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挪威環境和氣候部國務秘書羅特文滕:經濟與環保可以兼顧 要...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摘要

【專訪挪威環境和氣候部國務秘書羅特文滕:經濟與環保可以兼顧 要相信市場的力量】如果說挪威是世界上「最綠的」國家,也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吃驚,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這是一個在冬季有漫長黑夜和皚皚白雪的國家。但只要夏天去過挪威的人,無不被其峽灣波平如鏡的海水、兩岸蒼翠繁茂的植被深深吸引。(21世紀經濟報導)

  如果說挪威是世界上「最綠的」國家,也許很多人都會感到吃驚,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這是一個在冬季有漫長黑夜和皚皚白雪的國家。但只要夏天去過挪威的人,無不被其峽灣波平如鏡的海水、兩岸蒼翠繁茂的植被深深吸引。

  挪威的「綠」不僅僅體現在夏日明媚的湖光山色上。根據《良好國家指數》(Good Country Index)對153個國家的評比,挪威在環境保護方面位列榜首。對於綠色發展,挪威政府還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30%、到2030年減排40%,在2030年成為碳中性國家,在2050年實現《巴黎氣候協定》規定的零排放。

  5月23日,挪威環境和氣候部國務秘書羅特文滕(Sveinung Rotevatn)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等中國媒體的群訪,就挪威綠色發展模式、電動汽車補貼、綠色航運戰略、北極航道開發前景等話題做出了回應。

  羅特文滕表示,中挪可以在氣候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挪威一直是中國政府主辦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重要資助方。挪威前氣候與環境大臣赫爾格森還受邀擔任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聯合主席。他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發展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將是有益的。

  挪威綠色發展的秘訣:讓市場創造解決辦法

  對於中國,挪威的經驗有何借鑑之處?「我知道中國非常關注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我覺得,中國可以從歐洲的經驗看到,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減少是可能的。」羅特文滕指出, 「你不需要在發展和環境之間左右為難,你可以兩者兼得。」

  近年來,挪威一直在積極推動減排,如今已經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近20%。而與此同時,挪威經濟也保持健康穩定,2018年人均GDP約為8.2萬美元,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羅特文滕指出,挪威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有既有經濟效益又對環境友好的解決方案,而這就需要企業充分發揮創造性。「我對市場的力量有很強的信念,市場可以產生最聰明的解決方案。」他說,「你需要想辦法讓企業動起來,幫助政府實現減排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發揮了一個重要但間接的作用。「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範圍的市場失靈。」要解決這個問題,羅特文滕指出,首先,政府必須採取更嚴格的監管政策,比如,歐洲通過給碳定價來限制排放。

  「我們的政府沒有發起大項目、成立國有企業來創造綠色產品的傳統。我們主要依賴私營部門。」羅特文滕指出,在資金方面,挪威政府主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是通過一家叫Innova的國有企業對有前景的綠色創意提供資金支持,二是通過稅收減免、政府採購的方式支持更綠色的企業。

  「市場需要正確的激勵機制。」他強調,只有提高排放的成本,綠色解決方案才能更有利潤,企業才會有動力向綠色方向轉型。

  儘管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但挪威的發電已接近100%來自於可再生能源。因此,挪威當前的減排重點主要落在交通、油氣、捕魚、種植等方面。在交通領域,挪威政府正大力推動電動車的發展,不僅免除了電動車的大部分稅費,並且提供免費停車和充電點等服務,以加速從柴油汽油車向電動車過渡。

  在利好政策影響下,2018年,挪威純電動汽車銷量大漲40%,佔有率達到創紀錄的31.2%,在全球名列第一,如果再算上化合動力汽車,那佔有率將達到49.1%。這一比例還在快速上升。2019年3月,在挪威新車銷售中,電動車佔有率進一步增至58%。按照挪威政府的計劃,到2025年,所有新車都必須達到零排放標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羅特文滕表示,挪威政府將繼續對電動車進行補貼。「我們仍然會繼續補貼電動車,至少要到這屆議會結束,也就是2021年。在此之後,我們會再討論。」他認為,儘管現在挪威新出售的汽車已大部分是電動車,但如果馬上取消激勵機制,可能會扭轉這個趨勢,就像丹麥那樣。「我覺得,挪威的電動車市場還有些脆弱,我們需要小心。」

  北極航運開發要優先考慮對生態的影響

  北極升溫將造成凍土和海冰的不斷融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去年10月發布報告稱,全球升溫1.5攝氏度最快有可能在2030年達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北冰洋每100年將出現一次夏季無冰狀況;如果升溫2攝氏度,每十年將出現一次無冰狀況。

  「如果全球升溫超過3攝氏度——IPCC遞交給聯合國的報告稱這是全球正在面臨的事情,北極的冰可能減少得更多。但到底會發生什麼情況是很難說的。」儘管很難預料到底會發生哪種場景,但羅特文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強調,人類活動已經對氣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結果將可能會持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無論如何,羅特文滕向本報記者指出,北極冰層在減少是毫無疑問的,這將給挪威帶來很大的潛在影響,不僅是在經濟方面,還有安全方面。「比如,通往亞洲和其他洲的道路會更短,這就可能發生很多衝突。再比如,當冰開始消失時,可能就有國家迫不及待地要爭奪北冰洋海床上以及北極冰面下的資源。」

  「不僅是挪威,全球都需要認真研究這些非常情況。我覺得,更好的選擇是阻止氣候變化繼續發生,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面臨這些問題。」羅特文滕說道。

  但隨著冰層的減少,北極航運似乎距離人們越來越近。對於未來北極航道的前景,羅特文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任何開發都應該首先意識到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必須要考慮到航運交通對生物和自然產生的影響。

  「我們已經獲得了一些經驗,比如,斯瓦爾巴德群島(Svalbard)的Spitsbergen 島附近有很多包括遊輪在內的航運活動。我覺得,必須要充分評估(人類活動)對魚群、北極熊的影響。至於船隻對北極的汙染,我覺得需採取一些監管措施……比如,在斯瓦爾巴德群島,我們關閉了一些對生物來說很重要的地區,不允許船隻通行。」

  對於北極航運的前景,羅特文滕向本報記者表示,挪威航運企業也看到了機遇。但他強調,這些企業也必須意識到他們在北極地區的活動可能造成排放汙染,因此必須為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航運是造成我們國家排放的重要行業。為此,挪威積極地同國際海事組織(IMO)合作,以通過實施國際標準,讓公私部門共同為氣候目標而努力,用新的方法來改進船隻。」

  全球貿易疲弱給綠色航運發展帶來挑戰

  挪威的綠色發展計劃也覆蓋了航運業。挪威議會已經頒布法令,要求從2026年起任何遊輪和渡輪不得在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峽灣排放廢氣。為此,挪威政府準備在2021年之前讓約70艘電動渡輪投入運營。全球首艘由蓄電池驅動的渡輪已於2015年5月在挪威投運。

  根據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的數據,在挪威水域的排放中,境內交通、國際交通和過境交通分別佔到55%、22%和16%。因此,當前,挪威政府正在優先解決境內航運的排放問題,目標是到2020年境內航運的碳排量要比2015年減少50%。

  「我覺得,在航運領域,有很多可以實現的(減排)解決辦法。對於近海航運,可以使用蓄電池技術。而對於遠距離運輸,可能會比較有難度,比如,如何要用氫氣驅動的話,需要很大的燃料存儲空間。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一些有趣的研究項目。」羅特文滕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道。

  在挪威看來,綠色航運不僅是解決排放問題的出路,隨著國際社會對航運排放政策的收緊——IMO要求在2050年前將碳排量減至2008年的一半,將出現對綠色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為此,挪威正在推動一個雄心勃勃的綠色航運發展計劃,目標是尋找具備規模化潛力的高效、環保的航運解決方案,正在試驗中的項目包括:氫氣驅動船舶、電池驅動快艇、自動駕駛貨船、插電式混合動力漁船等。

  「在排放問題上,航運業絕不應該被免除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責任。我的經驗是,至少在挪威的航運業,企業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想他們還有很多更好的辦法。」羅特文滕說道。

  但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當前,全球航運業的日子並不好過,受貿易疲弱、運力過剩的衝擊,很多規模較小的企業已經負債纍纍。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讓它們投資綠色解決方案,以應對更加嚴苛的環境監管要求,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此,羅特文滕向本報記者回應道,他所在的環境部正在起草一份綠色航運戰略,以幫助挪威企業來應對上述挑戰,期待很快能夠被政府通過。「總體而言,擔心當前疲弱的全球貿易是有道理的。我們都希望看到你的國家同我們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盟友能很快停止爭論。我覺得這會是一件好事。」

  羅特文滕不願意具體談論美國對歐盟施加的鋼鋁稅對航運業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在融資方面,但他強調,如果要做長期投資,一般而言投資貿易和航運是很好的投資。「我們應該相信全球貿易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增長。如果沒有增長,我們可能就遇上了比我們當前討論的更大的麻煩了。」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87)

相關焦點

  • 環境保護部部長會見挪威氣候與環境大臣
    6月27日,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在京會見挪威氣候與環境大臣維達爾·赫爾格森先生一行,雙方就中挪環境保護合作進行了會談。會後,雙方共同籤署了兩國環保部門《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國環境報王亞京攝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今日在京會見了挪威氣候與環境大臣維達爾·赫爾格森先生,雙方就促進綠色發展、深化環境領域合作等共同關心的議題交換了意見。李幹傑首先代表環境保護部對維達爾·赫爾格森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當前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 陳文雄議員邀經濟國務秘書為巴黎華商支招
    【歐洲時報靖樹報導】11日晚,為了幫助巴黎華商應對疫情影響,法國國民議會議員、法中友好小組主席陳文雄(Buon TAN)邀法國經濟和財政部國務秘書帕尼埃-魯納歇(Agnès Pannier-Runacher)與13區中國城商會(ENTREPRISE 13)主席HA Wai Ming
  • 專訪挪威駐華大使司文:通往幸福的北方之路
    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異常曲折,沿海島嶼很多,達15萬個,所以也有「萬島之國」的美稱。  石油業是挪威最大的產業,佔挪威總產值23%以上,並貢獻了30%的財政收入。如今挪威是世界第7大石油生產國和第3大天然氣生產國。「然而,挪威的首要重點之一就是要確保對本國能源資源進行高效和環保的管理。」
  • 從挪威的能源環境政策與應對氣候變化措施中,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一來是我自己的專業和興趣,可以自我梳理和學習提升,二來傳遞與分享,共同抵抗全球氣候變化,同時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啟發。為了實現油氣的「可持續利用」,挪威在油氣開發利用過程中,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同時不斷追求技術進步。挪威政府專門制定了《汙染控制法》,對油氣生產的程序有嚴格規定,可能引起汙染的項目,需要申請獲得許可證才可運作。挪威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的環境控制、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在國際上均具有領先地位。
  • 挪威商學院教授蘭德斯:中國在氣候變化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挪威商學院教授喬根·蘭德斯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王子侯攝) 挪威商學院教授喬根·蘭德斯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王子侯攝) 人民網北京3月25日電 (寇傑 王天樂)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挪威商學院教授喬根·蘭德斯今天做客人民網直播間時表示,「中國將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清潔能源的使用也將為中國創造潔淨的環境和更多商機。」 蘭德斯認為,中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縱觀中國一系列的五年計劃,節能環保一直是政府積極倡導的工作重點。中國提出在2030年左右讓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的具體目標,著力於清潔能源的研究和使用。
  • 獨家中文:《自然》對聯合國CBD執行秘書伊莉莎白·姆雷瑪最新專訪
    2020年6月30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刊發一篇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BD)執行秘書伊莉莎白·姆雷瑪(Elizabeth Mrema)的詳實專訪。根據綠會國際部的觀察,這應該是姆雷瑪女士被聯合國秘書長正式任命為CBD執行秘書之後,接受的首個全面的媒體專訪。
  • 全球氣候變化——一場自上而下的環保運動
    挪威政府害怕氣候問題將影響到挪威的石油出口,便把目光轉向了北冰洋,試圖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全世界只有6個國家與北冰洋相接,其中冰島太小,無足輕重。丹麥只因為擁有格陵蘭島的緣故才勉強分到一杯羹,也無需多慮。而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是3個「巨無霸」,國內經濟無需依賴北冰洋,只有挪威是個例外,北冰洋對於挪威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甚至可以說,北冰洋就是挪威的未來。
  • 孫新陽同西班牙內政部安全國務秘書拉斐爾通電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公安部紀檢監察組組長孫新陽11月30日同西班牙內政部安全國務秘書拉斐爾通電話。孫新陽表示,習近平主席2018年訪西時與貴國桑切斯首相就深化雙邊關係取得重要共識。中西執法合作成果豐碩,雙方聯合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長城行動」成為國際執法合作典範。
  • 不滿巴西環保政策 挪威「斷供」亞馬孫基金
    不滿巴西環保政策 挪威「斷供」亞馬孫基金田野挪威政府不滿巴西政府的環境保護政策,15日宣布停止資助亞馬孫基金。德國政府先前作出類似決定。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當天「強硬」回擊,指認挪威政府自身就有環保「劣跡」。【停止資助】繼德國之後,挪威政府決定叫停支付大約3300萬美元。
  • 法國財政部國務秘書帕尼埃-魯納歇:法國的旅遊業和供應鏈受到了新...
    2020-03-03 14:50:09來源:FX168 法國財政部國務秘書帕尼埃-魯納歇:法國的旅遊業和供應鏈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
  • 全球首次:IPBES與IPCC聯袂主辦研討會即將鳴鑼 | 生物多樣性與氣候...
    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發起,該研討會最初計劃於5月在倫敦舉行一場會議,由英國政府主辦,另由挪威政府贊助。由於COVID-19的限制,其現將作為一場線上研討會於本周舉行,預計屆時將由英國環境與國際發展副大臣扎克·戈德史密斯勳爵(Lord Zac Goldsmith)和挪威氣候與環境國務秘書Maren Hersleth Holsen致開幕詞。
  •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涵
    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兩次宣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提高自主貢獻目標和舉措,我國將面臨比發達國家時間更緊、幅度更大的減排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必須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生態環保任重道遠。黃潤秋強調,應對複雜形勢和挑戰,實現2035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需要我們保持定力、匯聚合力、共同努力。
  • 專訪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
    新華網澳大利亞布裡斯班5月15日電專訪:切忌以「綠色經濟」之名設置「綠色壁壘」——訪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記者 傅雲威為期兩天的聯合國合作發展論壇澳大利亞高級別研討會15日繼續在布裡斯班舉行。與會者就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 從過度捕撈到可持續發展,「三文魚強國」挪威的漁業轉型之路
    「我們很高興挪威政府給本國海洋經濟打造了一個這麼好的品牌。」挪威一家中型海產企業萊瑞(Leroy)空運海鮮部團隊經理漢斯伍斯特(Hans Peter Vestre)在位於該國第二大城市卑爾根的總部辦公室內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當然我們並不同意政府的每條規定,但就長期的發展而言,這麼做(政府實施監管)是對的。」
  • 《氣候變化綠皮書》提醒:要特別防範「黑天鵝」「灰犀牛」氣候風險...
    世界主要國家1998-2017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柳青封面新聞記者11月25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第十一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根據《氣候變化綠皮書》,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之一,氣候變化對中國糧食生產安全、水資源、生態、能源、經濟發展等構成嚴峻挑戰,氣候風險水平趨高,氣候變化影響弊大於利。如,氣候變暖致耕地質量下降、部分作物單產和品質降低、農業災害加重、肥料和用水成本增加等,糧食生產面臨挑戰。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總體弊大於利,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勢在必行。
  • 荷蘭小王子日活動規模縮水,大教堂連9個國務秘書也容納不下
    下星期二,在荷蘭小王子日(Prinsjesdag)那天,內閣國務秘書將不出席在海牙大教堂(Grote Kerk)的聚會,這個聚會上,將由國王宣讀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日文告。
  • 氣候投融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鄭少華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氣候投融資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引導作用,更加強調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約束,使更多社會資金投向綠色低碳產業和項目,強化綠色低碳轉型的倒逼機制,推動形成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恢復經濟社會秩序轉化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
  • 北歐富國挪威為什麼要從其他國家進口垃圾?
    為了環保 買咖啡不用紙杯可節約一半價錢  挪威是個環保國家。挪威人良好的環保意識及對環境的愛護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挪威,居民家中的廚房至少有四個垃圾桶,每個垃圾桶盛放不同類別的垃圾。根據當地法律,這四種垃圾的分類分別是食物、塑料、紙張以及其他垃圾。
  • 生態環境部一周要聞(1.3-1.9)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3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接受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記者專訪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 氣候變化,挪威喜憂參半(2)
    海冰融出新航道挪威人把北極圈以內的挪威領土稱為高北地區。全球氣候變化如果說對挪威人有什麼好處,那就是一直經濟相對落後的挪威高北地區,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與20年前相比,北極地區冰層厚度已減少30%,冰蓋線收縮也在加快,每年6月到10月,船隻已經可以由巴倫支海,經俄羅斯西伯利亞沿岸海域,前往白令海峽,到達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這就是俄羅斯政府1991年宣布開通的北冰洋東北航線。連接東亞和歐洲的北冰洋東北航道,對挪威巴倫支海油氣資源開發和挪威北部地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應該說是一件讓挪威人心裡稍稍平衡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