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教育現狀

2020-12-12 狂人歷史

1941年,四川成都,龍泉驛小學的國文課堂。當堂課的主題是愛國主義教育

1918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學生在做化學實驗

1920年,北京匯文學校大學預科部的數學課堂

1937年,上海,某小學學生在做廣播體操

1932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學生在圖書館內自習

1943年,新疆某小學課堂上

1946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圖書館舉行結業典禮。主席臺站立者為校長梅貽琦

民國時期,上海美專的人體寫生課

1941年,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學生正在進行考試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鋼筆、鉛筆成了學校實用的書寫工具,毛筆因此成現代教育的一種犧牲品,依附於毛筆的書法教育自然衰落。談月色在《近三百年書法變遷談》就鋼筆、鉛筆對書法的衝擊作了批評。再一個問題是中小學書法教育和社會書寫實用的脫節。鋼筆、鉛筆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學校,社會生活的書寫還是毛筆的天下,民國時期的公文、書信等完全可以證明這種現象。因此,人們在感嘆書法衰落的同時,對學校書法教育的批評日漸增多。
  • 民國時期教育大師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蔡元培博採眾議,厲行革新,將具有濃厚官僚氣息的舊北京大學改造為一所充滿生機的中國最高學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大學教育理論。蔡元培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在上任之前就充分了解北京大學的現狀不無關係。辦學願景的確立,需要在充分了解學校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綜合考慮影響大學發展的各種因素,進而指明大學的發展方向。
  • 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評議
    儘管「教育獨立」主張立意頗高,但在現實層面充其量體現為企望「教育經費獨立」這一基本訴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後一度試行的大學院及大學區制,那是一種力求在「法理上」為教育獨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卻以失敗告終。「教育獨立」理念在知識界引起一定共嗚,直至抗戰時期教育獨立主張仍時有出現,該主張幾乎成為民國時期自由知識分子的一個玫瑰色的夢。
  • 武功縣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小學教育
    武功縣清末及民國時期的小學教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綠野書院改建為縣立高等小學堂,有學生60名。改城內有邰義學為初等學堂,有學生30名。先後在長寧鎮、普集鎮、魏公鎮等處設立初等小學堂各一處,每處學生20~30名。改制以後的學堂一般開設修身、講經、國文、歷史、地理、算術、格致、圖畫和普通兵式體操等課程,季終實行考試。
  • 民國時期慈善教育的個案研究:以西安市孤兒教養院為例
    民國時期慈善教育的個案研究:以西安市孤兒教養院為例[J]. 社會政策研究, 2018, (1):139-154.I MLA文姚麗. "民國時期慈善教育的個案研究:以西安市孤兒教養院為例." 社會政策研究 1(2018):139-154.
  • 千年一回的百家爭鳴發生在民國時期,為何中國教育能排世界前列?
    民國時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時期,袁世凱想在這裡恢復封建統治稱帝,溥儀也欲復闢清朝以及各地軍閥的爭權奪勢,導致當時的民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與之矛盾的是,同一時期的中國 教育卻排在了世界前列,學者們、文人墨客以及學子們的思想在這裡有著極大的放飛空間,形成了一種權勢與學術的詭異融合。
  • 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教育述論
    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教育述論劉樹芳(貴州師範學院 貴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18)摘 要:自晚清起步的新疆民族教育,到民國時期得以曲折發展。關鍵詞:民國時期;新疆;民族教育教育是區域社會發展的基礎,並受地域政治性、民族性與地方性影響。
  • 民國時期是怎樣高考的?在民國上大學是怎樣的感受?
    說起民國時期的文人騷客,可以說是非常的多,民國時期雖然是亂世,但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魯迅、胡適、老舍、冰心、林徽因都活躍在那個時代,既然出了這麼多的人才,那麼民國時期的教育想必也是非常的強大的,那麼民國時期也像我們現在一樣,需要高考才能上大學嗎?
  • 盤點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然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其中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出發點很高,一入手下手就以世界現代教育為標準,培育種植提拔了無數的中流砥柱之才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在世界教育歷史上都是奇蹟。下面簡單的考證了一下民國時期的十所著名大學。
  • 新式教育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 的發展
    清朝末年的戊戍維新變法,對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廢科舉、興學堂中,延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終於壽終正寢,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產生了。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比上一年公布的《欽定學堂章程》更完備),推行新的學校教育制度。新學制分三段七級,規定兒童七歲始可人學,這是屬於初等教育,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
  • 民國時期怎樣考大學
    但在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洋貨入侵農村崩潰、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致使百姓大面積死亡的年代,學界與教育界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單就民國大學教育而言,就有著很多瑕疵。     民國也有「統考」  我讀過一篇文章,說民國中學生考大學不存在統一考試,出什麼試題都由高校自己來定,靈活多變,更能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是素質教育的先驅云云。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民國大學生少年強則國強,正因為此,國家也大膽改革舊制,大辦教育。
  • 民國時期的「太太」,有幾個意思?
    民國時期,「太太」不僅僅是一種稱謂,還是一個社會當中的特殊階層,還具有文化內涵。太太是上流社會當中對妻子的專用稱謂,她們時常是達官貴人,或者新興的資產階級。儘管她們受過教育,具有一定的現代性,但是相對來說還是缺乏獨立的人格,並受到當時知識分子的批判,並且她們依然處在傳統社會當中,處在傳統性別權力秩序之下。
  • 教育碩士考研知識點——民國時期,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現在有很多網友覺得在民國時期出了很多大師級人物,那麼今天小編分享一下,在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對學校教育的管理措施有哪些?第一,國民黨為了管理學校,建立一個訓育制度來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嚴格的管理。國民政府在小學和初中都開始實行了童子軍的教育訓練方式。而在高中及以上的學校就實行了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開始對學生進行軍事化管理。第三,在高中以上進行軍事科目的學習。尤其在1933年之後,對高中以上的學校的軍訓進行了嚴格的把控,把軍訓作為完成學業和升學的必要條件。在當時國難當頭之際,出於抗戰的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一定的軍事訓練,能夠增加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責任心。
  • 民國時期的廣告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摘 要:民國時期對於我國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發展出很多新的事物。其中廣告的變革與發展就是在民國時期實現的。在民國時期西方的一些廣告思想開始大量的被引到國內。中國開始真正的重視廣告的作用,也開始系統性的探索廣告學的框架。這對於廣告在中國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民國時期,這個省教育全國第一,如今倒數
    「不能不佩服山西對於義務教育之忠實努力,自從民國七年開始試辦,到了現山西省100學齡兒童中已有70多人在國民小學裡做學生了。山西之下的第二個省(指江蘇)只有20%多。可見,真正實行義務教育的,算來只有山西一省。」
  • 民國時期山東學校的畢業證及徽章
    文/姜國利民國時期畢業證上,除了學校的印章外,有的還加蓋了當地政府或者教育部門的印章。那時的畢業證,以藍色調為主,用孫中山頭像和青天白日旗做裝飾。畢業證上的字體全都是豎排,紋飾簡單拙樸,蓋的印章基本都是篆書,充滿那個年代文化氣息。清末、民初新式學堂開始,文憑應運而生,並成為重要的身份憑證和讀書人謀職、升遷的「敲門磚」。一.
  • 【往事】民國時期的清麗校服
    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見中國校服不是沒有過好時光,只是時代轉變讓有些美一度銷聲匿跡。而在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香港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再往遠點回顧,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作出規定。按照規定,女性校服分為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前一種多見於老照片中,而後一種則是時下以民國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中最為多見。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民國時期——保定的老字號
    以下展示的民國時期西大街部分行業和部分字號,均選自《保定商會檔案》;顯示的民國年代是「同業公會會員名冊」登記的年代,該字號成立或設立的年代應等於或早於該年代。民國三十五年,食油業一家,永興號;民國二十九年,油漆顏料業三家,復興公、增盛昌、元隆永;    民國三十三年,土膏業三家,厚記號、華豐號、聚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