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經濟學》裡的七個教育啟示

2021-02-19 池曉題大作

《小島經濟學》(原名《經濟為什麼會崩潰》)算是我這些年推薦次數最多的書了。

上一篇推薦文章裡,我說這本書既是寓言,也是預言。既是經濟學著作,也是教育學著作。

這篇文章就專門從教育的視角,分享我從這本書裡得到的啟發。

01

先講故事,再講道理


《小島經濟學》最初就是一個父親講給他的雙胞胎兒子的故事。

從一個小島漁村的故事開始,將經濟學範疇內的各種現象和解釋,都融化在這個線索裡,並一步一步推演出資本、貨幣、公司、銀行、政府、經濟危機的出現。

故事每發展一步,經濟世界每複雜一點,都有新的認知應運而生。

啟蒙讀物最大的價值,就是保留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能在感受到樂趣的同時,多少領悟到一門學科的價值所在,以致於能產生些許的鑽研興趣,那更是再好不過了。

這本書用寓言故事來說理,對任何學科的通識第一課都有借鑑意義。

不要小看故事,故事是很重要的思想資源。

小到《朗讀手冊》裡說的,睡前故事對啟蒙教育的影響。大到赫拉利所說的想像的共同體。

02

家庭教育裡不缺席的父親


這本書的作者是那對聽父親講故事的雙胞胎兄弟,他們現在都是經濟學家。

這本書的序言裡,講到了這本書的創作背景。

小島經濟學的故事,最初就來自於一個家庭教育的場景。

他們一次全家自駕遊,父親在堵車時給孩子們講了這個故事來逗他們開心。

順便也進行了極其成功的經濟學啟蒙教育。

說他們的父親歐文希夫是這本書真正的作者也不為過。

這些年,因為工作需要,我常出入各種討論家庭教育的場合,從來沒有哪次活動,是父親超過半數的,有好幾次,我作為分享人,竟然就是全場唯一的男性。

所以,這幾年都有了「喪偶式育兒」這樣的說法。

帕克·帕爾默說:好的教學來自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歐文希夫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對自己極其誠實的人。

他出身在一個狂熱的羅斯福主義的家庭,但學習了經濟學之後了變成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堅定擁護者。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開始拒絕向美國政府繳納個人所得稅。因為他認為聯邦政府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做法違背了美國憲法。

最初的美國憲法裡,聯邦政府只能向州政府徵稅,不能直接向個人徵稅。但是在100多年前,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國家才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

但是希夫認為,「所得稅」(Income Tax)中的「所得」(Income)一詞在憲法中特指在商業活動中的利益,只適用於企業,不包括個人收入;而且,憲法中的「所得」是基於實體金幣和銀幣的,美國建國時採用的是金銀複本位制,而不是現在可以任意通脹的紙幣。

希夫是個知行合一的人,也是個言行合一的人,他不僅自己開始拒繳個人所得稅,還寫書,上電視,宣傳自己的觀點。很快,他的經濟學著作《聯邦黑手黨》成了禁書。據說截至目前,這是美國唯一一本非虛構類的禁書。

2005年,77歲高齡的希夫因為逃稅罪被判刑12年7個月,還因為藐視法庭被加刑一年。

他後來在獄中雙目失明,還患上了癌症,最後在警衛看守下的重症監護室裡死去。法院始終沒同意他們一家人申請了很多次的保外就醫。

歐文·希夫的一生沒有傷害任何人的生命、財產和自由,他做的事情,就是保護自己的財產,並且教育他的同胞。

這是一個在家庭教育裡沒有缺席的父親,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他用自己的言傳和身教教育了自己的孩子。

03

延遲滿足

我讀這本書第一章就有一個極大的收穫。

書裡說,資本的積累需要兩個條件:承擔風險和延遲消費。

在教育領域也有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他可以立刻吃掉,但如果他可以忍耐15分鐘,就能得到兩塊棉花糖。

實驗經過多年跟進得到的結論是,延遲滿足能力和孩子的人生成就有很高的相關性。

如果你是聰明的父母,儘早用易於接受的方法讓孩子理解這個道理,孩子將受益終生。

不知道怎麼做的話,可以學學歐文希夫。

04

從消費者到創造者


我們接受的主流經濟學的教育,都認為刺激消費就是刺激經濟。

但這本書卻旗幟鮮明的反對這種幹預經濟的手段。

這本書認為真正能抵禦經濟危機的不是消費,而是儲蓄。

儲蓄來自哪裡?來自於我們通過生產創造出的價值。

消費是儲蓄的結果,而不是生產的動機。

當然,這個問題再往下很容易陷入到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爭論裡去。

我們用教育視角去看待問題,就是去思考,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們的東西是什麼。

所以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爭對錯,我關心的是這個問題背後的價值觀。

資本的積累需要兩個條件:承擔風險和延遲消費。

與之相反的行動就是,規避風險和即時兌現。就是故事裡那個每天打一條魚吃一條魚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孩子們的生活嗎?

顯然不是,但現實就是,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正在大量培養這樣的孩子。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我們多數人的生產行動多以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為出發點。

我並不覺得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多大的罪過,物質追求也是不錯的動力來源。我只是覺得人不能只有這個,人不能只因為自己想買什麼東西而驅動自己去做事。

對我們的價值的定義,並不應該取決於我們消費了什麼,不是穿名牌,開豪車,而是我們創造了什麼,是我們在參與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品牌或是產品。

我們可以因為純粹的熱愛,想證明自己的渴望,去承擔風險,去延遲滿足,去創造價值。

我們要有快刀斬亂麻的效率,但不能失去了慢工出細活的能力。

並非只有消費的需求才是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裡,最頂端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更取決於我們的創造,而不是消費。

所以我們做鑰匙玩校的時候,就一直以這句話為我們的核心命題之一:從消費者到創造者。

我們鼓勵孩子在創造中去尋找自己,而不是在急功近利和即時兌現的需求裡疲於奔命。

我們鼓勵孩子從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過程裡去慢慢積累可靠的安全感,而不是通過隨波逐流和規避風險來獲得安全感。

05

對學習的啟示

前幾天有同學向我反饋說,雖然是故事,但是書裡還是有很多概念搞不懂。

我就建議他用「專有名詞突破法」去學習,先把第一次接觸到的概念,比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量化寬鬆、金本位、聯邦儲備券、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些專有名詞列出來,對應到故事裡去,再查資料一個一個去理解。

關於怎樣讀好一本書,類似的技術層面的方法可能不勝枚舉。

但我覺得這本書對學習最大的啟示,還是在理念層面上,還是來自那句話:

資本的積累需要兩個條件:承擔風險和延遲消費。

如果把知識也看做一種資本,我們之所以上學就是一個積累資本的行動。

我們現在很多成年人都是早早停止了學習,少數要學習的人,很多人的動機都是非常實用主義的,比如工作上要用到什麼新的軟體工具,或者需要相應的技能等,不學就沒法工作了,必須現學現用。

這是一種即時兌現的學習方式,效果其實是很好的。就像是小島上每天只能撈一條魚的人,他必須學會撈魚,不然就沒得吃。

我們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十幾歲的孩子就必須要從事生產了,他們只能因為生產需要而去學習。

我們現在學生的脫產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就是在延遲使用他的知識,繼續承擔風險,積累知識的資本。

我們的社會,現在其實已經有這麼一個非實用性的學習模式。這其實很好。

但是我們卻用這種模式進一步強化了實用主義的學習。

我們本該用這些時間,進行更廣泛的求知涉獵,以及更深入的專業探索。

但現實中的多數人只是用這段時間去應付那些規定好了的考試。

考試本來只是一種手段,卻被學生們作為了學習的目的。

我們要警惕對知識進行有用沒用的劃分,尤其要重視那些看似無用的知識,要重視那些考試不考的知識。

06

限制催生創新


前幾天我們討論了讀書會內容的時候,齊亮說他覺得這本書對寫作也很有啟發。

我發現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寫作啟發,就是他的設定。

就是這本書後來的這個標題,小島經濟學。小島。

限制催生創新。小島就是個天然的限制性設定。

想讓故事更加出彩,就把它安排到一個小島上吧。

你可以寫魯濱遜漂流記、荒島餘生,可以寫禁閉島、神秘島、逃出克隆島、勇闖奪命島。

或者故事並不發生在島上,卻令人嚮往的金銀島、玩具島。

07

你在什麼重要的問題上與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這個問題出自矽谷的著名投資人彼得蒂爾,他是Facebook最早的投資人之一,這是他面試項目時的一道保留題目。

關鍵詞是重要。我們很多人不僅對很多問題沒有看法,甚至對「什麼是重要的」一無所知。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越重要的問題越沒有看法。我們從未懷疑過那些似乎在我們思考能力之外的問題。

《小島經濟學》就給我們拋出了不少重要的問題,而且為這些問題提供了不同於主流的另一個視角。

當我們看到了書裡這些有說服力的新的經濟學觀點,我們不僅要反思我們原本持有的經濟學觀點,更要反思我們過去的成見從哪裡來,為什麼我們不假思索的就照單全收了?

當我們開始思考重要的問題,我們的精神世界就開始了生長。

當我們在重要的問題上,有不同於他人的看法,也要有勇氣去大聲表達。

畢竟,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


參考資料:

彼得希夫、安德魯希夫:小島經濟學

墮落美利堅:聯邦政府最恨的他,九旬高齡死在牢裡

後記:我們好奇學習社區的《小島經濟學》線上讀書會剛剛結束。近100人參與或者旁聽了這場近三個小時的交流。整理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並且進行了討論。活動結束之後,我們迅速進行了簡單的復盤。最後有人提問說能夠推薦更多經濟學的入門書籍。先草列一些在這裡,可以由淺入深的閱讀:


《小島經濟學》

《一課經濟學》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國民經濟學原理》

《人的行為》

相關閱讀

為什麼要讀《小島經濟學》

齊亮:給孩子的第1本經濟學啟蒙書

池曉題大作
troublecx

相關焦點

  • 最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書籍——《小島經濟學》
    所以,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小島經濟學》,相信大家能在其中獲取一些對實際生活有關的經濟學知識。而本書的價值有人形象地用一個等式比喻為:《小島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經濟學概論》+《國富論》。它讓沉悶枯燥的經濟學變得如此通俗易懂,上至90歲下至9歲都喜歡的不得了,這本書告訴我們:經濟學本身並不複雜,是經濟學家們的解釋太複雜了!那還等什麼,我們就開始吧!
  • 解讀《小島經濟學》前言
    關於本書《小島經濟學》通過一個寓言故事,講述了美國的經濟發展史和運行體系,提出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幾個重要觀點,並對美國所奉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進行了批判。 《小島經濟學》這本書,通過一個寓言故事,把美國的經濟史濃縮、簡化,回到最原始的狀態,架構在一座小島上,通過講述島上居民捕魚、織網、儲蓄、借貸、投資等一系列故事,為我們揭示了整個美國經濟體系是如何運行的
  • 《小島經濟學》一本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書籍
    這是令狐程的第60篇推送   一本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書籍《小島經濟學》   優加導師斌哥送的《小島經濟學》,讀完之後感覺真的好棒,要給好朋友們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魚、美元和經濟的故事的書。
  • 《小島經濟學》: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中三個元素適用於養育孩子
    《小島經濟學》作者彼得希夫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總裁,他曾經成功預言了二零零八年全球金融危機,與弟弟經濟學與融資學領域專家安德魯斯合作而成。童年他們的父親曾帶他們自駕遊,為了消磨時間,講了一個關於小島和魚的故事。他們的父親是一位經濟學家,寫過《經濟增長模式與停滯的原因》一書。
  • 解讀《小島經濟學》1、一則小故事,讓9到90歲的人懂得經濟學
    您現在看到的這本《小島經濟學》一定會喜歡上他。非常的有料,並且有趣!名字叫做《小島經濟學》。作者彼得.希夫、安德魯.希夫。這本書在羅輯思維上架的第一天我就買下來了。前段時間一直在看魔鬼經濟學,沒顧得上它,它就靜靜躺在我的床頭柜上。就在前幾天,我吃完飯上床,一口氣把整本書全部讀完。看完之後我馬上就決定,停止解讀魔鬼經濟學,趕緊把這本書帶給大家。作者彼得和安德魯是兩兄弟。小島的內容其實就是他們的父親經濟學家歐文.希夫給他們兩個講的一個故事。
  • 解讀《小島經濟學》2、一切經濟都從何開始
    相伴左右  從《小島經濟學》我看到了很多《一課經濟學》的影子。作者彼得和安德魯兩兄弟,同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鑑定擁護者。其中觀點確實讓我倍感親切與熟悉,也與之前我們所探討過的經濟學觀點相互印證! ㄟ(≧◇≦)ㄏ 棒棒噠!
  • 全國教育經濟學學者齊聚南科大,探討新時代教育經濟學
    儘管嚴格控制線下參會人數,仍然有來自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90餘所高校的150餘名代表現場參會,500餘名師生線上參會。共收到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的60餘位學者分別在大會和分會上做了精彩的報告。開幕式由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紅講席教授主持。
  • 一個故事讓孩子也能讀懂經濟學 書籍解讀:小島經濟學(一)
    那有沒有一本書既能把經濟學說明白,又能讓小孩也看得懂?我會給您講一個故事……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名字叫作《小島經濟學》,本書原本是一個爸爸給兩個孩子講的小島、魚和美元的故事。三個小夥子把一個荒蕪的的小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有秩序有政府的國度,又因為人為幹涉了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而導致危機……作者彼得·希夫和安德魯·希夫,就是聽爸爸講故事的那兩個小孩。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由此可認為,行為經濟學絕不是區別於主流經濟學的分支流派,而是主流經濟學的順承發展,它對異質行為的開創性研究,對當前經濟理論的創新與實踐具有深刻的觸動與啟示。
  • 諾獎系列之3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宏觀經濟學發展及中國經濟發展啟示
    今天推出的是2019級金融學專業蔡雪菲同學的文章,通過對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情況的梳理,從中發現獲獎的理論內容中宏觀經濟學領域的佔據了較大比重,同時也反映了宏觀經濟學發展的基本脈絡,進一步提出了其發展給予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啟示意義。
  • 請查收這份日本七帝大經濟學研究科指南!
    今天,我們就選取了談到日本考研就繞不開的七所帝國大學,並為大家分別介紹他們的經濟學研究科,希望以此為想來日本讀經濟學的同學描繪一張考學概念地圖~東京大學,作為日本留學的頂點,是大多數學科「殊途同歸」之地,經濟學也是如此。東大的經濟學,小到備考期間的入門資料,大到研究計劃書需要查閱的文獻,大名鼎鼎的諸位教授可能會時常出現在你所閱讀的文章中。
  • 不思議迷宮神秘小島怎麼進 神秘小島怎麼開
    導 讀 神秘小島是不思議迷宮的一個娛樂副本玩法,進入神秘小島後有許多娛樂副本可以挑戰。
  • 42本經濟學經典書籍超全整理,人人都該學點經濟學
    從經濟學的角度入手,我們似乎能發現一些隱藏在時間塵埃裡的歷史變遷的秘密。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魔鬼經濟學》、《牛奶可樂經濟學》、《菜場經濟學》。聽名字都非常有趣,感覺經濟學家們絞盡腦汁向大眾普及經濟學常識,希望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讓我們了解經濟學。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嗎?
    但是,目前經濟學研究過程中存在許多誤區,只有從誤區裡先走出來,走出困境,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本文總結了十個誤區,以下一一分析。誤區之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在中國,長期以來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高深難懂的,特別是那些大量使用高深數學的經濟理論,只不過是某些經濟學家的故弄玄虛而已。
  • 42本經濟學經典書籍超全整理,人人都該學點經濟學(附下載)
    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說:「在人的一生中,你永遠都無法迴避經濟學。」經濟學的出發點是資源的稀缺,因為稀缺,產生分配,個人奮鬥的動力,人的欲望,人性的複雜都由此產生。因此,讀經濟學的書,就是在閱讀我們自身的欲望和人性中隱藏的某些東西。我們身處的世界,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看到的世界。從經濟學的角度入手,我們似乎能發現一些隱藏在時間塵埃裡的歷史變遷的秘密。
  • 每個人都需要讀點經濟學——經濟學入門書籍
    經濟學並不是一門教你賺錢的學科,但是它能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加理性的人。扔掉複雜的數據模型也能玩轉經濟學,以下書籍都非常適合經濟學小白,通俗易懂,且貼近生活,很多實例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做理論參考,也可以是增進對世界理解的一種途徑。
  • 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疫情對經濟,創新,和未來的啟示
    [億歐導讀]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蒞臨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科技創新領袖篇章】,在發表演講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圍繞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展開了精彩的對話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出席了世界創新者年會WIM2020的【科技創新領袖篇章】,並在發表演講之後與億歐CEO黃淵普先生進行了精彩的對話,探討了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啟示。
  • 《再塑生命的人》的教育啟示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選入了海倫·凱勒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這篇文章選自於《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文章記述了安妮·莎莉文老師與之接觸的三件事。   這三件事情,給予海倫·凱勒以深刻啟示,讓他對生命有了新的認知和渴望,感覺自己再塑生命,「開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樣東西」「碰到的東西似乎都有了生命」,讓我感知到「此前此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其實,從莎莉文老師的言行中可以體會到教育智慧。   有愛,才有教育。這句話,聽起來很老套,但卻是教育的常識。
  • 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模式及啟示
    ,總結了TAF職業教育的特色,分析了中澳兩國職業教育存在的差異,從而得出了一些對我國職業教育有益的啟示,以期對我國的職業教育起到借鑑作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育模式 對比 啟示 澳大利亞是個注重教育的國家,教育質量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其教育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初級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分為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高中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與初級的技術和繼續教育(TAFE的初級階段);高等教育有普通大學教育與高級技術和繼續教育(TAFE的高級階段)。
  • 臺灣地區教育管理相關專業的學士層次教育:現狀、特點及啟示
    啟示大陸地區在教育管理相關專業建設上要進一步強化專業定位,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為學生提供給更多的實踐機會。隨著教育與管理相關領域的不斷交叉融合,教育管理愈發受到重視。作為培養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機構,許多高校開設了以培養教育行政與管理專業人才為目標的教育管理相關專業(以下簡稱教管相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