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修復大腦新方法:中風有望通過藥物治癒

2020-12-17 創業家

(原標題:Scientists seek drug to 『rewire』 adult brain after stroke)

網易科技訊 2月21日消息,據研究人員稱,遭受中風折磨的患者未來有一天或許能夠通過藥物幫助大腦「重新連線」,讓受損大腦區域負責的任務被其它區域接管。大腦重新連線的能力被稱為大腦可塑性,研究人員認為人的一生都具備這種能力。但是兒童大腦的可塑性較高,而成年人的大腦通常可塑性降低。

研究人員對嬰兒時期遭受中風的兒童和年輕人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些人的大腦有著驚人的「重連」功能。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教授Elissa Newport詳細描述了這項最新研究,這項研究涉及了12名年齡在12到25歲之間的青少年。

Newport教授在美國科學進步協會的一場會議上公布了自己的發現,她聲稱:「我們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右半球在任何健康人群中都不會負責語言操控,但是當患者失去左半球時,右半球似乎能夠接管語言功能。但是這種狀況不會在成年人當中出現。」

研究團隊藉助大腦影像發現,大腦右半球接管語言功能的區域與健康人群的左半球語言功能區存在鏡像關係。Newport稱,了解年輕人大腦可塑性較強的原因,有可能讓科學家找到提升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的方法,這就有可能為那些中風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

Newport承認,能夠幫助中風患者重組語言區域的同一種機制有可能在健康人群中起作用,幫助他們學習第二種語言。哈佛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Takao Hensch在會議上稱,他在老鼠身上的實驗表明,通過抑制那些阻礙大腦可塑性的特定分子,就有可能增強大腦的可塑能力。

Hensch已經對可能的療法進行了研究。他聲稱,在這些方法中,用於治療情緒障礙的藥物有可能增強成年人的大腦可塑性。他之前的研究已經表明,服用丙戊酸鈉治療躁鬱症的成年人恢復了學習辨別音高的能力。而這項技能通常只存在於那些在6歲前開始學習音樂的兒童身上。

倫敦大學學院的臨床神經學和神經康復學教授Nick Ward稱,完全康復的成年中風患者趨向於與健康人群有著不同的行為模式。構成語言網絡的其它大腦部分或許被用於幫助語言功能的康復。Ward也提出,在動物身上進行的研究發現,中風本身能夠讓大腦的可塑性增強數月時間,這意味著及時的康復訓練是非常關鍵的。(過客)

本文來自網易科技報導,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中風也能治癒了:科學家成功修復中風受損大腦
    中風目前已成世界範圍內致死第二大原因、致殘第三大原因,而近日科學家成功修復了中風後受損的大腦功能,不過該試驗是在大鼠中進行的。4月8日,據外媒報導,瑞典隆德大學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移植到老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此前,隆德大學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幾項研究表明,可以將源自人類幹細胞或重新編程的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中風的大鼠大腦中。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匹茲堡大學:新的小蛋白藥物可減輕中風的後遺症,保護大腦
    且中風患者的後遺症很難治療。匹茲堡大學大腦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在7月1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受損的神經元如果不遵循導致細胞死亡的生化途徑,仍然可以存活。
  • 科學家發明一種藥物引導幹細胞到達理想的位置,可提高其治癒能力
    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藥物,可以誘使幹細胞損傷組織並提高治療效果--這是再生醫學領域的第一次也是重大的進步。
  • 新藥物有望治癒脆性X染色體症候群
    最近一種正在進行測試的癌症藥物被發現可能治癒一類遺傳性的孤獨症譜系障礙,為正在尋求治療的患者們提供了一線希望。據介紹,尾孢醯胺這種藥物目前正在進行肺癌以及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相關測試,而與孤獨症有關的發現則是基於動物研究發現的。  愛丁堡大學的Christos Gkogkas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他們的發現打開了通往脆性X染色體症候群標靶療法的大門,通過研發以阻擋該分子通路為目的的療法,Gkogkas認為我們有希望減少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並且有望研製出比一般治療方法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脊髓損傷修復領域新進展!
    這項研究我們面臨的困難之一就是如何在實驗室中有效地培養細胞,我們的身體處於一種3D狀態,並非2D狀態,因此在實驗室最終促進這類細胞生長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3D手段,於是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健康的3D培養基。
  • 老藥新用!科學家發現常用化療藥物阿黴素有望克服白血病耐藥性
    老藥新用!科學家發現常用化療藥物阿黴素有望克服白血病耐藥性  Winnie Lee • 2020-04-21 16:46:29 來源:前瞻網
  • Science子刊背靠背研究:抑制大腦炎症的藥物或可逆轉痴呆
    但我們的新數據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衰老大腦為何功能退化:是由炎症『霧化』的。當消除炎症『霧』時,衰老大腦在幾天之內就會變得像年輕大腦一樣。就大腦中存在的可塑性能力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發現。我們可以逆轉大腦老化。」 對小鼠的成功治療支持了這樣一種全新觀點,即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伴隨衰老而來的意識模糊與痴呆。
  • 一種名為TAT-DP-2的新小蛋白質藥物,或能緩解中風症狀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大腦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Aizenman說:「我們也在尋找防止其他神經元死亡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康復將會得到改善,並且我們能更好地幫助中風患者在無法及時就醫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幹預。有了對症的藥物,我們也能在患者到達醫院前減緩已知的中風進展。」TAT-DP-2破壞神經元表面的鉀通道。
  • 日本科學家的重要發現-AD的新致病機理和新治療方法
    摘要 日本科學家發現,早在任何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出現之前,大腦神經細胞已經開始死亡。不僅如此,在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神經細胞死亡的速度甚至大於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的階段。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大腦中有一種特別的蛋白質YAP,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真正原因。
  • 新研究發現多種方法可以讓牙齒再生
    新的高科技治療或能夠修復蛀牙,但不是通過傳統的補牙,而是實現整個牙齒的再生。從氟化物牙膏到牙科密封劑,科學已經為治療蛀牙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但20歲到64歲的美國人受齲齒影響的比例仍然高達91%。不過,令人振奮的新研究表明,細胞刺激藥物治療能夠「誘使」牙齒進行自行修復。
  • PNAS:潛在新藥物抑制大腦炎症
    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一群新化合物,它們可能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與癲癇發作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疾病相關的炎症。在動物上,EP2阻斷劑能明顯地減少延長發作誘發的大腦損傷。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這周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arly Edition上。EP2與許多疾病過程相關,在這些過程中炎症正在神經系統中出現,例如癲癇、中風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疾病。無論何處,炎症經EP2正在發揮作用,這類化合物可能是有用的。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1,匹茲堡大學科學家發現可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免受神經元組織損傷的藥物來源:藥時代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新藥,他們認為這種新藥可以在中風期間和中風後保護大腦免受神經元組織損傷。這種名為TAT-DP-2的藥物通過破壞鉀離子通道發揮作用,鉀離子通道是調節神經元死亡的關鍵。根據發布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中風後服用這種藥物可減少大腦損傷。除此之外,瑞典隆德大學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有新的發現。瑞典隆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將皮膚細胞轉化為神經細胞,這有助於修復小鼠中風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傷。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 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狀貧血症
    該研究證實通過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徹底根治由β-globin珠蛋白突變引發的系列遺傳疾病[1]。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及波士頓兒童醫院Daniel Bauer教授實驗室的曾靜、華東師範大學吳宇軒研究員、波士頓兒童醫院任春妍為共同第一作者。
  • 帕金森有望被治癒,科學家通過神經因子保護多巴胺取得一定成果
    儘管有治療這些症狀的藥物,但不存在減慢疾病進展的藥物。但是,我們發現了一種腦蛋白,它可能能夠防止多巴胺神經元的丟失。這一發現對於開發治療方法可能很重要。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使用神經營養因子來減慢帕金森氏病的進展。
  • Nat Cell Biol & Cell :科學家發現有望治療惡性癌症的新型藥物靶點
    2018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兩種惡性癌症的新型藥物靶點,未來有望開發出新型療法來治療滑膜肉瘤和惡性杆狀腫瘤,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
  • 幹細胞防治中風效果顯著
    「中風」在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出現行之有效的療法,傳統上都是物理康復,服用維腦路通或曲可蘆丁等抗血栓藥物治療,同時通過飲食的幹預配合治療,但效果不佳,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
  • 腦科學日報:繞過眼睛,大腦植入視覺!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
    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人類治癒失明僅一步之遙來源:學術頭條腦部刺激產生人造視覺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解析度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
  • 糖尿病治癒新希望:重塑胰島素敏感度
    目前糖尿病還沒有治癒的手段,但是新的消息來了:可以通過重塑胰島素敏感度來治癒2型糖尿病,未來可期!因此,重塑糖尿病人的胰島素敏感度就成為了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治癒糖尿病新希望:重塑胰島素敏感度我們都知道,血糖降不降,人體的胰島素起直接做用,而2型糖尿病人許多人就是因肥胖和其它原因,導致胰島功能受損,最終讓血糖不能降下來,或降糖能力不夠,所以治糖尿病還要從胰島功能的修復上入手,美國人近日就做了這方面的研究,並且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