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囷囷,是缺糧年代甘肅山區的一種常備食物。一般都是冬季吃的多,因為冬天天冷,做一次可以吃幾天;洋芋在成熟後放一段時間麵粉飽和度更高,吃起來更容易飽腹。它是在物品匱乏年代,為了填飽肚子,將產量高的洋芋和包穀面混合增加飽腹感,填飽肚子的充飢食物,從它的名字「囷囷」就能看出來。如今洋芋囷囷已經變成隴菜餐廳或是粗糧餐桌上的地方美食。
甘肅處於黃土高原,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小麥、包穀是大面積種植,山區適合種植洋芋、蕎麥等一些雜糧農作物。所以甘肅有許多的地方小吃,例如:洋芋攪團、洋芋餅子、包穀面糝飯、包穀麵疙瘩、蕎粉等等,說起來甘肅人的各種雜糧小吃真是玲琅滿目,只是洋芋這一種菜就能做一桌不重樣的美食。
洋芋囷囷類似于洋芋擦擦,在洋芋擦擦代表西北特色小吃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的時候,老百姓看了之後就會說,我們囷囷、糝飯也可以上「舌尖上的中國」啊,它的粗糧屬性更適合現代人。當然這只是一種開玩笑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說下洋芋囷囷的具體做法。
按照一家3口的量:
首先準備2個比較大的洋芋、多半碗包穀面、少半碗小麥麵粉、一截大蔥(個人覺得小蔥炒出來的味道沒有大蔥的香);
將洋芋洗乾淨後去皮,用擦子擦粗絲的一端把洋芋擦成粗絲,擦好的洋芋絲裡面倒入包穀面、小麥麵粉,用手或筷子攪拌均勻,洋芋絲上沾裹上一層厚厚的麵粉後,放入蒸鍋中,蒸15分鐘左右,出鍋晾涼就可吃。
若要更加鮮香,就要熱鍋起油(稍微放一點豬油味道會更好),大蔥蔥花下鍋後加入放涼的洋芋囷囷,大火炒的金黃,撒少許鹽花出鍋。
這種製作原材料普通常見,製作流程簡單易上手,它是將洋芋擦成粗條或切成稍粗的絲,再拌以乾麵粉、包穀面。這種做法在過去的年代很常見,拌榆錢包穀面蒸食的,野菜、苜蓿均可。南方人的茼蒿拌麵加調料蒸菜也是這種類似的流程。
炒後的洋芋囷囷色澤金黃,熱氣帶出來夾雜著蔥花和洋芋特有的香氣,讓人口津生液。泛著淡淡的油光,除了鹽不需要添加其他任何調味品,洋芋和包穀面的清香洋溢開來,吃上一口柔軟鮮美。
喜歡有嚼勁的飯菜,洋芋囷囷的洋芋絲一定要粗一些;喜歡口味重的,洋芋囷囷下鍋回炒的時候多放些植物油,炒出來口感才好。
現在在一些隴菜餐廳,洋芋囷囷變得更高端化,比如加入炒菜或肉臊子,裝盤更加精緻化,但總覺得沒有原汁原味的老味道好。天冷的時候,炒一盤洋芋囷囷,配甘肅當地的麻菜,既有洋芋和面的焦香,又有麻菜的爽脆,是舌尖上另一種美味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