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理論新說
概念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運行方式,什麼是概念呢?概念是一種怎樣的構造?又是一種怎樣的運行架構呢?許多重要的理論學術著作多有談及,但可惜的是由於共同的原因,人類智慧至今為止在這方面並沒有多大的進展和突破。
本文從傳統見解的評說著手,力求從歷史進程和邏輯必然的統一中,深入闡述符號的原理、抽象的原理、指稱的原理、定義的原理、統攝的原理、概念的由來、概念的構造、概念的類型、概念的邏輯架構、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概念的虛構能力、概念的實踐制導、概念之物的創造、電子概念智能的實現方式,等等,給出一個新的概念理論的創立。
一
什麼是概念?
黑格爾邏輯學對概念作了闡述,認為概念是絕對理念的運作方式,是一種世界精神的創造力量,是一切事物規定和聯繫的根本所在和全體所在,是事物的本質所在,即一切事物都是概念的創造和概念的建構。
在百度上查詢: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表達概念的語言形式是詞或詞組。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即其涵義和適用範圍。概念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而變化。
黑格爾的闡述和百度收集的解說都有可取之處,但都有很大的謬誤,都沒有把概念講清、講準、講透。
黑格爾的可取之處是,人類的大腦總在以概念的方式名稱事物、定義事物、統攝事物、建構事物、認識事物和創造事物,概念涵蓋一切,在這個意義上,概念確確實實是一切事物規定和聯繫的根本所在和全體所在,是事物的本質所在。
黑格爾的謬誤是,不了解概念是一種意識方式,這種意識方式起源於人類的符號指稱文化。黑格爾的邏輯學離開了概念生成和由來的歷史進程,錯誤地以為,概念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外在的,創造一切的「絕對理念」的運動方式;概念是先於一切的,是不能討論它的身世和由來的。在黑格爾那裡中,概念扮演的是上帝的腳色,永遠處在「我是我所是」的先驗的迷霧中。
百度解說的可取之處是認為,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語言是概念的表達方式,概念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變化。
至於概念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維形式?概念是一種怎樣的構造?概念在人類的大腦中是怎樣生成的?語言為何是概念的表達方式?什麼是抽象?人類的大腦是憑什麼來抽象的?抽象是怎麼能夠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它們的共同本質特性?對象的本質屬性究竟來自哪裡,是一種怎樣的構建?什麼是感性認識?什麼是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何以能夠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等等,等等,在百度上是得不到透徹的說明的。
何謂對象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
如,一個被稱之為「金子」的對象,它的本質屬性,也就是它的終極屬性是什麼呢?是金屬呢?還是財富呢?
又如,一根金鍊、一隻鑽戒、一條中華煙、一箱茅臺酒,用來消費,它們是「消費品」;用來買賣,它們是「商品」;用來送禮,它們是「禮品」;納入財產,它們是「財富」,等等。在這樣的不同關係中,它們終極的、絕對的、共同的本質特性究竟是什麼呢?是消費品、商品或禮品呢?還是財富呢?
這就帶來了本質屬性,共同的本質特性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和迷霧。深入地勘察,對象的本質屬性、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等等,其實並不是它們的自身本有,在它們的自身本有中是不存在的。所謂對象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造就和賦予。
如,當我們用「消費品」這個概念方式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來統攝金鍊、鑽戒、中華煙、茅臺酒等等時,它們的本質屬性和共同本質特性就是「消費品」;當我們用「商品」這個概念方式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來統攝金鍊、鑽戒、中華煙、茅臺酒時,它們的本質屬性和共同本質特性就是「商品」;當我們用「禮品」這個概念方式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來統攝金鍊、鑽戒、中華煙、茅臺酒時,它們的本質屬性和共同本質特性就是「禮品」;當我們用「財富」這個概念方式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來統攝金鍊、鑽戒、高級煙、茅臺酒時,它們的本質屬性和共同本質特性就是「財富」。當我們用「物質」這個概念方式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來統攝金鍊、鑽戒、高級煙、茅臺酒時,它們的本質屬性和共同本質特性就是「物質」
可見,對象的本質屬性,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實際上是一種概念方式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的統攝構造。正是這種概念方式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的統攝構造,在我們的大腦裡生成了各種各樣的對象本質屬性和事物共同本質特性。
由此,說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抽象,或者說概念是用抽象的方式在一群事物中提取它們的共同本質屬性的說法,都是全然錯誤的和根本站不住腳的。這樣的說法實際地認為,對象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是對象和事物的自身本有,是客觀本來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好比是物體在鏡子中的形象是物體本有的映照,是和鏡子的性狀,和我們頭腦的製作架構無關的。而問題的核心恰恰在於,如果沒有我們頭腦的自身方式的主體架構,即人類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的指稱和定義的規定和抽象構造,以及概念方式統攝的共性構建,所謂的對象本質屬性,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都是無法在我們的頭腦中生成的。對於自然狀態中的動物來說,它們的頭腦是沒有概念方式的加入的,它們的意識活動是始終不會產生對象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徵的。對象的本質屬性,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究竟是對象本有的反映呢?還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製作呢?這是當代認識論的發展和新的概念理論的創立必須要搞清的。
說到事物的本質屬性,必然關切到事物的另一方面,即事物的現象屬性。如果說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那麼,反映事物現象屬性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呢?反映事物現象屬性的思維方式同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不是一樣的呢?如果是一樣的,那麼本質和現象不都是概念的製作?!如果不是一樣的,那麼反映對象現象屬性的思維方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維方式呢?!這不就意味了人類的意識結構中有著兩種不同的意識方式?!
當然學者們可以用傳統的見解回答,在人類的意識結構中有感性的意識方式和理性的意識方式,這種回答並不錯,但進一步的問題是,什麼是感性的意識方式,感性的意識方式是通過怎樣的實在途徑發生的?!什麼是理性的意識方式,理性的意識方式又是通過怎樣的實在途徑發生的?!感性又是通過怎樣的實在途徑上升為理性的?!等等。把問題一層一層地追問下去,傳統的見解就會陷於一片茫然而無以自拔。
本質緣於共性。那麼共性又是什麼呢?共性又是一種怎樣的實在建構呢?當我們用一個概念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統攝一切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對象時,對於一切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對象來說,這個概念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就成為了它們的共性所在或共相所在,這就是共性和共相的基本原理。在超市的貨架上,有各種各樣的物品,它們的共性或共相就是「商品」,之所以這樣在於,這些物品都處在市場買賣的關係中,被我們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賦予了「商品」的集合指稱和定義規定,並為「商品」這個概念抽象所統攝,獲得了它們都是「商品」的對象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
一切概念指稱和定義規定都具有抽象統攝的功能和能動。概念何以具有抽象統攝的功能和能動?其道理是,概念是以符號為中介的,符號指稱的使用,在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中,生成了有一種以符號為標識的抽象,這種符號為標識的抽象是可以容納一切可以被它所標識的對象的,由此賦予了概念抽象統攝的功能和能動。
我們頭腦中的任何一個概念的指稱和定義都是憑籍符號使用來實現的。人類的意識活動的一個特點是,用符號為標識地指稱和定義對象,在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中,使對象獲得名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即概念的構造,從而把直觀的經驗對象轉換為抽象的概念事物。
符號的特點是:
第一,具有指稱對象的功能,造就指稱和對象的聯結;
第二,具有抽象統攝一切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對象的功能;
第三,以概念的構造把直觀的經驗對象轉換為抽象的概念事物。
如,我們以「山」這樣一個語詞符號的標識指稱對象,生成一種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以及指稱和定義的概念構造,並以此統攝一切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對象,這樣的抽象構造和統攝,就在我們的頭腦中把直觀感知的對象轉換為了一種具有抽象構造和統攝能動的概念事物。
概念方式的指稱和定義的抽象構造在概念方式的抽象統攝能動中,就會邏輯必然地在我們的頭腦中造就種種共性的和共相的事物觀念,並不自不覺地以為在這個世界上既有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個別的對象的存在,又有各種被稱之為共性的或共相的事物的存在。如,當我們的頭腦以「山」的概念構造,抽象地統攝一切可以被稱之為「山」和定義為「山」的具體的、個別的對象時,我們的頭腦就會不知不覺地以為,在這些具體的、個別的對象背後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和共相的「山」的事物本質;當我們的頭腦以「桌子」這樣一個概念構造,抽象地統攝一切可以被稱之為「桌子」的具體的、個別的對象時,我們的頭腦就會不知不覺地以為,在這些具體的、個別的對象背後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和共相的「桌子」的事物本質;當我們的頭腦以「商品」這樣一個概念構造,抽象地統攝一切可以被稱之為「商品」的具體的、個別的對象時,我們的頭腦就會不知不覺地以為,在這些具體的、個別的對象背後存在著一個的共性的和共相的「商品」的事物本質;當我們頭腦以「物質」或「存在」的語詞符號指稱,統攝一切可以被稱之為「物質」或「存在」的具體的、個別的對象時,我們的頭腦就會不知不覺地以為,在這些具體的、個別的對象背後存在著一個共性的和共相的「物質」或「存在」的事物本質。這種共性的和共相的事物本質,在古希臘柏拉圖的哲學中就是一種被稱之為「式」的東西。如此等等,有多少個概念指稱和定義的構造,多少個概念的抽象統攝,就會有多少個事物的共性和共相,以及事物的本質。
於是在我們的大腦中發生了兩種東西,一種是具體的、個別的對象,另一種是共性的、共相的事物。我們的頭腦相信這兩種東西都是實際存在的,前者是直觀感知的,後者是理性認知的。而各種各樣的概念抽象和概念方式的共性和共相的造就,就成為了我們頭腦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這就是對象本質屬性和事物共同本質特性在我們頭腦中的生成原理。一切對象的本質屬性和事物的共同本質特性,歸根到底都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的製作,是概念方式的指稱和定義的抽象構造,概念方式的抽象統攝的造就。
談到抽象,我們的大腦,人類的意識結構是憑藉著什麼來獲得抽象和進行抽象的呢?這個問題在哲學上至今沒有回答,也找不到答案,似乎壓根兒不是一個問題。一些學者則認為,抽象是人類大腦或人類意識結構的先天能力,以此含糊了事。但這恰恰是一個需要加以深入澄清的問題。
人類的大腦並不能憑空抽象。人類的大腦是憑籍著符號為標識的指稱而獲得抽象能力和進行抽象的。
抽象的原理是:抽象起源於符號為標識的指稱,這樣的指稱通過指稱和對象的聯結把直觀感知的對象轉變為一種聲音的和圖畫的符號標識,由此生成一種符號標識的抽象。例如,當我們用「牛」這樣一個語詞符號或圖形符號指稱一個直觀感知的對象時,這樣的符號指稱就把這個直觀感知的對象轉化為了一種聲符的和圖符的抽象,即「牛」的符號標識的抽象。抽象的本質是指稱和對象聯結的符號標識,沒有符號標識的指稱和對象的聯結,我們的大腦是無以進行抽象和獲得抽象的能力的。
抽象的發生和獲得使得人類的意識結構獲得了概念能動:
一是獲得抽象構造的能動,把直觀感知的對象轉化為具有指稱和定義構造的概念事物;
二是獲得抽象統攝的能動。即以概念的抽象構造為規定,統攝一切可
三是獲得概念抽象建構的能動。即把不同的豐富多樣的概念單元抽象運作地組合起來,生成各種抽象的概念建構和虛構的概念圖像。
四是獲得概念反饋制導的能動。即把頭腦造就的抽象概念建構和虛構概念圖像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在抽象和經驗的統一中,造就人類的概念制導的實踐活動和實踐創造。
本質和現象,都是概念方式的製作。當我們用一個抽象的概念構造統攝一切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對象時,就會生成一種統攝和被統攝的關係,這種統攝和被統攝的關係,就會在人類的頭腦中生成以統攝者為共性和共相的本質,以及被統攝者為個別和具體的現象。這是本質和現象生成的原理。本質和現象的劃分,說到底是人類意識結構運作中的概念方式製作。
二
符號是概念的開端。人類的大腦通過符號為標識的指稱,聯結外部對象和內感對象,使它們獲得名稱和定義的構造,以及抽象統攝的能動,從而使人類的意識活動從身體方式的直觀感知上升到了概念方式的抽象認知,進而形成了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聯結的意識結構,驅動了人類的符號文化創造。
談論符號必然涉及到卡西爾的符號學。德國人類文化學家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的本質就是發明和運用各種符號創造出一個「符號宇宙」,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了人之為人的「主體性」。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和歷史都是符號活動的組成和生成,卡西爾由此把他的哲學稱之為符號形式的哲學。
在符號問題上,卡西爾有許多深邃的見解,但是從總體上看,卡西爾的符號學還是顯得不少理論上的不透徹和不完全。
首先,在符號的來源上,用卡西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能不認定,人的意識結構中有一種自然的符號系統。卡西爾在語言符號系統的闡述中,舉例了兒童從第二十三個月開始,就表現出給事物命名的狂熱,而這樣的狂熱在卡西爾那裡被認為是一種先天的能力。卡西爾的符號學實際主張了在人類的意識結構中有一種先驗的符號構造能力,在這點上他和西方許多哲學家,特別是許多主要的德國哲學家一樣懷抱著一種先驗的哲學傳統,認為人的世界是由一種先驗的構造所創造的,無論康德的心靈方式,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等等都是先驗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分析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等等都是主張種種先驗的主體方式架構的。
先驗論哲學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是佔有主導地位的。先驗論哲學的根本缺陷是,始終沒有從更高的視野上勘察和看清,一切先驗的主體架構都是經驗歷史的鑄就,是先驗和經驗的統一。人類的心靈方式,人類的意識結構,包括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本能激發機制等等,都不是從天降落的和純粹先驗的,而是在經驗歷史的進程中,在生物性進化和文化性進化的經驗歷史積累中產生和發展出來的。
符號不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先驗系統和先驗能力。符號的製作和使用起源於遠古時期人種動物或智人群體狩獵、採集的食物分享生活,這種食物分享生活實際地、生活地發生了分配指稱的需要,即對食物品種、食物份額、分享成員,以及相關用具的指稱需要。分配指稱的需要實際地、群體地、經驗地、歷史地使得我們的遠古祖先用喉嚨裡發出的聲音和肢體的比劃和圖畫指稱所經驗到的各種對象,使人種動物或智人的意識活動逐漸地走向了聲音的、比劃的和圖畫的標誌,即用符號的標識來指稱對象,生成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和對象聯結,以此凡物皆應有名稱,使符號為標識的指稱成為了一種普遍適應的意識活動和意識構造。
符號標識的指稱,使得人種動物或智人喉嚨裡發出的聲音成為了聲符,人類肢體的圖畫和比劃成為了符圖和物符,並由此使得聲符、圖符和物符成為了頭腦的認知工具。使得大腦的意識活動由身體方式的直觀感知走向了符號方式的抽象認知。使自然生活的人種動物或智人最終成為了文化創造的人類。
按照卡西爾的見解,符號的製作和使用具有多樣性的特質,從總體上看,人類使用的符號系統主要是三類,一類是聲符系統,一類是圖符(包括字符)系統,再一類是物符系統(包括物象符號、肢體符號等等)。之所以這樣在於,符號既需要能夠為主體所製作,又能夠為主體所感知,這種製作和感知的聯結和統一,是符號指稱的特別要求,是和人類的身體方式的器官直接相關的。
第一,人類有製作聲音的器官,即喉嚨裡的聲帶;有可以感知聲音的器官,即耳朵。這兩個器官使得人類既能製作聲音又能感知聲音,使得聲音成為了符號指稱的首選。
第二,人類的肢體能夠製作各種圖畫和物象,人類的雙眼可以感知各種圖形和物象,使得圖形和物象成為了符號指稱的二選。
人類的身體具有感知氣味和味覺的器官,但可惜的是人類的身體沒有專門製作氣味和味道的器官。這就使得人類不能用氣味和味道製作符號指稱緣由。由此可見,符號指稱的選用是必須滿足主體器官既能製作和又能感知的雙重要求。
其次,卡西爾把語言分為兩類:一類是最為原初的情感語言,這樣的語言在動物世界是普遍具有的。如黑猩猩可以用這種方式輕而易舉地表達憤怒、恐懼、絕望、悲傷、懇求、願望、玩笑和喜悅等情感;另一類是理論語言,這類語言是有客觀指稱意義的,而這樣的語言則是動物世界不具有的。
情感語言和理論語言的劃分的不徹底性在於,這樣的劃分仍然會不可避免地混淆動物世界的生物性叫喚和人類世界的指稱性聲符的本質區別。動物世界普遍存在著警示的、呼喚的、情感的生物性叫喚,這樣的生物性叫喚因不具有客觀指稱的功能是不能稱之為語言的。語言的本質則在於,語言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具有客觀指稱功能的聲符基礎上的。人類的身上也有生物性叫喚,如病疼時的呻吟,恐懼時的尖叫,激奮時的狂叫、喜悅時的柔聲等等,但自從我們的遠古祖先在群體食物分享的分配指稱中學會了聲符的製作和使用,喉嚨裡發出的聲音就在生物性叫喚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具有客觀指稱意義的指稱性聲符。開始是一些不多的、少量的單音節和雙音節的指稱性發音,在緩慢的符號指稱使用的歷史過程中,隨著喉嚨音室在文化性進化中逐漸擴大和能夠製作更多的音節分明的不同聲音,以及各種音節分明的聲音的組合使用,使聲符走向了部落口語的產生。更進一步的是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需要,特別是部落聯盟和國家的出現,一種專用的和語言配套的文字系統的出現,使得人類語言的發展從部落口語走向了國家的文字語言。綜觀歷史,人類語言在數十萬年仍至數百萬年時間的緩慢發展中,經歷了聲符到部落口語進而到文字語言的社會歷史進程。
把動物世界的生物性叫喚和人類世界的指稱性語言嚴格地區分開來,哲學才能深入地揭示人類語言的起源,通達人類語言的本質所在,以及人類語言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
再次,卡西爾的學說始終停留在符號的框架內,沒有進一步從符號指稱的勘察深入到概念構造的勘察,從更高的視野上看清符號之河的流向。
符號的本質是指稱。當我們用一個語詞符號指稱一個對象時,我們的頭腦就在符號和對象的指稱聯結中,發生了一種符號標識的抽象,造就了一種指稱性的認知,即凡物都要給它取一個名稱。進一步,這樣的指稱認知會要求一種定義認知,即賦予一個有名稱的對象「它是什麼」的性狀規定。如,當我們用「牛」這樣一個語詞指稱一個對象時,就會進一步要求對這個被稱之為「牛」的對象給出「牛是什麼」的性狀規定,這樣的性狀規定就是「牛」的定義。一般來說定義是用一組語詞指稱的組合來實現的。定義的意義在於它從性狀的規定上,使得我們的頭腦對對象由指稱的認知進一步擴展到定義的認知。而當我們對一個對象有了它的指稱認知和定義認知時,我們的頭腦就會以這樣的指稱規定和定義規定,生成一種抽象的指稱和定義的構造,即概念的構造,並以這樣的抽象的概念構造統攝一切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對象,如以「牛」的概念構造統攝一切可以被稱之為「牛」的對象,進一步擴展到了「牛」的概念構造的統攝認知。由此,從符號為標識的指稱開始,我們的頭腦就會邏輯地、必然地在自己的頭腦中生成種種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和對象聯結的,指稱和定義構造的,具有統攝功能和能動的概念和概念認知。
從符號到概念的突出貢獻是,這個過程造就了一種新的意識方式,即概念意識方式。概念和概念意識方式在人類頭腦中的發生和加入,使得遠古祖先的意識活動發生了一種根本性的變化,造就了一種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聯結的人類意識結構,以及人類意識結構的運動。
動物世界的意識活動是純身體方式的,這種純身體方式的意識活動是以感官、神經、大腦和運動肢體組成的知覺系統為基礎的,是始終局限於知覺和對象經驗聯結的直觀感知和直觀判斷上的。人類的意識活動則在概念方式的生成和加入中,發展出了一種概念方式的能動,即以概念方式的抽象運作把種種概念組合起來,生成複合的和複合之複合的概念建構和虛構圖像。
種種複合的和複合之複合的概念建構和虛構圖像,一方面,會在人類的頭腦中生成種種概念方式的個別事物和共相事物,以及實體事物、摹狀事物和關係事物,造就觀念的、思想的、想像的、知識的和自我意識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則會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在抽象和經驗的統一中,生成人類概念制導的實踐活動,造就工具、藝術、音樂、建築、交通、農業、工業、科技、企業、社會、宗教等等的概念之物創造,使人類的智慧逐漸地從自然之物的利用跨向了概念之物的創造。
卡西爾的符號學對於我們了解符號和符號指稱文化對於造就人類和人類世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他對符號客觀指稱功能的闡述,符號與信號區別的闡述,以及符號系統的對語言、神話、宗教、藝術、歷史和科學的造就的深入闡述,都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和汲取的。但我們亦需要從更高的視野上,從先驗和經驗的統一中,從符號到概念的歷史流向中,從概念和概念認知的由來上,從人類意識結構生成和運作的深入勘察和透徹理解上,克服卡西爾符號文化哲學的缺陷,推動哲學和概念論的新發展。
三
對概念的勘察,我們應當比前人有更高的視野和全新的理論學說的創立。
對此,要從地球生命意識生成、進化和發展的歷史演變中,從生命意識的生物性進化和文化性進化考察中,深入了解不同的生命意識的方式,揭示人類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的生成和加入,概念抽象運作的架構方式。
傳統哲學之所以在概念問題上始終未能突破,一個共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進入生命意識形態演化的歷史進程,從生命意識形態演化的歷史進程中,把握人類意識結構的生成和構造,把握概念意識方式的身世和由來。
在人類的大腦裡集合了兩種不同的意識方式,一種是身體方式的意識活動,一種是概念方式的意識活動。這也就是所謂感性和理性的本質所在,即感性是直觀的身體方式的意識活動造就,理性是抽象的概念方式的意識活動的造就。這是感性和理性的實在基礎。
身體方式的直觀感知是生物性進化的造就,概念方式的抽象認知是文化性進化的造就。兩者的關係是,身體方式的感知是概念認知的根基,它為概念方式的抽象構造提供指稱和對象聯結的材料。概念方式的認知是身體方式感知發展到一定高度後的文化性進化生成,它使人類的意識活動從感知上升到了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身體方式的經驗活動上升到概念方式的實踐活動,由此造就了人類獨有的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聯結,直觀和抽象聯結、感知和認知聯結,經驗和實踐聯結的意識結構和意識運動。
按照上世紀中葉美國學者的意見,概念認知最有可能產生於人種動物或智人的群體狩獵、採集的食物分享生活,這種食物分享生活實際地產生了分配指稱的驅動,驅動人種動物或智人用喉嚨裡發出的嘰裡咕嚕的聲音進行食物分配的指稱,生成指稱和對象聯結的意識活動,賦予對象名稱的認知。分配指稱出現的重大意義是,它使人種動物或智人喉嚨裡發出的聲音由生物性叫喚轉移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即用來食物分配對象的指稱,進而逐漸擴展到了食物分配外的一切對象的指稱,當這樣的指稱成為一種習慣時,就使得喉嚨裡發出的聲音愈益成為了一種具有指稱功能和指稱意義的聲符。聲符的出現和使用,使人種動物或智人的意識活動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進入了一個以符號指稱構造為標誌的人類文化進化的歷史進程。這樣的歷史進程:
第一,生了概念認知。當人種動物或智人,用喉嚨裡發出的「鹿」的聲音,即「鹿」的聲符指稱一個被稱之為鹿的對象時,這樣的指稱就生成了一個指稱和對象的聯結,在這樣的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中:
(1)生成對象的名稱認知,使對象有了「鹿」的名稱規定和名稱認知。
(2)生成對象的定義認知。所謂定義就是把有關對象形象的、體能的、行為的若干指稱組合為對象的性狀規定。由此生成對象的定義規定和定義認知。對象的名稱規定和定義規定,都是指稱的造就,前者是專名的指稱,後者是性狀的指稱。
(3)生成對象的統攝認知。如用「鹿」的指稱和定義的抽象構造統攝一切可以被稱之為「鹿」的對象,生成一種概念方式的抽象統攝和統攝認知。
以符號為中介的指稱和對象的聯結,通過名稱認知、定義認知和統攝認知的抽象構造,在我們的頭腦中造就了最為基本的、原初的概念單元和概念認知,使人類的意識活動中出現了概念方式的加入和運作。
第二,生成了抽象的概念建構。越來越多的概念單元的湧現,使得人種動物或智人的大腦發生了以概念為單元和概念為對象的抽象運作的概念能動,如,把「風」的概念和「方向」的概念抽象運作地組合起來,生成「風向」的概念建構;把「馬」的概念和「翅膀」的概念抽象運作地組合起來,生成「飛馬」的概念圖像;把鹿、牛、馬、羊、豬等等的概念抽象運作地集合起來,生成「動物」的集合指稱和集合進階的概念建構,等等。
概念的抽象運作和抽象建構使得人種動物或智人的頭腦產生了一種概念方式的虛構圖像,即以概念方式的抽象建構在自己的頭腦中產生自然世界所沒有的虛構圖像,使頭腦在抽象的概念建構和虛構的概念圖像中,發展出了一種想像的能力。
第三,生成了概念反饋制導的能力。即能動地把頭腦中的的抽象概念建構和虛構概念圖像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在抽象和經驗的統一中,生成人類概念制導的實踐活動和概念之物的創造。一方面,使得人類的概念認知從名稱認知、定義認知、統攝認知擴展到了實踐認知;另一方面使得人種動物或智人的生存方式從自然之物的利用轉向了概念之物的創造,從自然生存的適應轉向了文化世界的創造。
第四,生成了語言。當人種動物或智人喉嚨裡發出的聲音由生物性叫喚嬗變為了文化性聲符,這種喉嚨裡發出的聲音就不可遏制地從簡單的聲符走向了聲符的組合和部落口語,進而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從部落口語走向了國家的文字語言。語言的出現,使人種動物或智人擁有了用語言來想和思,用語言來溝通,用語言來操控行為的心靈。
第五,生成了人類意識結構和人類意識結構運動。即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聯結、感知和認知聯結、直觀和抽象聯結的意識結構,以及不斷地由直觀上升到抽象,抽象反饋於直觀,求取抽象和經驗統一的人類意識結構的運動。
符號為中介的指稱標識,指稱和對象的聯結,名稱、定義和統攝構造的概念抽象;抽象運作的概念建構和虛構概念圖像;概念制導的實踐活動;概念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獲得;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聯結的意識結構生成;最終把我們的遠古祖先,人種動物或智人從動物世界中提升了出來,成為了具有文化創造和文化建構能力的人類,由生物性進化的跨向了文化性進化。
四
在哲學上有兩種不同的認識論:
一種是客體反映認識論。客體反映認識論認為,認知是客體本來性狀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好比鏡子中的形象是客觀本來的形象。客觀反映認識論強調格物致知,從格物致知中獲得符合客觀本來性狀的認知。
一種是主體製作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的製作。沒有主體的製作,一切感知和認知都會消失。在《壇經》中,風動、旗動是因為心動,是心動的製作。沒有心動的製作就沒有風動和旗動。主體製作認識論把認識歸結於主體的製作,聚焦於主體製作的架構方式,探求人類是以怎樣的主體架構方式是製作認知、製作存在的。現代西方語言分析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等等的主體論哲學,都是以人類主體架構的製作為本而綻出認知和存在的,認為認知和存在都是人類主體架構的製作。這樣的主體架構方式,在語言分析那裡是「語言」,在現象學那裡是「純意識」,在存在主義那裡是「此在」。
近代哲學史上康德的學說揭示了,認識是心靈方式對經驗材料的製作。康德認為,心靈方式以其自身帶有的兩種先驗架構,即知性的時空架構和理性的判斷架構製作經驗材料,使得一切經驗材料普遍必然地獲得了時空的認知樣式和判斷的認知樣式,這是認識的本質所在和界限所在。也就是說,認識的本質和界限有兩條,第一,認識是心靈方式對經驗材料的製作,這樣的製作是普遍必然地涵蓋一切經驗材料的;第二,我們關於事物的認識樣式,歸根到底不外乎就是時空的樣式和判斷的樣式的。康德的認識論主張了認識是心靈方式對經驗對象的製作,這是知識的普遍必然的絕對基礎。康德的見解有其極為深刻的精華,為認識論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發展領域。至於康德把認識的普遍必然地歸結為知性的時空樣式和理性的判斷樣式則是需要存疑的。
在概念理論新說的闡述中,認知的原理是:
(1))認知是一種概念方式的製作,這種製作是建立在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和對象聯結的基礎上的,這樣的製作既包含了主體架構的特性,又包含了對象的性狀。
(2)認知由指稱認知、定義認知、統攝認知和實踐認知組成。它們都是建立在指稱和對象聯結的基礎上的。也就是發生在主體和客體的互為關係中的。
(3)認知自始至終發生於主體和客體的互為關係中。其中,指稱認知、定義認知和統攝認知著重於主體的概念方式對客體的對象的製作;實踐認知則著重於把主體製作的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反饋於經驗實證的客體求取,在抽象和經驗的統一中,生成概念制導的人類實踐和實踐創造。
(4)客觀反映認識論和主體製作認識論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沒有能夠完整地揭示認識是一種主客關係的製作。其共同的原因是,兩者都不了解認識是一種概念方式的製作,這種概念方式的製作是建立在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和對象聯結上的,沒有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一切概念方式的製作,一切概念方式的認知,概念方式的建構和概念方式的創造都是無從憑空發生的。
五
進入概念,我們來到了豐富多彩的和日益繁浩的概念世界。
概念有不同的類型,對概念分類,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不同的概念類型,以及它們的意義。
概念的分類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概念的類型大體可以分為四組:
(1)直觀概念和非直觀概念;
(2)個別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
(3)實體概念、摹狀概念和關係概念;
(4)語詞概念、語句概念和語篇概念。
一、直觀概念和非直觀概念。
1、直觀概念。
直觀概念是面對直觀感知對象的生成的概念抽象。如:「牛」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一種被稱之為「牛」的直觀感知對象的抽象;「樹」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一種被稱之為「樹」的直觀感知對象的抽象;「火」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一種被稱之為「火」的直觀感知對象的抽象。直觀概念的重要特徵是,它是面對直觀感知對象的抽象。
2、非直觀概念。
非直觀概念和直觀概念的界別是,直觀概念是面對直感知對象的抽象,非直觀概念是面對非直觀感知對象的抽象。
什麼是非直觀感知對象呢?
直觀對象指的是為我們的身體方式的感覺器官所直觀感知的對象,而非直觀對象指的是不能為我們身體方式的感覺器官所直觀感知的對象。如,被指稱為「牛」的對象,是一個可為我們的身體方式的感覺器官所直觀感知的對象;而被指稱為「上帝」的對象,則是一個不能為我們的身體方式的感覺器官所直觀感知的對象。
非直觀對象在概念世界中,實際上就是種種抽象之抽象的概念。如「動物」、「生物」、「物質」、「實在」、「自由」、「必然」等等都是抽象之抽象的概念。它們是沒有自身獨立的直觀形態的,在概念世界的抽象運作是,是種種非直觀感知對象的概念抽象。
二、個別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
概念的集合進階生成不同的概念階乘。從概念階乘上勘察,概念可劃分為四個階乘,即個別階乘的概念、特殊階乘的概念、一般階乘階乘的概念和根本階乘的概念。
當我們考察概念時,概念是有不同階乘的。
(1)個別概念。個別概念是初次抽象的生成。個別概念的特點是:
第一,它是面對直觀感知對象的概念抽象;
第二,它是初次的概念抽象;
第三,它是可以被它所統攝的一切直觀感知對象的共性所在。
(2)特殊概念。特殊概念是以個別概念為對象的集合進階和集合指稱的生成。
特殊概念的特點是:
第一,它是個別概念的集合進階;
第二,它是以個別概念為對象的複次概念抽象;
第三,它在概念階乘上高於個別概念;
第四,它是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個別概念的共性所在或共相所在。
3、一般概念。一般概念是以特殊概念為對象的集合進階和集合指稱的生成。
一般概念的特點是:
第一,它是特殊概念的集合進階;
第二,它是以特殊概念為對象的更為複次的概念抽象;
第三,它在概念階乘上高於特殊概念。
第四,它是可以被它所統攝的個別概念和特殊概念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
4、根本概念。根本概念是一般概念的倒置,並通過這樣的倒置擴展為可以統攝一切概念對象的嬗變。
根本概念的特點是:
第一,它是一般概念的嬗變;
第二,它是概念的至高階乘,
第三,在概念的至高階乘上統攝一切;
第四,它是一切被它所統攝的概念對象的共性所在和共相所在;
第五,它是多元發生的。不同關係的集合進階和集合指稱,造就各種不同的根本概念。如,自由、必然、理念、精神、物質、存在、實在、上帝等等的不同根本概念。人類思維以根本概念為至高和絕對,生成和發展出統攝一切的哲學思維。根本概念的多元性,決定了人類思維會從不同的根本概念的統攝一切中,進行哲學的思考和追求。
第六,它是互為統攝的。各種根本概念都在統攝一切中,以自身為聚焦而互為統攝。
對個別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的討論和分析,引出的若干重要之處是:
第一,一切概念都處在不同的概念階乘上。有的處在個別概念階乘上,有的處在特殊概念階乘上,有的處在一般概念階乘上,有的處在根本概念階乘上。
第二,在概念方式的階乘中,根本概念高於一般概念、一般概念高於特殊概念、特殊概念高於個別概念。
第三,概念在各自階乘上統攝一切,生成了不同階層的概念共性抽象和共性統攝。如,個別概念階乘的共性抽象和共性統攝,特殊概念階乘的共性抽象和共性統攝,一般概念階乘的共性抽象和共性統攝,根本概念階乘的共性抽象和共性統攝。當我們談論事物的共性抽象時,它們是有不同階乘的層次範圍的。
第四,概念的集合進階綻出不同的概念階乘的集合指稱,如「牛」是個別階乘的集合指稱,「動物」是特殊階乘的集合指稱、「物質」是一般的或根本階乘的集合指稱,「實在」是根本階乘的集合指稱。
三、實體概念、摹狀概念和關係概念。
一切概念都是指稱和對象聯結的抽象構造。這裡涉及到對象的存在方式。勘察對象的存在方式大體有三種:即,實體對象的存在方式、摹狀對象的存在方式和關係對象的存在方式。
(1)實體對象。實體對象比較好理解,例如,太陽、星星、月亮、銀河;牛、羊、馬、石塊、河流、山、樹;汽車、飛機、輪船、機器、電腦等等都是實體對象。
(2)摹狀對象。哲學家羅素提出了「摹狀詞」的見解,即「金山」不是專名詞而是摹狀詞,它可以轉寫為「一個具有『金』和 『山』兩種屬性的X 」。在這裡,「金」和 「山」組成一個摹狀詞,「金」對於「山」具有摹狀的意義和功用。在概念世界中,摹狀亦是一種對象,它在事物關係中具有摹狀的意義和功用。如在「陽光燦爛」中,「燦爛」是一種摹狀,相對於「陽光」這個實體對象來說,它是一個摹狀對象,具有摹狀的意義和功用。摹狀對象和實體對象一樣,都是實在的。如,在「漂亮姑娘」中,「姑娘」是實在的,「漂亮」亦是實在的。在「我很喜歡」中,「我」是實在的,「很喜歡」亦是實在的。其區別只是在於,在概念方式中,前者是一種實體對象的實在,後者是一種摹狀對象的實在。
(3)關係對象。羅素在他的《哲學研究》中,提出了關係是不依賴我們的思考而存在的,它屬於思想能夠理解而不能創造的那個獨立世界。也就是說,對於種種關係來說,它們既非物質,也非精神,然而,它們卻是某種實在。在概念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對象。如在物理學中有「力」、「慣性」等等的概念,它們都是關係對象,需要用關係對象的方式來理解它們。
這樣,從對象的實在方式上劃分,就有了實體概念、摹狀概念和關係概念,以及它們的概念意義和功用。
四、語詞概念、語句概念和語篇概念。
語詞、語句、語篇是概念運動的造就。概念以語詞為載體生成語詞概念,以語句為載體生成語句概念,以語篇為載體生成語篇概念。
(1)語詞概念。語詞概念是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開端。有學者認為,不是所有的語詞都是有概念意義的,實詞有概念意義,虛詞沒有概念意義。那麼,虛詞有沒有概念意義呢?虛詞是可以劃歸於摹狀詞或關係詞的。在實體對象、摹狀對象、關係對象的分析中,實體詞、摹狀詞和關係詞都是具有指稱和對象聯結的實在意義的,是具有它們各自的概念意義和功用的。因此,虛詞無論在摹狀意義上還是關係意義上,都是有它們的概念意義的。認為虛詞沒有概念意義的見解是不切實際的,是缺乏對概念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
語詞概念的特點是:
第一,語詞概念以語詞為載體和表達方式;
第二,語詞概念是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開端;
第三,一切語詞都具有概念的意義和功用。
(2)語句概念。
語句是語詞的組合。當若干語詞概念在概念運動中組合為語句概念時,這樣的組合體現的是概念從語詞方式到語句方式的運動。例如,「金山」這個語句概念是由「金」和「山」這兩個語詞概念組合的,「世界是平的」這個語句概念是由「世界」 、「是」 、「平」 、「的」的語詞概念所組合的;「我們熱愛自由和生命」,這個語句概念是由「我們」、「熱愛」、「自由」、「和」、「生命」的語詞概念所組合的。
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組合運動生成句法。英國劍橋分析哲學運動認為語詞的概念意義是由句法賦予的,是句法生成概念。這樣的見解是完全錯誤的,任何一個語詞都有它們的概念意義,這種概念意義生成於符號為中介的指稱,以及指稱和對象的聯結,具有名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這樣的抽象構造是和句法無關的。是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運動生成了句法,而不是句法生成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運動。句法的功用在於,它能夠規範語詞的使用,但這樣的規範是沒有絕對標準的,是由不同的使用習慣和歷史沿革的
語句概念的出現:
第一,在人類心靈中,造就了概念的組合能力和聯繫能力;
第二,造就了定義生成,即通過一組語詞概念指稱的聚合,從實指定義跨向了詞組定義。如,對「石頭」的定義,從用被稱之為「石頭」的對象來進行實指定義,跨向了用一組語詞概念的組合,即語句概念的方式來生成定義。詞組定義高於實指定義,實指定義是直觀指向的,詞組定義是性狀描述的。如,「石頭」 的詞組定義是:「大巖體遇外力而脫落下來的小型巖體,多依附於大巖體表面,一般成塊狀或橢圓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質地堅固、脆硬。可用來製造石器、採集石礦」。這樣的詞組定義是句式的,是一組語詞概念的抽象聚合所建構的。
語句概念的特點是:
第一,語句概念是語詞概念的組合聯繫;
第二,語句概念提供了概念的詞組定義;
第三,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運動生成了句法。
(3)語篇概念。語篇概念是語句概念以文本方式的組合聯繫生成。
語篇概念的意義和功用是:
第一,它以文本方式聯結語句和語詞,確定語句和語詞在文本中的概念意義和功用;
第二,它是人類觀念、思想、知識、想像和自我意識的語言平臺和表達方式。一篇文章、一篇報導、一首詩歌、一本專著,所湧現的是種種以語篇方式表達的觀念、思想、知識、想像和自我意識的思維運動和思維成果。
語篇概念的特點:
第一,語篇概念是語句概念的組合聯繫;
第二,語篇概念以文本方式確定語詞概念和語句概念在文本中的概念意義和功用。
第三,語篇概念是觀念、思想、知識、想像和自我意識的建構平臺和表達方式。
第四,語篇概念生成文本格式和文本規範,如,報告、總結、新聞、論文、散文、小說、詩歌、史志等等的文本格式和文本規範。
以上的概念分類,即:直觀概念和非直觀概念;個別概念、特殊概念、一般概念和根本概念;實體概念、摹狀概念和關係概念;語詞概念、語句概念和語篇概念的分類,表明了概念具有不同的類型,對概念類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類,是進入概念世界勘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六
概念一經生成和湧現,即在人類意識結構運動中,生成它的抽象運作的概念架構,這種抽象運作的概念架構就是概念邏輯。勘察概念邏輯的架構,是透析人類概念能動和概念智能的必由途徑。
何謂概念邏輯?
概念邏輯是概念運作的架構方式。即概念是以怎樣的架構方式進行運作,製作身體方式提供的感知材料,進行認知的、推導的、想像的、實踐的製作和創造的,以及是如何生成人類的自我意識的。
概念邏輯有三個基本架構:即:概念生成的架構;概念建構的架構;概念制導的架構。
1、概念生成的架構。
概念生成的架構是:
(1)符號標識的指稱架構;
(2)指稱和對象的聯結架構;
(3)指稱和定義的規定架構。
(4)抽象和統攝的能動架構。
在這樣的過程中,身體方式直觀感知提供的經驗材料,被賦予了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由此在人類的頭腦中生成概念的抽象和概念的認知。
概念的本質是,概念起源於人類符號指稱文化,是一種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是一種意識單元和意識方式。概念在人類心靈中的出現,使人類的意識方式和意識活動由身體方式的直觀感知走向了概念方式的抽象認知,以及概念方式的抽象運作和實踐制導,生成了一種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聯結的意識結構。
2、概念建構的架構有:
(1)組合聯繫的運作架構;
(2)集合進階的運作架構;
(3)必然推導的運作架構;
(4)對稱配置的運作架構;
(5)自我意識的運作架構。
組合聯繫的運作架構 —— 把各種概念單元通過組合和組合之組合的方式聯繫起來生成複合之複合的概念。如「金」和「山」兩個概念單元的組合聯繫,生成「金山」的複合概念;「大」和「海」兩個概念單元的聯繫組合,生成「大海」的複合概念;「槍桿子裡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生而平等」、「知識就是力量」、「發展是硬道理」等等的概念,是複合之複合的概念。組合聯繫為人類的大腦帶來了種種複合的和複合之複合的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帶來了組合聯繫的事物觀念,帶來了從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到語篇概念的語言發展。
集合進階的運作架構 —— 通過集合進階的運作,造就個別概念到特殊概念,特殊概念到一般概念,一般概念到根本概念的進階;生成概念的集合指稱和概念方式的事物共性和共相。如,「牛」是一個個別概念,「動物」是一個特殊概念;「生物」是一個更大範圍的特殊概念,「實在」是一個一般概念或根本概念等等,等等。
必然推導的運作架構 —— 包括形式邏輯的必然推導,辯證邏輯的必然推導,數理邏輯的必然推導,集合邏輯的必然推導,等等。必然推導的運作架構使得人類的心靈獲得了由此及彼的、因果聯繫的、數據運算的抽象運作的邏輯判斷能力。一切必然推導都是概念方式的抽象運作,是抽象運作的邏輯必然而不是實在的現實必然,需要在抽象和經驗統一的實證求取和實證證明中,獲得它們的實在性、現實性、真確性和有效性。
對稱配置的運作架構 —— 在對稱配置的抽象運作中,任何一個概念都會生成自我和非我的抽象對稱配置。康德曾舉出了四組抽象的對稱配置,即有限和無限、單一和複合、自由和法則、必然和偶然的二律背反;黑格爾則認為,有多少個概念,就有多少個二律背反。對稱配置的概念運作,綻出了任何一個概念都具有它的內在的自我和非我的對立統一,以及對立統一的更高進階。如,「正題」和「反題」的對立統一,以及走向更高進階的「合題」,等等。
自我意識的運作架構 —— 當人類的意識結構以符號為中介,進行自身為對象的指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時,就會生成一種自我抽象、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進而展開我的人生、我的家庭、我的財產、我的事業、我的追求、我的目標,等等的自我意識的概念運作。當我們談論自我意識時,它是一種概念方式的自我意識,一種概念方式的造就。
概念的組合聯繫、概念的集合進階、概念的必然推導、概念的對稱配置和概念的自我意識的運作架構,不是各自孤立的,在概念的抽運作的建構中是互為交集、互為聯繫和共同作用的。
3、概念的制導架構包括:
(1)反饋經驗實證的求取;
(2)抽象和經驗的統一;
(3)概念之物的創造。
人類的意識結構以身體方式直觀感知為實在性、現實性、真確性和有效性。如,對一棵直觀感知的樹、一條直觀感知的河、一座直觀感知的山,一頭直觀感知的獅子,人類的意識結構從根基上是不會質疑它們的實在性、現實性、真確性和有效性的。
概念抽象運作在人類大腦中生成種種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一方面,它們是抽象運作的造就;另一方面,它們在人類意識結構運作的根基性要求中,會能動地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和驗證,獲得一種既高於直觀又高於抽象的,具有抽象和經驗統一的更高的實在性、現實性、真確性和有效性。並由此生成人類的概念制導的實踐活動、實踐認知和實踐創造。
七
語言是概念運動的中介、載體和表達。概念運動以語言方式造就語詞概念、語句概念和語篇概念,綻出了觀念、思想、知識、想像、虛構和自我意識的思維運動和精神建構,以及語言方式的溝通和對實踐行為的制導。對概念運動的勘察需要深入到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
人類的概念意識活動,首先是通過語詞為中介的指稱,賦予對象名稱,使得凡物皆有名稱。如用 「黃河」這個語詞,指稱被稱之為黃河的對象,賦予它「黃河」的名稱;以「泰山」這個語詞,指稱被稱之為泰山的對象,賦予它「泰山」的名稱;用「桃樹」這個語詞,指稱被稱之為桃樹的對象,賦予它「桃樹」的名稱;以「秦始皇」這個語詞,指稱被稱之為秦始皇的人,賦予他「秦始皇」的名稱,等等。
進一步通過指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使語詞獲得它的概念意義,成為語詞概念。語詞概念的特點是:
1、語詞概念是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開端,語詞概念既是概念的基元,亦是語言的基元。
2、在概念世界中,語詞既指稱實體對象,亦指稱摹狀對象和關係對象;既指稱直觀的經驗對象,又指稱抽象的概念對象。如,「山」、「水」、「陽光」等等的語詞,指稱的直觀的經驗對象;「自由」、「幸福」、「必然、「至善」等等的語詞,指稱的是概念對象,是抽象之抽象的指稱。
3、語詞概念處在不同的概念階乘上。有個別階乘的語詞概念、特殊階乘的語詞概念、一般階乘的語詞概念和根本階乘的語詞概念。如「老虎」是一個處於個別概念階乘的語詞概念;「動物」是一個處於特殊概念階乘的語詞概念;「物質」是一個處於一般概念階乘的語詞概念;「實在」是一個處於根本概念階乘上的語詞概念。一個語詞概念究竟處在怎樣的概念階乘上,是要根據它具體處在怎樣的事物概念關係中來辨析的。
4、語詞概念是一種指稱和定義的構造。定義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實指定義,二是詞組定義。
實指定義是指稱和對象聯結的倒置。當我們用一個語詞指稱一種對象時,反過來這種對象就成為這個對象指稱的實指定義。如,當我們用「牛」這個語詞符號指稱一個對象時,在這樣的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中,這個被指稱的對象就反過來成為了「牛」這個對象指稱的實指定義,即「牛」這個對象指稱的直觀規定。
詞組定義是一組性狀描述的語詞指稱集合生成。如,「牛」是一種哺乳動物,趾端有蹄,頭上長一對角,是反芻類動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車,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就是一組關於「牛」的性狀的語詞指稱組合描述生成的「牛」這個對象指稱的詞組定義。
定義的產生,同指稱一起造就了概念的抽象構造,它使身體方式感知的直觀對象成為了大腦意識活動中的具有概念抽象構造的概念事物。
詞組定義和實指定義各有優點。實指定義給出了對象指稱的直觀規定,詞組定義給出對象指稱的性狀描述。一般而言,實指定義是以直觀為規定的,是不會產生「指鹿為馬」的混淆的。詞組定義則往往會因使用不同的語詞組合描述,對同一對象指稱產生不同的定義規定,生成不同的概念意義。如對於「時空」的對象指稱,在牛頓那裡,時空是萬物運動的場所;在康德那裡,時空是一種心靈架構;在馬赫那裡,時空是一種感覺要素組合;在愛因斯坦那裡,時空具有物理的性狀,等等。我們看到不同的詞組構成和描述會產生不同定義規定和對象指稱的概念意義。
上世紀初,英國分析哲學運動試圖通過語言的分析和治療,通過標準語言公式的創立,讓所有的命題在輸入標準語言公式的運算中獲得邏輯必然的、唯一絕對的概念意義,由此消除因語言使用不當而產生的歧義。分析哲學的想法看似很有道理,實際卻走向了誤區。分析哲學的毛病在於,這一學派沒有深入地勘察概念生成、概念建構的原理,以及概念意義的多樣性、歷史性和更高綜合的發生;不了解不同的語詞組合性狀描述會產生不同的詞組定義,不同的概念意義是概念抽象運作的邏輯必然和概念世界的特點。
辯證地理解,不同的詞組定義產生不同的概念意義,雖然會帶來不同的分歧。但這樣的「缺陷」並不是缺陷:第一,它揚棄了唯一絕對的形上學;第二,正是不同的概念意義和分歧,反映了事物的方方面面,使的思想活動可以在歷史進程的變動中,概念抽象的新的湧現中,事物性狀的歷史變動中,驅動認識獲得更高綜合的視野和高度,生成更高層次的概念抽象、概念建構、概念意義、概念認知和概念實踐。
5、語詞概念以其抽象統攝生成事物的共性和共相。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靈,用一個語詞概念抽象統攝一切可以被這個語詞概念所統攝的對象時,就生成了一種共性的和共相的事物概念,以為這種共性的和共相的事物概念是世界的本有和本質所在。
談到語詞概念,不少學者,如金嶽霖主編的《形式邏輯》認為,不是所有的語詞都是具有概念意義的,實詞是表達概念的,而虛詞一般不表達。金嶽霖的這個見解是不對的。在概念抽象中,無論實詞和虛詞都是具有概念意義的。例如,「動物」是一個實詞,它指稱、定義和統攝一切被稱之為「動物」的對象,是具有概念意義的;「的」、「在」是虛詞,它們亦指稱、定義和統攝一切被稱之為「的」、「在」的對象,同樣是具有概念意義的。如,「的」用在定語後,表示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的領屬關係。中國的水稻,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都顯現了「的」這個語詞所關係到的對象指稱的性狀的定義所在,顯示了「的」這個語詞的概念意義。
在語句概念中,虛詞概念和實詞概念一樣重要,沒有虛詞概念,人類的意識活動就無以進行概念方式的組合聯結,獲得比語詞概念更為高級的語句概念。如在「我的書包」這個語句概念中,正是有了「的」這樣一個被稱之為助詞的虛詞概念,才能把「我」和「書包」這兩個實詞概念抽象運作地組合聯繫了起來,造就比語詞概念更為高級的語句概念,使概念的抽象運作從語詞概念走向語句概念。
在語法中,實詞包含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等,虛詞包含了介詞、連詞、助詞、象聲詞、嘆詞等。這樣的界分並不是絕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語詞進行了專名詞和摹狀詞的界分,按照羅素的界分,實詞所包含的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以及虛詞中的介詞、連詞、助詞、象聲詞、嘆詞等等,都是可以歸入摹狀詞的,是以各種各樣的摹狀對象為指稱、定義和統攝的。如,喜歡、高興、怎樣、因為、所以、譁譁、唉、哼,等等都是摹狀詞,是有它們各自的摹狀對象的指稱、定義和統攝的。
一般說來,我們可以把語詞概念界分為三類:
(1)實體詞概念;
(2)摹狀詞概念;
(3)關係詞概念。
於是就有了實體對象、摹狀對象和關係對象。金嶽霖認為虛詞沒有概念意義,其原因在於他不了解概念的本質在於,概念是一種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所謂對象,在概念世界中,既可以是實體對象,也可以是摹狀對象和關係對象;既可以是直觀的經驗材料的對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單元的對象;既可以是實詞對象,也可以是虛詞對象。好比虛數和實數,在數理世界中都是有它們的概念意義的。
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的進一步是從語詞概念走向語句概念,語句概念是比語詞概念更高的概念方式,它是語詞概念的組合。
一般而言,「牛」、「山」、「水」等等是語詞概念,「這是一群純種的奶牛」、「這是一座雄偉的高山」、「這裡的水勢浩大」等則是語句概念,語句概念是語詞概念的組合。
從語詞概念走向語句概念,對於人類的意識活動來說是邁出了抽象運作的更重要的一步。
語句概念的特點是:
1、語句概念是語詞概念的組合。
2、語句概念是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抽象運作。
3、語句概念提供了事物性狀描述和性狀規定的詞組定義,它使概念的定義,由實指定義擴展向了詞組定義。
4、從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運動產生句法。如,在中文語法中有「聯合關係」、「偏正關係」、「動賓關係 」、「補充關係」、「主謂關係」等句法結構,以及各種句式類型。
在概念和句法的關係上,分析哲學認為句法造就了概念。然而分析哲學沒有搞清:
第一,概念是一種以符號為標識的,指稱和對象聯結,具有指稱和定義規定,以及統攝功能的抽象構造,而不是句法的構造。
第二,句法是概念運動的產物。是概念從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的運動生成句法,而不是句法生成概念。好比在遊泳中,是遊泳生成規則而不是規則生成遊泳。
第三,句法不是先驗的和自我絕對的,它是在語言使用的社會歷史過程中習成的。中國學者石毓智在《漢語語法化的歷程》中指出,在漢語語法化的歷程中,先秦漢語沒有判斷詞「是」,唐代以前不存在「把」的字句,宋代以前缺乏體標記系統 「了、著、過」,元明以前不見動詞拷貝結構。漢語的語法化歷程說明,句法並不是先驗的和自我絕對的,句法在本質上是概念運動的產物,它的各種結構方式受到各民族不同環境、歷史事件和習俗的影響。
第四,一個對象的概念意義取決於它的定義。在實指定義中,它的概念意義是直觀的和當下的;在詞組定義中,它的概念意義是由所處場合關係決定的。不同的詞組定義產生不同的概念意義,如:「國家」的概念意義因其所處不同關係的,它的詞組定義顯現了多樣性:「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國家是一個暴力機關」,「國家是一個地區獨立的政治和經濟組織」,「國家是一種公共管理機構」等等,這些不同的詞組定義,使「國家」有了不同的概念意義。又如「人性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性是自然方式的」,「人性具有階級性」等等,使「人性」有了不同的概念意義。此外,一旦新的語詞概念湧現和加入詞組定義,就會使得一個指稱對象的概念意義有了新的性狀描述的加入和補充,使得對象的概念意義發生了社會歷史的進動,獲得更為豐富的概念內涵和概念意義。
由此,當分析哲學以為,通過一種標準的句法公式的設立,就可以使得任何一個命題達到絕對必然的唯一的概念意義,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也是違背概念生成和構造的多樣性、豐富性、創造性和歷史性的。
概念運動的語言方式的更進一步是從語句概念走向語篇概念。語篇是文本形態的概念構造。這樣的構造:
第一,它是語句概念的聯綴,在語言方式上內含著語詞概念到語句概念進而到語篇概念的運動。
第二,它使語詞概念和語句概念在不同的文本形態中,顯現它們文本情境的概念意義。
第三,它以文本的方式生成更為複雜的概念構造,綻出觀念、思想、知識、、想像、虛構、自我意識和實踐制導等等的思維運作和精神建構。
第四,它以文本為平臺,生成語篇概念的文本結構和文本體裁,如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詩歌、辭賦、小說,畫冊,以及法律、合同、契約等等的文本結構和文本體裁。
第五,在文本的平臺上,把各種直觀的圖示,即圖符指稱和圖符實指定義嵌入語篇概念,使得語篇概念獲得了文字和圖像結合,實指定義和詞組定義的結合,是語篇概念的獨特優勢。
語篇概念的特點是:
1、文本性。
語篇概念以語詞概念為單元,語句概念為聯綴,文本為平臺,生成語篇概念的思維活動和精神建構。
第一,它以文本的方式營造文本情境,使語詞和語句在文本情景中獲得它們的概念意義。一個語詞或語句在A文本情景中的概念意義,與在B文本情景中的概念意義是會有不同的,是有指稱和對象聯結的不同和抽象構造的不同的。
第二,它以文本的方式,綻出觀念、思想、知識、想像、虛構、自我意識和實踐制導的各種命題和概念建構。如,關於國家、關於本質、關於心靈、關於宇宙、關於上帝、關於自我,關於實踐等等的命題和概念建構。
2、情境性。
關於情境有種種理解,我比較贊成波蘭人類學家B.Malinowski所提出的兩類情境,即「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 。任一語篇的概念構造和概念意義,都包含了話語所發的情境性狀和文化背景。對同一對象和事件,相同的情境性狀和文化背景,往往會產生共同的概念意義的理解和贊成;不同的情境性狀和文化背景,則會發生不同的概念意義的理解和爭辯。如對於「儒學」,有歷代統治者奉之為教化的圭臬,有五四運動打到孔家店的掃,有於丹講座「心靈雞湯」的灌輸和讚美,等等。這裡就有人們所處不同情境性狀和文化背景,以及利益關係的不同和選擇。
語篇的情境性告訴我們,語篇的概念意義是同文本情境密切相關的。我們對語篇概念意義的把握,應當深入地勘察其情境所在和文化背景,才能獲得較為真切的認知。
3、文法性。
句法是語詞概念組合為語句概念的規範,文法則是語句概念組合為語篇概念的規範。在一般的理解中,文法包含了句法。這裡我把文法和句法相區別,主要是從語篇概念和語句概念的劃分上說的。語篇概念是文本的,語句概念是句式的。
語篇有不同的文本類型、結構方式和書寫規則。如詩歌文本的結構方式和書寫規則,新聞文本的結構方式和書寫規則,法律文本的結構方式和書寫規則,合同文本的結構方式和書寫規則,產品說明文本的結構方式和書寫規則,畫冊文本的結構方式和編排方式,等等。各種文本類型,以及它們的結構方式、書寫規則和編排方式,都不是先驗的、絕對的,而是在語篇的生成和使用的歷史經驗中逐漸習成和形成各自風格的。
4、載體性。
文本的載體有紙張、印刷、刻板、書本、報紙等等。產生了書本、圖紙、地圖、報刊、信件、畫刊,以及刻本等等的文本方式。在電子技術發展的今天,文本的方式進一步通過電子屏幕,獲得了文字、音頻和視頻結合的新的文本形態的發展。
八
何謂實踐是一個始終缺乏透徹解說的困惑。
什麼是實踐?把實踐放入人類意識結構和人類意識結構運動中考察,實踐是概念制導的求取經驗實證的活動,這種概念制導的求取經驗實證的活動,就是把頭腦中的各種抽象的、想像的、虛構的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在抽象和經驗的統一中展開概念之物的創造。概念制導的實踐使得生命意識的行為模式,從「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知性判斷」的行為模式,走向了「概念創造」的行為模式。
「刺激反應」的行為模式是建立在低等生物感覺細胞的層次上的,如,草履蟲在水中攝取營養質的「刺激反應」行為,豬籠草捕獲昆蟲的「刺激反應」行為,蜘蛛在蛛網上捕獲獵物的「刺激反應」行為,等等。
「知性判斷」的行為模式是建立在動物世界多元感官、神經迴路、大腦中樞和運動肢體組成的知覺系統基礎上。如,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體覺、性覺等等的多元感官組合和神經聯繫,以及知覺和記憶的合成等,在大腦中樞生成的知性判斷的操控運動肢體的主體行為。
「概念創造」的行為模式是建立在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導的基礎上。它通過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導,使人類的主體行為,從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創造。
自然之物利用和概念之物創造的區別是:
在動物世界我們看到許多動物,在長期生存適應的經驗積累歷史中,以各自的本能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自然之物,獲得生存和繁殖的本領。如,不少動物能夠利用泥土、石塊、樹枝、樹葉等建造巢穴,聰明的猩猩會利用石塊砸碎堅果取食,利用樹枝取食深藏洞裡的螞蟻,涉水時利用樹枝探測水深等。這樣的自然之物利用能力,我們還可以在植物世界中看到,如不少具有攀援能力的植物會利用大樹和其他可以攀附的自然之物,攀爬到高處,獲得更多的陽光。不少寄生動物會利用宿主為營養來源,繁殖和培育後代。自然之物的利用,是生命體以其身體方式的感知適應自然生存環境的生物性進化成果。
概念之物的創造則不同於自然之物的利用。以工具為例進行分析。
在人類和動物界分上,傳統見解往往以能否製作工具和使用工具為標誌,這樣的界分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對的。但問題在於工具的本質是什麼呢?人類是何以獲得製作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的呢?
較為普遍的認為是,工具是勞動的創造。可是令人困惑的是,不少動物也會勞動,如,生活在坦尚尼亞岡貝河國家公園的黑猩猩會摘掉嫩枝上的葉子,而後將嫩枝插進白蟻巢穴把白蟻粘出來;在動物世界中,動物學家拍攝了猩猩利用合適的石塊砸碎堅硬果殼,取食裡面的果肉。既然猩猩能夠利用樹枝、石塊,並有著和人相像的軀體形狀,為何它們的勞動未能在世世代代經驗積累的進化中,由簡單到複雜、低級到高級地發展出人類那樣的工具文明呢?
個中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裡的關鍵是要區分自然之物的利用和概念之物的創造,兩者是迥然不同的。自然之物利用是身體方式經驗意識活動所能達到的水平,概念之物創造則是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導的能動。人類的工具文明是頭腦中的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反饋於經驗實證求取的結果,是一種概念制導的,抽象和經驗統一的概念之物創造。
人類通過符號為標識的指稱,指稱和對象的聯結,以及名稱、定義和統攝的抽象構造,獲得事物的概念認知。在這樣的過程中,人類頭腦的概念方式會進一步把各種單一的概念認知組合為複合的概念認知,從而使人類的頭腦有了一種想像的虛構的能力,生成各種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當人類的頭腦把各種想像的虛構的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時,就產生了一種概念制導的人類實踐活動,即從自然之物利用走向概念之物創造的勞動。
人類早期的工具文明,如弓箭、長矛、陶罐等等,它們不是石塊、樹枝、泥土等自然之物的利用,而是概念之物的創造。這種概念之物創造的過程在於,人類在進行弓箭、長矛、陶罐的製作時,頭腦已經從感知材料的名稱和性狀的認知中,進行了一些極為簡單的想像的和虛構的概念輪廓的建構,在反饋於經驗實證的求取時,就會以這些概念輪廓為制導,操控人類的肢體運用自然之物進行製作,在一次又一次的製作中,以及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中,通過對頭腦中的概念建構的不斷調整和改進,以及再反饋,獲取合適的、有用的概念之物的創造。人類工具文明的特質是,它們是概念之物的創造。人類勞動的本質是,它是概念制導的求取經驗實證的實踐活動和實踐創造。
人類源於動物世界,是從動物世界中進化出來的。當人類還處在人種動物時代時,同猩猩以及那些極為聰明的動物一樣,達到了動物世界所能達到的自然之物利用的高度。這樣的自然之物利用的智能,要經過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導,才能走向概念之物創造的智能。
在自然世界中,蜂窩或鳥窩無論製作的多麼精細可嘆,它們始終是自然方式勞動的本能而不是概念方式制導的勞動創造,是自然之物的利用而不是概念之物的創造。蜂窩的製作和鳥窩的製作,對於蜂和鳥來說,是世世代代經驗歷史積累鑄就的本能,這種世世代代經驗歷史積累鑄就的本能,是沒有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導的。
由此,我們不能籠統地說勞動創造了工具,以及勞動創造了人,而應當深入地分清身體方式勞動和概念方式實踐的界別。搞清不是自然方式的勞動創造了工具和人,而是概念方式的實踐創造了工具和人。
概念創造,包括了精神文化的創造、物質文化的創造和社會歷史文化的創造,這些文化創造之間又是互為交集的。
九
造就具有人類智能的機器人,是當代電子技術的追求和嚮往。這樣的追求和嚮往,不僅關乎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走向。
能不能造就具有人類智能的機器人呢?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見解:
一種見解認為,人類可以通過電子技術和數理邏輯的結合,模仿大腦的神經活動,造就人類智能的機器人。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認為,「某些人說電腦永遠不能顯示真正的智慧,不管這智慧是指何而言。但我似乎覺得,如果非常複雜的化學分子能在人體運行使他們具有智慧,那麼同等複雜的電子線路也能使電腦以一種智慧的方式行為。」霍金由此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電子生命和電子智能的概念。智慧機器人的製作亦使不少學者擔心,人類將在不遠的將來製造出比人類智能更為強大的具有電子生命和電子意識的機器人,進而被這樣的機器人所取代和接替,並深深憂慮:「我們是在製造上帝,還是在製造我們潛在的終結者」。
另一種見解認為,算法和思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類智能是巨量神經元的極為複雜的化學活動,這種複雜的化學活動不是算法,不是數學,不是數據流。人類智能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上帝的賦予,人類永遠也無法依據自己的能力造就具有人類智能的機器人。
人類能否製作具有人類智能和超越人類智能的機器人呢?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何謂人類智能,人類智能是一種怎樣的構成,人類智能是怎樣生成和發展出來的,只有搞清了這些,思想才能獲得穿透,作出前瞻性的預見。
在概念理論的深入探討中所獲得的見解是:
1、人類的智能是概念智能,這種概念智能不是天賦的和先驗即有的,也不是在創生時刻由上帝置入的,人類的概念智能是有它的生成、進化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的,是有它的構造方式和構造原理的。
2、人類的智能發自於人類的意識結構,是身體方式感知和概念方式認知的聯結。這樣的聯結,一方面,造就了生物智能和文化智能的聯結;另一方面,造就了人類的概念智能,即概念制導的認知的和實踐的智能。
智能不是神秘的。在地球生命意識的發展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智能,即身體方式的智能和概念方式的智能。
一、身體方式的智能。
身體方式的智能,以直觀感知為機理,有兩種基本方式。
一是專項單一觸覺的刺激反應。這是智能的最為原始的雛形。專項單一觸覺能夠區分和擇取外部對象的刺激,生成刺激反應的主體行為。如種子對溫度的刺激反應行為,根系對養料和水分的刺激反應行為,向日葵對陽光的刺激反應行為,含羞草對觸動的刺激反應行為,細菌和病毒對受體的刺激反應行為、蜘蛛對蛛網振動的刺激反應行為,等等。
二是知覺系統的知性判斷智能。身體方式的知覺系統由多元感覺器官、神經迴路、大腦中樞和運動肢體組成。許許多多動物通過這種身體方式的知覺系統獲得各種內感的和外感的知性判斷,生成知性判斷的意識行為和智能。如採集和狩獵的智能,躲避敵害和尋求安全的智能,記憶調配的智能,利用環境、風向、它物等自然之物的智能,求偶的智能等等。人類同動物一樣擁有多元感覺器官、神經迴路、大腦中樞和運動肢體組成的知覺系統,因而和動物一樣具有身體方式的知性判斷智能。
電子智能的製作的第一步是要破解身體方式的智能,造就刺激反應和知性判斷的智能行為。電子智能的發展,目前在工業生產、深海作業和宇航探測中已經達到了各種專項刺激反應水平,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知性判斷的水平。而要達到知性判斷的智能,對於電子智能來說,最為困難的就是如何把各種感覺元件的感知信息攝入,轉變和合成為對象的知性樣式,並由此生成操控機體的自主判斷行為。
電子智能技術在這裡存在著許多重大的困難。
第一是對象樣式的生成。如,一般以為,視圖樣式是眼球晶體和視網膜的成像,是眼球的功能,大腦通過眼球成像而看見物體。然而,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一個普遍的事實是,當我們做夢時,夢是以視圖方式呈現的,在做夢時,並沒有來自眼球和視網膜的成像,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是如何呈現夢的視圖的呢?當然,人們可以說夢的視圖來自之前眼球和視網膜成像的記憶存儲,但問題是,眼球成像在大腦中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儲的呢?大腦又是如何能夠離開眼球和視網膜而生成夢的視圖的呢?夢的視圖在大腦做夢時的呈現,似乎是既沒有也不需要顯示膜和顯示屏的。那麼,大腦究竟是怎樣呈現夢的視圖的呢?這些問題很少有人琢磨。究竟是眼球和視網膜成像,還是大腦的成像呢?這是一個迷。
第二是行為的自主擇取。動物的各種自主行為是和身體方式的本能激發機制直接相關的。自然世界中的動物有著它們各自的本能激發機制,這種本能激發機制是在先驗和經驗統一的歷史積累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電子智能技術的發展來說,就需要深入地搞清動物,包括人類的身體方式行為的激發機制,以及已有行為的細分和綜合,並把它轉化為程序的自主操控。
霍金《果殼中的宇宙》中認為,「電腦在現時具有速度的優勢,但它們毫無智慧的跡象。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現有的電腦比一根蚯蚓的大腦還簡單。蚯蚓是一種智力微不足道的物種。」 怎樣來理解霍金的這種見解呢?!
二、概念方式的智能。
概念方式的智能以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導為機理,是概念方式的生成。
概念方式智能的特點是:
(1)它以身體方式的感知為基礎;
(2)它以符號指稱的方式,聯結身體方式的感知對象,把身體方式的感知對象轉化為具有名稱和定義構造的概念事物和具有統攝功能的概念認知;
(3)它以概念方式的抽象運作,生成各種複合的、想像的、虛構的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
(4)它以概念建構和概念圖像的反饋和制導,生成人類智能的實踐創造。
搞清概念運作的架構和機理,把概念運作的架構和機理轉換為電子程序的操控,是電子智能走向人類智能的必然取向。然而,對概念方式,對概念方式的生成和由來,對概念方式的構造,對概念方式的加入和制導的透徹論述,至今未見任何中外專著的論述。而問題的根本在於,沒有新的概念理論的創立和運用,電子智能技術是無以走向人類的概念智能的。
這裡所要提出了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越過身體方式的感知和判斷,直接地以電子技術的概念方式運作製作電子儀器的感知材料,生成和人類一樣的概念智能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人類的概念方式是以身體方式的感知材料位對象的,那麼可以設想這樣的感知材料也可以通過電子方式來獲得。例如,通過各種電子儀器來獲得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味覺的、體覺的,以及電磁的、紅外的、量子的、微分子的,等等身體方式感官所不能感知的感知材料為對象,通過電子技術的概念方式運作將種種電子感知材料的對象轉化為抽象的概念構造,進而展開概念的構造,概念的建構,概念的制導,使電子智能獲得人類概念智能能力,即概念智能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意識能力。這就是繞過肉體生命的感知材料和行為方式,直接地運用電子生命的感知材料,以電子技術的概念方式生成人類那樣的概念智能。
美國學者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談到了生命定義,有一段很重要的話:「科學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無論生命的定義是什麼,其本質都不在於DNA、機體組織或肉體這樣的物質,而在於看不見的能量分配和物質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樣,隨著科技的物質面罩被揭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內核是觀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質的信息流為基礎的。」
實現電子技術的概念智能,對於人類來說具有極為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它的重要性在於,它會以其必然的方式,再一次地改變人類的命運和生存方式。一方面,人類將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一個非肉體生命智能的物種。這個非肉體生命智能的物種,即電子生命智能的物種將會具有超越肉體生命智能物種的極大優勢。如,科幻電影《俠盜一號》中的智慧機器人所說,它可以在深空中生存。既不受食物、水、空氣、溫度、壓力、重力等肉體生存條件的局限;也沒有短暫的肉體壽命的制約。
第一步,這個新的電子生命智能物種,將進入人類生產、科技和生活的服務,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相助,把人類從繁重、艱苦、危險的工作和繁瑣勞累的家務中解放出來,為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弱病殘者提供不知勞累的家政服務,為孤獨者提供情感的,甚至性滿足的服務。可以預期,下一個大規模進入家庭和極富產業利潤的家用電器必然是具有家政服務和伴侶功能的電子智能機器人。
第二步,人類在創造電子生命智慧機器人的過程中,將力求和這個新的物種融合,把個體的觀念、思想、知識和自我意識,以數據的方式輸入電子智能的資料庫,把個人的觀念、思想、知識和自我意識的靈魂從肉體生命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短暫的生存走向長遠的生存。
第三步,火箭和宇宙空間的先驅者齊奧爾科夫斯基曾這樣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永遠不會生活在搖籃裡」。人類的肉體生命智能同電子生命智能的結合,將會更有力地推動和實現人類走向遙遠的宇宙星際開拓、殖民、生存和發展,使人類在浩瀚的宇宙中獲得無限廣大的生存之地,甚至可以從一個宇宙世界跨向另一個宇宙世界,從一個行將滅亡的宇宙跨入一個新生的宇宙。
人們擔心,電子生命智能的研製和開發,會製造出比人類更為強大的物種,這個物種完全有可能反過來終結人類。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正如人類發明了長矛、槍枝、蒸汽機、內燃機、汽車、輪船、飛機、宇航器、核能等等,它們會給人類帶來了種種難以避免的局部災難、事故和風險中,但更會給人類帶來了整體的、巨大的文明進步和命運的福祉。
一方面,宇宙的浩瀚和無限廣大容得下所有生命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人類在電子生命智能的創造中,會以創造者的更高智慧和風險防範,健全人類和電子生命智能的協同和融合,使自己成為未來世界的超人,走向更為高級的、充滿新的挑戰和希望的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