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度 並非是「天才集中營」,高智商少年也「掛科」
的確,少年班學生有的3歲就上小學,14歲考入少年班;有人申請出國留學,一口氣拿到美國前十所名校中的9個錄取通知書……
但在少年班,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你就能一直「牛」到底,這裡更看重的是勤奮和努力。
少年班學生,入學後也會「掛科」。
大四的2013級少年班學生陳欣怡告訴記者,大一時最擔心數學月考,一次月考下來全班大面積掛科二三十個人。「大家都掛科,就沒有那麼緊張了,慢慢學就趕上來了。」
在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環境中,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能適應。記者了解到,有學生跟不上節奏,還有人沉迷遊戲不能自拔,最終退學……
在陳暘眼中,與其說他們有超常的智商,更不如說他們有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一周學習60個小時對於少年班的孩子來說才是『剛剛合格』」。記者走進少年班學院的一間宿舍,一名大二學生正在攻讀英文原版的微積分教材,書架上堆滿了學習資料。「身邊人都太刻苦了,你學到晚上十點,別人又能學到十一點,你就只好再學到十二點,結果發現第二天早上六點人家就自習去了。」這名學生感嘆道。
其實,漫步在校園裡,少年班學生和其他大學生沒什麼區別:一樣泡在圖書館學習,一樣加入學校社團,一樣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業餘時,這些少年班大學生也喜歡看電影、看小說,也經常聚餐、聊八卦等。一個女同學喜歡一個愛練跆拳道的影視明星,她就報了跆拳道班刻苦訓練,風雨無阻。「可千萬不能說出去啊……」她小心翼翼地囑咐記者。
王永的兒子王嘉騮高考全省第16名,放棄了就讀其他的名校,選擇了讀少年班學院。在這裡,這樣的佳話還有不少:有父女檔、兄妹檔、姐弟檔等多種組合。
試驗田 磨礪中前行,科大少年班之路越走越寬
多年來,社會對少年班的質疑聲始終不斷,主要圍繞在是否違背了人才規律,在拔苗助長?此外,少年班迄今還沒有出現諾貝爾級的頂尖科學家,達不到人們的高期望值。
歷經39年風雨,中國科大少年班為何常青?辦學之路為何越走越「寬」?
少年班已經由當年幾十人的一個班,發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每屆約300人的學院,培養宗旨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由最初培養頂尖科學家轉為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教育學者看來,當年許多大學放棄辦「少年班」的理由,除了少年班確實不適合擴大規模舉辦外,還需要傾注更多心血,甚至是教學成本,這也是不能維持長時間辦學的原因之一。
「培養特殊人才,需要耗費不同尋常的成本。在科大幾乎是舉全校之力來辦少年班,但我們是從探索教育改革、創新培養人才的大尺度來著眼。」陳暘說。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經歷過不順,但感恩少年班的培養模式。「經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後,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方案,「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創。「我先試了無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計算機,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後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徵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科大教授。
這種教育模式,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少年班這些成功經驗,之後便在全校推廣,如今國內一些高校也複製這一模式,成為教育史上的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