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出家「第一神童」寧鉑:現已還俗做心理諮詢

2021-01-12 澎湃新聞

紅星新聞3月27日消息,今年3月5日,年僅22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連續發表兩文關於石墨烯超導重大研究發現,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梳理曹原人生時,他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經歷被媒體一再提及;「神童」「天才」的評價又一次見諸報端;中科大少年班也再一次回歸大眾的視野。

幾天之後的2018年3月9日,是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周年的紀念日。從1978年的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首批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算起,直到現在,少年班的選拔從未中斷,整個社會對於少年班的討論也從未中斷。

2005年,《南方周末》一篇名為《26年前最耀眼的少年班神童今歸何處》的文章,曾披露了第一屆少年班中曾經被廣泛宣傳的「神童「的當時狀態。

又是十幾年過去,在中科大的校園裡,少年班的親歷者告訴我們,如今在中科大內,少年班早已沒有什麼特殊性。所謂神童,不過是外界加之的一個符號而已。「相比於那個年代,在這種更自然的狀態下,少年班成員的潛力實際上更多的被激發出來。」

寧鉑

中科大78級(首屆)少年班學生

本文圖均為 紅星新聞微信公眾號 圖

1968年出生,江西贛州人,人稱「第一神童」。

1978年,10歲的他因一封給當年國務院副總理的舉薦信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和時任副總理方毅對弈連贏兩局而家喻戶曉。

1982年,畢業留教。

2002年,去五臺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失敗。

2003年,在南昌出家為僧,在江西一所佛寺擔任該寺佛教學院的講師。

現已還俗,研究佛教,做心理諮詢。

1978年,中科大招收了8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神童」,組成首屆「少年班」。當年家喻戶曉的是寧鉑,連如今的百度總裁張亞勤也在那時受寧鉑影響進入少年班。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全國上下求賢若渴,喊出口號「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少年班的成立緩解了當時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焦慮,背負了國人眾望和時代使命。媒體鋪天蓋地宣傳寧鉑,他待過的葡萄架也引起關注,國外參觀者點名要見寧鉑,他的大學生活從未寧靜。

他備受爭議,但此後又不接受媒體採訪,被稱為少年班最有名也最神秘的人。

寧鉑到底是怎麼想的?2018年3月23日,他反問紅星新聞記者:「你願意把自己的經歷和情況發到網上去讓陌生人品頭論足嗎?」

寧鉑告訴紅星新聞:「(我)近況還不錯,可以做自己心甘情願做的事情。」

寧鉑

一封信成了少年班「神童」

但少年班不都是「神童」

1977年,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科院院長方毅寫了10頁長信,推薦天才寧鉑。寧鉑是倪霖朋友寧恩漸的兒子,據報導,寧鉑2歲半可背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數數到100,4歲識400字,5歲上學,6歲開始學習中醫和使用中草藥,8歲下圍棋讀《水滸傳》,9歲可作詩。方毅向中國科技大學推薦:「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

當時,中科大兩位老師到贛州八中考察寧鉑,考了數學,最後決定錄取,並為此成立中科大少年班。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同年方毅副總理接見寧鉑,與其對弈,寧鉑連贏兩局,寧鉑和副總理下圍棋的照片在當時家喻戶曉。

當年,少年寧鉑和方毅副總理下棋。

1978年3月,寧鉑、謝彥波等21個少年大學生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同年又有67個少年大學生進入同一班級學習,其中包括張亞勤。他當年讀到關於寧鉑的報導後激動得夜不能寐,連跳幾級,6個月後和寧鉑成為同學。

儘管當年外界從不缺少對少年班的讚譽,中科大內部則平靜很多。中科大78級校友王瑩(化名)告訴紅星新聞:「少年班同學其實和我們普通班的差不多。自理能力較弱,配有生活老師,但分班之後也和我們一起住,相處融洽。」

少年班第一年學習基礎知識,第二年憑興趣選擇專業。王瑩記得他們無線電系轉來幾個少年班的同學,其中包括張亞勤, 「我們和少年班同學的學習成績不相上下,他們成績也沒有很突出,沒有外界說得『神』。」

當年,寧鉑(左)和朋友王在。

「我怎麼不能做普通人?」

他選擇了出家,之後「消失」

一年過去,寧鉑告訴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沒有我喜歡的」,汪惠迪請示將寧鉑調去南京大學學天文,收到學校回復「既來之,則安之。」於是,他留在中科大學習理論物理,據當年南方周末報導,「他的成績很一般,很多科目不及格,表現出的性格也很怪。」

「但寧鉑真的很聰明。」王瑩對紅星新聞回憶道,「我們女生從來都是老師上課寫什麼就記什麼,寧鉑從來不記筆記,只聽,下課後他的複述和老師差不多,記憶力真強。他給我們演示公式推導,一行行,跟『錄影』一樣。」作為寧鉑的朋友,王瑩對寧鉑的態度表示理解,「理論物理這學科太理論化了,和現實接觸不多,他不感興趣、不願意學也很正常吧。」

王瑩的先生王在和寧鉑是好友。「那時,寧鉑在門外喊一聲他,他就跑出去,丟下我一人寫作業,他倆在外面聊天都聊幾個小時。」

當年,寧鉑和王在,在中科大校門口合影。

寧鉑經常向王在抱怨自己的過度曝光,常常說自己為名聲所累,「為什麼不能做一個普通人?後悔讀少年班。」他私下曾這樣告訴王在。除此之外,他對外界要求依然順從。

王在帶著寧鉑在籃球場滑旱冰、在逍遙津公園亂逛、在合肥城攝影,「特別愛玩,笑得特別開心。」有次王瑩和王在去黃山遊玩,「寧鉑一定要跟著,我倆的合影都是寧鉑拍的。」黃山上有背包寄存處,按時收費,走出去好遠,寧鉑發現少給對方2塊錢,執意回去補上。

1982年,寧鉑畢業留教,傳奇還在繼續,媒體稱其為「最年輕的大學老師」。同年他報考研究生,但隨即放棄考試。1983年第二次報考,他完成了體檢,然後放棄。1984年,他已經領取了準考證,但是在走進考場的前一刻又退縮了。學校的一位老師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聲稱,再逼的話他就逃跑。後來他對別人解釋,他是想證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樣才是真正的神童。據當年南方周末報導,寧鉑的同學認為他只是恐懼失敗,「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校友張樹新評價寧鉑。

對此,王瑩多年後談到此事的看法時,對紅星新聞這樣說:「考研、去研究所是少年班大部分同學的選擇,大家都會看著寧鉑:你寧鉑為什麼不考研不去做研究?你寧鉑怎麼甘心做普通人?他挺不愛聽的,他告訴我和王在,『我就是不想』,『我怎麼就不能做普通人?』他跟王在一樣,就是想玩兒。」

寧鉑(左)喜歡遙控玩具

上世紀八十年代,王瑩的實驗室聘進資料錄入員程陸華。王瑩覺得程陸華人很溫柔,周圍人除了寧鉑都已結婚,便把程陸華介紹給寧鉑。後來王瑩和王在離開中科大,和寧鉑的聯繫減少,之後,寧鉑和程陸華結婚。

結婚之後,寧鉑練習氣功,吃素,和妻子的教育觀念衝突明顯。此前的報導稱,寧鉑堅決反對對兒子的過度教育,但妻子認為他矯枉過正,認為培養兒子成為「神童」沒什麼不好。1993年,因為與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門,四處遊蕩了半個多月。這之後兩年間,他一度下海,最遠跑到了海南。

2002年,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很快被校方找回。第二年,他離開中科大。隨後,寧鉑「消失」。2005年南方周末的報導稱,寧鉑和妻子已經離婚。

獨家回應紅星新聞

「還不錯,做心甘情願做的事情」

寧鉑出家之事王瑩並不清楚,幾年前王在彌留之際,寧鉑前往北京看望好友,王瑩才得知寧鉑現在是一所佛學院老師。

「他還是很真誠很仗義啊。」王瑩告訴紅星新聞,「現在生活得很快樂。去年我見他,他外向了不少,在卡拉OK歌唱得也好。」王瑩笑稱。

2011年,寧鉑的同學曾發布了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曬出他的近照。

佛學院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寧鉑確實在此講學,「現在是春假,居士外出,但不知行蹤。」

他已經遠離媒體十餘年,也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同學聚會,依然厭惡曝光,他在給紅星新聞記者回復的簡訊裡寫道:「現在不是『考古挖掘』的時候。」

「有緣見面就聊聊,採訪的事情就免了。試想,如果有一個人來採訪你,希望用幾句話把你的人生總結出來,你能做到嗎?」

回覆中,他使用繁體字。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我學佛是為了解決我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困擾。從1987年開始就深受這些困擾,為此我花了6年時間來尋找答案。」

寧鉑給紅星新聞記者的簡訊回復

「大學時的困擾還是具體的。但後一次就不是了。這些困擾是在內部產生的,不具有普遍性,也沒有必要求助於他人,給他人找麻煩,反而『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解決。大學時的困擾早在大學階段就解決了,而且完全是靠自己解決的,這也是信心的來源之一。」

但寧鉑沒有說大學的困擾是什麼。按照此前報導,或許這個困擾指的是外界期許和他想做普通人的矛盾。

而對於「內部的困擾是什麼」,寧鉑不想多說。「大家都免不了遇到外在的逆境和來自內部的困惑和幹擾,認清問題,正面面對,用理性去解決即可。」

寧鉑稱自己這十年來研究佛教,也從事心理諮詢,並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考了心理諮詢師證,現在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現在)還不錯,可以做自己心甘情願做的事情。

(原題為《中科大少年班40年①|出家「第一神童」寧鉑現還俗做心理諮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年 出家「第一神童」寧鉑現還俗做心理諮詢
    40年過去了那些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2018年3月5日,年僅22歲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上連續發表兩文關於石墨烯超導重大研究發現,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梳理曹原人生時,他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經歷被媒體一再提及;「神童」「天才」的評價又一次見諸報端;中科大少年班也再一次回歸大眾的視野。
  • 曾經贛州的「中國第一神童」寧鉑,現在怎麼樣了?
    寧鉑,中科大78級(首屆)少年班學生本文圖源自紅星新聞微信公眾號1968年出生,江西贛州人,人稱「第一神童」。1978年,10歲的他因一封給當年國務院副總理的舉薦信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和時任副總理方毅對弈連贏兩局而家喻戶曉。1982年,畢業留教。
  • 中科大少年班同學寧鉑:曾經的第一神童 後竟遁入空門
    中科大由此成立了「科大少年班」並開始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針對超常兒童的教育嘗試。 25年後,寧鉑卻遁入空門。 今年是中科大40周歲。 40年前是1978年,那時整個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都在談論一個叫寧鉑的神童,「那是一個寧鉑的時代」。
  • 少年班神童今何在?
    之前媒體關於少年班的最後一次大討論,是在2008年。當時,南方周末刊文《寧鉑,遠去的少年天才》,講述昔日「第一神童」進入少年班後,「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裝成一個天才的樣子」,最終遁入空門。一時,少年班「拔苗助長」的聲音一時鋪天蓋地,不少觀點認為,少年班已成「黑洞」,令部分「神童」泯然眾生。真實的少年班,是否是急功近利的試驗場?
  • 【3.9】那些「少年班」的神童們
    很快,兩位中科大的老師就來到了寧鉑就讀的贛州八中,找到了當時已經跳級讀到高二的寧鉑,當場進行數學考試。一起考試的還有另外三名「神童」。滿分100分的試卷,寧鉑並沒有得第一,而是以67分排第二,第一名有80多分。後來寧鉑自己回憶,當時他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名沒有被錄取——也有可能他是所有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 40年前,那個PK副總理,因其設立科大少年班的第一神童,現在怎麼樣了?
    2歲會背數十首詩詞,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6歲開始學習《中醫學概論》和使用中草藥,8歲能下圍棋並熟讀國學經典,9歲開藥方、吟詩作對,13歲聞達於天下……那個年代,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年幼的寧鉑也跟隨父母遠赴偏遠的山村。和很多喜歡摸魚捉蝦的孩子不同,寧鉑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鍾愛書籍。
  • 中國「第一神童」寧鉑:13歲考入中科大,37歲出家當了和尚
    就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中科大少年班破格,錄取了一位13歲的天才少年。他的名字叫寧鉑,是全中國公認的「第一神童」。1965年,寧鉑出生在江西省贛州市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從小就表現出了,跟普通孩子不一樣的聰慧,兩歲半會背30多首毛 主 席詩詞。四歲會寫四百多個漢字,五歲就提前進入小學。
  • 創立42年的中科大少年班,培養4000多名神童,成才了多少?
    而在寧鉑通過圍棋對弈戰勝方毅後,設立中科大少年班也成為了眾望所歸。由是如此,1978年3月第一屆中科大少年班建立。適時,與寧鉑一樣的少年天才、神童,從全國各地遴選出來被送往中科大少年班進行系統化的培養。這些人中甚至還有比寧鉑年齡更小的,時年年僅11歲的天才神童謝彥波。
  •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培養近4000神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了?
    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被稱為「神童」。而今中科大「少年班」已四十年。當年繼中科大之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歷史上都曾經一度招收少年大學生。很多父母多少也曾幻想過,如果自家孩子也是這樣的「神童」會怎樣。那麼,這些曾經的「少年大學生」現在又如何?他們的成功或平凡、他們的輝煌或落寞,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怎樣的啟示?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四十二年前的三月,經過全國範圍的選拔推薦,有21名天才人才被選入中科大,成為首屆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他們之中最大的有16歲,最小年僅11,雖然才能性情各不相同,卻都是經過千挑萬選而進入少年班的「神童」。
  • 天才頻出的中科大少年班,開設42年後,人才分布美國比中國多10%
    每當談論到少年班或者是神童這一話題時,寧鉑,這一現代版的「傷仲永」往往都會被提及。這位少年的出場以及人到中年的突然退場謝幕皆極具戲劇性。有一年全國的報紙、雜誌突然都聚焦到一名少年身上,他便是轟動當時的「第一神童」,也是中國第一位被破格錄取進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當時的他年僅13歲。
  • 他們都上過中科大少年班,大家眼中的"神童",內心為何滿是自卑?
    如果誰家的孩子表現非常優異,智商也很超群,那必定會招來眾人的羨慕之情,因為他們是大家眼裡的「神童」。說起神童,古來就有不少,比如甘羅12歲就拜相,曹衝7歲就稱象,而現代的,比如接下來要講的這位,號稱「中國第一神童「。
  • 少年班裡的那些神童現況如何?專家:並非都是神童,也有人掛科
    而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也曾選拔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天才少年,在中科大組建了少年班進行培養。 1978年3月9日,中科大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這第一批就讀於少年班的少年天才一共有21位,這21個孩子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這些孩子有的記憶力超群,有的棋藝出色。
  • 「第一神童」寧鉑出家為僧是悲劇嗎?
    13歲的寧鉑視點聚焦:他叫寧鉑,是中國大學少年班的「第一人」,非常聰明伶俐,又很聽話。中國人心中一個完美兒童的種種要素,他都有了。1978年3月來到中國科技大學,開始在第一期少年班學習。也成了記者們追逐的對象。
  • 80年代,中國人盡皆知的三大「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在80年代中國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輝煌了一時,可現狀卻一個比一個慘澹。 寧鉑:全中國第一個被公認的天才神童,13歲就獲準破格進入大學讀書,是全中國第一個被公認的天才神童,但寧鉑最後卻選擇出家修行。
  • 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2年,培養出2000多名神童,他們成才的有多少?
    截止到2014年,中科大少年班從全國各地招收了超過2400名天賦異稟的學子,而其中已經有近1900名學生畢業。這就不禁讓人想要問,畢業了這麼多人,這麼多的神童都成才了麼?寧鉑出生於1965年,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強的智力和學習天賦,他2歲多的時候就能背誦詩詞,3歲的時候就能數數超過100,等到1978年,國家剛剛結束了十年動蕩不久,正是急需人才之時,年僅13歲的寧鉑就被人舉薦並正式成為中科院少年班的第一名學員。
  • 這份榜單告訴你:中科大少年班有多牛!
    說到「少年班」,大家馬上想到了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成立41年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2018年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與少年班校友會整理了曾獲得國內外榮譽稱號或權威學術職位的校友名單。這份名單,可謂精英薈萃,讓人大開眼界。
  •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看到這個標題估計很多人內心的第一反應就是冒出了3個字,"傷仲永"。這麼武斷其實也大可不必,我們先來看一組關於"少年班"的數字好了。 2008年,中科大少年班創辦30年之際出了這麼一份數據。在過去的30年間,少年班總共招生31屆,學生共1220人,當時已畢業1027人。
  • 中科大少年班目前為止出過多少大牛?
    中國科大少年班目前已經有40餘年的歷史,在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下,科大少年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實現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的辦學目標。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中科大少年班已經培養出了4000多名「少年奇才」。他們當中有18~20%的留在學術界。到國內外教育機構繼續深造的超過了90%。
  • 42年前,中國家喻戶曉的3大「天才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