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報》| 法國宗教融合失敗的教訓

2021-03-05 法意讀書

法國教師薩米埃爾·帕蒂(Samuel Paty)被斬首這一殘暴事件雖已過去將近十五天,但仍讓法國倍受打擊並深感震驚。全國上下議論紛紛,法國近來面對恐襲案件時一貫顯示出的凝聚力如今也開始顯現危險的裂縫。

 

前任及現任部長,部分媒體知識分子使出渾身解數攻擊左翼組織。儘管他們聲稱在維護國家團結,所做的事情卻是讓國家變得更加分裂。更過分的是,這幫「政客」竟然想將反種族主義者和伊斯蘭極端政治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並且照搬極右翼創造的「伊斯蘭-極左翼」一詞用以指代反種族主義者。將反種族主義者視為伊斯蘭聖戰主義的盟友,這種做法是可鄙的,只會有助於推進極右翼中伊斯蘭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所支持的蒙昧主義計劃。

 

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一樣,瀰漫全國的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同樣會對法國造成困擾。並且前者與後兩者之間很有可能會相互促進。之所以說反種族主義鬥爭的道路曲折艱難,甚至有時只能找到逢場作戲的盟友,是因為這種鬥爭,以及為真正實現平等而進行的鬥爭,都被束之高閣了。繼承啟蒙運動精神的進步人士既反對種族主義,也反對任何形式的宗教原教旨主義。

法國某些政治決策動搖了共和國的社會基礎,維護了專制且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秩序。到目前為止,這些政策應當負首要責任。

 

法國希望構建一個超越籍貫、信仰和身份,富有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公民集體。因此它始終拒絕承認其內部存在「少數族裔」,否認他們擁有特殊的權利與義務。這體現了法國政治使命中的普遍主義色彩。

 

但是,很少有人提到,這項承諾早已被法國擱置。取而代之的,是數十年的極端自由主義政策和差異政治、是人民主權和公民意識的衰退,是將移民集中安置並形成隔離的所謂移民政策,是對自二戰法國解放後誕生的平等社會制度的摧毀,是愈發肆無忌憚地推行種族主義的行徑,是移民難以維持生計的狀況。在如此形勢下,要如何做好移民融合計劃,不將其引向一種幻想的、固化的法國身份,而是引向唯一能夠定義未來法國身份的公民身份呢?

 

唯有依靠人民團結的力量才能實現這項承諾。這種力量讓法國得以超越程序性權利的狹隘框架,並讓共和國得以崛起。然而這其中存在一個可怕的陷阱:資本家們將其自身利益置諸其他考量之上,因此他們為維護自身統治能夠展現出超越宗教、國籍與身份的團結。相反,底層社會、工人階級與被剝削的僱員則一直被人為惡意分化。反共和主義者試圖規避「共和國」一詞以此更好地消滅它,而差異主義助長了這種對共和主義的背叛。在這種情況下,底層群眾因不斷受到差異主義的攻擊而走向分裂,人民團結因此難以實現。

 

不僅如此,右翼和極右翼還利用政教分離這一概念,對它進行歪曲,使之偏離實際含義。與此同時,法國被劃入了伊斯蘭教的敵對陣營。由於法國在外交政策上與北約及美國保持一致,這種敵對性質便更為強烈了。法國應該向全世界表明其反對種族歧視的決心,以及實現共和主義和普遍主義的理想。每一位加入法國的人都應被授予公民身份,這樣才能構建以民主為基礎的政治方案。同樣,法國應當擺脫帝國主義的思維邏輯,不再被資本巨頭及美利堅帝國操控。

 

再者,我們需要衡量當前所面臨的困難。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年輕一代的法國穆斯林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與法國脫鉤。我們需要找到造成脫鉤現象的根源,幫助他們解決困境。他們遭遇歧視和失業,生活不穩定,只有通過內部抱團才能維持生計。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更是讓他們雪上加霜,而政府卻將年輕人當作「就業市場」上首當其衝被「調整」的變量。我們應該竭盡全力,為他們提供就業或者職業培訓,「不惜代價」也要實現年輕人無人失業的目標。這樣一來,這些年輕人就不會再因其身份認同和宗教而被隔離對待。推行博洛計劃[1]中的主張就是一個好辦法,然而這個計劃已經被馬克龍總統拒絕。

 

此外,務必要查清這幾年裡一種復古的伊斯蘭教如何以及被誰傳入法國,並且蠱惑了迷茫的青年人。在一些中東國家,它們的伊斯蘭教就同資本主義暴力一樣落後於時代,但在法國卻可以大行其道。這些中東國家基於其巨額石油收入、對大西洋主義的遵從及暴力神權政治獲得自身的影響力,並意欲在全球範圍爭奪更多影響力,從而獲得極其穩固的象徵及實際權力。在我們領導人「友好的默許」之下,它們在這裡購進一個足球俱樂部,在那裡買座城堡,甚至收購許多大公司董事會的股份,份額之大足以使其掌控公司命運。在收購之下,它們的宗教觀念一直都夾雜其中,如影隨形。

 

通過富有技巧的宣傳,中東的伊斯蘭教義逐漸取代了馬格里布地區的穆斯林傳統。馬格里布的伊斯蘭文明誕生於地中海海岸,由當地文化與猶太文化、柏柏爾文化、基督文化、希臘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共同沉澱產生,是地中海沿岸不同的科學與知識交流融合的結果。然而,部分法國穆斯林青年已經被一套全新的宗教理論完全洗腦,老一輩法國穆斯林難以再對他們施加影響。此外,美國及其駐法使館也試圖基於宗教及道德,用幾百萬美元誘惑這些感到被背叛拋棄的法國青年。

 

法國將與其公民,尤其是與其青年,籤訂一個全新的公民身份的契約。這個契約將為法國的歷史翻開嶄新的篇章。唯有從福利的、民主的共和國中汲取能量,通過世俗化保證人民團結,並時刻具備團結法國青年與勞動者的利益意識,我們才能夠創建兼具集體性與解放性的新方案。我們期待進行這樣符合全體人民利益的討論。

注釋:

[1]  博洛計劃指法國前城市建設部長博洛(Jean-Louis Borloo)奉馬克龍之命為郊區建設建言獻策,於2018年4月26日向總理菲利普提交的名為《在共和國中大規模地和諧共處》的報告,其中提出「立刻重新啟動郊區翻新計劃」等十九項計劃,以提振郊區發展並防止「新的種族隔離」的風險。

文章來源:

https://www.humanite.fr/lecons-dun-echec-francais-695437

相關焦點

  • 法國的教訓:宗教自由之虛妄
    帕蒂遇害後,一個問題擺在了法國面前:「宗教自由」,是否真實? 法國總統和民眾向教師帕蒂致意人類對於「宗教自由」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而它真正在近現代的世界秩序中經常被視作基本人權之一,是在啟蒙運動之後。
  • 世俗主義與宗教自由,法國面臨的恐怖主義緣何而起?
    1904年讓·饒勒斯創立了左翼的《人道報》(L'Humanité)、以此為陣地激烈攻擊同右翼結盟的宗教勢力,如今的《人道報》不久前卻發文、反駁右翼對左翼政黨「同情極端勢力」的所謂「伊斯蘭-左翼分子」指控。這些跨越歷史的悖論又如何理解?世俗主義意味著要求國家、社會與宗教分離,讓信仰成為純粹個人事務的意識形態,它是現代法國政治中割裂與共識的重要線索。
  • 法國宗教戰爭簡介 法國宗教戰爭結果
    法國宗教戰爭簡介,法國宗教戰爭指的是一五六二年到一五九八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宗教革命,又被稱為胡格諾戰爭或者是雨格諾戰爭。雙方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引發了長期的內戰,這就是一場宗教代表的兩派勢力的交鋒,因此被稱為法國宗教革命,從法國宗教戰爭簡介,我們看要看到胡格諾戰爭的原因,法國宗教革命本質上是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生產力推動的結果,但是十六世紀之前的法國仍然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在從事農業生產。
  • 中國宗教政策的經驗與教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而且特別強調,中國公民不僅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 宗教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
    【作者簡介】王志勇,美國改革宗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倫敦三一聖經公會編輯。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於1521年在沃木斯召開會議,限令路德收回其教訓,而路德表明:除非根據聖經來指出他的錯誤,不然他不能收回教訓,「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由於路德拒絕妥協,他與羅馬教皇就徹底決裂了。他被定罪通緝,但是威登堡選侯腓德烈Frederick the Wise保護他。
  • 不存僥倖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墨菲定律:與錯誤共生,迎接成功(1)不存僥倖心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眾所周知,人類即使再聰明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想取得成功,我們不能存有僥倖心理,想方設法迴避錯誤,而是要正視錯誤,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讓錯誤成為我們成功的墊腳石。關於這點,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就是最好的證明。一次,雅各布·博爾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但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一味地悲傷嘆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了滿地的碎片。
  • 法國宗教政策 極端主義溫床
    戰前法國擁有不少穆/斯林的前殖民地,在殖民期間,法國將前殖民地菁英改造為榮譽的法國公民。也從殖民地輸入大量的勞工以補充勞動力不足。因此,法國擁有著大約500萬的穆/斯林少數族群,是歐洲擁有最高穆/斯林比例的國家。然而法國從2004年起,開始以「世俗化」為名,立法通過公立學校及官方場合禁止佩戴如面紗等宗教標誌,穆/斯林移民社區與主流社會的關係開始逐漸惡化。
  • 法國「中性人」欲獲承認 遭最高法院駁回
    摘要:【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人道報》5月4日報導,法國當地時間5月4日,該國最高法院駁回了一位66歲的雙性人以「中性」身份進行民事登記的請求。法國最高法院的法官表示,如果第三性別得到承認,法律要進行數次修改,申訴人的私人生活也會受到侵害。
  •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戰爭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也是法國宗教戰爭的活躍時期。弗朗西斯一世在1539年頒布法令,使法語(不再是拉丁語)成為政府的官方語言,隨著印刷業的迅速發展(16世紀裡昂和巴黎印刷了50000本書),作家如克萊門特·馬洛特(1496-1544),馬蓋爾。
  •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生活:宗教改革與資產階級的興起
    像法國這樣的國家的宗教情況如何呢?當時像法國這樣的國家的人民如何?但首先我們能稱它為宗教嗎?不清楚。從遠處看,當時法國無疑只有一種宗教,即基督教。但是當我們走近並看看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時,情況會怎樣呢? 對當時絕大多數法國人來說,宗教是風俗、習慣、儀式、慶典的混合體,他們的生活被宗教嚴格地制約著。我沒有提到「教義」,因為事實上沒有能夠或打算對普通的信徒傳授宗教知識。
  • 法國的宗教與教育分離和伊斯蘭教禁忌
    批評家們似乎認為,法國是事件的起源,其實事實是法國是事件的受害者,是一直存在的聖戰主義者的攻擊受害者。這件事的起源或者根本原因來自於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世俗主義(宗教與教育分離)。該觀念定於1905年,和基督教長久的鬥爭以後,並寫入法律。法律給予公民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並且把宗教從公眾生活裡面分開。沒有一位法國總統是在聖經上宣誓就職。也沒有一間法國國立學校可以上演耶穌誕生的劇目。
  • 論弗朗索瓦一世時期的法國宗教政策(二)
    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時期正是法國宗教改革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關鍵階段,而國王在宗教問題上的立場和政策也影響了法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進程。
  • 重視你失敗的經歷,從中吸取教訓,你也能夠成功
    如果你尊重失敗,並從中學到了教訓,那麼你不曾真的失敗。正因如此,賈伯斯在Lisa失敗後吸取了教訓,「正是它真正地挽救了蘋果」。有位哲人說:「正如星際之間存在萬有引力一樣,失敗猶如引力牽拉著每一個投資者。
  • 宗教文化融合研究三題——以人類學的視角——王建新
    題三:宗教文化的「整體觀」與「民族志」以上用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區」與「系」兩個概念分析說明了各民族宗教文化發生、發展及互動融合的整體格局,而用「融合」與「類型」詮釋了人類學研究的必然目標和有效路徑。
  • 雅思口語成績複議失敗的經驗教訓
    網上有很多複議成功的經驗,下面新東方網雅思頻道就來為大家介紹一個雅思口語輔以失敗的教訓,看看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其實是因為像我這樣失敗了的,不會跳出來發什麼經驗。所以這也是我發這個教訓,用自己的傷痛來提醒自己和各位好好複習,對於複議可嘗試,不期望過高,放平常心(因為我知道失敗的時候非常難過,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像我這麼尷尬。  另外還有人說什麼單科差到2分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可是我的閱讀是8.5口語是6.5但是失敗了........所以這個可能性應該也不是什麼定律。
  • 過來人總結:考研英語複習失敗教訓
    回顧我備考中英語複習的整個過程,我總結了一些英語複習中失敗的教訓,希望2009年考生能夠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一、詞彙問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看法,認為四、六級考試的時候並沒有背詞彙,照樣過了。抱著這樣心態的人是很危險的,這樣不僅僅害了自己,可能也影響了周圍其他同學背單詞的信心。
  • 方勵為《百鳥朝鳳》總結「失敗」教訓
    談起電影營銷,方勵為自己的成功案例《百鳥朝鳳》總結起「失敗教訓」,準備太倉促缺乏物料,做營銷就像面對「無米之炊」,並認為以後沒有物料的電影絕對不能發行。方勵直言,「賣電影比做電影更難,營銷一個電影所要付出的心力和智慧,是做一個電影的五到十倍。」
  • 古埃及竟然也有宗教改革?但失敗原因讓人唏噓
    宗教作為古埃及君主專制的手段之一,與宗教勢力結盟,王權與神權相結合,可以極大的穩固王權的地位。法老利用祭祀來神話自己的專制統治,而祭司們也同樣利用順從國王來獲得更多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雖然神權與王權一般相互合作,但有時也會爆發一些衝突矛盾。
  • 為回應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 法國政府提交「加強遵守共和國...
    當地時間9日,在經過3個多月的醞釀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在部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一份名為「加強遵守共和國原則」的法律草案,也就是此前所說的反分裂主義法。這份由50多項條款組成的法案,被認為是對法國民眾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