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我想大家經常會聽,特別是上學時候快要考試的那幾天,這話肯定被老師掛在嘴邊。
「臨時抱佛腳」也省作「抱佛腳」,最初見於唐代詩人孟郊的《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意思是到了年老才拜佛,以求佛爺保佑,有臨渴掘井的意思。後來人們又把它完整為「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成了一句常用的俗語。比喻平時不積極做準備,事到臨頭才急忙應付或倉皇求救。這句話不僅是口頭俗語,也被經常用於傳統小說中。如: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這夥三黨之親,自從倪太守亡後,從不曾善繼一盤一盒,歲時也不曾酒杯相及;今日大塊銀子送來,正是『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這句俗語有著不同的來歷,其情節自然也不相同。
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雲南的南面有個番國,這裡的民眾普遍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一天,一個判了死刑的囚犯掙斷鎖鏈和木枷,在深夜越獄逃跑了,官府發現後立即派兵丁差役四處追捕。那個罪犯逃跑中慌不擇路,一頭撞進了一座古寺。這座寺裡供著釋迦牟尼的坐像,死囚一見佛爺,心裡產生懊悔,不該違法犯罪,而且罪孽深重,眼見性命不保。
現在見了佛爺,就像見了救星,便抱著佛像的大腳,傷心地嚎陶起來,一邊痛哭一邊求告佛爺,現在願意剃度為僧,贖回從前的罪孽,不一會兒竟把頭給磕破了,弄得鮮血直流,心裡還是懊悔不跌。這件事後來很快傳開,人們譏諷這個死囚說,「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能有多大作用?其後這個故事經傳教者帶入中國,成了經常使用的一句俗語。
此外,另一個版本傳說這句俗語與宋代名相王安石有關。
王安石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為人剛直不阿,有矯世變俗之志,神宗熙寧三年(1070)當了宰相,積極推行變法,以期富國強兵。因為遭到司馬光等保守派的激烈反對,變法宣告失敗。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閒暇研究佛學,很是有些心得。
這天,他與幾個好友閒談,王安石不僅感慨萬千,回想自己宦海浮沉,功名事業俱往,現在成一老叟,對於世人何益?遂傷感地說:「吾今已年衰,當與僧家為伍了!」說畢,隨口吟了一句:「投老欲依僧。」身邊一位詩友笑微微續道:「急時抱佛腳。」王安石聽了笑言:「吾是古詩,續之當否?」詩友急忙回道:「吾也古詩,珠聯璧合,當也,當也!」眾人聽罷,大笑不已!
笑聲中又有一位詩友忙說:「此兩句各減去一字也可,上句省去「頭』(即原詩的『投』),下句去掉『腳』,成為『老欲依僧,急時抱佛。』豈不更妙?」大家一聽也有道理,一起持掌大笑不止。
以上是「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句常用俗語的由來。後來人們簡化為「抱佛腳」使用。宋代劉放的《貢父詩話》也記載了這一俗語的來歷,情節大致相同。這句俗語早在唐代就被孟郊在《讀經》詩中使用,到了南宋才被張世南記入他的《遊宦紀聞》,是否從雲南之南的番國傳入,恐怕此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