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2020-12-13 談藝錄

今天接著讀李賀的詩。

李賀是因為「父諱」(他的父親名叫「晉肅」,晉與進同音)的原因沒有得到「進士」出身的。如果放到現代社會,這簡直是玩笑一樣的理由,偏偏在那個時代,李賀愣是沒有拿到他的進士「春關(進士身份的憑證)」。

李賀是參加了進士考試的,連續幾天的考試,當發榜之日來臨,李賀也在進士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只是在領取「春關」時,才被告知「父諱」所限,李賀不能舉進士。這比那些直接落榜的人所受打擊更大,落榜之人是才華不足,可李賀明明才華過人,卻被莫名的「嫌名律」擋在了仕途之外,落榜者還可蓄力再戰,李賀卻沒有辦法更改自己父親的名字。韓愈很是替他鳴不平,替他辯論說:如果父親叫「仁」,難道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

(李賀雕像)

但「嫌名律」是法律,法律就是法律,結果不可更改,李賀終究只能黯然離開長安,他將一生遠離進士途,這是韓愈和皇浦湜(這兩位基本上算是李賀的老師)勸慰的結果,他們勸解李賀去投幕,因為韓愈就是先在汴州做了董晉的推官,後到徐州為張建封的推官,前後四年,韓愈的生活大有起色,據他自己的詩「篋中有餘衣,盎中有餘糧,閉門讀書史,窗戶忽已涼」,這顯然是李賀嚮往的生活狀態(可能是很多人的嚮往)。於是,他決定出京投幕,既然當不了官,掙點錢總是好的。

(尋章摘句的李賀)

但顯然,李賀不適合做別人的幕僚,幕府的工作大多是實務性的,因此需要大量的精力,也需要強健的體格,李賀的精力大都用來作詩,身體也是三天兩頭生病。因此,當元和六年(811年)李賀結束三年的幕府生活時,剛過20歲的李賀不但一無所獲,而且理想泯滅,病體沉重。擺在他面前的前途就只餘下了一條路:不停「投卷」(就是把自己的作品投到達官貴人的手裡,以期獲得他們的舉薦),從而獲得任官的機會。

(孱弱的李賀)

李賀終於獲得了奉禮郎的職位。奉禮郎,從九品,具體工作就是每次舉行祭祀朝會時,安排君臣的位置,跪拜時,負責贊導主持。說白了,並不是什麼重要職位,但總歸困窘的生活可以稍稍改觀,他終於放下了曾經的清高、曾經的狂傲,從高高的雲端,落回到了現實中來。

他在這個位置上做了三年,僅僅是因為生活所迫。到814年,他辭去了贊禮郎之位,回家「歸臥」,他的身體無法勝任這個工作,心裡也不樂意再受別人的呼喝,聽別人的派遣。他需要他想要的「自由」。

(不見年年遼海上)

此後,他又做過三個年頭的幕僚,為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到816年時,郗士美病,幕散,李賀走投無路之下,也終究扛不過自己的身體,再回家「歸臥」,直到817年一病而終,他的人生,短暫而委屈。如果不是詩,他的一生就太暗淡無光了,幸好有詩,幸虧有詩。

在辭去奉禮郎「歸臥」時,李賀曾經寫過一組詩,叫《南園十三首》,這組詩為了解、研究李賀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手資料,因此,我們特別重視這組詩,之前也挑其中的第五首賞析過,今天再讀一首,是第六首,全詩如下:

(李賀小像)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這首詩氣象與第五首大不相同,「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氣,在這首詩裡完全沒了影子,代之而來的是對讀書無用,懷才見棄的慨嘆。

(尋章摘句老雕蟲)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漢代揚雄《法言》有:「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的話,學篆刻的朋友對這句話一定非常熟悉。但這裡的「雕蟲」指的是雕蟲小技,整句的意思是對尋章摘句的輕視,詩人在感嘆自己的青春年華消磨在了尋章摘句的雕蟲小技上了。尋章摘句指代讀書。李賀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讀書作詩上,當他辭官「歸臥」後,他意識到自己讀的書一點用也沒有,更何況,他讀書能讀到「曉月當簾掛玉弓」,當清晨的殘月低映簷前,「尋章摘句」讀書整夜的詩人抬頭望去,月亮就像是當簾掛著的一彎玉弓。一人通宵慘澹苦吟,一彎悲涼冷月作伴,何等的落寞,何等的悲涼。

李賀並沒有那麼老,只是他知道自己在尋章摘句上下得功夫足夠深罷了。

(詩意圖)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這裡的「遼海」,指的是東北邊境,就是河北道屬地,從元和四年到元和七年(就是李賀在北方投幕的那幾年),這一帶割據勢力先後發生兵變,對朝廷的政令完全無視,這正是唐憲宗跟藩鎮割據勢力「掰腕子」的一段時期,戰爭頻仍,遭罪的總是百姓,遼海一帶民不聊生,因此,李賀為此一哭,為天下黎民哭;

這句的文章,當然指的是詩人自己。他的悲苦無處可訴,這裡的哭秋風,當然不是一般文人的悲秋,而是對窮途末路無奈的悲傷,所以他沒有用「悲」秋風的字眼,他不是簡單的「悲」,或者他悲的表現形式更純粹,更直接,他是哭,哭出聲來,哭的原因是國家在戰時,朝廷不重視文士,更重視武士,文人讀書無用,李賀為此又一哭,為天下文章(文士)哭。

(文章何處哭秋風)

這首詩在藝術上還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就是第三句的玉弓,從意象上,弓是與戰爭相關的,從章法上來說,這恰與第三句的遼海戰事形成呼應,上下片詩,通過這個意象粘連成為一個整體,這當然是李賀用心的經營,他的嘔心瀝血體現在他的每一首小詩上。

(【唐詩閒讀】之179,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夜讀唐詩)李賀南園十三首,收取關山五十州,文章不必哭秋風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其五由兩個問句組成,慷慨激越,一氣呵成,可見當時心情之急切,白話譯文如下:大丈夫為何不帶上刀鉤,去收復被割據的關山五十州?請您到陳列功臣畫像的凌煙閣,裡面哪位萬戶侯是書生的?
  •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裡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結合前兩句詩,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 唐詩閒讀:「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後面我們讀到《送元二使安西》(陽關三疊)時會著重王維詩的音樂性,今天我們先來讀他的一首五絕《鹿柴》,算個引子,全詩如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前幾篇文章裡提到過的「裴秀才迪」)逐處作詩,王維寫一首,裴迪和一首,最終合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王維詩的第五首。開頭就是一句「空山不見人」劈空而來。
  • 唐詩閒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我總認為,一個詩人,不論他如何隱藏、包裝自己,他的經歷總是能在詩中體現出來的,所以,自杜甫開始,我們讀唐詩,就一直把詩放在詩人的經歷裡去讀。我們一邊介紹詩人的生平故事,一邊讀他寫詩。今天要說說杜牧「風流好色」性格的形成,所以文章比較長。
  • 唐詩閒讀:「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我上中學的時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有一本雜誌叫《中學生閱讀》,不知道是哪一期了,忽然翻到一篇《葬花吟》的賞析文章,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從頭至尾認認真真地賞析了一回,當時還沒有認真讀過《紅樓夢》,讀那篇文章覺得詩寫得真好,大概一星期之後,從家人的書房把《紅樓夢》偷偷拿出來死命啃完
  • 唐詩閒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因為一提到唐代詩人,就大概會說到大小李杜、王維、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李賀這些以詩見長的大神們,韓愈在詩歌方面的成就並不小,只可惜他的文章寫得太好了,詩名為文名所掩,他是「唐宋八大家」居首的文章大家,到現在的中學課本裡,選韓愈的文章還較多,比如《師說》、《馬說》、《進學解》等,這些都是一等一的好文章,蘇東坡贊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這裡的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讓一代文豪而又性格耿介的蘇東坡這樣稱讚
  • 唐詩閒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王兆鵬在2011年搞過一個《唐詩排行榜》,就是給整個唐代詩人寫的所有詩歌排定座次,我覺得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原因是中國歷來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唐代又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最繁盛的時代,《全唐詩》收詩近5萬首,每個讀者各有所愛。但也正因此,這個排行榜就有了極強的話題性。
  • 讓秋風吹落葉,讓月色滿人間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與友人月下漫步,月色溶溶,皎潔空明,真是太美了!不禁想起,古人關於夜景月色的詩詞不勝枚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100位唐代詩人,一人一句經典唐詩,唯美至極!
    一本《全唐詩》,二千二百餘名詩人,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詩,許多詩人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土中,唯有詩作,永遠流傳。詩詞君總結100位唐代詩人,一人一句經典唐詩,唯美至極。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代悲白頭翁》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 唐詩閒讀:「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託子以為命」
    「黃精無苗山雪盛」他要去挖黃獨的根苗,黃獨也是中藥,杜甫當然識得,黃獨的生命力極頑強,在冬季就算長期不見陽光依然能夠生長,從食物角度,大約相當於土豆、白薯之類的植物,根也是可以吃的,如果不下雪,在荒地上是可以看到它的苗的,但現在有雪,所有的秧苗都蓋住了,要怎麼找到黃獨呢,他需要挽起褲腿,踏雪尋黃獨,抵擋寒冷,但他的褲腿很不完整,他想把它挽起來蓋住小腿,但褲腿已經很破爛了,「短衣數挽不掩脛」結了很多次
  • 唐詩閒讀:「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在唐詩的國度裡,有的是解釋不清的詩,比如李商隱的《無題》,除了語言上的用典使詩意幽遠難明,除了修辭上的指代隱喻不明,除了人的過度解讀,還有讀詩的人的不同立場,因此,讀唐詩好讀,寫讀唐詩的文章就費點事,因為總有人跟你的理解不一樣,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於是,這個系列的文章,還會硬著頭皮寫下去
  • 唐詩閒讀:「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
    六神磊磊說:如果以詩人給唐詩劃分階段的話,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界階用兩個詩人就可以劃定,杜甫死,盛唐結束;韓愈死,中唐結束。杜甫的生前就是初唐,韓愈的死後應當就是晚唐。這大大簡化了記憶難度,是個不錯的簡易唐詩分期方法。但大約在「安史之亂」之後,杜甫還未死(他770年去世),而韓愈還未走向詩壇(他768年出生),這個盛唐和中唐的夾縫裡還有一個詩人值得一提,就是戴叔倫。
  • 唐詩閒讀:「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這是一位絕代佳人,所謂的絕代,指的是冠絕當代,舉世無雙;獨自幽居在空空的山谷之內。
  • 唐詩閒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比如中唐詩人孟郊,寫了一輩子詩,被元好問譽為「詩囚」,文章寫到被歐陽修認為與韓愈可以「韓孟於文詞,兩雄力相當。」,蘇軾與把他與賈島並稱,認為「郊寒島瘦」,是數得上名姓的大詩人,是願意把寫詩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來做的人,是願意為了某句詩中的某一個字不停「推敲」的人。
  • 唐詩閒讀:「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大陸電視劇版裡的「倚天四美」)其實這個「畫眉」的結局也有典故,典故出自唐詩,即朱慶餘的《近試上張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眉毛的深淺影響妝容,能否討公婆的歡心相當重要,新媳婦做的飯菜味道當然也很重要,唐詩裡還有一首寫新媳婦而有名的詩,是中唐詩人王建(詩人簡介見前文)的《新嫁娘詞三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首,我們今天說說這一首詩,全詩如下:
  • 唐詩閒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當時覺得寫得真好,只是被老師逼著背,然後就硬生生地對自己說,這文章寫得不好,不願意背(儘管後來還是背會了,因為不會背不讓回家)。後來讀唐詩,讀到杜甫的《春夜喜雨》,裡邊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春雨,寫得更好,當時就認為這是天下寫春雨寫得最好的詩了,直到讀詩讀到中唐,發現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中的第一首,全詩如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