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10畝田,如何打造一家小規模贏利的家庭農場?本文為您打開財富...

2020-12-22 騰訊網

筆人一直認為搞農業貪多貪大嚼不爛,很多的大規模農場都是在賠錢經營,這樣是不能持續長久發展的。在這樣一個競爭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很多的大農場虧本關張比比皆是。

每每和一些想投身農業的朋友們聊起開辦農場之事,我總是建議他們要先小面積發展,不要貪多求大,一旦失敗損失慘重。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給你一個10畝的地塊,如何來規劃一個可以贏利的小型農場。

一、先定位後規劃

很多想開農場的朋友打電話說看中了一個地塊想搞一個農場,看看如何給規劃一下,但是具體想種什麼,養什麼一問三不知。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奉勸先去做市場調查,做好自己經營的定位,然後根據運營的需求在做相應的規劃,農場建成什麼樣?如何來規劃設計。

我們具體要做成什麼樣的農場,要根據我們的地理位置、周邊條件、個人具體情況多方面考慮。比如:距離城區近可以考慮引入餐飲;距離城區較遠可以考慮餐飲加住宿;另外還要考慮自己打算投入多少,期望收入多少,我們自身的優勢在哪?劣勢在哪等等都要考慮在內。

首先,小型農家樂不建議做,因為目前全國做農家樂的已經很普遍,整體比較低端,一般提供餐飲、棋牌、垂釣等,設施簡單,衛生條件差。

第二,建議不要做景觀型農場,因為景觀型農場需要打造各種景觀,基礎設施、硬體設施投入太大,資金閒置浪費大,收入單一,投資大回報慢。

第三,不要做生產型農場,因為只有10畝土地,場地有限,只做生產的話產出有限,沒有更大贏利空間。所以一定要以特色產品生產經營為基礎,發展休閒、娛樂、餐飲、度假等項目,把生產、消費、休閒融為一體。使得農場即使生產場所又是消費、休閒場所。這樣既滿足了產品的消費升級又使得前來遊客充滿了對鄉間田園風光的眷戀。

二、拼不過資源拼創意

同大農場相比,小農場資源相對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經營就成了小農場主比較頭疼的事情。

但是,通過對多個小農場經營成功的案例進行分析,我發現小農場靠創意進行發展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如水果採摘,例如草莓、葡萄、西瓜、甜瓜等等採摘在國內都非常普遍,成為很多都市人節假日到鄉村旅遊觀光的首選,但是整體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雷同情況比較嚴重,品種比較單一、品質參差不齊、組織比較簡單。

2.基礎設施配套差,比如缺少休息座椅、洗手盆、採摘籃等。

3.服務級別低,缺乏精美包裝等。

其實,農場中除了賞花、觀果加採摘外還可以加入許多文化元素在裡面。

比如,打造果樹認養,能夠見證孩子、家庭或企業的發展成長曆程;對於中高端的市場,可以在水果上印字,做成專屬的水果;將與水果有關的一部專著、一個典故、一條成語……作為文化內容,打造講故事的主題果園。

再比如果蔬大棚,這幾乎在每一個農場都可以看到,大棚內主要是種植一些反季節果蔬植物搞採摘項目,你比如葡萄採摘、草莓採摘等等。企業可以通過認養定期組織員工到大棚內進行活動。但是無論哪種形式都存在同質化、產品單一的問題,很難使遊客或公司員工長時間逗留,增加消費。

我們可以另闢新境在大棚外形及環境上找思路,在保證大棚功能不變的基礎上,可以將大棚賦予藝術氣息,如城堡大棚、彩塑大棚等等,增加大棚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給小農場規劃提供幾個思路可以參考一下:

首先我們應該選擇分期建設,輕資產滾動式發展是比較安全和靠譜的。

一期要想方設法如何來快速引爆,可以加上一些如兒童遊樂、戶外運動、自然教育、萌寵樂園等項目。

二期要進行精耕細作,可以陸續開展農耕歷史博物館等項目。

三期要在前兩期的上面做到錦上添花,比如可增建一些民宿、冬夏令營宿舍等項目。

在消費的設計上,可分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基礎消費方面——餐飲、住宿、採摘;

第二,品質消費方面——鮮榨果汁、有機農產品、特色農家菜、原產地特產等;

第三,體驗消費方面——自製果汁、果酒、撿雞蛋、拔花生、挖紅薯等等。

此外,要學會做場外的生意

農場因為規模小,所以,將農場定義為特色農產品的展示場所和體驗場所,農場只是一個流量的入口,靠經營特色農產品,將生意做在農場外,從而獲取豐厚的利潤。

簡單來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在號稱「中國硒都」的湖北恩施,他有一個小農場,在對面老百姓散養的雞鴨,喝著富硒的山泉,吃著富硒草芽,所產的雞蛋硒含量遠超其他地區。

他的小農場,周圍全是果園,果園下就散養著母雞。農場內很多牆面上都掛滿了對健康有益處的富硒產品的宣傳。

凡是留在農場吃飯的客人,都能夠免費品嘗到一盤炒富硒雞蛋。即便不留在農場吃飯,喝茶的時候,也會品嘗到主人免費提供的富硒茶葉蛋當做茶點。

有帶小孩的客人,主人會分個小籃子給小朋友,讓他們到果園裡自己去撿雞蛋。這樣每個客人走的時候都或多或少會帶一些富硒雞蛋回家。

還有一些客人雖然沒時間再來這個農場,但卻成為這個農場的忠實會員,以快遞的方式消費富硒雞蛋。

這樣經營了兩三年,整個村的雞蛋,幾乎都被他銷了。順便說一下,每個雞蛋賣3元。

象這樣的小農場,大家是不是比較羨慕呢?

好了,如果您也想開啟自己的農場主之旅,可以參考借鑑以上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帶來一些啟發。

相關焦點

  • 江西打造首個萬畝智慧農場
    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發布活動11月14日在南昌縣蔣巷鎮舉行,通過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民更「慧」種地。
  • 家庭農場如何定位?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經營?
    家庭農場近年來備受青睞,但家庭農場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仍面臨許多新挑戰、新困境。那麼,家庭農場該如何定位?又有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朋友經營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今天就和您聊聊這個話題。徐春暉:「家庭農場」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還是在2013年,隨後家庭農場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 我家的農產有看頭 小小「家庭農場」 肩負多重探索
    目前,慈谿已有各類家庭農場(包括林業和漁業)500多家,經過近10年發展,綠葉農場也走向成熟。比如,農場管理層都是葉善根的家人,各自分工明確;僱傭的都是夫妻,固定人數已有36人;農場有專門的農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包括蔬菜基地田間管理制度、栽培管理制度、農藥肥料購買制度等,力求標準化。
  • 人民日報點讚海南南田農場:不忘初心的南田樣本
    編者按:8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發《南田農場25年的故事連起來,就是一幅黨員幹部和職工群眾同心協力精準脫貧、共建小康的動人畫卷不忘初心的南田樣本(深度關注)》一文,點讚海南農墾南田農場25年打造南田樣本。
  • 訪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如何運用B2B模式解決買賣痛點?
    今天,我們為您帶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與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的獨家對話。  高管簡介:  鄧錦宏,一畝田創始人。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系畢業,有7年參與和從事農業信息化和農業電商的工作經歷。最早任百度產品經理,負責百度貼吧、百度空間等。 曾任百度市場部戰略合作負責人,負責用戶產品市場部商務運營。
  • 倆人加 50畝地,就能申請家庭農場
    調查顯示,我省農場主中,像他這樣文化程度不高的最多,以高中或中專學歷為主,比重達52%;大專及以上的比重最小,僅10%。從業經歷中,一直從事農業生產的比重較大,佔30%;其次為經商返鄉,佔20%。    「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看,農場主需要具有懂農技、善經營、會管理等綜合技能。
  • 租地1800畝,淨賺80萬,這個家庭農場如何做到(案例拆解)
    當年,他在上海崇明島租地種糧,由於當地搞開發,合同籤10年他種了6年就提前終止了。2010年,回到家鄉繼續包田種水稻和小麥,並逐步走上正軌。案例簡析其實,從其種植的產品來看,胡成海的家庭農場沒有太多的差異化或者壁壘。但胡成海憑藉得是機械化、規模化,從而降低成本、提高了產量,擴大了收益邊效,才現實了1800畝土地盈利80多萬的傲嬌成績。
  • 南京家庭農場發展新模式:"融合"農業休閒旅遊
    浦口區黃莊家庭農場承包了1800畝耕地,專門種植水稻和小麥,放在全市範圍內,家庭農場主馬濤都是不折不扣的種植大戶。「這1800畝地一年能帶來60多萬元的毛利。」馬濤向記者透露。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馬濤不怕吃苦,但是他也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掙得更多一些。他說:「以前我們種植200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8—10萬元,如今規模擴大了,才有了現在的收益。
  • 南田農場場長彭隆榮帶領職工萬人大會戰
    南田農場始建於1952年,總面積20萬畝、人口接近3萬。南田歷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1978年,由於連續7年向國家上繳利稅超過1000萬元,農場榮獲了國務院的嘉獎令。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開放的步伐把人民帶上興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時,南田農場卻淪為全國農墾十大虧損企業之一,成為海南農墾特困農場之首。
  • 百萬兒童百億市場,家庭農場親子項目大有可為!
    伴隨著我國二臺政策的逐步放開,一個家庭的成員構成逐漸向「4-2-2」形式轉變,什麼概念呢?就是一個家庭基本上是四個老人,夫妻兩個,孩子兩個。據統計全國2~7歲城市兒童人數大概在900萬左右,可以自駕出遊的家庭平均每年出遊的頻率基本在10次左右,單次消費成本平均基本在500元以上,一線城市孩子的直接消費基本能佔到整個家庭消費的30%,間接的能佔到60%。
  • 一個APP種50畝地這個家庭農場很智能
    本報記者譚彬站在田坎邊,王成僅僅是盯著手機屏幕,田壟上的塑膠水管就突然鼓了起來,遠近與水管相連接的霧化噴水器,隨即噴濺出水霧。「這就是自動澆水,想給哪塊地澆水,就對應點不同的地塊,根本不需要人力到處跑。」演示完後,王成很是滿意,不停地向記者介紹道。
  • 180畝的農場,年營收6000萬,以花海為主題的休閒農場
    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農未來,發現農旅新未來(休閒農業/家庭農場/生鮮渠道)。快節奏的生活容易讓人們心態浮躁,急功近利,很多莊主們看著不溫不火的農莊,希望能打造一個農莊引爆點,讓農莊一夜成名人氣大增,於是,成本較低的花海項目幾乎成了首選,鋪天蓋地蔓延開來;更有甚者,直接將花海當成全部產業,幾十畝花田,一季門票,如此簡單經營。然而,為了造景觀而造花海,其收效往往也是一時的,並不利於農莊的長遠經營。
  • 「融合」農業休閒旅遊 南京家庭農場探索發展新模式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馬濤不怕吃苦,但是他也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掙得更多一些。他說:「以前我們種植200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就8—10萬元,如今規模擴大了,才有了現在的收益。但實際上,扣除購置新機械的費用和人力成本,我們一年的淨利潤並不高,而且掙的都是辛苦錢。今年,我們自家建了糧食加工廠,準備推出自己的產品品牌來銷售。」
  • 給你10畝地,怎麼建一個盈利的農場?
    每每和身邊想要投身做農業的朋友談起,我總是勸他們要試水農業,切忌規模過大,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做一個迷你的小農場,譬如,就10畝地,該怎麼規劃?   倒推法:從運營推導規劃   很多想開農場的人打電話說要做規劃,細問一下,只是看中一塊地,想種點東西,養點東西,建點東西,模模糊糊地覺得,應該還能賺點錢。
  • 豐樂農莊:「一家一戶一分地」式的家庭農場(圖)
    據了解,這500畝地按一分地大小為單位分成一塊塊的井字田,每一塊地約66平方米,正以出租的形式在招租。誰租了一塊地,就會在這塊地旁豎一個牌子,標明租賃者的名字和租賃日期,而且每塊地都有自己的水源和電源......
  • ———海南農墾南田農場企業文化建設紀實
    近年來,海南農墾南田農場堅持依靠職工辦企業,以「讓職工當家作主」為核心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打造發展「軟實力」,實現企業發展與職工利益雙贏,促進企業和職工共同發展、共享成果、共促和諧,生動詮釋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和時代要求。
  • 南田農場:全國十大虧損農場如何成海南第一?
    8月18日下午,中宣部專門組織《人民日報》等20餘家中央省市級媒體走進了海南農墾南田農場,準備對南田企業文化建設進行專題採訪,並將南田企業文化建設的做法、經驗及成就推向全國。  據介紹,創建於1952年的南田農場,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已淪為全國農墾十大虧損農場之一、海南農墾5大貧困農場之首,1萬多名職工貧困者超過90%,2000多人為謀生而舉家外遷。
  • 開一個家庭農場,該如何融資找錢?
    實際上,這是一個位於南京市高淳區固城鎮的家庭農場。 這個家庭農場既種水稻,又養鴨子。這裡生產的有機稻鴨米,賣到10元一斤,而一般的香米僅能賣到2.9元一斤。這裡的鴨子叫稻田鴨,2-3斤能賣到268元一隻,而市場上一隻普通2-3斤的肉鴨僅能賣到30元左右。 這是中國60萬家庭農場的一個縮影。
  • 發展家庭農場,打造農業致富「新引擎」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在我市,一個個「小而精」、「小而新」的家庭農場星羅棋布,在發展新型農業助農增收的同時,也為周邊市民帶來不同體驗。
  • 從如何看待一畝田的價值?(上)
    而一畝田最大的價值在於找到農產品上行價值鏈條中的關鍵節點,精簡流通環節,實現降本增效。而在這些節點中,最關鍵的是代辦。而代辦的痛點,不是改變,而是滿足。從農產品採購加價示意圖來看,代辦在這其中加價是最少的,但是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由於信息孤島的存在,如何將墊資收購的農產品以最快的速度脫手便是代辦需要面臨的首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