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賣蜂蜜,用小廣告打開銷路,公司銷售收入4000萬元

2020-12-19 創業家

深色西裝搭配淺色的襯衫,在四季如春的雲南,這樣穿著的人比較少見,但這讓30歲出頭的他顯得格外穩重。他就是全國成規模蜂業企業創始人中最年輕的熊劍,公司年產值已達4000萬元。

願做一隻小蜜蜂,用勤勞的工作獲得甜蜜的生活。來自重慶豐都縣的熊劍就是這樣一隻辛勤的「小蜜蜂」。

2002年,熊劍被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專業錄取,這是當時全亞洲唯一的蜂學本科專業。大學期間,熊劍的大部分課餘時間都在推銷自產的蜂蜜上。「要找準時機和場所。」他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做生意。

大二暑假前,熊劍在學校的超市門口擺起了賣蜂蜜的攤位。這種今天看來平淡無奇的做法,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史上,還是破天荒第一遭。當年寒假,他在福州進購了一批廉價鞋,然後運回豐都售賣。由於尺碼不全,這些鞋絕大部分都沒有賣出去,熊劍投入的8萬元,幾乎全部打水漂。這筆錢中,扣除此前賣蜂蜜賺的錢,他還欠人家4萬元。

越來越大的債務窟窿,讓熊劍再也不能恢復到平靜的學生生活。「只能一往無前,沒有退路了。」他說,他自製了不乾膠小廣告,利用課餘時間幾乎貼到了校園裡的每一道寢室門上。這種簡單的營銷方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次月,熊劍的生意開始好轉,當月就賺到了1萬元。

很快熊劍發現,臨近放假,同學們總喜歡給父母帶禮品,大二暑假前,熊劍在學校超市門口擺攤賣蜂蜜,短短3小時,就賣出了500多瓶,賺到15000元,這是上門推銷時蜂蜜銷量的上百倍。當年寒假來臨前,熊劍在學校宿舍區的中心地段搭建展臺賣蜂蜜,10多天時間賺了4萬多元。之後,熊劍一門心思撲到銷售蜂蜜上,他在學校租賃一間門面,用自製的不乾膠小廣告打開了蜂蜜銷路。從開始虧本到月入一萬,再到後來擴張門店。兩年不到,熊劍共開了4家蜂蜜店,在幾家超市共設立4個專櫃,年收入30萬多元。

2011年,熊劍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蜂蜜工廠,同時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在昆明數個商場設立專櫃,並開闢了網上業務,開始做蜂蜜產品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2014年,他的蜂蜜品牌迎來了爆炸性的銷售節點,銷量同比增長兩倍。這一年,熊劍的公司實現銷售收入逾4000萬元,進入雲南同行前三,成就了屬於自己的「蜂蜜王國」。

雖然熊劍在雲南發家,但他一直沒有忘記家鄉。他正著手在豐都投建紅心柚深加工項目。熊劍說,作為農家子弟,他回饋家鄉的最好方式就是農產品深加工,由此帶動上遊生產,幫助家鄉農民致富。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小山楂做出大文章,濟南稅務用大數據找銷路
    對口幫扶川道村的濟南市歷城區稅務局通過實地走訪,了解到該村面臨的困難後,通過分析數據「牽線搭橋」,用「稅收大數據」發現新客源,為川道村的山楂找到了銷路。原來「緊俏貨」如今無人問,7萬斤山楂「出山」難「現在冷庫裡的7萬斤山楂找不到銷路,如果賣不出去,農戶損失就大了!」
  • 新疆奇臺縣:電商助力拓寬蜂農蜂蜜銷路
    「小梁,蜂蜜2箱16瓶裝山花蜜已收貨,顧客反映特別好,潤腸、味香,純正,下次還找你進貨!」 這是7月22日,新疆奇臺縣東灣鎮根葛爾村雲新養蜂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學忠通過APP「雲」平臺發貨、收款與客戶的對話。 正忙著和妻子貼快遞單準備發貨的梁學忠說:「這個季節本是蜂農蜂蜜銷售旺季,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銷售的節奏,客源減少。
  • 11年前因虎照火遍全國,如今他開淘寶店賣蜂蜜,還要精準扶貧
    「我賣的東西,除了我自己的蜂蜜之外,主要是我扶持的十個深山貧困戶的東西。」提起他這個淘寶店,周正龍新話匣子就被打開了。周正龍介紹,身為獵人的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養蜂手藝,有著幾十年的養蜂經驗。拍虎風波出獄之後,他重操舊業,養蜂收割土蜜,自己因此也賺了點錢。
  • 80後大學生回鄉自主創業,養殖蘆花雞,年銷售收入過百萬
    社會的發展,人才的要求,使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讓許多大學生尚未走出校門就輾轉於各個招聘「戰場」,失望和無奈過後,創業成為了他們新的奮鬥目標。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萊州大學生薑曉明,畢業後創建了年銷售量過百萬元的蘆花雞生態養殖公司,在創業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 陝北「90後」女大學生回鄉賣特產,幫杏農增收20多萬元
    自力更生的大學生上大學期間,由於家庭經濟情況困難,來自陝北清澗縣的康煥開始嘗試賣棗夾核桃、紅棗、小米等家鄉特產,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她的學費、生活費,還補貼了家裡的基本開銷。康煥出生於1994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90後女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別的同學都想留在大城市發展,唯獨她選擇回到家鄉清澗縣馮家溝村,幫助村民通過電商銷售特產,從而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剛開始回家鄉賣特產時,康煥也遇到了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供求信息不對稱,物流欠發達等問題。
  • 同為養蜂人家的蜂蜜180一斤不愁賣,而我的蜂蜜50一斤沒銷路?
    很多養蜂人一直在抱怨蜂蜜價格低沒銷路養蜂沒出息,那只能說是你沒本事!靠養蜂發家致富日進鬥金得人比比皆是為啥你不行?老天不是看到你抱怨了就會來眷顧你,如何提升我們市場才是我們應該思索的重點。二、銷路不是靠上帝眷顧靠的是頭腦1、同樣都是養蜂人,有人日進鬥金,有人勉強餬口,這是為何?2、並不是你腦子不夠用而是你思想不夠超越,就拿現在的網紅來說,哪一個不是普普通通的人,為啥他們就能出名走?原因就是他們會博人眼球不走尋常路,他們如果養蜂還會為銷路難、價格低而犯愁嗎?
  • 加工企業+電商銷售+鄉村採摘 瀘縣海潮鎮多措並舉破解桂圓銷路
    引來一個企業 解決一方難題 9月2日,筆者來到海潮鎮小白村,村民們背的背,挑的挑,有的用雞公車推,有的開著電動三輪車運送桂圓,排著長隊交住售桂圓,一派火熱的銷售場面。 「公司集中收購,這減輕了我們很多的負擔。」小白村7社村民趙天揚一邊數著錢一邊高興地說。
  • 蜂蜜有哪些銷售渠道,如何製作宣傳廣告
    導讀:蜂蜜廣告在什麼平臺做效果好一點?實實在在的養蜂人都知道,目前蜂蜜的銷售市場極其混亂,無論飼養中蜂還是意蜂的蜂蜜,少量的基本不愁賣,但是養殖幾十上百箱,那就不同了,蜂蜜的出產量高,要想把這些蜂蜜兌現,還是需要一定的銷售渠道。
  • 養蜂人最頭疼的一件事,蜂蜜總是沒銷路怎麼辦?小江卻是這麼做的
    時過境遷,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又會穿上防蜂服穿梭在這千軍萬馬當中,我喜歡靜靜地看著小蜜蜂在花朵中跳躍的舞姿,喜歡撫摸它那軟軟的身體,更喜歡打開蜂箱那一刻的豐收場景,雖然有時它們並不友好,但對於蜜蜂的喜愛卻始終如一,或許這是與蜂有緣吧!放棄養蜂的我為何有重拾信心呢?難道不怕蜂蜜又賣不出去嗎?
  • 交12900網上賣蜂蜜 1年賣出1斤還送5斤 網絡平臺:賣夠50萬才退錢
    為了賣掉自己庫存的1000斤蜂蜜,雅安蜂蜜養殖戶高興燕花了1.29萬元,找了一家名為微海匯的電商平臺幫忙賣蜂蜜。然而,一年服務期到期,在這個網絡平臺上,高興燕的蜂蜜僅僅賣出去1斤,還送了5斤蜂蜜作為樣品。銷售效果不理想,高興燕稱,按照原來的約定,她想要回12900元的服務費,卻遭到對方拒絕。
  • 徐州農副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支持鄧樓果園打開市場銷路
    自建園以來,鄧樓果園已有60餘年的果樹管理經驗,年產優質水果3000噸,產值1500萬元,為銅山區果業生產龍頭企業。同時,肩負著全區優質果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工作,曾多次承擔省、市農業科技項目並獲得好評。目前,全場約有桃樹面積2000畝,是徐州最大的優質桃規模種植示範推廣園。
  • 延安富縣:土蜂蜜成了「香餑餑」——富縣發展中蜂養殖產業小記
    以前大多是一家一戶養殖,比較零散,沒有形成規模,銷售也是採用簡易的包裝,賣給熟人。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根據中蜂產業投資小、技術簡單、方便易操作、群眾基礎紮實,以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蜂蜜需求量越來越大的實際,成立了縣農業農村局養蜂辦,大力發展飼養中蜂產業,讓土蜂蜜成為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 廈大研究生上網「賣」自己 靈感來自蜂蜜廣告(圖)
    臺海網12月1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沈曉麗)一正在找工作的廈大研究生,自比是新鮮上市的「產品」,在廈大BBS上打出創意「賣身廣告」,歡迎廣大公司領導前來選購。最近,一條《[代理]廈大土木自產研究生,新鮮上市!》
  • 「咱們蜂蜜都賣到歐盟了!」
    那時候,趙秀蓉經常騎自行車帶著蜂蜜桶走街串巷地叫賣。「有一年賣得不好,有個親戚在北戴河區,讓我去那兒賣。」趙秀蓉回憶說,當時她帶著兩大桶蜂蜜,騎自行車足足走了七八個小時,早上出發,天黑才到親戚家。「第二天開始賣,賣了兩天也沒賣出多少。桶裡剩好多,我又騎車帶了回來。」回憶起當初的辛勞,趙秀蓉臉上有著許多滄桑。不過,今非昔比,現在可不愁銷路了。「咱們蜂蜜都賣到歐盟了!」
  • 農村老人第一次種植紫色土豆,產量好賣價高,一畝地收入近萬元!
    經過農業公司的種植培訓,就嚴格按照農業公司的技術來種了紫土豆,因為張大爺就種了幾畝地,在管理的過程中做得比較精細,所以收成非常的可觀,一畝地產量大概在4000斤左右,產量非常不錯。但是土豆成熟了後,張大爺自己拉了幾百斤在市裡面去賣,結果一天下來才賣了二三十斤,因為大家都沒有見過,所以都持觀望態度,加之張大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可能在銷售上並不懂得產品的功能介紹,以及食用價值。所以銷不出去也是正常。 後來政府叫來了電視臺作了深度報導,當地合作社也在市區作宣傳。
  • 大四學生微信朋友圈賣面膜 不到一年月收入超50萬元
    同時你可能也會注意到,最近一年在你的微信朋友圈裡,多出了不少這樣的生意人,他們從前是你的朋友、同學,而今在你身邊狂打廣告。不要不習慣,這種名叫微商的營銷模式在2014年已經悄然蔓延開來。  車妍姣,22歲,成都理工大學播音系大四學生,目前月入已經超過50萬元。她開始做微商,僅僅是一年多以前的事。
  • 廣元85後海歸女孩網上賣蜂蜜 一年銷售2200萬
    廣元85後海歸女孩網上賣蜂蜜 一年銷售2200萬 2015年,依靠網上賣蜂蜜,當年王淑娟團隊銷售金額達到了1700多萬元。去年,這個數字刷新至2200萬元。  今年,王淑娟的蜂場有了新變化:她把監控裝進了深山的5個蜂場。她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遠程觀看蜜蜂們的勞作,以及蜂蜜的生產過程。  「通過網際網路,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們的產品更加值得信賴。」王淑娟說。
  • 揭秘賣卵黑市,老闆5年掙了2000萬,公司:重點放在女大學生上面
    揭秘賣卵黑市,老闆5年掙了2000萬,公司:重點放在女大學生上面生活中一些行業是我們很少會接觸到的,其中就包括賣卵,這兩個字看起來通俗易懂,但實際上到底是幹什麼的,許多人還並不了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賣卵黑市背後隱藏的秘密吧。
  • 大學生開發賣菜小程序 直播帶貨幫助農民銷售50萬元農產品
    這是濰坊科技學院大學生創建的微信小程序「菜高八鬥」上的商品信息。據統計,該小程序從三月份創建至今,已幫助濰坊、壽光、煙臺等地菜農果農銷售1噸蔬菜水果,銷售額突破50萬元。團隊成員趙晨菲、張夢遠通過直播,幫助煙臺棲霞銷售蘋果。
  • 創新思維提高水果附加值,打開水果銷路,跳出滯銷「魔圈」
    仔細觀察當前的水果市場環境,不難發現水果銷售難的問題,並不是這個板塊出現了飽和,而是果農沒有深入挖掘潛在銷售方向,比如從日本進口過來的蘋果,市場價格能賣到驚人的80元/個,反過來看我們自己種植的蘋果,多數地區80元都可以購買一麻袋了,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我國果農還沒有完全從傳統觀念中轉變過來,不善於利用水果本身的特性來挖掘其附加價值,而是單純的「以果論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