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培訓機構如何考核老師的顧客滿意度?
關於對教師的考核,之前確實嘗試過很多種方式,除了直接做NPS以外,這裡選幾個我認為比較有代表性或歷史性的方式:
我最初到正規培訓機構上課時,就是以打分的形式來作為考核的。當時上的課都是專項課,在課幾乎快上完的時候,會有教管阿姨拿著打分表讓學生給上課老師打分,最後老師的課酬除了一部分是正常課酬以外,更多的一部分是打分獎金。
不過最初每個班都是幾百人,打分還是挺公平的,後來招不到大班了,一個班只有幾十個學生,打分前人手一串雪糕,大家打分都很高。
再加上課程都是專項課,打分還是以學生主觀打分為主,所以老師上課更多的是在段子上下功夫,哪個老師講段子厲害,哪個老師打分就會相對較高,同時在課程上,大家更喜歡研究所謂的考試大招,而忽略一些基礎的或者對學生長期學習有幫助的東西。
隨著行業內班級項目由大班過渡到小班,學習周期上是可持續學習、學習內容上是做公立學校補充的精品班開始成為主流,續班率開始成為對老師的重要考核之一。
考核續班率的主要原因是默認為只有成績提升,或者說學生與家長對老師滿意的才會續班,也就是學生和家長用腳投票。(當然,實際續班不是這麼簡單)
在考核續班率的同時也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個別老師會因為考核續班率,而在續班前想辦法讓不續班學生退費,於是加了退班率這一考核數據。第二個是老師續班率相同的,應該是帶生量多的老師滿意度更高,所以考核的時候都是二維考核,也就是在續班率基礎上增加滿班率的要求,不同滿班率下不同的續班率給予不同的獎金。
當然,因為對滿班率這個概念需要給老師講解,並且需要做換算,所以現在滿班率都直接變成了班級人數,同時對於班級人數比較多的老師,也會再給一份人數獎,但這個就不在本問題討論範圍之內了。
個性化項目比較主流的考核方式是老師上課次數,老師上課越多對機構貢獻越大,所以好多機構對老師的課酬制定都是採用階段式,比如在月上課多少小時之內只有底薪,多少到多少小時課酬是多少,超過之後課酬是多少,等等。
但是這種方式有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就是這個考核是完全以機構成本及教師產能的角度對教師做的考核,不涉及任何學員滿意度。
提分是所有來補課機構學習的學生的主要需求,所以學生提分會是學生及家長滿意的前提。
但是在考核時會遇到多個問題:
1.機構的考試參考意義不大,要參考學校考試;
2.學校在假期沒有考試,剛放假進來的學生要經歷多個月才能有考試;
3.學校每次考試的難度無法嚴格統一,一旦出現這次試卷難,下次試卷簡單,很有可能出現學生的假提分。同時也會有這次簡單下次難的情況,而無法分辨學生的真實提分情況。
4.既然分數的變數太大,就只能用排名來測量,但還是有很多問題,這裡不一一說了。
總之,用成績判斷的方式之前前前後後我嘗試過多次,但是都不太理想。後來乾脆不用了。
但是,出國類考試,比如託福雅思,因為考試周期固定、難度相同統一,學生考試目標分數明確,所以對這個項目的老師,分數一直是比較有效且有用的考核方式。
對的,沒看錯。這個考核方式是方式一和方式二的一個結合,或者說是對方式二的一個妥協。還是希望可以考核學生提分情況,但是提分這個結果不是太好考核,於是就想到了一個過程考核,而且只能說是可能會出現提分結果的過程,而不是一定提分。
之前我就聊過一次,搶佔學生業餘時間是很多老師採用的讓學生這科提分的方式之一。如果一個學生願意多次來上你的課,說明這個學生對你是信任的、滿意的,同時也是有大概率提分的。於是就出現了單生單周上課次數的考核方式。
當然,這個考核方式也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相比於前面兩種,會稍微好那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