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老家的井,老家的水

2020-12-17 愚伯的自留地

文:白雲飛

圖:紅豔

小時候,楊樹下,姥姥家有臺壓水井。剛剛夠得到壓水把手的我。把井把抬上去,然後再吊在井把上,用自己的體重把水壓出來。幫著壓水,是小孩的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吧。

那時候的壓水井還是挺沉的,而且井把特別容易上彈,所以小孩子脫手了,被井把手打到下巴的事也時有發生。我倒是一直小心翼翼,一方面是被大人一直叮囑著,更重要的是也怕打掉門牙不好說媳婦。

水就這麼譁譁地流,姥姥每次也會誇獎我給她幫忙了。清清的井涼水,夏天的時候,是拔涼拔涼的,買了西瓜,壓一桶水,泡進去,吃個沁人心脾。冬天的時候,反倒是溫暖的,可以看到有一絲絲的霧氣。剛剛壓出來的的水,洗臉洗手都不覺得涼。

不知道什麼時候,水壓不上來了,家家都換了更深的水井。姥姥家沒有打井,所以就去隔壁順利家提水,要麼就去寶華家提水。井好像是更輕便了一點,但是每次打出來的水也要,壓滿一桶水,要好多下。那時候我上初中了,一桶水提起來,有點晃蕩,但是總能夠提回家去了。

所以每次去,總記得多提幾桶水。

姥姥偶爾也會說起來,以前家裡就有一個井,莊上的人都來提水。他們要用勾擔打水上來再挑回家去。這麼說來,我記得的確家裡也有個扁擔。上地的時候,大人會用扁擔挑著種子農藥化肥什麼的,但是大家都有平車了以後,後來也很少有人用扁擔挑東西了。

水為什麼壓不上了來了呢。估計是地下水濫採造成的,村子的塘都被填平了?沙土地澆地都是大水漫灌的,而且都是從機井裡抽出來的水。

每年旱季的時候,抽水機就從井裡晝夜不停地抽水,沿著明渠,流到各家的地裡。家家輪流放水。輪到白天還好,夜裡的話可就作難了。我記得姥姥也有過晚上去開鉤子放水的經歷。年復一年,土地都有了一層鹼花了。

姥姥家的水清亮亮的,但是燒開水以後,就會有一灘鹼根子在水裡。基本上家家燒水的水壺裡,都會有厚厚的一層鹼。時間久了,還能從壁上揭下一塊塊的鹼塊下來。但是水還算好,基本上沒有啥味道。後來到了沙莊,那裡的水就是有點鹹的了。

豐縣沙莊那邊有復新河流過,也有邊河,是豐縣的魚米鄉。這裡還可以種稻子,從來沒有下過水田的我,也去秧田裡踩踩了。爺爺在邊河那裡擺渡過,我也坐在木船的船艙裡,把手伸進河水裡。小時候的邊河水清亮亮的,我們也會舀了河水來做飯。

這麼多年過去了,老家的水也都是自來水居多了。人家說一方水土一方人,現在到處是漂白粉味道的水了,養出來的人,依然不同。

在東京喝的也是自來水,但是去了鄉下,用自來水的人家不少,從山上引山泉下來的人家也不少。喝一口,甜甜的味道,和我當初去連雲港爬花果山的時候喝山泉水一樣味道。他鄉雖好,終非梓地。

去年四月來東京,至今已經一年多沒有回家了,這次買了明年過年的機票,不知道能不能順利回去。如果回去了,一定要安排時間,回一趟豐縣。雖然父母都不在豐縣住了,從小喝慣的水,卻永遠難以忘懷。

相關焦點

  • 豐縣老家的「大席湯」
    今天我說的羹湯,卻是豐縣老家土生土長的羹湯。話說我們騎行在微山湖畔,看到一家小店懸掛著招牌,上書:凡在本店吃飯的顧客,免費贈送大席湯。大席湯,就是老家所說的羹湯。你別說,這家小店的老闆,羹湯燒得真不賴,就是老家羹湯的味道,一下子把我帶回了童年。 在童年的歲月裡,最盼望過年和吃大席。
  • 豐縣老家的南瓜:一種思念的惆悵……
    南瓜,即使見不到實物,讀出來、寫出來這兩個字,已經倍感親切,因為它是蘇北豐縣老家,最大眾化的蔬菜。平常到如田野裡勞作的農夫、環繞房前屋後的樹木。南瓜,是老家人對這種平常到不能在平常的蔬菜的稱呼,也稱為番瓜,偶爾叫做「北瓜、倭瓜」 。南瓜是它的中文學名,其實別名很多:方瓜、麥瓜、筍瓜、金瓜、金冬瓜。
  • 豐縣老家的絲瓜……
    老家人種絲瓜非常簡單,要麼移一棵絲瓜苗栽在牆根下,或者在小塊空地上挖松一埯土,點上幾粒絲瓜子,踩踏結實,拉過來一根枝枝叉叉的幹樹枝,順在牆邊,或者靠著樹豎著,樹枝底部要麼挖一個淺坑固定一下,大多數象徵性的往泥土裡插一插,至於能不能在土裡插牢固,農家就懶得問了。
  • 老家農場
    在採訪中,老家農場場長趙存良詳細介紹了農場的管理和生產情況。  在談到老家農場的創辦初衷是,趙存良向記者說。"老家農場的創辦一方面可以向市民提供健康的蔬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土地效益。"而就記者關心的不打農藥遇到蟲害怎麼處理時,趙場長介紹說,除了按照傳統的經驗,在早晨太陽出來前人工捉蟲外,還會有針對性的撒草木灰驅蟲,噴撒肥皂水也有效。比如,在農場的茄子生產前期,曾遇到一次蟲害,後來就是通過噴撒肥皂水,最後雖然個別地方有被蟲咬的情況,但總體情況良好。  創辦人葉一劍接受商丘電視臺的採訪
  • 豐縣鄉村吃早餐的場面,把我震撼到了!
    而在我們老家的鄉村,老百姓喜歡的,才是真正好吃的美食,今天要說的就是鄉鎮街上賣的早餐,沒有什麼賣相但非常受歡迎。豐縣老家的早餐店,大多是夫妻檔。開早餐店的店主,基本都具備以下特徵,男的勤勞樸實,女的熱情好客。
  • 老家的味道 ||張全忠
    第二天早上用半鍋水煮餅豆,有時下一小撮小米同時熬煮。為了增加水飯的稠度,在餅豆快煮熟的時候,添加半碗面水或者搓麵疙瘩、切碎的綠菜葉。待餅豆、麵疙瘩、菜葉煮熟後,加鹽、醋調成調合飯就好。餅豆耐嚼滿嘴留香,飯湯喝起來溫熱滑暢,好吃好喝。炒麵這裡說的炒麵是指炒熟的麵粉,是一種流行於隴東、西府一帶的熟食品。
  • 酒是老家醇
    日前,親戚給我捎來一桶老家的米酒。在兒子謀職的城市客居了一些時日,得以與這久違的「老朋友」邂逅,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我不是癮君子,酒量也不大,對其他的酒不「感冒」,只與她情有獨鍾。我又咪了一口,卻不忙吞咽,屏住氣息輕輕呼吸,讓絲絲縷縷的醇香駐留鼻腔,讓甘冽的漿汁潤澤舌頭,陶醉在鄉情鄉韻中……     老家的米酒是老家人祖祖輩輩培育和眷戀的一朵奇葩。     它以大米為原料,每一缸一鬥二升(10公斤)米,酒麴是由幾味中草藥製成的丸子,俗稱草苯藥。先將大米燜成飯粒,盛進籮筐用冷水澆洗,保持相應的溫度,瀝乾後撒上酒麴,拌和均勻。
  • 老家的雞事
    □ 李路有雞兒的老家就活著。在老家的記憶裡,好多角落都能看到雞的身影。麻雞、白雞、花雞,公雞、母雞、閹雞,大大小小,只要太陽不下山,雞們就遊逛在房周圍,嬉戲在草堆裡,相會在牛廄樓上,追在人背後。雞兒陪著老家人一天,一年,一輩子,伴著老家人晨與暮,見證老家人生與死。那個年頭,在老家,能養豬的人家就是小康之家,能養牛的人家可就是大戶人家了。再窮的人家,只要不關門閉戶,就得養幾隻雞。老家人生活在貧瘠的土地上,絕大多數人家就天天癟著肚子熬日子。過年過節要吃肉,招待至親要有肉,灶上需要油鹽醬醋,哄娃娃需要糖果……就靠雞蛋和雞了。
  • 豐縣大沙河鎮:遭遇特大暴雨襲擾後,一個村莊竟變成這個樣子了!
    沿著254省道(豐黃公路)自北而南,經過沙河大橋,過去不遠,就是豐縣大沙河鎮蔣莊村裡了。向南,可達李寨、皖北蕭縣;向東,就是豐縣的千年古鎮——梁寨鎮;掉頭向北,就是大沙河鎮。從交通位置看,蔣莊村有《三國演義》裡街亭的味道。如果是,馬謖安在哉?《失空斬》還會存在嗎?
  • 蘇北老家鄉村小學的老照片!曾經的舊時光,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我早已過了而立之年,但在蘇北老家鄉村小學求學的場景,依然感覺好像可以隨手觸摸。我兒時的鄉村母校,一個吐槽了千百遍,卻容不得別人說她一句不好的地方。今天,借著春節放假的當兒,我再次前往那個曾經魂牽夢繞的地方——豐縣華山鎮付廟村小學。
  • 老家買的粗鹽到底能不能吃?
    老家買的粗鹽到底能不能吃?前幾日回老家,我發現老媽吃的都是粗鹽,這種粗鹽還都是散裝買過來的,老媽一下子就買了十幾斤放著。我就懷疑這粗鹽到底能不能吃?因為老家很多家庭都流行吃這種食鹽,先不管這鹽含不含碘了,最大的問題是這樣是否衛生?
  • PK:妻子老家的村莊(南方)和我老家的村莊(北方)
    南方妻子的老家,她大伯家的房子庭院很大,一位路人在門前留影。北方我的老家,我大伯家的房子。在妻子老家的農村,王嬸養了三條狗,由於孩子已經定居上海,狗,成了她的忠實陪伴。在我的老家,隔壁的三嬸也養了三條狗,用來看家。城裡的嶽父第一次到我家,幾個狗狗就湊上去套近乎。
  • 妻子丈夫過年各回老家,「移二代」獨生子女的「老家」在哪裡?
    可是這樣又會導致一個想你的問題,如果這對夫妻有了一個小孩子,那這個小孩子的「老家」是哪的呢?一對丈夫來自山東,妻子來自安徽的男女結婚了,它們就按照隔年這個安排每年回家過年了。他們的小孩在深圳出生,戶口也是深圳的,那他的老家在哪呢?上學的時候,全班同學自我介紹,那這個小孩該說自己的老家來自哪裡呢?
  • 在老家陪侍母親的日子裡
    當時那個年代,在老家農村,不少人對個人衛生真的不太講究,很少有人能堅持天天洗腳。老娘至今有句口頭禪:不洗臉,也要洗腳,洗了腳,上被窩,還是被窩暖乎多。由於年歲太大,老娘晚上很少看電視,但是讓她睡得太早也不行,我就在她入睡之前,同她聊天,以此,促使她的大腦思維。
  • 豐縣華山鎮中胡樓村:濃鬱的鄉情,遊子們的鄉愁!
    圖文:程守忠豐縣華山鎮中胡樓村,轄中胡樓、前胡樓、謝集、趙安、后街、丁莊、謝新莊、凡堂屋、胡莊九個村落,雞犬之聲相聞,溫馨和美,安居樂業,充滿祥和之氣……豐縣華山鎮中胡樓村,像老家許多的聚落一樣,水泥路縱橫交錯
  • 11年沒回老家過年「餃子哥」可敬不可學-回老家,水餃,鄧慶鵬,闔家...
    他說,春節前後是最忙碌的時間段,為了讓顧客吃上餃子,自己來新餘11年了,從來沒有回過老家過年。(1月22日《新京報》)。  19歲就離家外出創業,雖然說只是在城市賣水餃,每天要包上萬個手工水餃出售,純收入也達10多萬元。固然辛苦,但也算事業有成。其創業的精神值得點讚和弘揚。也足以見證,市場青睞有心人。邁出一步天地寬。
  • 在運勢走到什麼階段會夢見回到老家?
    夢裡說的老家,是指平時並不在此居住。但這個地方是自己的根,是沉澱自己的童年、是自己最開始認識世界的地方。夢回老家,就像靈魂的回歸一般。那裡沒有歲月的變遷,時光中也許依然是你的童年。依然是那些家人,鄰裡,以及記憶裡的味道。
  • 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一座古意隱隱、現代昭昭的魅力鄉村!
    圖文:程守忠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說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為過。《史記》、明代隆慶版的《豐縣誌》、清代諸版《豐縣誌》,均有相關記載。有了水的滋潤,村莊就充滿了靈氣。村前貫通的道路旁,一面是綠意茵茵的樹木,一面是高低參差的民居;仿佛一半是海水,納迎百川;一般是火焰,照亮蒼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才有藍天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村莊。
  • 【鄉愁小文】老家
    歲月不居,記憶中很多故事都模糊不清了,而越來越清晰的卻是農村老家的影像。到城市生活打拼,是曾經很多農村孩子的理想,其中也包括我。那年,在一片期許中,我考上了大學,來到了城市。有人認為,老家就是父母,回老家就是看望父母。如今,自己過了不惑之年,這幾年回老家的願望逐漸增強,頻率也在增加。農村人實在,回鄉沒有太多的儀式感,就是買些生熟食、青菜,陪父母吃頓飯、聊聊天。
  • 老家的自製酵母
    今年四月回老家時,有幸得到村裡一位擅長做麵食的大媽送的自製酵母,帶回家後,奶奶用那塊酵母又做了些酵母,老家稱之為「鼓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