、脫粒,就容易倒伏、落粒、爛麥場……所以農家要根據天氣安排搶收時間,以免糧食減產。

  唐憲宗元和年間的一個農曆五月,任陝西盩厔(今周至)縣尉的白居易到農戶家徵收捐稅,以一首《觀刈麥》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精壯的農夫在麥田辛勤割麥,盛夏驕陽炙烤與土地熱氣燻蒸讓人精疲力竭,他們卻並未停止勞作,只想趁夏天晝長多幹點活兒。然而不無弔詭的是,百姓勤勞耕作卻仍未擺脫生活的貧苦,甚至有的人家因為捐稅過重、一貧如洗,只能撿拾麥穗充飢。詩人反觀自己,不事農桑卻官祿優厚,深感慚愧。

  在舊時勞力缺乏的情況下,每逢麥熟,陝甘寧一帶背著閃亮鐮刀的「麥客」們還有外出割麥的習俗。比如關中麥子成熟的規律是先東後西、先山坡後平地。商洛地區(陝西東南)的「麥客」便紛紛前往關中(陝西中部)「趕麥場」。西北民歌《趕麥場》唱出了麥收的歡慶:「轟隆隆轟隆隆車輪進了莊哎,忽拉拉忽拉拉一排龍虎將哎……沉甸甸的麥穗捆不夠,憨哥哥的憨樣兒為誰忙?」 隨著我國支農惠農政策的推進,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民的幸福感大幅度提高。大型收割機逐漸普及,小麥收穫、晾曬的效率顯著提升。「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境況已經成為歷史,「麥客」們也逐漸退出了時代舞臺。

  江南在芒種時節進入多雨的黃梅季,農戶要抓緊時間種稻子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有芒的麥子要儘快收割,有芒的稻子要趕緊播種。江蘇民諺稱:「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 陸遊《時雨》中寫道:「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江南雨水豐潤,田野裡開始插上新秧,家家戶戶也吃上新麥了。

  芒種歷來是農耕社會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黔東南地區侗族百姓在芒種前後用打泥巴仗的習俗來慶祝豐收,正是一場人與土地暢快的接觸。廣西龍脊的村民在芒種時節要舉行盛大的「梳秧節」祭祀儀式。「秧母娘娘」是秧苗的保護神,村民會在「秧母田」田邊燒香,並用秧母神梳,梳理秧苗拋入田中。皖南的績溪一帶一般在芒種後擇吉日舉行安苗儀式,這是一項起源於南宋的農耕文化習俗,現在當地已經將這項傳統習俗和民俗旅遊相結合,開辦了數屆「安苗節暨民俗文化旅遊節」。浙、閩等地農村的開犁節也有近千年的歷史,現已將開犁儀式與表演融為一體,開發出別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

  芒種逢農曆五月端午節。正德《瓊臺志》載:「端陽以雨測田,不雨傷高田。早雨傷低田,唯宜晚雨。芒種以星候種。種蒔值豬尾、犁尾星出則秧黃死。」大海之南的瓊州也要根據天象來安排種植時間,若錯過農時,秧苗就會枯死。理論上緯度低、靠近赤道的地方可見的星星比較多。方志提到的豬尾星、犁尾星大致位於僅南方可見的老人星之下,雖說有些優良稻種可以在海南溫熱的環境下秋種冬熟,但過了芒種也誤了吉時了。即便是五指山高地上任其自然生長的山蘭稻,農曆五月收了夏稻後,也要開始播種了。正如俗諺所說的:「春爭日,夏爭時」「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品珍饈佳釀 佐酒的可不止青梅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曹操宴請劉備亭中小酌,「盤置青梅,一樽煮酒」,酒至半酣,突然打雷下雨。曹操借天外龍掛(龍形狀的雲)喻世上豪傑,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驚得劉備筷子掉了地。

  芒種時節,梅子初熟。尚生澀的稱青梅,已熟透的稱黃梅。江南的「梅雨季」主要落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正得名於梅子的成熟。民間一直有用青梅佐酒的風俗。梅子酸甜可口、健食開胃,吃法很多,可以煎湯、浸酒、蜜漬,或者醃製成話梅等等。青梅泡酒夏日飲用可以和胃止嘔;糖漬梅子既能生津止渴,又能養護腸道。

  據說「梅子生仁已帶酸」(陸遊),一代宗師白玉蟾(1134~1229,海南瓊山人)也頗青睞新熟的青梅:「青梅如豆試嘗新,脆核虛中未有仁。勘破收香藏白處,冰肌玉骨是前身。」(《嘗青梅》)和梅子一起開始黃熟的,還有同屬於薔薇科的杏子等,應季的果品口感最好。

  果熟往往伴著花謝。俗話說「芒種蝶仔討無食」,不少花卉在此時花期已過,一些文人雅士乃至閨閣兒女便沿襲了一種尚古的節氣民俗:送花神。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就描繪了大觀園的女孩子們為花神餞行並期待來年再會的富麗場面。這也算是忙季中的一閒情逸緻了。

  海南四季都不缺盛放的花卉與新鮮的水果,石榴、紫薇、檳榔、雞冠花等此時都在花期。海南先民除了用糧食釀酒(如粟酒就是用當地鴨腳粟釀的一種淡酒);還常釀造一些果酒,「瓊管黎峒有椒酒,以安石榴花著甕中即成」。據說黎族先民從宋代開始就用安石榴花釀酒了。

  同樣有地域特色的是一些水產正當季。比如蜆子就是價廉味美的一種應季佳餚。清蒸、爆炒、燒烤、椒鹽、蔥油……任君料理。

  如果說稻麥蔬果是土地的饋贈,那麼生鮮就是江河湖海送給人類的禮物了。正德《瓊臺志》記載,海南的蜆類主要有三種,產自江水的叫黃蜆,形圓,偶爾有長扁的;產自海水的叫指甲蜆,殼薄;產自鹹淡水(鹽度介於淡水和海水之間)的叫立蛤,形體長,可以做成醬。漁民曬蜆的傳統源遠流長,今人可以選擇採用快捷高效的蜆子烘乾機,古人講究「盛夏取生蜆,以酒、鹽、蘇麻拌之,曝幹,下酒最佳。」蘇麻也就是紫蘇,有異香。一般要用酒、鹽等調料去除生蜆的腥味,放到瓦上曬乾。明代海南先賢唐胄《曬蜆》詩描述過這一過程:「椒鹽濈蒜蘇,瓦烈風味納。破齒糟自香,洗盡菜根腹。」(濈,聚集的樣子。)曬好的蜆子,無論佐粥下酒都是上品。但按照傳統觀點,海鮮屬於發物,特殊體質的人在溫熱時節食用要適量。

  芒種逢了端午,農曆五月又被稱為「毒月」,根據各地容易獲得的食物來源,百姓還創製了各種端午「闢邪」套餐。比如,南京人要吃「五紅」(烤鴨、莧菜、紅油鴨蛋、河蝦、黃鱔等);杭州人要吃「五黃」(雄黃酒、黃魚、黃瓜、鹹鴨蛋黃以及用黃豆飯裹的粽子);有些地方要吃「五綠」(粽子、青菜、皮蛋、綠豆糕、清湯)以及「五常」(青菜、豆腐、魚、蝦、肉)。

  花開花謝,賞的是四時風景,抒發的是襟懷;玉液瓊漿,品的是五穀果蔬,享受的是豐收,留下的是最香醇甘美的歲月的味道。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鳥是最環保的「殺蟲劑」
    鳳凰木夜蛾恰恰又是鳥喜愛的「佳餚」,所以它們紛紛化身「吃貨」,「賴」在樹上不想走。  鳳凰木夜蛾給公園管理帶來難題。蔡輝說,上周,有不少晨練、跳廣場舞的市民向12345熱線投訴,認為樹上的毛毛蟲不僅吃了樹葉,破壞樹木,還經常落在人身上。9月30日上午,公園管理處準備按照往年的做法,進行灑藥殺蟲,但遭到了現場「鳥友」們的反對。  「鳥吃了打藥的蟲,也會被毒死。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舌尖上的無國界之旅
    餐廳中來自中國、印度、泰國及歐洲的專業廚師團隊,將會使用椰子殼做燃料升起爐火、泥爐炭火烘焙及多種特色烹調法,當場為食客烹製令人垂涎的佳餚。餐廳還備有亞洲及法國普羅旺斯Provencal風味頭盤,同時提供淡水及海水等貝殼類水產、海鮮美食,以及高級肉類及新鮮雞類菜式。菠菜烤生蠔、印度烤大蝦、烤章魚串、黑胡椒煙燻馬鮫魚尾是招牌必點,配以雞蛋香草醬和黃油汁,還有薄荷醬與海南辣椒醬,風味獨樹一幟。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門14家媒體來瓊採訪交流
    採訪團由澳門日報副總編輯蔡彩蓮帶隊,中聯辦相關部門負責人任顧問,澳門日報、華僑報、市民日報等當地14家權威媒體近20名記者參加。  「本次澳門主流媒體到訪海南,其陣容堪稱『豪華』,其規模已創澳門記者團訪瓊歷史之最,」省外事僑務辦(省港澳辦)主任王勝向記者透露,澳門主流媒體採訪團成功大規模訪瓊,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及中聯辦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