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聊燕窩的歷史,聊燕窩在中國的歷史,以及燕窩被人們食用的歷史。
中國人裡誰是第一個去吃燕窩的?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個說法,當年下西洋的時候,遠洋的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於是就把船停在了馬來群島的荒島處,發現食物短缺,焦急之中發現藏在懸崖峭壁上的燕窩,於是鄭和命令部屬採摘洗淨之後,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十足,鄭和就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中國人。
鄭和回國之後就把一些燕窩獻給了明成祖,從此以後,這燕窩就成為了中國人進補的佳品。但是我們用理性去思考一下,鄭和下西洋的這個船隊,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立起來的大規模的遠洋船隊。
它是由兩百多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的。這樣一支船隊出海的時候,沒有料到可能會在海上遇見風浪嗎?他怎麼可能不帶糧食?就算是糧食吃光了,鄭和他怎麼就知道這燕窩能吃?而且這燕窩不是像蘑菇似的,這東西是在懸崖峭壁上的,憑什麼讓已經飢腸轆轆的這些屬下,爬到懸崖峭壁頂上去給你摘這東西吃,而且這東西凡是吃過燕窩的朋友,知道這東西它不解餓,我們退一萬步講,士兵們就是個個都是飛簷走壁的高手,每一個人都是陸小鳳那個級別的,都是鐵掌水上漂,都會凌波微步,都是燕子李三兒的傳人。鄭和船隊有多少人?兩萬多人,你不得把那島給吃禿了,光摘燕窩它能好使嗎?而且燕窩這東西你以為摘下來就能吃嗎?得挑毛,怎麼想拿這東西充飢的,這不合乎邏輯。所以說鄭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吃燕窩的人,這個真是非常好玩兒的一種法。
那麼誰是第一個吃燕窩的中國人?這件事情今天來看,其實是沒辦法確定的。
傳聞元代有一個人叫賈明,他有一本著作叫做《飲食須知》,在這裡邊就提到了燕窩,有這麼一句話,燕窩味甘平、黑、黃,黴爛者有毒,賈明是大約公元一千兩百六十九年出生,大約公元一千三百七十四年過世,簡單算一下,就會發現這個人一百零五歲超級長壽,這麼一個人寫的關於吃燕窩的這個事兒,那肯定是有道理的,首先它長壽,這個燕窩肯定特別補,燕窩黃黑黴,爛者有毒,發黴了、爛了、發黑了、發黃了,有毒,不能吃,這是真理,但是仔細想一想,他生活的時候已經是元代了,元朝人不知道什麼東西爛了不能吃嗎?不知道什麼東西發黴了不能吃嗎?這用都說嗎?這本書的自序裡邊就了,他寫這書是參考了歷代本草著作所寫出來的。專門的學者研究過,結論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吃過燕窩。
他的著作是根據前人的本草著作所編撰的,而且在元代以前的那些著作裡邊沒有關於燕窩的論述,於是有人推測這本書裡關於燕窩的這種技術,有可能是在後世流傳的過程當中所出現的誤傳,所以賈明他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這事兒也不太準。
由此還是回到咱們之前的話題,誰是頭一個吃的不知道了。就像神農嘗百草,神農就是一個人嗎?我總是想,這要是他運氣不好,他吃的第一口就是有毒的,它又解不了,那可怎麼辦?又或者他沒有那麼倒黴,他吃的草藥都不是特別有毒的,或者他都能解,那麼他怎麼又那麼幸運,一直到死他都沒吃到特別有毒的,這個就有一點太誇張了,看歷史思考神農,我不是否定他的存在,我是從邏輯上來看,另外從歷史技術上來看,這也許更像是一個族群,很多人前赴後繼,一代又一代的累積,把知識給傳播下來了。
我們還是回來說關於燕窩到底是誰先吃的問題。首先關於有燕窩的這個記載的文獻是能找得到的。
在明代有一個人叫做黃衷,他寫了一本書叫《海語》,在這個書裡邊提到了燕窩,但因為這本書是一個傳記性的文稿,而且現存的版本是他的後人增補的,所以這書裡邊的內容到底是不是他寫的還是後人補上的,這個事兒暫時是沒有辦法考證的。
再往後,明代有一個人叫做王世懋,他寫了一部《閔部書》,在這裡提到了燕窩,可是這個書裡邊並沒有吃燕窩,他只是提了現在比較確切的是在公元一五七三年到公元一六二零年間的一位叫做土本君郡的明朝人,他寫了一本書叫《閩中海錯疏》,在這裡邊他終於提到了關於燕窩的吃法,須刀去毛批片兒水洗淨可用,這個和我們所理解的燕窩的處理方式就非常接近了。但是他後面還接了一句話,貴加贗品,意思是什麼?就這東西它的價格非常的昂貴,那麼我們再回頭來看這些資料給我們的提示,雖然並不能確定是誰先吃了第一口燕窩,但是我們卻可以明確地看到,在明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很確切的關於食用燕窩的技術了。而鄭和不管他是不是第一個吃的,他確實把燕窩帶了回來。
明代有一個人叫張燮,生活在萬曆年間,他寫了一本書叫做《東西洋考》。卷七裡邊有這樣一段,他是這麼寫的,燕窩每百斤,白者稅銀一兩,忠者稅銀其前下者稅銀二錢。這是關於稅收的記錄。也就是最晚在明代的時候,人們吃燕窩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所以當燕窩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過來的時候,它才會有關於稅收的明確的規定。
到了清朝的時候,這個燕窩的發展就更好了。菲律賓華僑史當中有這樣寫,據統計,從一七八六年到一八三零年,從馬尼拉開出來的一百三十艘商船當中,有六十八艘開往蘇路。有五十二艘裝載大米和食糖運往蘇祿的這兩種貨物的總值,有時一年就達兩至三萬比索。從蘇祿運回的物品有海參、魚翅、珍珠、貝、呃、蜂蠟,還有燕窩、中國瓷器、孟加拉紡織品,以及其他歐洲產品。其中以燕窩、海參為大宗,到一八零五年到一八三零年,從蘇祿開往馬尼拉的六十七艘商船當中,有四十九艘有燕窩,其中最多的一艘就裝有一百擔。而我們再去看清代關於燕窩的技術,其實就已經非常的詳細了。
比如清朝的康熙年間有一個食譜叫做《調鼎集》,那裡邊就記載了幾十種上席菜單,其中名列榜首的就是燕窩;紅樓夢裡邊也有許多關於燕窩的技術,比如四十五回,每天早上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吊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而《崇禎公祠注》裡面也專門寫叫了燕窩羹,說明崇禎皇帝也喜歡吃燕窩。
清代的《粵海關志》裡邊也寫暹羅國土產有燕窩,嘉慶十四年祝壽進貢燕窩多少,這些都是這麼記下來的。還有乾隆的御膳裡邊每天的主食,當中有許多都是靠燕窩來烹飪的。到了晚清的時候,這個燕窩已經成長成為一種盛銷於長江下遊和東南的商品。
其實很簡單,他們有錢,吃得起,而北方通常是貴族消費,對這些人是有政治待遇的,他們是能夠得到這種享受的特權階層。於是我們知道,在那個年代,一窮二白的普通人,你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吃燕窩,這個恐怕也是常態。
我們在這兒多一兩句題外話,到了現代,什麼時候這燕窩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最主要是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香港到目前為止是全世界燕窩最大的銷量。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新興出很多的燕窩酒樓,那些都是高檔的酒樓,頂級的菜品裡邊兒就包括著燕窩。那為什麼是香港?因為在那個時候香港的經濟發展迅速,又因為傳統的中國人他就願意吃這個,另外那些東南亞的國家和香港之間的交流也多,他們也想把燕窩賣出去,所以有市場。
現代燕窩為什麼這麼貴,因為一個是它的產量少,另外產起來極端的費勁。過去燕窩它是在懸崖峭壁頂上,摘它就費勁。還有一種說法,燕窩實際上是金絲燕以及同屬燕類,用唾液和絨羽所凝結而築成的窩巢,這是學術上的法。而這個金絲燕同屬於雨燕科,根據資料記述,全世界已經發現的雨燕科一共有十八屬八十種,我國有四屬七種。在眾多的語言當中能夠被食用就是能夠生產出可食用燕窩的三種金絲燕,分別是爪哇金絲燕、大金絲燕和瀑布雨燕,總得來就是稀少的意思,不僅僅於此。我去馬來西亞旅遊的時候,我曾經住過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那個地方附近只有一家賓館。我住的當時是三樓,而整個四樓都是產出燕窩的地方,當地人稱為燕屋,就是不讓它在懸崖峭壁上去產燕窩,燕窩被採摘以後並不直接就能夠賣出去,還需要手工的挑毛,挑毛這件事兒非常麻煩,首先得把燕窩弄溼,先把大的毛拿出來,再用放大鏡、用直射燈、拿小鑷子,人工手動把細小的絨毛一根兒一根兒的挑出來。我問過做這個工作的那個馬來西亞的朋友,他們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最多能挑十多盞燕盞,這事兒非常費力,你看著很簡單,但是他要求有極好的眼力,所以這些工人大多數都是十八九歲的小女孩兒,眼力好,體力也不錯,就只有他們才能完成這些工作。在古代,恐怕工具沒有那麼好,也許更累。所以有人曾經說過吃燕窩其實吃的是人的經歷,一點兒都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