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這個詞語一直是「活力四射、年輕健康」的代名詞,然而近日卻有一個「90後已成中風高發人群」的熱門話題出現,很多權威媒體紛紛轉載。
為何一個中老年人高發的疾病,如今卻成為了85後、90後的高發疾病了呢?原因可能有2個:
一:過重的慢性壓力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行業的更迭、生活節奏的加快、職場競爭的白熱化,90後進入職場會更加艱難,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長時間不進步就可能面臨淘汰,再加上供房、供車、獨生子女對父母的供養等,90後的慢性壓力要遠遠超過老一輩人。而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造成失眠、情緒波動大、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壓升高等健康風險,從而為中風提供基礎。
二:緩解壓力的錯誤方式
90後緩解壓力的方式與老一輩人完全不同,老一輩人緩解壓力的方式通常都比較健康,例如旅行、逛街、唱歌、下棋、跳舞等,90後緩解壓力的方式通常是玩手機、看小說、打遊戲等,而這些緩解壓力的方式都會衍生出一些對血管和血液循環非常不利的壞習慣,如熬夜、暴飲暴食等。
腦子裡?腦子外?中風比禿頭更可怕!
買一頂假髮就可以解決禿頭的問題,可是中風呢?
「中風」在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出現行之有效的療法,傳統上都是物理康復,服用維腦路通或曲可蘆丁等抗血栓藥物治療,同時通過飲食的幹預配合治療,但效果不佳,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
腦中風是一組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腦血栓形成)兩大類,以腦梗塞最為常見。腦中風發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風的死亡率也有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
90後中風不是個例,中風將不再是「老年病」
22歲男性大學準畢業生,因為腦幹出血致殘而生活不能自理、16歲的高中女生,因腦出血離開人世;24歲IT從業男孩,因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致殘……你知道嗎?在全球範圍內,每年約有200多萬青年人(18-50歲)患缺血性卒中。近年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世界各國的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發病率在近幾十年來增加了約40%。
2019年3月,Lancet神經病學子刊發表的2016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一項分析顯示,2016年,全球1370萬人新發生中風,中國就佔了40%,為551萬人;全球550萬人因中風死亡,中國佔1/3,為179萬人;全球中風所致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為1.164億,中國佔1/3(3862萬)。
過往,大家普遍認為,中風是「老年病」,然而近年來中風越來越多地發生在中青年人群中,35歲以下人群發生中風佔總數的9.77%,以缺血性中風為主,令人惋惜和擔憂。
幹細胞治療中風的巨大突破!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利用幹細胞技術實現對腦中風及後遺症的治療,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動物實驗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具有很強的自我更新和多項分化潛能。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在特定的培養條件下可以向神經元分化。同時,MSCs缺乏MHC-Ⅱ分子,而腦又屬於相對免疫豁免組織,有利於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在宿主腦內長期存活,因此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有望成為細胞移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良好細胞來源。
實驗將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入MCAO模型大鼠體內,觀察到自移植後第七天起,移植組比對照組大鼠神經功能恢復顯著。
1.Longa評分
Longa評分結果顯示,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移植6.72h後,移植組與對照組損傷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移植7、20、30d後,移植組評分分別為(2.38±0.72)(1.25±0.62)(0.55±0.18)分,對照組評分分別為(2.95±0.45)(2.10±0.52)(0.88±0.25)分。移植組評分均比相應時間點的對照組評分低。
2.轉棒試驗
在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後第30天進行轉棒實驗,結果顯示移植組大鼠在棒上的停留時間為(61.08±22.55)s,對照組為(36.33±18.82)s。兩組相比,移植組停留時間明顯延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細胞移植後動物的運動功能改善明顯。
3.Morris水迷宮實驗
在人臍帶源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第30天起進行Morris水迷宮實驗,連續實驗4d,結果顯示,移植組的逃避潛伏期分別為(50.8±7.38)(44.47±5.88)(45.1±6.07)(42.5±3.86)s,對照組的逃避潛伏期分別為(79.5±8.15)(70.7±3.66)(60.3±4.66)(70.1±6.55)s,在相同時間點兩組進行比較,移植組逃避潛伏期比對照組均明顯縮短。
研究發現,幹細胞療法確實能改善患者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但是需要正確選擇幹細胞類型、選擇合適的患者和合適的損傷。這些個別效果很好的患者讓科學家重新燃起用幹細胞幫助患者恢復癱瘓患者運動能力或中風後失語患者開口講話的熱情。
2、臨床進展
科學家們發現人體神經幹細胞的培養液中有一種細胞因子,這種細胞因子能夠降低腦損傷,同時也能加速大腦的自然癒合。科學家們指出:這種細胞因子本質上是一種含有RNA和蛋白質的小膜泡,它完全能夠隱藏在血液中,這種療法也是最有可能解決幹細胞移植治療腦中風的局限性。在動物活體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採用這種最新細胞因子產物後,患有中風的動物運動能力大幅度提升了,同時大腦受損面積減少了35%,腦組織損失減少了50%。
2016年新華社報導史丹福大學教授兼神經外科主任加裡·斯坦伯格團隊從379名病人中選取了平均年齡為61歲的18名患者參加臨床試驗患者都曾遭遇缺血性中風,致使大腦供血不足。在受損大腦的病灶部位注射間充質幹細胞,結果顯示試驗人員多項運動機能指標在一個月內顯著改善,且保持6個月至一年。
去年5月,新發表的一篇數據分析論文帶來了好消息。通過檢索 PubMed等資料庫,對已發表的23項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共涉及1279名患者)臨床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接受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後,缺血性中風患者總體狀況顯著改善;與單獨使用傳統藥物治療相比,同時接受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患者擁有更好的效果。對於缺血性中風患者而言,間充質幹細胞療法是一種具有前景的治療方案。
數據分析發現,與僅僅接受傳統治療相比,同時接受間充質幹細胞移植和傳統治療的患者表現出更顯著的治療效果,表現為NIHSS評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顯著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指數(BI)、肢體功能評分(FMA)以及功能獨立性評定(FIM)分數增加。
幹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十分具有前景,然而目前仍處在臨床研究階段,未來仍需更大規模、為期更長的臨床研究來驗證。隨著臨床試驗不斷獲得積極結果,安全性及療效相關問題不斷得到解決,以及幹細胞行業監管體系逐漸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幹細胞有望成為缺血性中風的有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