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達345隻 棲息地擴大1100多公頃

2021-01-11 中國青年報

據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消息,2020年以來,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陽區域野外29個監測點位架設的紅外相機中,有17個記錄到秦嶺大熊貓的活動信息,累計拍攝到秦嶺大熊貓79次(同一位點半小時計為一次)。保護區成立26年以來,區內森林覆蓋率由83.5%增加到97.46%,秦嶺大熊貓數量由建區初期的31隻增加到現在的57隻,大熊貓棲息地向周邊社區擴大1100多公頃。戳視頻↓↓↓

多年來,陝西林業部門不斷加強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在探索實踐中形成了山脈保護的「秦嶺模式」。截至目前,秦嶺地區森林覆蓋率已達65.69%,自然保護地達118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形成。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以「秦嶺四寶」大熊貓、朱䴉、羚牛、金絲猴為代表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及以「秦嶺雙嬌」紅豆杉、珙桐為代表的野生植物資源持續增長。據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達345隻,增幅、密度均居全國首位。朱䴉保護被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範」,朱䴉種群數量由1981年發現的7隻,2015年的2000餘只,發展壯大到目前的5000餘只。羚牛數量近5000頭,金絲猴數量超過5000隻。(總臺央視記者 陳武 白龍飛)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陝西人,來給咱秦嶺大熊貓起名啦
    (省林業局供圖)陝西省林業局副局長、省林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劉保華表示,秦嶺大熊貓是秦嶺的生態精靈,保護秦嶺,就是保護秦嶺的生態空間,就是保護秦嶺大熊貓的棲息地。近年來,陝西省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動物廊道修復、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工程,大力推動秦嶺生態系統保護,不斷完善大熊貓自然保護地體系,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得到有效恢復。
  • 秦嶺大熊貓賣萌撒歡現場→
    研究中心,共有32隻大熊貓生活在這裡。秦嶺大熊貓是大熊貓的重要種群,秦嶺大熊貓的頭圓,看上去很漂亮,憨態可掬。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張丹輝說:「秦嶺大熊貓相對於其他山系的大熊貓,個頭更小,臉圓,嘴短,頭部像貓,顯得更加可愛,也被稱為『國寶中的美人』。」
  • 大熊貓的「快樂老家」――四川雅安大熊貓棲息地見聞
    從1957年起到1982年,中國先後從寶興縣調走野生大熊貓130多隻,其中17隻作為「國禮」贈送給原蘇聯、原西德和朝鮮、美國、日本、法國、墨西哥、英國等8個國家(中國共送出「國禮」大熊貓23隻,除寶興縣17隻外,雅安市天全縣也送出「國禮」大熊貓1隻,雅安共計送出「國禮」大熊貓18隻)。
  • 《大熊貓的春天》:關於胖達你知道多少?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立的三十多年來,主要攻克了大熊貓繁殖領域「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三個難關,圈養大熊貓種群基因多樣性不斷上升,數量穩定增長,截至目前,達到了二百八十八隻,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健康的、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種群。
  • 連接碎片化棲息地 生態廊道為物種繁衍搭起「鵲橋」
    近些年,秦嶺野生大熊貓頻頻現身、金錢豹帶崽「散步」,原因就是秦嶺隧道附近在2015年就建設了野生動物通道,恢復了秦嶺野生動物棲息版圖;在遼闊的林海雪原,橫貫俄羅斯和我國的東北虎棲息地之間的生態廊道,近日也發現了野生東北虎的新個體。可能很多人對生態廊道的概念比較陌生,其實,生態廊道指的是各個孤立生態系統之間的通道,可以方便物種擴散、遷移和交換等。
  • 食肉目的大熊貓為什麼偏偏只愛吃竹子?
    這些原因都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能供它們生活、攝取食物的竹林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50年至1985年間,陝甘川三省大型森工企業增長至近幾十家,且不含縣屬伐木場,採伐的森林面積為40多萬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大熊貓棲息地面積驟降。
  • 致敬:守護秦嶺大熊貓的鏗鏘玫瑰
    導讀: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地處秦嶺大熊貓保護區群落的中心位置。在保護區內分布著大量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是全國野生大熊貓分布密度最大的保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地處秦嶺大熊貓保護區群落的中心位置。在保護區內分布著大量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是全國野生大熊貓分布密度最大的保護區。在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九位女巡護隊員,她們常年堅守在深山,和男巡護員一樣上山野外巡護監測,下山數據處理分析。
  • 秦嶺主峰太白山冰凌溝5年來首現野生大熊貓
    6月中旬,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太白山管理分局的野外調查隊員,在秦嶺主峰太白山海塘河冰凌溝海拔2400米的地方布設紅外相機時,偶遇一隻亞成體野生大熊貓,這是自2015年冰凌溝區域野生大熊貓蹤跡消失後,5年來首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
  • 兇猛、力量和機會主義:野生大熊貓不是你知道的那個樣
    野外調查隊員在秦嶺主峰太白山冰凌溝發現的野生大熊貓(6月12日攝)。大熊貓對於人類活動相當敏感,因此註定會面臨長遠的生存挑戰。野生大熊貓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破碎化。在人類發展的數千年歷史中,秦嶺和岷山之間數百公裡的森林和溼地被開墾成農田、村莊和城鎮,身處秦嶺的300多隻熊貓被迫與四川、甘肅分隔。
  • 兩岸暨港澳專家研討大熊貓保育之道
    會上,來自主辦單位以及四川、陝西等大熊貓保護地和部分高校的專家學者就大熊貓的飼養管理、疾病防控、野化放歸、保育教育、科普推廣、公眾參與等多項議題舉辦了20多場專題報告,並展開密切交流。同時,5家主辦單位還聯合籤訂第六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大熊貓保育教育研討會倡議書,內容包括加強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研究、大熊貓易地保護研究、大熊貓遺傳多樣性研究、跨領域合作交流及推動公眾參與大熊貓等瀕危動植物保育教育工作等。近年來,中國加大大熊貓保護研究力度。
  • 從鄧池溝到國家公園 大熊貓家園修復路
    作為科學發現大熊貓的起源地,自1869年阿爾芒·戴維在鄧池溝科學發現大熊貓後,鄧池溝便名揚世界。也正因為大熊貓,鄧池溝周邊400平方公裡,被全部納入蜂桶寨鄉自然保護區紅線範圍,通過生態保護與修復,以最大程度保護野生大熊貓的生活棲息地。而今,在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中,我省野生大熊貓棲息地不斷修復,面積覆蓋達兩百多萬公頃。
  • 四川繁育出12隻「鳥中大熊貓」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 圖據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近日,有著「鳥中大熊貓」之稱的綠尾虹雉籠養種群迎來了一個重大突破:截至2019年,四川共繁育成活綠尾虹雉12隻,實現籠養種群翻一番的目標。而就在兩年前的2017年底,全世界綠尾虹雉籠養種群僅剩11隻個體。
  • 美麗秦嶺我的家│多重保護讓國寶「人丁興旺」
    陝西省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植物管理站動管科科長馬陽說,先後建立了16處(其中國家級13處)以保護秦嶺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面積約35萬公頃;加強保護研究,基本攻克了大熊貓人工繁育中存在的「發情難,配種難,育幼難」三大科研難題,完善了大熊貓人工種群譜系,建立了大熊貓精子庫,提高了人工繁殖水平。特別是凍精製作,激素測定技術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 大熊貓的野化放歸路
    耄耋之年的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錦矗院士表示,「在圈養大熊貓繁育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的當下,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大熊貓真正的家園——野外,是正確而急迫的選擇。」圈養大熊貓的野化放歸現狀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遭遇過哪些困頓?記者來到四川雅安等地,一探究竟。緣 起隨著三大難題陸續攻克,大熊貓繁育碩果纍纍:2002年僅有161隻,至2017年底,達518隻。
  • 4隻秦嶺大熊貓「萌寶」出生!快來給它們起名字吧
    2020年,陝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成功繁育出4隻可愛的大熊貓寶寶。現在這幾個小傢伙慢慢長大,身體健康。陝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決定為這4隻秦嶺「萌寶」面向社會各界徵名。2020年8月17日12時56分,大熊貓永永產下一隻雌性幼崽,體重152克,母女平安。
  • 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開展「大熊貓秦嶺亞種生活習性初探與生態環境...
    在觀音山自然學校,師生們接受了保護秦嶺大熊貓、保護大熊貓棲息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走進周至 學習保護大熊貓的知識  通過查閱資料,同學們了解到:2017年,陝西省政府建設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2019年也是國寶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秦嶺大熊貓亞種主要分布在秦嶺腹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