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困境,就像一個監獄。
脫離困境,就是「越獄」。
想要「越獄」,不妨借鑑一下經典影片中的智慧。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講述越獄的電影,口碑影史第一,豆瓣評分9.7分。
它之所以被奉為經典,不是因為簡單的越獄情節,而是因為其深刻的內涵。
我對它的解讀,是一句話:
比外在監獄更可怕的,是心中的監獄。
影片中,在肖申克監獄呆了大半輩子的布魯克,離開監獄後選擇了自殺。
而離開前,他甚至想要殺獄友,好換取繼續留在監獄的機會。
一個囚犯竟然到了離不開監獄的程度,為什麼會這樣?
用影片中瑞德的話說,這叫做被「體制化」了。
用我的話說,是布魯克在監獄中呆的時間太長,已經被監獄「同化」。
——在布魯克的心中,已經裝進了一個監獄。
即使監獄本身是不自由的,但它在某種意義上,卻帶給布魯克安全感。
布魯克的事例只是一個典型,事實上,幾乎所有肖申克監獄中的囚徒都會被逐漸「同化」。
現實中,我們大部分人也是這樣,曾經心懷自由,卻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麻木。
遭遇困境,常常選擇妥協,亦或聽天由命。
最怕的是,因為曾經的痛苦,在心中烙印下了根深蒂固的「監獄」。
——如果想要自由,就必須越過心中的監獄。
安迪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心中一直都閃爍著自由的光輝。
「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蒙冤入獄後的20年中,安迪一直都在為自己的新生創造條件。
直到有一天,安迪穿過挖出的隧道,爬過惡臭的下水道,在一場大雨中重獲新生。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不只是身體的自由,更是靈魂的自由。
像安迪一樣,讓自己成為一束光,你的靈魂終將「越獄」。
瑞德,在肖申克監獄呆了40年,
獲得保釋後,他連上廁所都有難度——因為沒有習慣性地向獄警打報告。
瑞德面臨著和布魯克一樣的窘境:無法適應監獄外的世界。
他感到迷茫,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活得沒有意義,他一度想要靠犯罪重回肖申克。
幸好,和安迪的約定阻止了他。
安迪在成功越獄之前,給瑞德留下了一個信息,
這個信息指引的是一個方向——安迪所在的方向。
對瑞德來說,這個方向,意味著自由和光明。
是安迪,讓瑞德重新找回了活著的意義。
我們或許不能像安迪一樣永遠保持自由的初心,但我們可以像瑞德一樣,
即使心中有一所監獄,也可以在耀眼光芒的吸引下,踏出那一步,跨越心中的監獄。
找到自己的光,這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心中有光,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如果心有監獄,無論身處何地,境遇如何,都如在獄中。
每當你處於困境,
請回想起肖申克監獄中的故事——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文/愷說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