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一個家道衰落的皇室後裔
作為一個充滿正義和擁有一顆愛國情懷的男兒何不穿上盔甲帶上武器,去收復我們失去的關山五十州。
請您到掛滿開國功臣的凌煙閣上去看一看,古往今來有哪個柔軟書生能食食邑萬戶的列侯?
詩人李賀,約791年-約817年,字長吉,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李賀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三鄉)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曾經的皇室後裔。
但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詩裡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家道早就衰落了,也沒有人真把他這個身份當回事了。
813年,詩人辭官回昌谷後。昌谷有南北二園,南園為李賀讀書處。這首詩是南園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應是他回到闊別了多年的讀書處有感之作。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氣焰非常囂張。朝廷年年徵討,投身幕府的文人也往往能夠為朝廷效力,儘管當時形成了輕文尚武的風氣。面對當時黃河南北五十州中央管制的分裂局面,詩人感到焦慮不安,渴望自己也能參加削藩平叛的戰鬥,建功立業,名留青史。
一個滿懷報國之志的書生
《南園十三首·其五》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詩人一下筆就是反問,其實也是在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落而下,顯得氣勢磅礴。「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麼豪邁!「收復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怎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為呢?因而他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無論是前兩句,還是後兩句,都能看得出來,詩人筆下生風,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反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鬱。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託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報國無門的憤激情懷。
李賀是個書生,雖然早就詩名遠揚,但上陣殺敵似乎輪不到他。他原本可以自己的才學進入仕途,但這條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語,表示實在出於無奈。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願。
然而,作為一個書生,「收取關山五十州」談何容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一種默默堅持的業餘寫作情懷
「2017,驕傲與遺憾,都已成過去;2018,我將繼續,用創作證明自己。」
把今日頭條發布的「我的2017頭條號創作成績單」從頭看到尾,最後出現了上面這一行文字。在我看來,這既是肯定我2017年的創作成績,更重要的是激勵我2018年的創作激情。
我是一個善於聯想的人,很快就聯想到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這首詩——鏗鏘有力,豪邁正氣,讀來朗朗上口,感受男人情懷!
讀著李賀的詩,也似乎回想起自己這一年來,寫寫停停,卻毫無建樹。雖然最高閱讀量的一篇文章超過10萬,但跟其他高手相比,其差距簡直是天上地下。更重要的是,我在頭條號分文未得。
也許,能力有限;也許,方法不對;也許,經驗不足;也許,留待2018,一併收取。
不過,我不是專業寫作,而是利用業餘時間寫點東西。但能夠把原創堅持下來,自己覺得也很不易。也許,這就是一個業餘寫作者的男人情懷!如果也有寫作情懷的話。
既然一千多年前的李賀,作為一介書生,尚且有上陣殺敵、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強烈願望,今日的我,還有什麼理由退卻!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詩人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鬱。
我既不是書生,也不是士兵,更沒有詩人李賀那樣有點含蓄的牢騷。但是,2018年的我,未必不能在頭條號廣闊的天地裡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