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批判性思維,導師應將決策自主權還於學生

2020-12-12 騰訊網

作者 |楊頡

必須承認,導致我國學生批判性思維普遍比較弱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便包括了東方文化中的所謂「尊師」傳統。

這樣說當然不代表不應該尊重老師,但在西方高校課堂,對老師的尊重與出於尊重真理而對老師講述內容的質疑並不矛盾,然而我們卻很容易將「尊重老師」與「不反對老師」畫上等號。

這種心態再繼續往前發展,就會演變為學生對於權威的崇尚,而在校園內,導師一般都充當著學術上的「權威」角色。

因此,導師也就變得更加不可置疑。

這一切的最終結果,就會造成導師將本屬於學生的決策自主權握於手中,相應地,學生也就失去了很多選擇與挑戰的機會。

若干年前,我們曾經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成就感進行過專門調研,結果發現,學生成就感最高的時間是其大一新生時期。

此時,他們剛剛進入心儀的大學,達成了人生的一個重大目標,自然成就感滿滿。

但在此後,學生的學習成就感便會一路下降。

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其決策權在不斷被剝奪。

比如,學生即使提出某些想法、嘗試某些新的做法,但老師不同意時,學生大概率是做不成的。

尤其到了研究生階段,這種狀況會更加明顯,畢竟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都是跟著老師的課題走的。

學生想做新方向的研究時,有些導師會「負責任地」告訴他,你的第一要務是拿到學位,太前沿或挑戰性的研究問題雖然高大上,但是「不安全」,可能會導致難以畢業。此時,學生還會堅持嗎?

相較之下,國外高校更加鼓勵學生挑戰前沿問題,即使學生做的是一件「證偽」性的研究——沒有得出研究成果,僅僅是證明了某條研究思路走不通,依然能夠得到認可。

而在國內,這種情況很少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在決定選擇某個課題時,其項目結果基本已經確定了,他要做的只不過是將過程更加規範化。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確保其三四年後能夠順利畢業,拿到學位,但對於其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鍛鍊卻毫無幫助。

當然,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也源於目前高校和導師在承擔著很多不應承擔的壓力。

要知道,相較於本科階段的學習,研究生階段的特徵就是科研實踐。

此時,「效率性」要取代「公平性」佔據更主導的位置。

說得更直白些,學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但即使努力也未必能成功。

然而在當前的社會大輿論環境下,如果有太多學生不能畢業,便一定是學校的培養能力不行,這相當於給學校施加了一個巨大的壓力。

而學校也一定會將這份壓力傳導到導師身上,導致他們更加不敢讓學生不畢業,也就更傾向於替學生選擇「安全」的研究課題,從而更加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此外,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還有所謂「嚴師出高徒」的說法,這句話本身自有其道理,但在當代卻往往被曲解——原話中,「嚴師」指的是老師教學標準的嚴格,但現在卻被誤認為是對學生態度的嚴厲。

這種現象不能說很多,但一定是存在的,其導致的後果便是導師習慣性地斥責學生,學生也就更不敢在導師面前發表意見,提出創新性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這些發生在大學校園中的現象,其根源往往並不在大學階段的教育,反而是在學生進入大學前的中小學教育乃至家庭教育中。

我們對孩子的培養目標往往是將其培養成比較「乖」的孩子,甚至最好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要知道,在如今的某些中小學課堂中,在課堂上非常愛提問的學生,往往還被認為是課堂秩序的「破壞者」。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指望其進入大學就爆發出創造性思維是不現實的。

這種現象最突出的反映便是在大學的研討課上。

這裡是我們最希望學生給我們帶來互動反饋的地方,但往往會遭遇冷場。

此時,我們就會無奈地發現,學生們往往並不是不想說話,而是形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於尋找並遵從權威(導師)的意見。

當這種意見不存在時,他們便無所適從。

因此,要想讓大學生更多地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的問題,這是一項需要整個教育系統協同合作的工作——從中小學階段便要培養他們敢於提問、喜歡提問的習慣,在大學階段,則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自主權,給他們以選擇的空間,同時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尤其是在科研領域,更要寬容學生的失敗。

由此,才能真正鍛鍊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為其未來的科研道路做充分的準備。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本報記者陳彬採訪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20-10-20 第5版 大學周刊)

編輯 | 趙路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培育學生的開放理性精神,所以在中小學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要以理智的品德為主、技能為輔,注重培育學生基本習性(理智美德)和辨析能力。培育學生這些開放理性、靈活思考和實證素質的最好辦法,就是進行實證和探究性學習。學校教育可以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推行批判性思維教育,重點培育學生三種能力:批判性閱讀、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批判性寫作。這也是技能培養的三個目標,學習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評估和發展是學生要掌握並貫穿始終的技能。為什麼?因為閱讀是學習知識的主要渠道,但「背誦式閱讀」常常會造成學生「高分低能」。
  • 席酉民:學生成長與批判性思維
    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這個世界還湧現出了很多新的推動力,像極端的長壽,智能機器和系統的興起,超級結構組織,等等,這些推動力讓世界處在快速的變化過程中。那麼應對未來日益複雜多變的世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澳大利亞有個研究,在統計了幾百萬個職業後發現素養和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數字素養、批判性思維、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批判性思維,讓你的思考速度提升2倍
    但國際高中的課程設置,不僅是高中知識的學習,還涉及到大學預科的學習,學生被要求批判性閱讀大量資料和文獻,並且被要求針對所讀內容寫作大量批判性論文,在此過程中對嚴格而周密的批判性思維有較高要求。因此批判性思維對於國際高中學生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
  • 創新應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
    注重批判性思維養成可以有效涵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氣質,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創新離不開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有規則的判斷過程,是為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維品格和技能兩個方面。創新始於問題,創新是自主思考與邏輯論證相結合的過程,在創新的各個階段批判性思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批判性思維: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也僅限於語文學科教師明白在做什麼,其他學科教師還處於不明所以的狀態;即便是同在語文學科的一些教師,也如同在觀看一個稀罕物一樣半信半疑,有時甚至會覺得多事——教育教學已經夠累夠煩,又造一個新事物、新概念。教育界確實常有「創造」熱詞然後互蹭熱點炒作的現象,但批判性思維培養不是一個新東西,它原本應該有重要的地位,卻一直被忽視,如今才開始補課。
  •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樞紐:教師和教學法
    這樣的誤解導致一部分人拒絕批判性思維,另一部分人則以批判性思維的名義對不喜歡的東西肆意批判;另有一些人雖然知道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各種專用詞語,但缺乏細緻、深入的了解。當我們觀察現實會發現,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誤解或不了解會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產生不利影響。比如,教師知道理性、開放是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也知道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底指什麼?
  • 批判性思維修煉書籍2-《批判性思維工具》
    我讀過的第二本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書是《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的作者是理察·保羅和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的核心內容,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成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就需要將9個思維標準,應用到8個思維元素中,發展出特定的7個思維特質,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名高級的思考者,甚至是完善的思考者。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總結。
  • 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讓學生敢於質疑 教學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維的前提。要想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 首先要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在歷史教學中, 我們也積極實踐,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例如, 學習「對成吉思汗的歷史評價」時, 我讓學生對成吉思汗進行討論。有人認為:「成吉思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少數民族領袖, 對國家的統一和對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 哲學專業才學批判性思維的時代該結束了
    2008年,獨立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出現在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的教學計劃中。目前,汕頭大學已率先將批判性思維教育作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課。但從全國範圍來看,仍只有少數院校已經認可並開展批判性思維教育。由於師資力量不足和重視程度不夠,截至2013年,全國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高校還不足50所。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高階認知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
    加強邏輯基礎教學是推進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邏輯基礎教學中亦應強化批判性思維視角。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高階認知、應用邏輯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在我國學界的興起,為認識與發揮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條件。但是關於「邏輯應用」理念上的一些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種作用的發揮。
  • 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
    哈佛的《正義》課是單純的道德推理課程,而《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則把批判性思維與倫理道德結合起來,是考慮到中國學生特點而設計的課程。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對道德相關問題只能做膚淺的判斷,無法做有深度的道德推理。開始時這門課安排在大二的春季學期,後來放到大二的秋季學期。從下一學年開始,這門課將放到大二的秋季和春季學期,學生可以選擇。
  • 南京中華中學批判性思維課程上線 學生可在線學習
    記者昨天從中華中學獲悉,該校批判性思維課程正式上線,這也是國內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首次面向高中生專門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據悉,學校通過「批判性思維課程基地」公眾號向同學們推出《中華中學批判性思維線上課程》,每期課程後連結有測試題,學生在線學習後可以長按識別二維碼答題並查看解析。
  • 徐飛|批判性思維與學科教學融合
    中小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學科教學的教學方法中,是有效培養學生合理推理判斷和理性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南京中華中學徐飛校長,在高中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探索過程中,聚焦「會質疑」「重實證」「講邏輯」三個要點,為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鑑。徐飛,南京市中華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統編高中教材政治、語文兩科編寫組成員。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而一個好的論證儘管不會僅僅取決於遵循邏輯法則,但假如違反依據邏輯法則所制定的思維規範,必然不會產生好的論證。在論證中如何正確運用邏輯規律與邏輯規範,的確是批判性思維研究中所要闡明的,但由此決不能得出將批判性思維與掌握邏輯規律對立起來的結論。在我看來,關於邏輯規律、思維規範與思維方法的區別與關聯的把握,對正確認識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之關係是至關重要的。
  • 培養批判性思維,塑造「獨立學者」精神
    近日讀了清華大學邱勇校長關於博士生教育的一篇文章《一流博士生教育體現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高度》,對其中關於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論述頗有感觸,這裡結合我在清華大學培養博士生的經歷,談一些體會。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遵循邏輯規則、不斷質疑和反省的思維方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勇於挑戰自己、敢於挑戰權威。
  • 夏谷鳴|學生批判性思維與閱讀能力的培養
    也就是說,一定要區分開facts和opinion,而這個過程中,語言應該與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能將語言割裂開來,因為是在英語學習當中進行新思維的,求證的過程用的也是語言。Q:是否需要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思考所有問題?A:當然是否定的。
  • 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虎嗅網
    哈佛的《正義》課是單純的道德推理課程,而《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則把批判性思維與倫理道德結合起來,是考慮到中國學生特點而設計的課程。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對道德相關問題只能做膚淺的判斷,無法做有深度的道德推理。開始時這門課安排在大二的春季學期,後來放到大二的秋季學期。從下一學年開始,這門課將放到大二的秋季和春季學期,學生可以選擇。
  • 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我們的腦海中存在一種思維,它讓我們形成意見、做出判斷、做出決定、形成結論。那麼同時,我們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它批判前一種思維,讓前面的思考接受理性評估。
  •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另外,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有利於提升學生整體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順應了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伴隨課程標準而變化的閱讀課堂更加關注思維領域的發展,批判性思維開始在閱讀課堂上受到關注。
  • 課堂教學呼喚批判性思維
    其次,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批判性思維對於創新的支撐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批判性思維精神可以產生創新內驅力,促使創新活動的發生,保障創新活動繼續發展直至取得創新成果。批判性思維技能幫助主體疏通思維渠道、拓展思維空間、提供思維方法及其檢驗標準和方法,從而提高主體思維的效率,進而作出明智的決策。再次,批判性思維是理性和民主社會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