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砥平,原名李忠道,字砥平,後以字行,1909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初六)出生於蕭縣酒店鄉李酒店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本來,李砥平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長大後能知道自己的生日,還是聽家中的二嫂說的。那是1932年,李砥平因參加張莊寨暴動失敗,被國民黨逮捕入獄。母親非常擔心他的生命安危,便找人為他佔卦算命斷吉兇。二嫂從此記住了母親曾說過的他的生年月日。
從求學到革命,因參與暴動蹲了五年監獄
從九歲開始,李砥平先後在樊小屯、張壽樓等地讀小學。在張壽樓讀高小時,他遇到了一位思想進步的教師——張舒民。後來,張舒民成為抗戰時期的「蕭縣三傑」之一。
1926年,李砥平考入蕭縣師範學校。在校長劉亞民影響下,參加了一些進步活動。
1929年,蕭縣師範學校畢業後,李砥平回到張壽樓高小任教員。
1930年春,李砥平到縣城教育協作社工作,兼任蕭縣實驗小學補習班的級任教員。受小學時的老師、共產黨員張舒民的委託,做了一些革命工作。又從小學同學張照坤處,借得一些進步書籍閱讀。
1931年,李砥平再次回到張壽樓小學任教。原在蕭縣師範讀書時的同學劉慶益(劉永之),因主編進步刊物《曉聲》半月刊被捕,出獄後也到了張壽樓小學,成了李砥平的同事。受劉永之影響,李砥平的思想越來越趨向於進步。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李砥平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反帝大同盟,並加入了家鄉的農民協會。不久,參與了打擊鄉村惡霸地主的搶糧鬥爭,並兩次參與籌劃收繳徐樓和張壽樓地主武裝槍枝的行動。
1932年7月,經張照坤、陳學文介紹,李砥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8月,參加了時任中共蕭縣縣委書記朱大同,縣委委員、縣軍委書記冷啟英領導的張莊寨暴動。暴動失敗後,因叛徒侯永貝出賣,李砥平被捕入獄。在獄中,結識了共產黨員許智遠(即許致遠,外號「許大腳」),並受到許的鼓勵。
1932年冬,李砥平作為「政治犯」被解送到江蘇省會鎮江的省保安處監獄。經「軍法處」會審,被判了十年徒刑。
在鎮江監獄服刑三年零六個月後,1936年春,經過鬥爭,李砥平被押解到位於南京的江蘇省第一監獄。在獄中,被送到工廠監督勞動,做排印校對工。
在江蘇省第一監獄,李砥平結識了難友中的張運海(又名張新華,抗戰時期曾任微山湖遊擊大隊大隊長)、朱本賢(又名武廣春,邳縣人,著名烈士)等人。李砥平曾和朱本賢商談出獄後如何找黨組織的問題,二人互相交換了聯絡地點,相約誰先找到黨的關係時,要告訴對方,互相幫助。
1936年底,「西安事變」前,因監獄中人滿為患,李砥平被送到南京「首都反省院」,繼續「勞動改造」。
1937年8月10日,迫於國內外壓力,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同意團結抗日。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代表團成員來到「首都反省院」,要求國民黨釋放「政治犯」。李砥平等人終於在8月18日獲得自由。
從恢復黨組織到建立革命武裝
1937年8月23日,李砥平回到家鄉,從本村黨員陳學文等人處得知,蕭縣的黨組織於1933年遭到嚴重破壞,村裡的幾個黨員早就失去了和上級黨組織的聯繫。
李砥平一面帶領大家自發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一面設法尋找上級黨組織。他們首先恢復了農民協會組織,並在張大屯、孫大廟成立了小學教師救國會。
1937年9、10月間,李砥平和此前在南京獄中的難友武廣春(在獄中叫朱本賢)通信,並騎自行車趕到邳縣,見到了武廣春。武對他說:「我已經把你的情況介紹給了徐州特委書記郭子化同志,你先回去,以後會有人找你。」李砥平回到蕭縣後,武廣春曾到李酒店找過他一次。
一個多月後,中共隴海路北蕭銅工委書記路繼先(又名路少堂)派陳懷玉(又名張慶林,李砥平在蕭縣師範的同學)來找李砥平,約他到了銅山趙臺子路繼先的家裡。路繼先對李砥平說:「特委已經把你的組織關係介紹給了蕭銅工委,讓你負責蕭縣隴海路南的工作。」特委交給李砥平三項任務:一是在隴海路南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二是秘密籌集30條槍,建立武裝,準備在敵人來了以後打遊擊;三是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各界民眾抗日。
李砥平回到隴海路南後,首先在本村及周邊地區恢復黨組織,經上級批准,成立了中共蕭縣隴海路南工委,李砥平任書記,領導黨員群眾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37年12月,徐州特委書記郭子化來到蕭縣,在他的促成下,蕭縣民眾抗日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成立。委員中的共產黨人有李砥平、縱翰民、孫叔平、張舒民、張照坤等人。李砥平負責動委會中黨的工作。
動委會的主要工作是開辦抗日訓練班,培養抗日積極分子,並在其中發展黨員。據李砥平回憶,動委會曾在韋道口、黃口、皇藏峪等地辦過訓練班。
1938年5月18日,蕭縣淪陷。
縣西北地區由耿蘊齋、孟振聲率先建立的抗日武裝,被黨組織帶往湖西(註:微山湖西)整頓,整編為湖西人民武裝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十五、十六大隊。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蕭縣最早的抗日武裝力量。
李砥平和陳懷玉、許西連分別聯絡馬井、路套、裡山、胡莊等地的聯莊會,於1938年6月份攻打縣城,趕跑了駐紮在城裡的維持會,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蕭縣抗日遊擊隊」,李砥平任大隊長。旋遵照中共徐州西北區委指示,改編為湖西人民武裝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十七大隊。
指揮黃廟戰鬥
抗日隊伍拉起來後,為消除廣大群眾的「恐日病」,第十七大隊決定打一仗,以證明「遊擊隊也能打鬼子」。首戰的目標選在了隴海鐵路上看守利民溝鐵橋的黃廟日軍據點。
黃廟據點附近,住著一位抗日積極分子袁永贊,他和據點裡的日軍關係很好,並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幫遊擊隊獲取情報。李砥平和袁永贊商量,為了確保打一個有準備之仗,需要先深入據點進行偵察。
1938年8月中旬的一天,第十七大隊準備參加戰鬥的幾名突擊隊員,在袁永贊的帶領下,帶著小雞、西瓜,到據點給日軍「上面子」。日軍看到禮品,十分高興,還把送禮的人留下吃了頓飯。
通過「上面子」,隊員們摸清了據點裡日軍的情況,並掌握了其活動規律。黃廟據點駐著日軍的一個小隊,共21人。每天中午,是日軍警戒最鬆懈的時刻。除一人站崗外,其餘人都睡午覺。有時也有兩三個人在附近的池塘裡洗澡。第十七大隊遂決定在中午行動。
李砥平等人仔細研究了行動方案,並認真做好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行動方便,李砥平還從代理縣長彭笑千那裡借來了兩把二十響的盒子槍。
8月22日夜,第十七大隊從郝莊出發,黎明前到達與黃廟隔著一條鐵路的陳坡村(陳懷玉家所在)。進村後立即封鎖了村子,禁止所有人外出,以防走漏風聲。
8月23日,是第十七大隊預定行動的日子,突擊隊由王振全、沈鳳鶴、張慶白、袁金玲四人(一說五人,還有張培新)組成。預備隊由馮家萍、陳學文、吳信容等人組成。李砥平、許西連、陳懷玉等人帶著一挺機槍,埋伏在黃廟東南角,準備阻擊楊樓方向增援的日軍。陳伯英、陳繼仁等人,帶一挺機槍,在黃廟西南角埋伏,準備阻擊黃口方向增援的日軍。
突擊隊員們帶著禮品,像上次一樣,仍裝作給日軍「上面子」的架勢,見到站崗的日軍,便舉起禮品,嘴裡喊著「咪西咪西的」,和他打招呼。前幾天袁永贊帶人來時,就是這個士兵站崗。他看到來的幾個人都是熟面孔,沒再盤問,便領著往屋裡走。突擊隊員乘其不備,將他打倒。隨後快速衝進日軍午睡的房間,盒子槍一陣亂射,打死了幾個鬼子。其餘日軍從夢中驚醒,亂做一團。敵人的槍都掛在牆上,關著保險。有的鬼子拿到了槍,但慌亂之中,卻忘了打開保險,拉不開槍栓。這時,預備隊衝了進來,很快便結束了戰鬥。外面有兩個鬼子正在洗澡,聽到槍聲,急忙逃跑。被附近的雜八隊打死一個,還有一個沿著鐵路跑到楊樓去了。
此次戰鬥,第十七大隊消滅了日軍一個小隊,擊斃19名日軍,被雜八隊打死1人,逃跑一人。繳獲盒子槍1把,機槍一挺,步槍18支。
這一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蕭縣抗日武裝,向日寇打響的第一槍,在周邊地區影響很大。對消除「恐日病」,打開蕭縣抗戰的新局面,意義重大。
從蕭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到創建抗日模範縣
1938年10月中旬,李砥平調任蕭縣中心縣委組織部長。1939年6月,任中心縣委書記。1940年8月,任中共隴海路南地委(含蕭縣、宿縣、永城、夏邑、碭山)書記。其間:
1938年8月上旬成立了蕭縣抗日民主政府。這是華中地區成立的第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11月,成立了符合「三三制」原則的縣行政委員會。
在蕭縣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部隊後,1939年初,成立了蕭縣常備總隊(總隊長彭笑千),後於1940年3月改編為新四軍六支隊蕭縣抗敵總隊(總隊長耿蘊齋)。1939年秋,成立了蕭縣抗日遊擊支隊(簡稱「蕭支隊」,支隊長吳信容),後於1940年8月被編為八路軍四縱隊6旅18團(吳信容任團長)。1940年5月成立了蕭縣獨立團(團長趙海豐)。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敵、偽、頑展開了一次又一次艱苦的戰鬥。在徐州周邊地區產生了極為良好的影響。
除了創建武裝,堅持鬥爭以外,黨領導的蕭縣抗日民主政府還在全縣開展了減租減息鬥爭;發行了抗日貨幣;創辦了抗日報紙——《實報》;並組織宣傳隊,教唱抗日歌曲;創辦了十幾所高小,六、七十所初小,編印了一到六年級課本,對青少年進行抗戰教育。一時間,蕭縣的全民抗戰動員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1939年5、6月間,八路軍115師代師長陳光來到蕭縣,他在找戴蘊山、李砥平、縱翰民、孫叔平、彭笑千等人談話時說:「蕭縣黨的力量很大,威信很高,群眾發動得好,組織了很多部隊,又建立了政權,根據我一路看到的地方,你們可以算是模範縣。」從此,蕭縣「抗日模範縣」的稱號不脛而走,遠近聞名。
親歷「耿吳劉事變」
1940年12月初,時任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的耿蘊齋,以政治部主任劉作孚「壓制」他為藉口,未經請示,擅自帶一個警衛連離開司令部(駐渦陽縣回龍集),回到蕭縣,隨同八路軍第四縱隊6旅副旅長兼18團(原蕭縣遊擊支隊)團長吳信容部行動,抗擊日偽軍的掃蕩。
豫皖蘇邊區黨政軍委員會書記彭雪楓得悉後,擔心耿蘊齋圖謀不軌,遂派保安司令部參謀長黃思沛到中共隴海路南地委,傳達彭雪楓的指示:要規勸耿速回司令部,如其不回,並與吳信容部勾結叛變,就以劉子仁(永城人)任團長的17團為主,蕭縣獨立團配合,武力押送耿、吳回邊區黨委。
黃思沛在蕭縣魏樓向地委書記李忠道傳達指示後,對李砥平等人提出的疑問未置可否,又去蕭、永邊境17團駐地,向劉子仁作了傳達。
李砥平接到指示後,去了吳信容部,找到耿蘊齋,勸他回邊區。耿說在邊區很苦悶,答應過幾天回去。李砥平又做了吳信容的工作,吳表示:「雖然我對方(中鐸)政委有意見,但絕不同情老耿的這種錯誤做法,我絕不會學老耿。」
12月10日,由於不見耿蘊齋回邊區,彭雪楓又派豫皖蘇邊區黨委副書記、邊區聯防委員會主任、6旅政委、保安司令部政委吳芝圃來到蕭、永邊境,處理耿、吳的問題。吳芝圃及其隨行人員駐在劉子仁部駐地永城縣陳樓(今屬蕭縣)附近的東曹莊。10日晚,吳芝圃在住地召集蕭、永兩縣縣委及地委、區黨委負責人開會,研究如何處理耿、吳問題。吳芝圃提出的方案有:一是談判解決,地點在17團駐地陳樓。二是如談判不成,就採取請耿、吳吃飯的做法,乘機扣押他們。會上,第17團團長劉子仁問:如果他們不來吃飯怎麼辦?吳芝圃回答:如不來,就由他和劉子仁帶領神槍手吳守訓等人一起,去耿、吳司令部,相機扣押耿、吳。由劉子仁負責指揮第17團和蕭縣獨立團,對付耿、吳的部隊。命李砥平和縱翰民回蕭縣,繼續做吳信容部下麻瑞全等人的工作。
12月11日,吳芝圃親自草擬信稿,請耿、吳中午來吃飯。信由劉子仁叫人抄好後,分別派人送給耿、吳。
11日上午,17團在陳樓備好酒席,等耿、吳來赴宴。但直到下午兩點多,仍不見人來。原來,劉子仁派人給耿、吳送信的同時,另外私寫密信,把整個行動計劃告訴了他們。11日這一天,劉子仁兩次去張三座樓耿、吳住處,策動耿、吳叛變。
李砥平和縱翰民回到蕭縣後,請麻瑞全談話,麻未赴約。李、縱遂約定11日上午同去耿、吳駐地,繼續規勸。李砥平到了張三座樓後,縱翰民因故未到。進院時,見到劉子仁出門,劉向李點了下頭就出去了。耿、吳遂將李砥平扣留下來。二人向李叫苦,說不明白為什麼要殺他們。
縱翰民因故未來耿、吳部,但派了張舒民前來。張進屋後就勸耿、吳:「不管有什麼委屈,可以向黨說,向上級反映,可不能胡鬧。」這期間,劉子仁不斷送信給耿、吳,催促他們對吳芝圃採取行動。耿、吳準備派兵去包圍吳芝圃的駐地,被張舒民以天黑為由勸阻了。經張舒民做工作,二人同意由李砥平去通知吳芝圃,在洪河集談判。
12月12日清晨,劉子仁把上級派往17團的幹部全部扣押。
耿、吳派歐聖德等5人,隨李砥平到了東曹莊,見到吳芝圃。吳考慮到不少幹部已被扣押,遂同意談判。吳芝圃和李砥平各帶了警衛員,騎馬到了洪河集。耿、吳迎上前去,向吳敬禮。耿、吳備好酒席,四人邊吃邊談。耿、吳向吳芝圃繼續叫屈,吳、李好言進行勸慰。耿、吳同意吳芝圃和李砥平去向邊區領導匯報、解釋。雖然劉子仁多次派人送信催促耿、吳行動,但耿、吳始終沒有對吳芝圃動手。經吳芝圃、李砥平耐心做思想工作,二人終於安全了離開洪河集。其間,劉子仁曾派人要把吳、李打死在洪河集,被耿、吳制止了。
吳芝圃和李砥平離開後,耿、吳隨同劉子仁一道,公開投向了國民黨湯恩伯部,並接受了整編。
此後,劉、耿、吳所部多次進攻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給黨的事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從蕭縣獨立旅到參加延安整風
耿吳劉事變發生後,極大地削弱了我軍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力量。為了鞏固抗日根據地,對付敵、偽、頑的進攻,便於對這一地區抗日武裝進行統一領導,1941年1月25日,奉上級命令,成立了蕭縣獨立旅(隸屬新四軍第四師領導),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縱翰民兼任旅長,中共隴海路南地委書記李砥平兼任政委,康平任參謀長,陳其五任政治部主任。
由於豫皖蘇邊區反頑鬥爭失利,邊區黨政軍機關準備向津浦路東淮北地區撤退。1941年4月,根據新四軍四師命令,將蕭縣獨立旅編為新四軍四師34團,團長張永遠,李砥平兼任政委。同月,除許西連、馮蘊言等少數人留在皇藏山區堅持鬥爭,彭笑千等個別人留下來繼續做耿、吳的工作外,蕭縣黨政軍幹部全部撤往津浦路東。
從1938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蕭縣的抗日武裝,到1941年夏初東撤,從蕭縣遊擊隊、蕭縣常備隊(蕭縣抗敵總隊)、蕭縣遊擊支隊(蕭支隊)、蕭縣獨立團、蕭縣獨立旅,先後編入八路軍、新四軍主力部隊的,共8300餘人。如果加上後來在1944年四師主力西進後,改編為主力的地方武裝,抗戰時期,蕭縣地方武裝先後編入主力部隊的,號稱「一萬人槍」。這是蕭縣人民對黨、對革命的重大貢獻。
1941年9月,受中共淮北區黨委委派,李砥平任中共邳睢銅靈地區(對外稱運西辦事處)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縱翰民任邳睢銅靈行政專署辦事處主任,蔡明任軍分區司令員,梁浩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邳睢銅靈地區是孤懸在敵後的一塊抗日遊擊根據地。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鬥爭一年多後,1943年初,奉中共淮北區黨委命令,李砥平和蔡明一起,赴延安學習。
經過長達八個多月的辛苦跋涉,在越過敵人的多道封鎖線後,李砥平等人終於到達革命聖地延安。
1943年12月,李砥平被分配到中央黨校二部學習,被編入第十六支部。隨即參加了正在進行的整風運動(黨史上稱為「延安整風」)。
在為時一年半的學習中,李砥平等人系統學習了中央規定的22個整風文件以及後來增加的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等著作,從而有針對性地在革命理論指導下,對自己以往的革命鬥爭實踐進行反思和總結。
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期間,李砥平曾先後兩次,直接聆聽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以及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提高了思想認識。
後半生在東北的經歷
抗戰勝利後,為實現黨的「七大」提出的「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從關內各解放區派出兩萬多名黨員幹部,先期挺進東北。李砥平是從延安出發的5300多名幹部中的一員。他們從1945年8月出發,於同年12月到達東北。李砥平被中共中央東北局分配到遼北省委一地委任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6年4月,調任省委民運部部長。5月,任中共遼寧省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其間,在敵後和邊沿地區度過了兩年多遊擊戰爭的艱苦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