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味道 ||張全忠

2021-02-16 隴州文學

老家的味道

 

文/張全忠

 

老家位於關中西部的隴縣,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民風淳樸,習俗自有特點,其中的有些飲食習慣充滿著濃濃的地域特色,有著絕無僅有的味道。雖然它們一般只飄香在農家院落,不入大雅之堂,但它們卻被絕大多數人所喜歡,被代代相傳,最難忘的是母親常做的幾種飯食的味道。

餅豆水飯

老家人把扁豆也叫餅豆,水飯就是一種比較稀的湯飯。在「以糧為綱」的年代,餅豆是比較稀罕的緊缺農作物。由於餅豆的產量低,生產隊每年種植的面積很少,給每家每戶只能分上幾斤嘗嘗鮮。因此平時若能吃上一頓有餅豆的飯(餅豆水飯、餅豆稀飯、餅豆面片)就算是大有口福了。

餅豆水飯的做法比較簡單。先一天晚上取一碗底餅豆用清水泡上。第二天早上用半鍋水煮餅豆,有時下一小撮小米同時熬煮。為了增加水飯的稠度,在餅豆快煮熟的時候,添加半碗面水或者搓麵疙瘩、切碎的綠菜葉。待餅豆、麵疙瘩、菜葉煮熟後,加鹽、醋調成調合飯就好。餅豆耐嚼滿嘴留香,飯湯喝起來溫熱滑暢,好吃好喝。

炒麵

這裡說的炒麵是指炒熟的麵粉,是一種流行於隴東、西府一帶的熟食品。是出門上長路的人攜帶的一種乾糧,也是農家人改換口味、易於長時間存放的方便食品,不是現在飯館裡賣的炒麵條。它吃起來方便,可以用開水衝成麵糊糊喝,也可以用熟透的軟柿子拌成甜甜的軟麵團吃,還可以直接吃乾麵粉,但直接吃幹炒麵粉容易嗆噎人。

炒麵的做法。一般選用小麥、玉米、豆子混合在一起磨成麵粉,在麵粉中加入食鹽、調合面,用慢火炒熟,裝在帶蓋的瓦缸瓦罐中備用。

核桃餃子

老家出產核桃,皮薄仁飽油大,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豐富。老家以核桃為食材的飯菜也比較多,如核桃餃子、核桃油餅、核桃油旋、核桃花卷、核桃包子、核桃油茶,涼拌核桃花、涼拌核桃仁等等,其中核桃餃子是家鄉一道有名的美食。正宗的核桃餃子既是一種大眾美食,也具有養生作用。它的食材中,核桃仁補腦益智、抗衰老,白蘿蔔順氣消食、潤肺利尿,大蔥補氣抗菌排毒、降低膽固醇。

在中秋節,老家人家家都有吃餃子的習慣,飽滿渾園味香的餃子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中秋節前後,老家的農活不太忙,小麥入倉,新核桃剝皮曬乾,白蘿蔔、大蔥已經成熟,是包核桃餃子,改善生活的好時節。

核桃餃子的做法。餃子餡:把幹核桃仁用文火烘乾研成細沫,把熟白蘿蔔絲、大蔥切成細丁,把這三種原材料攪拌均勻,澆熱菜籽油爆嗆,加調料攪勻即可。餃子皮:把小麥麵粉採揉到軟硬度適中,薄,切成小圓片備用。包餃子:把足量的餡兒放到餃子麵皮中心,對摺麵皮捏緊邊緣,一般捏成元寶形、草帽形、半月形。吃餃子:用蒜泥、熟菜籽油、油潑辣子、鹽醋調成蘸水(也叫醋水、蒜水),出鍋的熱餃子蘸蘸水開吃,很是受用。

黃兒饃

老家的水土和氣候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糧食十年九收,玉米、高粱等秋雜糧每年的收成也不錯。吃雜糧是老家的家常便飯,黃兒饃(也叫發糕)便是以玉米面、高粱面為主的一種蒸饃。以玉米面蒸的黃兒饃呈黃色,以高粱面蒸的黃兒饃呈暗紅色,吃起來微甜帶澀,口感不是太好。小時候我們上學路上每個人都帶兩片黃兒饃充飢,但現在黃兒饃在老家已經不多見了。

黃兒饃的做法與普通蒸饃一樣。和面發麵:用玉米面或者高粱面加酵母粉採成麵團,放置幾小時發醒。蒸饃:待面發得有小孔縫隙,略有酸味時就可以蒸饃了,加點蘇打粉或者鹼面,有時為了好吃再加點糖精或者別的甜味劑揉勻,扞薄攤放到蒸籠上蒸熟。

金裹銀面

金裹銀面是家鄉一種粗細糧搭配而精做的有色麵條。這種有色麵條醒目好看,嚼起來勁道。

金裹銀面的做法。是把呈銀白色的小麥麵層、呈金黃色的玉米面層、呈暗紅色的高粱面層疊加在一起,捏緊邊緣,手工杆薄,切成麵條。搭配以用白豆腐、綠豆角、紅羅卜做的「丁丁菜」(梢子菜),油潑辣子,吃起來色香味俱佳。

麥飯

麥飯是老家的一種季節性飯食,常在春天苜蓿、白蒿等發芽,刺槐開花的時候才能吃到。做麥飯是把熟嫩苜蓿芽、白蒿芽或者刺槐花,拌上小麥麵粉和調料,放到蒸籠內蒸熟即可。吃起來有苜蓿、白蒿的清香,也有槐花的甜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蘸蘸水吃。

小米燜飯

老家把小米飯叫燜飯,一般在農閒的時候吃一頓,改善一下夥食。小米燜飯的做法:把小米放入鍋內煮到五六成熟,潷幹湯汁,放置籠中蒸熟。吃起來粘而甜香,煮米剩的湯可以當作米湯來喝。吃燜飯時下飯的菜叫隴州熱盤子,是用大油炒豆腐、紅蘿蔔、白菜、粉條、豆芽的雜燴葷菜。

玉米糝子

 老家人把玉米糝(shen)子叫玉米珍(zhen)子,顆粒大如黃豆的叫大糝子,小如小米的叫細糝子。一般大糝子熬湯,類似於稀飯;細珍子既可以熬成粥,也可以熬成稀飯。平常把吃大糝子叫喝珍子,把吃細糝子叫抹珍子,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得到。

玉米糝子的做法。碾糝子:選擇完全熟到了的玉米粒浸泡幾個時辰,潷幹水分,用石碾反覆碾軋,退去玉米皮,把玉米粒碾軋成碎顆粒,用簸箕簸掉玉米皮和麵粉,曬乾即可。煮糝子:煮大糝子一般把大糝、豇豆混合,用大火煮幾個時辰,或者用高壓鍋壓一個時辰即可;熬細糝子:一種方法是把較多的水燒開,撒少量細糝子,熬十分鐘就好;另一種方法是在水燒開後,撒入比較多的細糝子,熬半個小時就成了稠粥。吃糝子時的下飯菜常有涼調紅蘿蔔絲、炒酸菜、炒芥菜等,黃色的玉米糝子、紅色的蘿蔔絲、白色綠色的蔥絲,色澤俱佳,會讓人食慾大增。

拌湯

拌湯是老家人常吃的一種湯飯。老家的拌湯是搓麵疙瘩湯調和飯,耐嚼好喝。鳳翔一帶的拌湯有兩種:一種是麵糊糊,另一種是搓面拌湯。拌湯的做法:取半碗麵粉加適量水,搓成黃豆樣大小的麵疙瘩,倒進開水鍋中,加點白蘿蔔絲煮熟,加調料、油潑辣子、炒韭菜即可。

高粱面御京粉

御京粉也叫麵皮、涼皮、釀皮,是一種傳統的面制食品。高粱面御京粉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家大種高粱時出現的一種麵食,暗紅色,勁道好吃,現在已經吃不到了。

高粱面御京粉的做法。選用剛磨下的新高粱面,加開水燙採,揉好後杆薄,放置到蒸籠中蒸熟,切成條狀,加鹽、蒜水、油潑辣子、綠菜,攪均勻就可以吃了。

旱菸的味道

據說國人吸菸開始於明王朝,是從國外傳來的,通過吸食燃燒的菸葉煙氣,提神醒腦,追求過癮綿軟,但容易成癮,引發多種疾病。老家人把旱菸也叫鍋煙,不同於現在的香菸。旱菸是以旱菸葉為菸絲,香菸是以烤菸葉為菸絲。

吸食旱菸用的工具有兩種,一種是旱菸鍋,一種是水煙鍋。常見的旱菸鍋是由菸嘴、煙杆、煙鍋頭、菸袋組成,講究的是銅鍋、烏木桿、翡翠嘴,皮菸袋。煙杆有長有短,長則尺許,短則幾寸。比較少見的一種是用羊腿骨做成的骨頭煙鍋,在骨頭一端挖個小洞,嵌入一小銅胎,不安煙鍋和菸嘴。水煙鍋大多是用銅做的,通過銅管連接煙鍋、水壺、菸嘴。菸絲在煙鍋內點燃後,從水中被吸過,過濾掉煙中的有害物質,煙氣入口過喉穿肺出鼻,使吸食者享受特殊的味道。

老家是傳統的菸葉適生區,種植烤菸是現在家鄉的一項主要經濟產業。

【作者簡介】:張全忠,網名靈鼠,退休人員,隴縣人,文學愛好者)

相關焦點

  • 尋古早味道 探舌尖記憶 | 謝老家食堂:還原上虞老底子的味道
    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那些經時光沉澱下來的味道,往往記錄著城市最本土的記憶和情誼。在城西就有這樣一家店,用老底子的上虞味道烙刻著上虞人心中最深沉的記憶,它就是謝老家食堂。  「這是謝老家食堂在上虞的第三家店,今年6月開業。」謝老家食堂合伙人之一的馬培中介紹,作為上虞本土快餐品牌,謝老家食堂一直致力於提升自身發展水平,打破食客對傳統快餐的刻板印象。「因此,每一家店從裝修風格到菜品樣式都會根據店鋪周邊目標消費群體的差異而進行改變。」馬培中告訴記者,謝老家食堂雙語大廈店相較其他兩家店,整體感覺更顯年輕和簡約。
  • 老家的味道,搜羅千年古都開封的老字號名吃
    4月6日晚9點15分播出的河南衛視《老家的味道》,節目中既有豫菜大師現場烹飪兼具色香味形的炸八塊、黃燜魚、四味菜,讓食客胃竇大開,又有美食「偵探」走街串巷,記錄開封老五福、桶子雞、四味菜、丁角街西司夜市等幾大老字號傳承人手藝的立體呈現,看完讓您垂涎三尺、味蕾大開的同時,引發對振興河南老字號、傳承河南飲食文化的深思。
  • 那充滿老家味道的蒸饅頭真甜
    作者:許紅春朋友圈有人發文說想吃老家的蒸麵條,使我不由想起兒時老媽做的那些飯,不過這些天我最想吃的還是老家的發麵饅頭,剛出爐時,啥也不要就,單吃饅頭,就能吃出甜甜的味道,後來經食品廠工作的一位資深研究員點撥
  • 竹筍味道鮮美,為什麼現在農村老家野外有很多野筍子卻不見人挖?
    摘要:竹筍味道鮮美,為什麼現在農村老家野外有很多野筍子卻不見人挖?農村老家野外有很多野竹筍,為什麼沒人去摘?這其中原因應該有很多吧!比如說和人們的口味、野竹筍生長的地區以及野竹筍的數量、品種等都會相關!
  • 各種肉粽糖粽,都不如老家的「灰水粽」,古法製作還原始味道!
    端午節即將到來,市場上各種琳琅滿目的粽子層出不窮,有各種果仁餡的、肉餡的還有豆沙餡以及蛋黃餡的,但是最好吃的還是農村老家用草木灰製成的灰水粽,材料簡單,但是卻十分清香還彈牙!
  • 到鄭州信陽上館子,保證你吃的都是地道老家食材,濃濃家鄉味道
    【到鄭州去信陽上館子,保證你吃的都是地道的老家食材,濃濃的家鄉味道】元旦三天假,對於常年忙忙碌碌的餐飲人來說,不存在假期之說。在尋找優質食材、探尋美味方面,他們一直在路上!在鄭州餐飲業打拼了近30年的信陽上館子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榮澤新年伊始又回到了信陽老家,他最大的愛好除了每天堅持鍛鍊身體之外,便是鑽研廚藝,發現美食,尋找食材。這不,在老家羅山探尋食材和美食之旅,新鮮的黑豬肉、臭豆腐卷、淮河脆青蘿蔔、土芹土蒜等,還有獨具特色的豬尿泡肉都是運往鄭州信陽上館子的優質食材。
  • 小姑子從老家大包小包帶來的美食,洗的時候很麻煩,味道卻超讚
    這不小姑子來北京玩,給我和老公帶了不少老家的特產,說是婆婆公公千叮嚀萬囑咐讓她帶來的。有自己家種的花生、芋頭之類的,也有不少乾菜,其中有一種叫做「大菜」的,說是燉肉湯特別好喝。看著這大包小包的土貨,我都有點心疼小姑子了,一個小姑娘硬是背了這麼多東西來。話說回來,我還是第一次見這玩意兒呢,於是上網查了查,硬是沒查到。直到後來問了問老公,他才說,這玩意應該叫「淡菜」,是一種貝殼的肉乾。
  • 我們老家的溪水,夏天清涼徹骨,冬天反而溫熱,小溪裡的魚味道特別鮮...
    我們老家的溪水,夏天清涼徹骨,冬天反而溫熱,小溪裡的魚味道特別鮮美,老一輩說是給皇上進貢的御品!……七八歲的時間,不管冬天夏天,只要小溪裡有魚,就沒有我抓不到的!!……那時候熊孩子多,小溪裡根本看不見魚!!
  • 老家的自製酵母
    今年四月回老家時,有幸得到村裡一位擅長做麵食的大媽送的自製酵母,帶回家後,奶奶用那塊酵母又做了些酵母,老家稱之為「鼓引子」。
  • 蘇北老家的這種蒸菜,味道勝過山珍海味,但品嘗過它的人寥寥無幾
    圖文:紅豔昨天早上,到集市閒逛,忽然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在很多賣菜的老農攤位前,看到綑紮好的綠色的植物,一把把的放在那裡,攤主說:這是胡蘿蔔纓子,蒸吃的味道可好了,五毛錢一把。那些藏在民間的各色美食,平凡的生活,不凡的味道,也因為這些家常味道變得更有滋味!我知道姑媽家今年種了胡蘿蔔,於是,我驅車去看看,姑媽聽到我的來意,她笑了,說家裡剛好有一些新鮮的胡蘿蔔纓,於是,馬上放下手中的活,開始忙碌起來。
  • 豐縣老家的井,老家的水
    但是水還算好,基本上沒有啥味道。後來到了沙莊,那裡的水就是有點鹹的了。豐縣沙莊那邊有復新河流過,也有邊河,是豐縣的魚米鄉。這裡還可以種稻子,從來沒有下過水田的我,也去秧田裡踩踩了。爺爺在邊河那裡擺渡過,我也坐在木船的船艙裡,把手伸進河水裡。小時候的邊河水清亮亮的,我們也會舀了河水來做飯。
  • 豐縣老家的絲瓜……
    老家人種絲瓜非常簡單,要麼移一棵絲瓜苗栽在牆根下,或者在小塊空地上挖松一埯土,點上幾粒絲瓜子,踩踏結實,拉過來一根枝枝叉叉的幹樹枝,順在牆邊,或者靠著樹豎著,樹枝底部要麼挖一個淺坑固定一下,大多數象徵性的往泥土裡插一插,至於能不能在土裡插牢固,農家就懶得問了。
  • 豐縣老家的「大席湯」
    今天我說的羹湯,卻是豐縣老家土生土長的羹湯。話說我們騎行在微山湖畔,看到一家小店懸掛著招牌,上書:凡在本店吃飯的顧客,免費贈送大席湯。大席湯,就是老家所說的羹湯。你別說,這家小店的老闆,羹湯燒得真不賴,就是老家羹湯的味道,一下子把我帶回了童年。 在童年的歲月裡,最盼望過年和吃大席。
  • 特色餐飲名店 | 濰城老菜館:濰縣風情 老家味道
    >  每一個地方  總能形成特色的餐飲文化  十裡不同風  百裡不同俗  東營 濰坊  世代友鄰  近代更有大量濰坊人移民東營  但論及美食  老濰縣菜系依然是東營出挑的一份  東城運河路  濰城老菜館  滿溢濰縣風情  濃濃老家味道
  • 想那老家扶風的一口香臊子麵文/王建兵
    那時候的臊子麵裡的臊子基本上都是用黑豬肉做的,做臊子麵用的醋基本上都是母親自己釀的純糧食醋,所以我母親做的臊子麵味道感覺特別香。就像是扶風臊子麵作為老家的一道美食,自自然然的由我們老家當地人一代代這樣的傳承下去了一樣。現在我早已成家立業,在西安有我自己的一番事業,由於父母親年紀慢慢的大了,我作為兒子過些時日都會回去看看二老,每次母親也都是要做一次我喜歡吃的臊子麵,現在經濟條件比原來好多了,但是臊子麵的味道還是小時候那個味,媽媽做的味道!一直沒變過。兒行千裡母擔憂,母在家中操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