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小寶出去玩,正碰到一位媽媽帶著自家的寶貝也外出遛彎,同行了一段路程。
這個過程中,這位媽媽一直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手中緊緊抓著那根「遛娃兒安全繩」,而小寶貝則興高採烈的在玩「蹦石頭」,也就是從一個石頭地磚蹦到另外一個石頭地磚,地磚與地磚之間是略有距離的,對於2歲左右的寶寶還是有些難度的。
於是孩子費了好大勁兒,嘗試了幾種起蹦的姿勢之後,終於可以穩穩的蹦成功啦!孩子立即興奮的衝著媽媽喊:「媽媽,媽媽,我成功了!你看,快看啊!」
他的媽媽依舊頭也不抬的翻著手機,卻能夠讓自己的聲音保持高亢:「哇,寶貝你太棒啦!」
孩子有些茫然的回頭看看媽媽,再看看自己腳下的石磚,雖然越跳越好,但興奮度卻明顯越來越低。又蹦了幾塊之後,雖然屢屢得到媽媽的「讚揚」,但也覺得索然無味了,鬧著要走。
媽媽很茫然的抬頭看了看孩子,一邊繼續翻著手機,一邊言不由衷的說:「你剛才蹦的那麼好,怎麼不蹦了呢?你說要出來玩,那就繼續唄!」
孩子卻勾著頭絲毫沒有興趣了。
是啊,孩子怎麼可能會有興趣呢?
孩子很清楚,他雖然得到了「誇獎」,但是這種「誇獎」是不走心的,是沒有任何真正認可感的。所以,他沒有任何成就感,更沒有任何愉悅感,還不如回家看電視來的自在呢!
媽媽也許覺得很委屈:這麼熱的天,我又不是不陪你出來玩。滿身的汗,「浪費」著自己寶貴的時間陪著你出來玩,還不斷的「誇獎」你,你還不開心,不願意。帶孩子真是累啊!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賞識教育」嗎?要知道,「賞識教育」雖然鼓勵家長多「誇獎」孩子,但是所有的「誇獎」都是要由心而生、有的放矢,能夠對孩子的行為、舉止以及成就有真正的認可,才是真正的「賞識教育」。能夠準確找到孩子身上的亮點,建立他的信心,甚至能夠從絕望中讓孩子看到希望。
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句「你真棒」就覺得自己是在「賞識孩子」、「誇讚孩子」,自以為這樣就能夠讓孩子信心值暴增!
其實,對比於「被盲目誇獎」,也許孩子更需要媽媽用心的陪伴,更需要自己「被真實看見」吧!
【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及時準確的給他需要的意見和建議以及誇獎】
就像剛才寶貝的「蹦石頭」這樣的一種遊戲,也許對於成人來講真的沒有任何難度或者想要參與的感覺。但是既然是自己的寶貝喜歡,媽媽不妨讓自己參與進去最好。
和孩子一起蹦一蹦,孩子的興奮度就會上升幾個點。
和孩子一起競爭一次,孩子的興奮度立即就燃爆了。
讓孩子「贏」幾局,媽媽就會發現孩子能夠蹦的更遠,起蹦的時候也會更安全,而孩子的笑聲、尖叫聲、「媽媽、媽媽」的喊聲,簡直就停不下來。
這樣,孩子怎麼覺得活動沒有意思?又怎麼不和媽媽更為親近呢?
不要只做「手機」媽媽,不要以為自己的身體陪伴著孩子,保護他的安全就足夠了,更多的是要和孩子融入到一起,和他一起玩、一起玩到嗨,這才是用心來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同樣,當我們想要表揚孩子的時候,與其盲目的說一句「寶貝,你真棒!」不如說「寶貝,你剛才蹦石頭的姿勢太帥了,我好喜歡你蹦那塊紅色石頭時的樣子,帥呆了!」
做到具體的誇獎、細節的誇獎,孩子就能夠體會到來自家長的用心和讚揚。
這幾天我家小寶開始學畫畫,每次回來都拿著自己的畫作。而我都會告訴他,我喜歡他畫的這個線條,喜歡他塗的這種顏色,喜歡他給貓頭鷹做的黃色小鼻子……每一次具體的誇讚,都會然給小寶的眼睛充滿亮晶晶的喜悅。我能夠感受到他的開心和快樂!
小寶最開始也把他的畫給大寶看,大寶也總是會說「你畫的好棒啊!」後來,小寶就偷偷告訴我,哥哥根本就不懂畫畫!而且現在他再展示自己的畫給大寶看,就會煞有其事的指著圖畫,告訴哥哥自己畫的什麼!
所以,別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有時候,孩子從「不懂」到「懂」,可能就是一個不經意的時間點的過程罷了。
【經常受到盲目表揚的孩子,可能內心會更加脆弱】
在當今的社會,我們越來越想要自己的孩子有「抗壓、抗挫」的能力,能夠在順境中不驕不躁、坦然度過,也能夠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冷靜面對。
事實證明,經常受到盲目表揚的孩子,內心可能會更加脆弱、更不能面對失敗。
有研究表明,讓兩組智商相同的兒童由易到難做數學題。先給出一組簡單的題目,孩子都能夠成功解答。之後,對一組孩子進行讚美:「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組孩子則說:「你剛才很用心哦!」
然後,研究者再給出略有難度和非常難的一組題目讓兩組孩子們選做,當然,做出來後的物質獎勵也會不一樣。
結果顯示:被誇贊「聰明」的孩子,更傾向於選擇「略有難度」的題目;而被誇贊「用心」的孩子,選擇「非常難」題目的比例更多一些。
其實僅僅根據我們成人的經驗來講,也可以判斷出兩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被誇贊「聰明」的孩子,從內心就背上了「我很聰明」的包袱,也就是有了壓力,從而不願意接受自己「失敗」這樣的結局,因為「失敗」就可能意味著自己「不聰明」了!
而「用心」組的孩子,則在心態上會更加坦然一些。對於壓力,也許「更用心」一些就會解答出來,萬一失敗了,也許是方法不對,而不會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層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建議不要對孩子總是「盲目的誇讚」。這樣會讓孩子「迷失方向」,榮譽越多,壓力就會越大。
所以,在大寶上學的班級裡,大寶這學期還在總結說,因考試成績而流淚最多的,往往是班級裡的「尖子生」,老師屢屢誇獎的「好學生」或者「學習標兵」。他們總是會因為一次的考試失敗,甚至是沒有考100分或者沒有得第一名,而痛哭流涕。
大寶非常不理解這種心態,他還對我說,這次沒有考好,下次努力不就是了嗎?為什麼非要糾結一次的失敗呢?
而倘若考了100,他還會念念叨叨的對我開玩笑:「完了完了,下次我沒有進步的空間了,只剩下倒退了!」
很好,我很喜歡大寶這樣的心態。
【對孩子的誇獎,標準要從一而終,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情而改變】
我有一個脾氣比較暴躁的閨蜜,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人處事完全是兩碼事,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如此。
比如孩子的作業,心情好的時候她就誇孩子作業寫得又快又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說孩子寫作業又慢又拖沓……其實孩子的速度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自己的心而已。但是孩子卻會因為這樣的雙重標準而完全不知所措啊!
所以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學會平靜的敘述一件事情,比我們總是虛假的「誇讚」孩子要有效果得多。
比如可以誇細節:今天你的語文作業字寫得特別好;數學口算的速度比昨天快了2秒鐘;英文的發音和錄音上聽起來很像哦……
比如可以誇具體:今天暴雨來的時候你說「飛流直下三千尺」還真是形象具體;媽媽最喜歡你刷碗的時候放聲高歌的樣子;今天的地怎麼拖得這麼幹淨啊!
另外,為人父母要做到「不遷怒」,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下,還是單位的中堅力量,怎會天天順心、事事如意?遇到不開心的、不公平的事情也都是比比皆是。如何處理、消化這些負面的影響和情緒,真的是作為成人自己的事情,與孩子何幹?所以回到家裡儘量對孩子溫和一些很關鍵。
有時候孩子僅僅通過父母下班回家時進門的樣子,就知道父母的心情如何。遇到父母心情好就敢放肆一些,看到父母心情不好立即噤若寒蟬……其實這樣遷怒不過是滿足了自己一時的情緒,損毀的卻是孩子的拳拳之心,同時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不必要的「察言觀色」的能力,甚至會引發孩子遇事膽小怯懦的毛病出來。
前兩天發生的那起12歲的哥哥殺害了7歲的妹妹的悲劇,不就是因為哥哥擔心妹妹摔傷會受到大人的責怪,而乾脆選擇讓妹妹永遠消失?所有孩童事件的悲劇發生,一定是有可以追溯的淵源的;而淵源的根本,大多無法逃脫「家庭教育」這個關鍵。
關注孩子,不僅僅要關注他們是否長高了、吃胖了,也不僅僅關注他們學習成績是多少、考了多少分;更多的是要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讓孩子身心都能夠健康、健全的成長發育。
而誇獎孩子,同樣也需要有目標的誇獎、有事實可依、有據可循才好。媽媽用心觀察,遠遠勝過盲目誇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