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從頭到腳傷害你
不少人認為,缺水就是口渴,喝幾杯水就能緩解。對此,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沈雁英表示,身體缺水還和許多常見疾病息息相關。
1.大腦萎縮
人的腦部有75%是水,缺水第一個影響到的就是腦,水分太少,會讓人感到疲勞,反應遲鈍。《人類大腦研究雜誌》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腦在缺水狀態下會出現萎縮現象。若是長期或嚴重缺水,則有可能損傷認知能力。
2.便秘
人主要靠腸道吸收營養。一旦缺水,腸道後半部分的蠕動就會減緩,水分被腸道吸收,排洩物就會失去水這個潤滑劑,堆積於體內,從而導致便秘。
3.尿路感染
很多人認為尿液是人體的「垃圾」,它能夠帶走尿素、尿酸等多種「毒素」,也能幫助衝刷泌尿道,防止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如果喝水太少,沒有足夠的尿液及時將細菌帶走,就會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
4.皮膚病
北方地區,很多人在乾燥的春、冬季會出現皮膚幹癢等問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楊淑霞表示,這是由於空氣乾燥容易帶走皮膚表面的水分,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弱而導致。
5.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
充足的水分有利於營養素在體內的吸收和運輸,可及時將代謝物排出,便於血液循環。如果缺水,體內新陳代謝容易發生異常,加上其他不良生活習慣,一些慢性病容易找上門來。此外,肥胖、腎臟疾病、過敏以及一些精神類疾病也都與缺水有關。
好好喝水能防病
正確喝水不僅能促進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還能夠防治疾病。
防動脈阻塞
阻塞的動脈像堵塞的下水道一樣,妨礙了心臟與身體的血液交換,多喝水有助於動脈的通暢。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美國科學院總結,當心臟供水不足時,血液循環會不太順暢,導致人體感到疲勞,而疲勞正是心臟病患者發病前常有的徵兆。
預防大腸癌、膀胱癌
喝水可以增加排尿、排便次數,把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結腸的有害物質,如尿素、尿酸等排出體外。
喝水記住5個數字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缺水呢?《生命時報》綜合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的報導,總結出身體缺水的十大信號:口腔乾燥、舌頭腫脹、小便深黃、便秘、皮膚缺乏彈性、心悸、肌肉痙攣、頭暈疲憊、感覺過熱、沒有眼淚等。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出現這些信號,就要注意一下了。在生活中,專家建議牢記這5個數字,讓身體喝夠水。
1.1200毫升
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程義勇教授表示,2000毫升是人體一天所需要的水分總量,食物中可提供很大一部分,成年人每日需飲水至少1200毫升,也就是兩瓶礦泉水。
2.21分鐘
這是水進入全身細胞的時間。掌握好後可進行自我調節,比如飯前半小時喝水,有助於消化。
3.25度
25-37℃的水對人體健康最有利,太涼或太燙的水都不適合長期飲用。
4.5次
人體每天須排掉1400—1500毫升的尿量。膀胱每次的儲存量大約是200—300毫升,因此,每天去5—7次洗手間,才表示喝夠了身體所需的水分。
5.4種人
沈雁英說,4種人要特別注意喝水方法。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患者,都不能喝太多的水,更不能猛喝,以免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剛劇烈運動後的人不能一下喝太多的水,容易引起意外。
十個時刻最該喝水
人離不開水,但對喝水的時機似乎從未在意過,大多數人只是渴了才喝。其實,從健康角度來說,人體在某些時刻最需要水,若此時能及時補水,才有利於保證水分平衡。黑龍江省健康管理學會委員徐偉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下這幾個時刻尤其要記得喝水。
1.早上起床後
人體水分每晚約流失450毫升,早晨起床後會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在尚未進食之前,空腹喝下一杯晾溫的白開水是最好不過的了,這樣能使血液得到迅速稀釋,改善夜間脫水。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加一片新鮮檸檬,能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
2.晚上睡覺前
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否則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但也不能不喝水,應該抿兩口再睡覺。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需馬上喝幾口。
3.下班離開辦公室前
上班族常常會因忙碌的八小時工作而忽略了飲水,建議這些人養成下班前喝幾口水的習慣。因為,長期飲水不足,膀胱和腎都會受到損害,容易引起腰酸背痛,影響工作效率。此時不需要喝太多,一紙杯的量就足夠了,否則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4.吃鹹了後
吃太鹹會導致高血壓、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水腫等。如果吃鹹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多喝水,最好是涼白開或檸檬水,儘量不要喝含糖的飲料或者酸奶,糖分反而會加重口渴感。淡豆漿90%以上都是水分,並且含有豐富的鉀,可促進鈉排出,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5.飯後半小時
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衝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建議一般人飯後半小時飲水,200毫升左右。喝時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則頻繁、大量飲水容易燒心。容易燒心的人宜在飯後2—3小時,每間隔20—30分鐘喝3—4小口。
6.開空調半小時後
空調房內空氣乾燥,容易造成人體水分流失,鼻腔等處黏膜過幹,甚至引發支氣管炎。因此,在空調房逗留超過半小時以後,就要及時補充水分,白開水、礦泉水、檸檬水等即可,水溫以40℃左右為宜。
7.洗澡後
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覺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飲而盡。殊不知,洗熱水澡後,身體受熱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心臟跳動會比平時快些,喝太快會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老人,應該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溫水。
8.便秘時
缺乏水分是便秘的原因之一。便秘的人可以適當多喝點水,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喝,吞咽動作快一些,這樣水就能儘快到達腸道,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在補充水分的同時,還可以吃些韭菜、芹菜、蘋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緩解便秘的效果更佳。
9.發燒時
人在發高燒時,會以出汗的形式散熱,以致消耗大量水分,嚴重的會引起脫水。因此,發燒期間及時補水十分重要。可以少量多次地喝溫開水或溫葡萄糖水,大概每半小時喝一次。喝點小米粥、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10.心情煩躁時
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激素」,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腎上腺素就會飆升,它如同其他身體毒素一樣,可以隨著水分排出體外。因此,在心情煩躁時,不妨倒一杯溫開水,坐在座位上慢條斯理地把它喝完,心情會因此放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