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創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到十一年間(公元813到816年),當時他才23歲,因嫌棄奉禮郎的官職太卑微,故辭官回福昌昌谷老家閒居,南園是指其故居以南的一大片田園。南園十三首既有描寫田園生活的,也有抱怨壯志難酬的,其中的其五和其六是抒發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其五是期待建功立業,其六則鬱悶文才不為世用。
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其六原詩如下:
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其六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其五由兩個問句組成,慷慨激越,一氣呵成,可見當時心情之急切,白話譯文如下:
大丈夫為何不帶上刀鉤,去收復被割據的關山五十州?請您到陳列功臣畫像的凌煙閣,裡面哪位萬戶侯是書生的?
其六則比較含蓄深沉,若有所指,若即若離,和其五一樣都是發牢騷,風格卻完全不同,白話譯文如下:
只會在書中尋找典故和佳句來創作詩文,終老於雕蟲一般的生活,今晚又是讀書寫作到拂曉,只見那殘月如弓正掛在簾前。難道您沒想到遼海的戰事麼?書生的你又該到哪裡去對著秋風哭泣?
這兩首詩中,其五的「何不」、「收取」,其六的「老」、「哭」,都是用詞極為精妙,「何不」和「收取」有迫不及待之意,富有表現力,「老」是動詞,「哭」則詩意盡出,千年之後仍可想像當年那文弱書生的悲痛。
李賀是天才詩人,整個唐朝,也就只有李白和他二人是為了作詩而下凡到唐朝的,李白活了六十一年,除了寫詩其他事情都是一團糟,而李賀更悲催,他只活了二十七年,如果他能活到六十歲,或許執唐詩牛耳的就是「李杜李」了。
李白和李賀都期待建功立業,都不願意當個無用的書生,或許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不切實際的理想,才有那些瑰麗多彩的詩作留傳到現在吧。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請您關注我的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