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勝利,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學校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國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愛為綱」的公民道德;提倡男女平等、婦女擺脫封建枷鎖,禁止蓄辮、纏足;興辦女子學堂,求得男女知識平等。
這些法令和措施,對潞城發展文化教育及匡正社會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13年(民國二年),長治潞城知事屠忠輔創建女子初級小學校,校長為西街馬既同(縣議會議長)。校址在學署西院。之後,遷至西街舊義倉院(現存後西街路東、府西路西)。1922年(民國十一年),改為女子高級小學校,附設初級班。校長為西街馬金鴻(山西工業專門學校畢業)。1929年(民國十八年),改為兩級小學校,校長為橋堡王志強(長治省立第四師範畢業)。當時,求學的女子逐漸增多,於是擴充教室、齋房,修建操場,建築拱形西式大門,使校貌典雅壯觀。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1938年,潞城失陷,女子兩級小學校停辦。
女高的課程設置有《必須雜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國語》、《修身》、《算術》、《常識》,還兼學寫毛筆字。教學方法主要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念和背為主。經費的來源由縣裡劃撥和學生自負。
女高的學生成立有學生會,每半個月活動一次。在活動的會議上,學生們暢所欲言,談論國家大事,抨擊時弊,反對軍閥混戰。鼓吹女子解放,應當首先讓女子受教育。「女子不出閨」這句話,數千年來一直習慣地束縛著婦女,是改良的時候啦。要打破「男人走在縣,女子走在院」的陳規陋習。女子之聰明才力,不亞於男子,甚至有過於男子,男女平等之說,乃天經地義,無可否認。
欲求地位平等,必先求知識平等;欲求知識平等,女子必須有讀書的機會。同時,在學生會上,學生紛紛講訴,我們女高讀書的學生,首先要解放思想,革故鼎新,廢除女子纏足的舊習,纏足是對女子的迫害和侮辱,禁錮女子什麼都不能幹,走起路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只能在家裡伺候人、當奴才。放足首先從我們開始,為廣大婦女做出榜樣……
每次學生會,學生們爭先恐後的發言,表達了追求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男女平等、廢除舊習、渴求知識的思想。
《西村志》記載了李天光(西村人,在包頭工作,李翰章的孫子。民國初年,李翰章在日本留學,歸國後,任山西省大學教授、省政府秘書)回憶他母親的文章,他的母親叫田保蘭(西南山田富和之女,田富和在民國時期是潞城縣有名的大財主,綽號「田八萬」,全部家產值八萬塊銀元。佔有土地三百餘畝,在縣城開設「和興魁」京貨鋪和兩座當鋪),潞城女子高小畢業,記憶力很好,常常講她在女子高小的學習情況,尤其談到當時提倡女子興學、放足、剪辮,學生會活動的熱烈場面時,她興奮不已。
解放後,天光上小學時,母親經常輔導他的學業。同時,該母還寫一手好毛筆字,指導他練字寫倣,還給他列印格子,讓他印寫或臨寫。這說明他母親在女高所學知識是全面紮實的,當時學校的教學質量是很高的。
本文資料來源於民國版《潞城縣誌》,筆者在民間挖掘、拜訪老人。因時間久遠,難免有些紕漏,敬請知情者給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