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古到今,少年天才向來為世人稱道敬慕。《戰國策·秦策五》中曾記載了一個少年天才甘羅:「甘羅曰:『夫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從甘羅的口中又說出了另外一位少年天才項槖。而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也曾選拔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天才少年,在中科大組建了少年班進行培養。
1978年3月9日,中科大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這第一批就讀於少年班的少年天才一共有21位,這21個孩子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這些孩子有的記憶力超群,有的棋藝出色。自他們開始一直到現在,中科大的少年班已經創辦了42年,在這42年的時間中,有大約4000人就讀於少年班。這些被稱之為「天才」或者「神童」的孩子們發展如何呢?
▲中科大少年班
01
根據這些學生的現狀來看,部分畢業於少年班的學生,發展都非常不錯。有90%以上的本科生都考取了研究生,在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有的走上了教育這條路,成為著名教授或者教研機構的負責人,有的專攻學術成為了科學家。
莊小威是中科大87級少年班的學生,她34歲的時被哈佛大學聘為教授,後來還成為了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莊小威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過自己在少年班的學習,她認為當時的學習效果對她而言非常顯著,對於她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極有幫助。
▲莊小威照片
02
就在今年5月,24歲的曹原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一次性連發表兩篇論文,這件事讓他備受關注,然而其實在兩年前,曹原就曾經在《自然》(Nature)上發過兩篇關於石墨烯的學術文章。和曹原一樣就讀於中科大少年班的季珠潤也毫不遜色。
季珠潤在13歲時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她的父母都是科研工作者,但是季珠潤選擇了與父母的科研方向都不同的應用物理。2015年,季珠潤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今年5月,季珠潤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Science有關光角動量的文章。對於現在22歲的季珠潤來說,她的科研道路才剛剛開始。
▲季珠潤照片
中科大少年班對這些孩子的培養採取了優化教育的方式,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和需求定製專業課程。大部分進入少年班學習的學生,在前兩年將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後兩年則根據之前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專業學習。也有極少部分對於專業意願和特長十分明顯的學生,從一入學開始便直接進入主修專業進行學習。
03
不過,專家表示,當時少年班中的學生並非都是神童,都能取得非常輝煌耀眼的成就,也有不少人掛科。曾經有「中國第一天才少年」之稱的寧鉑,就曾在1998年央視一檔欄目中對神童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而在2003年寧鉑出家為僧。寧鉑在學業上的追求和他實際學習的專業發生了衝突,這也許是寧鉑未能在學術上更進一步的原因。
▲寧鉑舊照
除了寧鉑以外,還有一些學生也由於各種原因沒能繼續在少年班學習。王思涵在14歲時進入少年班,但由於多門學科不及格而退學。曾經與寧波一樣被稱為天才神童的謝彥波和幹政,也沒有能在學業上更進一步,一個與導師關係極為惡劣,一個由於壓力過大,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
雖然的確有少數學生,像王安石的《傷仲永》中所言:「泯然眾人矣。」但大部分就讀於少年班的學生,在畢業後都有很好的發展,生活幸福指數都比較高。毫不客氣的說,即使是少年班中的大部分「普通人」,無論是職業還是收入,都高於一般的「普通人」。
▲中科大少年班學生舊照
結語
中科院對於少年班的教育和招生措施也在不斷改進,這種教育方式的出現是希望能夠給予一些天賦出眾又有學習意願的孩子一個學習平臺。現在的學習渠道和學習方式也越來越多,對於一些學有餘力的孩子,確實應該有更好的資源。不過,反過來看,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也確實不可取。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過於壓榨孩子的學習興趣,可能會適得其反。
參考資料:
《戰國策·秦策五》
《傷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