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裡的那些神童現況如何?專家:並非都是神童,也有人掛科

2020-12-16 騰訊網

引言

從古到今,少年天才向來為世人稱道敬慕。《戰國策·秦策五》中曾記載了一個少年天才甘羅:「甘羅曰:『夫項槖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從甘羅的口中又說出了另外一位少年天才項槖。而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也曾選拔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天才少年,在中科大組建了少年班進行培養。

1978年3月9日,中科大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這第一批就讀於少年班的少年天才一共有21位,這21個孩子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這些孩子有的記憶力超群,有的棋藝出色。自他們開始一直到現在,中科大的少年班已經創辦了42年,在這42年的時間中,有大約4000人就讀於少年班。這些被稱之為「天才」或者「神童」的孩子們發展如何呢?

▲中科大少年班

01

根據這些學生的現狀來看,部分畢業於少年班的學生,發展都非常不錯。有90%以上的本科生都考取了研究生,在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有的走上了教育這條路,成為著名教授或者教研機構的負責人,有的專攻學術成為了科學家。

莊小威是中科大87級少年班的學生,她34歲的時被哈佛大學聘為教授,後來還成為了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莊小威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談到過自己在少年班的學習,她認為當時的學習效果對她而言非常顯著,對於她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極有幫助。

▲莊小威照片

02

就在今年5月,24歲的曹原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一次性連發表兩篇論文,這件事讓他備受關注,然而其實在兩年前,曹原就曾經在《自然》(Nature)上發過兩篇關於石墨烯的學術文章。和曹原一樣就讀於中科大少年班的季珠潤也毫不遜色。

季珠潤在13歲時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她的父母都是科研工作者,但是季珠潤選擇了與父母的科研方向都不同的應用物理。2015年,季珠潤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今年5月,季珠潤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Science有關光角動量的文章。對於現在22歲的季珠潤來說,她的科研道路才剛剛開始。

▲季珠潤照片

中科大少年班對這些孩子的培養採取了優化教育的方式,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和需求定製專業課程。大部分進入少年班學習的學生,在前兩年將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後兩年則根據之前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專業學習。也有極少部分對於專業意願和特長十分明顯的學生,從一入學開始便直接進入主修專業進行學習。

03

不過,專家表示,當時少年班中的學生並非都是神童,都能取得非常輝煌耀眼的成就,也有不少人掛科。曾經有「中國第一天才少年」之稱的寧鉑,就曾在1998年央視一檔欄目中對神童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而在2003年寧鉑出家為僧。寧鉑在學業上的追求和他實際學習的專業發生了衝突,這也許是寧鉑未能在學術上更進一步的原因。

▲寧鉑舊照

除了寧鉑以外,還有一些學生也由於各種原因沒能繼續在少年班學習。王思涵在14歲時進入少年班,但由於多門學科不及格而退學。曾經與寧波一樣被稱為天才神童的謝彥波和幹政,也沒有能在學業上更進一步,一個與導師關係極為惡劣,一個由於壓力過大,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

雖然的確有少數學生,像王安石的《傷仲永》中所言:「泯然眾人矣。」但大部分就讀於少年班的學生,在畢業後都有很好的發展,生活幸福指數都比較高。毫不客氣的說,即使是少年班中的大部分「普通人」,無論是職業還是收入,都高於一般的「普通人」。

▲中科大少年班學生舊照

結語

中科院對於少年班的教育和招生措施也在不斷改進,這種教育方式的出現是希望能夠給予一些天賦出眾又有學習意願的孩子一個學習平臺。現在的學習渠道和學習方式也越來越多,對於一些學有餘力的孩子,確實應該有更好的資源。不過,反過來看,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也確實不可取。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過於壓榨孩子的學習興趣,可能會適得其反。

參考資料:

《戰國策·秦策五》

《傷仲永》

相關焦點

  •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根據不完全調查結果顯示,少年班的學生有約20%終身投入科研事業,93人擁有國內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國外終身教職,成為著名科學家的也不在少數;其他的那些人當中有70%活躍在海內外各熱門領域,世界500強任職的有35%左右。 這些數據一擺,已經足夠說明一個道理:"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天才們的道路就是會比普通人走得更好更平坦。"可除開這些"光榮"數據之外的人呢?
  • 【3.9】那些「少年班」的神童們
    中國的教育經過十年動亂已經滿目瘡痍,如何能在儘快的時間內恢復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李政道當年的那個提議,又擺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案頭。恰在此時,方毅副總理收到了倪霖的那封來信。當初的設想,終於開始轉換為行動。很快,兩位中科大的老師就來到了寧鉑就讀的贛州八中,找到了當時已經跳級讀到高二的寧鉑,當場進行數學考試。一起考試的還有另外三名「神童」。
  • 京城超常班裡的神童都去哪了?
    BTV北京時間為大家帶來《細數京城升學那些事系列講座》。為北京家長答疑解惑,掃清升學路上的「障礙」! 第四場講座將於2021年1月15日18:00正式開講!由高思教育首席教育專家阿蓮老師為您帶來《揭秘京城超常班,神童都去哪了?》
  • 少年班神童今何在?
    之前媒體關於少年班的最後一次大討論,是在2008年。當時,南方周末刊文《寧鉑,遠去的少年天才》,講述昔日「第一神童」進入少年班後,「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裝成一個天才的樣子」,最終遁入空門。一時,少年班「拔苗助長」的聲音一時鋪天蓋地,不少觀點認為,少年班已成「黑洞」,令部分「神童」泯然眾生。真實的少年班,是否是急功近利的試驗場?
  • 首屆少年班中的三大「神童」:從輝煌到落幕,「神童教育」錯了嗎
    文|立言教語天才、神童、天賦異稟,這些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格外引人注目。相比較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天才少年、神童往往代表的是超脫平凡人的智慧,比普通人更高的智商,也就意味著要受到更高的期望。在著名的漫威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話,讓無數人都印象深刻。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 14歲上大學「神童」王思涵:多門掛科被退學
    他從9歲開始跳級,小學只念了3年,中學只念了4年,14歲就上了大學,被譽為神童。但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進入大學之後,因為比班上的同學小四五歲,讓他跟班上同學的交往都成了問題。大四那年,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他被學校責令退學。在媒體的追蹤下,相關部門又「網開一面」,讓他重新回到大學校園。他就是當年備受關注的神童王思涵。
  • 中科大少年班同學寧鉑:曾經的第一神童 後竟遁入空門
    中科大由此成立了「科大少年班」並開始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針對超常兒童的教育嘗試。 25年後,寧鉑卻遁入空門。 今年是中科大40周歲。 40年前是1978年,那時整個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談論一個叫寧鉑的神童,「那是一個寧鉑的時代」。
  • 13歲考入985的神童:茅臺承諾包四年學費,一年後卻停了
    、神童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廖葳之名不僅在他的小山村火了,甚至在貴州、全國都火了,一位13歲的少年,第一次參加高考,就考出了令無數大哥哥、大姐姐汗顏的分數。尤其是他出身「寒門」,更是讓他身上充滿了傳奇色彩,這位山村的「神童」也引起了一家大型公司的關注。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曾銷聲匿跡,如今現狀如何
    中國歷代都出現過不少天才,有的天才一生榮耀結局美滿,有的天才出過名後,則慢慢退出民眾的視線,落得個悲催收場。據說,中國早在42年前就出過三個天才神童,他們的天賦令人稱讚不已,人們都以為他們今生絕對不平凡,可惜造物弄人,3位天才神童往後的路卻很不如意,並且逐漸被人所淡忘了,如今他們人在哪裡,在做著什麼呢?
  • 古代如何選拔「神童」並加以重用?童子舉——中科大的少年班
    不過現代的高考制度也有特殊形式那就是少年班的自主招生,雖然現在高校少年班不多了,但是作為選拔頂級人才從小培養的重要形式,其地位還是很高的。招收神童從小培養可不是現代人才有的人才選拔和培養的手段,早在古代就有了「童子舉」,就是小孩子才可以參加的特殊科舉,為的就是選拔一些「神童」,將那些很小就很有才華的小朋友聚集到一起加以培養。不過居然是童子舉那肯定和科舉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代的童子舉是怎麼樣的情況吧。
  • 他是中國年齡最小高考神童,11歲考進中國人民大學,現狀如何?
    今天編者要說的是一名00後,這名出生在2000年的少年,創造了中國高考歷史上年齡最輕的記錄,在年紀僅為10歲的時候,就參加高考,並且還被錄取了,不過沒有去就讀,在第二年參加高考的時候,通過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自主招生錄取,成為了中國年齡最小的高考神童,這名小天才的名字就是許恆瑞。
  • 我不是神童:為什麼「神童」會窮困潦倒?
    你再看那個一天寫2000首詩的女孩,你稍微算一下,一天24小時,不吃不喝,平均1小時要寫84首,如果是真的,七步成詩的曹植都要自愧不如啦。假神童的背後,是大人們的野心和精心合謀,至於這個神童光環會對孩子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有誰會去關心?有人可能會說,假神童,將來肯定還是一個普通人嘛。那如果是真神童呢?他將來一定會更好嗎?還真不一定,也許過得還不如普通小孩呢。這又是為什麼呢?
  • 揭秘中科大少年班:並非是「天才集中營」 神童月考也「掛科」
    高強度 並非是「天才集中營」,高智商少年也「掛科」的確,少年班學生有的3歲就上小學,14歲考入少年班;有人申請出國留學,一口氣拿到美國前十所名校中的9個錄取通知書……但在少年班,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你就能一直「牛」到底,這裡更看重的是勤奮和努力。
  • 孔教神童
    小時看過一部連環畫,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英雄、天才神童,固是為人嚮往的。
  • 昔日神童的宿命:贏在起跑線,輸了後半生...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在這股時代的強音下,由中國科技大學組建的神童薈萃的「少年班」應運而生。在這個天才神童班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11歲,當時的主流媒體給他們貼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之類的標籤。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何當年稱得上理想歲月一根標杆神童,反而痛斥「神童教育」?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唐朝對神童教育是如何接管的?童子科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神童大概算是我等平常人可望不可及的一種人物吧!因為他們有一顆聰明的腦袋瓜,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吸收的會非常快速,往往普通人還處於雲裡霧裡的時候,他們已經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準備進行下一步了。所以當這些神童已經小小年紀進入大學的少年班時,普通人還在初高中與數理化做垂死掙扎呢!
  •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培養近4000神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了?
    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被稱為「神童」。而今中科大「少年班」已四十年。當年繼中科大之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歷史上都曾經一度招收少年大學生。很多父母多少也曾幻想過,如果自家孩子也是這樣的「神童」會怎樣。那麼,這些曾經的「少年大學生」現在又如何?他們的成功或平凡、他們的輝煌或落寞,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怎樣的啟示?
  • 批量出產的「神童」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有關「神童」的故事屢見不鮮。時至今日,「神童」們好像也越來越。不久前,先是出現了小學生寫出醫學論文《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技能與機制研究》,令無數醫學研究生都拜服;後是每日作詩2000首,全球華人青少年領袖學習會創始人,創立三個品牌的14歲女孩。
  • 全國曾颳起了一陣「神童」風,我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 「神童」歲月
    作者:陳小齊宋溪 作不由得回想起,在我小的時候,忽然全國颳起了一陣「神童」風,什麼中科院少年班,什麼數學神童,什麼音樂神童,什麼繪畫神童,什麼舞蹈神童,什麼能把π背到小數點之後幾百位的神童,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神童」,比如說能「隔空猜物」、「耳朵認字」的特異功能神童……總之各個領域湧現出來的神童,極大地震撼和鼓舞了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
  • 他們都上過中科大少年班,大家眼中的"神童",內心為何滿是自卑?
    今年這個暑假,已經過了一大半,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孩子疲於奔波於各大班級,回家後還要接著寫作業,基本上,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如果誰家的孩子表現非常優異,智商也很超群,那必定會招來眾人的羨慕之情,因為他們是大家眼裡的「神童」。說起神童,古來就有不少,比如甘羅12歲就拜相,曹衝7歲就稱象,而現代的,比如接下來要講的這位,號稱「中國第一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