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經濟學》(原名《經濟為什麼會崩潰》)算是我這些年推薦次數最多的書了。
上一篇推薦文章裡,我說這本書既是寓言,也是預言。既是經濟學著作,也是教育學著作。
這篇文章就專門從教育的視角,分享我從這本書裡得到的啟發。
01
先講故事,再講道理
《小島經濟學》最初就是一個父親講給他的雙胞胎兒子的故事。
從一個小島漁村的故事開始,將經濟學範疇內的各種現象和解釋,都融化在這個線索裡,並一步一步推演出資本、貨幣、公司、銀行、政府、經濟危機的出現。
故事每發展一步,經濟世界每複雜一點,都有新的認知應運而生。
啟蒙讀物最大的價值,就是保留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能在感受到樂趣的同時,多少領悟到一門學科的價值所在,以致於能產生些許的鑽研興趣,那更是再好不過了。
這本書用寓言故事來說理,對任何學科的通識第一課都有借鑑意義。
不要小看故事,故事是很重要的思想資源。
小到《朗讀手冊》裡說的,睡前故事對啟蒙教育的影響。大到赫拉利所說的想像的共同體。
02
家庭教育裡不缺席的父親
這本書的作者是那對聽父親講故事的雙胞胎兄弟,他們現在都是經濟學家。
這本書的序言裡,講到了這本書的創作背景。
小島經濟學的故事,最初就來自於一個家庭教育的場景。
他們一次全家自駕遊,父親在堵車時給孩子們講了這個故事來逗他們開心。
順便也進行了極其成功的經濟學啟蒙教育。
說他們的父親歐文希夫是這本書真正的作者也不為過。
這些年,因為工作需要,我常出入各種討論家庭教育的場合,從來沒有哪次活動,是父親超過半數的,有好幾次,我作為分享人,竟然就是全場唯一的男性。
所以,這幾年都有了「喪偶式育兒」這樣的說法。
帕克·帕爾默說:好的教學來自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歐文希夫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對自己極其誠實的人。
他出身在一個狂熱的羅斯福主義的家庭,但學習了經濟學之後了變成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堅定擁護者。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開始拒絕向美國政府繳納個人所得稅。因為他認為聯邦政府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做法違背了美國憲法。
最初的美國憲法裡,聯邦政府只能向州政府徵稅,不能直接向個人徵稅。但是在100多年前,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國家才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
但是希夫認為,「所得稅」(Income Tax)中的「所得」(Income)一詞在憲法中特指在商業活動中的利益,只適用於企業,不包括個人收入;而且,憲法中的「所得」是基於實體金幣和銀幣的,美國建國時採用的是金銀複本位制,而不是現在可以任意通脹的紙幣。
希夫是個知行合一的人,也是個言行合一的人,他不僅自己開始拒繳個人所得稅,還寫書,上電視,宣傳自己的觀點。很快,他的經濟學著作《聯邦黑手黨》成了禁書。據說截至目前,這是美國唯一一本非虛構類的禁書。
2005年,77歲高齡的希夫因為逃稅罪被判刑12年7個月,還因為藐視法庭被加刑一年。
他後來在獄中雙目失明,還患上了癌症,最後在警衛看守下的重症監護室裡死去。法院始終沒同意他們一家人申請了很多次的保外就醫。
歐文·希夫的一生沒有傷害任何人的生命、財產和自由,他做的事情,就是保護自己的財產,並且教育他的同胞。
這是一個在家庭教育裡沒有缺席的父親,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用自己的言傳和身教教育了自己的孩子。
03
延遲滿足
我讀這本書第一章就有一個極大的收穫。
書裡說,資本的積累需要兩個條件:承擔風險和延遲消費。
在教育領域也有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他可以立刻吃掉,但如果他可以忍耐15分鐘,就能得到兩塊棉花糖。
實驗經過多年跟進得到的結論是,延遲滿足能力和孩子的人生成就有很高的相關性。
如果你是聰明的父母,儘早用易於接受的方法讓孩子理解這個道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不知道怎麼做的話,可以學學歐文希夫。
04
從消費者到創造者
我們接受的主流經濟學的教育,都認為刺激消費就是刺激經濟。
但這本書卻旗幟鮮明的反對這種幹預經濟的手段。
這本書認為真正能抵禦經濟危機的不是消費,而是儲蓄。
儲蓄來自哪裡?來自於我們通過生產創造出的價值。
消費是儲蓄的結果,而不是生產的動機。
當然,這個問題再往下很容易陷入到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爭論裡去。
我們用教育視角去看待問題,就是去思考,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們的東西是什麼。
所以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爭對錯,我關心的是這個問題背後的價值觀。
資本的積累需要兩個條件:承擔風險和延遲消費。
與之相反的行動就是,規避風險和即時兌現。就是故事裡那個每天打一條魚吃一條魚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孩子們的生活嗎?
顯然不是,但現實就是,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正在大量培養這樣的孩子。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我們多數人的生產行動多以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為出發點。
我並不覺得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多大的罪過,物質追求也是不錯的動力來源。我只是覺得人不能只有這個,人不能只因為自己想買什麼東西而驅動自己去做事。
對我們的價值的定義,並不應該取決於我們消費了什麼,不是穿名牌,開豪車,而是我們創造了什麼,是我們在參與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品牌或是產品。
我們可以因為純粹的熱愛,想證明自己的渴望,去承擔風險,去延遲滿足,去創造價值。
我們要有快刀斬亂麻的效率,但不能失去了慢工出細活的能力。
並非只有消費的需求才是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裡,最頂端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更取決於我們的創造,而不是消費。
所以我們做鑰匙玩校的時候,就一直以這句話為我們的核心命題之一:從消費者到創造者。
我們鼓勵孩子在創造中去尋找自己,而不是在急功近利和即時兌現的需求裡疲於奔命。
我們鼓勵孩子從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過程裡去慢慢積累可靠的安全感,而不是通過隨波逐流和規避風險來獲得安全感。
05
對學習的啟示
前幾天有同學向我反饋說,雖然是故事,但是書裡還是有很多概念搞不懂。
我就建議他用「專有名詞突破法」去學習,先把第一次接觸到的概念,比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量化寬鬆、金本位、聯邦儲備券、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些專有名詞列出來,對應到故事裡去,再查資料一個一個去理解。
關於怎樣讀好一本書,類似的技術層面的方法可能不勝枚舉。
但我覺得這本書對學習最大的啟示,還是在理念層面上,還是來自那句話:
資本的積累需要兩個條件:承擔風險和延遲消費。
如果把知識也看做一種資本,我們之所以上學就是一個積累資本的行動。
我們現在很多成年人都是早早停止了學習,少數要學習的人,很多人的動機都是非常實用主義的,比如工作上要用到什麼新的軟體工具,或者需要相應的技能等,不學就沒法工作了,必須現學現用。
這是一種即時兌現的學習方式,效果其實是很好的。就像是小島上每天只能撈一條魚的人,他必須學會撈魚,不然就沒得吃。
我們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十幾歲的孩子就必須要從事生產了,他們只能因為生產需要而去學習。
我們現在學生的脫產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就是在延遲使用他的知識,繼續承擔風險,積累知識的資本。
我們的社會,現在其實已經有這麼一個非實用性的學習模式。這其實很好。
但是我們卻用這種模式進一步強化了實用主義的學習。
我們本該用這些時間,進行更廣泛的求知涉獵,以及更深入的專業探索。
但現實中的多數人只是用這段時間去應付那些規定好了的考試。
考試本來只是一種手段,卻被學生們作為了學習的目的。
我們要警惕對知識進行有用沒用的劃分,尤其要重視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要重視那些考試不考的知識。
06
限制催生創新
前幾天我們討論了讀書會內容的時候,齊亮說他覺得這本書對寫作也很有啟發。
我發現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寫作啟發,就是他的設定。
就是這本書後來的這個標題,小島經濟學。小島。
限制催生創新。小島就是個天然的限制性設定。
想讓故事更加出彩,就把它安排到一個小島上吧。
你可以寫魯濱遜漂流記、荒島餘生,可以寫禁閉島、神秘島、逃出克隆島、勇闖奪命島。
或者故事並不發生在島上,卻令人嚮往的金銀島、玩具島。
07
你在什麼重要的問題上與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這個問題出自矽谷的著名投資人彼得蒂爾,他是Facebook最早的投資人之一,這是他面試項目時的一道保留題目。
關鍵詞是重要。我們很多人不僅對很多問題沒有看法,甚至對「什麼是重要的」一無所知。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越重要的問題越沒有看法。我們從未懷疑過那些似乎在我們思考能力之外的問題。
《小島經濟學》就給我們拋出了不少重要的問題,而且為這些問題提供了不同於主流的另一個視角。
當我們看到了書裡這些有說服力的新的經濟學觀點,我們不僅要反思我們原本持有的經濟學觀點,更要反思我們過去的成見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不假思索的就照單全收了?
當我們開始思考重要的問題,我們的精神世界就開始了生長。
當我們在重要的問題上,有不同於他人的看法,也要有勇氣去大聲表達。
畢竟,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參考資料:
彼得希夫、安德魯希夫:小島經濟學
墮落美利堅:聯邦政府最恨的他,九旬高齡死在牢裡
後記:我們好奇學習社區的《小島經濟學》線上讀書會剛剛結束。近100人參與或者旁聽了這場近三個小時的交流。整理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並且進行了討論。活動結束之後,我們迅速進行了簡單的復盤。最後有人提問說能夠推薦更多經濟學的入門書籍。先草列一些在這裡,可以由淺入深的閱讀:
《小島經濟學》
《一課經濟學》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國民經濟學原理》
《人的行為》
相關閱讀
為什麼要讀《小島經濟學》
齊亮:給孩子的第1本經濟學啟蒙書
池曉題大作
trouble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