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專訪挪威環境和氣候部國務秘書羅特文滕:經濟與環保可以兼顧 要相信市場的力量】如果說挪威是世界上「最綠的」國家,也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吃驚,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這是一個在冬季有漫長黑夜和皚皚白雪的國家。但只要夏天去過挪威的人,無不被其峽灣波平如鏡的海水、兩岸蒼翠繁茂的植被深深吸引。(21世紀經濟報導)
如果說挪威是世界上「最綠的」國家,也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吃驚,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這是一個在冬季有漫長黑夜和皚皚白雪的國家。但只要夏天去過挪威的人,無不被其峽灣波平如鏡的海水、兩岸蒼翠繁茂的植被深深吸引。
挪威的「綠」不僅僅體現在夏日明媚的湖光山色上。根據《良好國家指數》(Good Country Index)對153個國家的評比,挪威在環境保護方面位列榜首。對於綠色發展,挪威政府還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30%、到2030年減排40%,在2030年成為碳中性國家,在2050年實現《巴黎氣候協定》規定的零排放。
5月23日,挪威環境和氣候部國務秘書羅特文滕(Sveinung Rotevatn)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等中國媒體的群訪,就挪威綠色發展模式、電動汽車補貼、綠色航運戰略、北極航道開發前景等話題做出了回應。
羅特文滕表示,中挪可以在氣候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挪威一直是中國政府主辦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重要資助方。挪威前氣候與環境大臣赫爾格森還受邀擔任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聯合主席。他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發展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將是有益的。
挪威綠色發展的秘訣:讓市場創造解決辦法
對於中國,挪威的經驗有何借鑑之處?「我知道中國非常關注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我覺得,中國可以從歐洲的經驗看到,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減少是可能的。」羅特文滕指出, 「你不需要在發展和環境之間左右為難,你可以兩者兼得。」
近年來,挪威一直在積極推動減排,如今已經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近20%。而與此同時,挪威經濟也保持健康穩定,2018年人均GDP約為8.2萬美元,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羅特文滕指出,挪威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有既有經濟效益又對環境友好的解決方案,而這就需要企業充分發揮創造性。「我對市場的力量有很強的信念,市場可以產生最聰明的解決方案。」他說,「你需要想辦法讓企業動起來,幫助政府實現減排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發揮了一個重要但間接的作用。「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範圍的市場失靈。」要解決這個問題,羅特文滕指出,首先,政府必須採取更嚴格的監管政策,比如,歐洲通過給碳定價來限制排放。
「我們的政府沒有發起大項目、成立國有企業來創造綠色產品的傳統。我們主要依賴私營部門。」羅特文滕指出,在資金方面,挪威政府主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是通過一家叫Innova的國有企業對有前景的綠色創意提供資金支持,二是通過稅收減免、政府採購的方式支持更綠色的企業。
「市場需要正確的激勵機制。」他強調,只有提高排放的成本,綠色解決方案才能更有利潤,企業才會有動力向綠色方向轉型。
儘管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但挪威的發電已接近100%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因此,挪威當前的減排重點主要落在交通、油氣、捕魚、種植等方面。在交通領域,挪威政府正大力推動電動車的發展,不僅免除了電動車的大部分稅費,並且提供免費停車和充電點等服務,以加速從柴油汽油車向電動車過渡。
在利好政策影響下,2018年,挪威純電動汽車銷量大漲40%,佔有率達到創紀錄的31.2%,在全球名列第一,如果再算上化合動力汽車,那佔有率將達到49.1%。這一比例還在快速上升。2019年3月,在挪威新車銷售中,電動車佔有率進一步增至58%。按照挪威政府的計劃,到2025年,所有新車都必須達到零排放標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羅特文滕表示,挪威政府將繼續對電動車進行補貼。「我們仍然會繼續補貼電動車,至少要到這屆議會結束,也就是2021年。在此之後,我們會再討論。」他認為,儘管現在挪威新出售的汽車已大部分是電動車,但如果馬上取消激勵機制,可能會扭轉這個趨勢,就像丹麥那樣。「我覺得,挪威的電動車市場還有些脆弱,我們需要小心。」
北極航運開發要優先考慮對生態的影響
北極升溫將造成凍土和海冰的不斷融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去年10月發布報告稱,全球升溫1.5攝氏度最快有可能在2030年達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北冰洋每100年將出現一次夏季無冰狀況;如果升溫2攝氏度,每十年將出現一次無冰狀況。
「如果全球升溫超過3攝氏度——IPCC遞交給聯合國的報告稱這是全球正在面臨的事情,北極的冰可能減少得更多。但到底會發生什麼情況是很難說的。」儘管很難預料到底會發生哪種場景,但羅特文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強調,人類活動已經對氣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結果將可能會持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無論如何,羅特文滕向本報記者指出,北極冰層在減少是毫無疑問的,這將給挪威帶來很大的潛在影響,不僅是在經濟方面,還有安全方面。「比如,通往亞洲和其他洲的道路會更短,這就可能發生很多衝突。再比如,當冰開始消失時,可能就有國家迫不及待地要爭奪北冰洋海床上以及北極冰面下的資源。」
「不僅是挪威,全球都需要認真研究這些非常情況。我覺得,更好的選擇是阻止氣候變化繼續發生,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面臨這些問題。」羅特文滕說道。
但隨著冰層的減少,北極航運似乎距離人們越來越近。對於未來北極航道的前景,羅特文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任何開發都應該首先意識到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必須要考慮到航運交通對生物和自然產生的影響。
「我們已經獲得了一些經驗,比如,斯瓦爾巴德群島(Svalbard)的Spitsbergen 島附近有很多包括遊輪在內的航運活動。我覺得,必須要充分評估(人類活動)對魚群、北極熊的影響。至於船隻對北極的汙染,我覺得需採取一些監管措施……比如,在斯瓦爾巴德群島,我們關閉了一些對生物來說很重要的地區,不允許船隻通行。」
對於北極航運的前景,羅特文滕向本報記者表示,挪威航運企業也看到了機遇。但他強調,這些企業也必須意識到他們在北極地區的活動可能造成排放汙染,因此必須為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航運是造成我們國家排放的重要行業。為此,挪威積極地同國際海事組織(IMO)合作,以通過實施國際標準,讓公私部門共同為氣候目標而努力,用新的方法來改進船隻。」
全球貿易疲弱給綠色航運發展帶來挑戰
挪威的綠色發展計劃也覆蓋了航運業。挪威議會已經頒布法令,要求從2026年起任何遊輪和渡輪不得在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峽灣排放廢氣。為此,挪威政府準備在2021年之前讓約70艘電動渡輪投入運營。全球首艘由蓄電池驅動的渡輪已於2015年5月在挪威投運。
根據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的數據,在挪威水域的排放中,境內交通、國際交通和過境交通分別佔到55%、22%和16%。因此,當前,挪威政府正在優先解決境內航運的排放問題,目標是到2020年境內航運的碳排量要比2015年減少50%。
「我覺得,在航運領域,有很多可以實現的(減排)解決辦法。對於近海航運,可以使用蓄電池技術。而對於遠距離運輸,可能會比較有難度,比如,如何要用氫氣驅動的話,需要很大的燃料存儲空間。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一些有趣的研究項目。」羅特文滕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道。
在挪威看來,綠色航運不僅是解決排放問題的出路,隨著國際社會對航運排放政策的收緊——IMO要求在2050年前將碳排量減至2008年的一半,將出現對綠色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為此,挪威正在推動一個雄心勃勃的綠色航運發展計劃,目標是尋找具備規模化潛力的高效、環保的航運解決方案,正在試驗中的項目包括:氫氣驅動船舶、電池驅動快艇、自動駕駛貨船、插電式混合動力漁船等。
「在排放問題上,航運業絕不應該被免除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責任。我的經驗是,至少在挪威的航運業,企業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想他們還有很多更好的辦法。」羅特文滕說道。
但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當前,全球航運業的日子並不好過,受貿易疲弱、運力過剩的衝擊,很多規模較小的企業已經負債纍纍。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讓它們投資綠色解決方案,以應對更加嚴苛的環境監管要求,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此,羅特文滕向本報記者回應道,他所在的環境部正在起草一份綠色航運戰略,以幫助挪威企業來應對上述挑戰,期待很快能夠被政府通過。「總體而言,擔心當前疲弱的全球貿易是有道理的。我們都希望看到你的國家同我們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盟友能很快停止爭論。我覺得這會是一件好事。」
羅特文滕不願意具體談論美國對歐盟施加的鋼鋁稅對航運業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在融資方面,但他強調,如果要做長期投資,一般而言投資貿易和航運是很好的投資。「我們應該相信全球貿易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增長。如果沒有增長,我們可能就遇上了比我們當前討論的更大的麻煩了。」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