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卻為何不給他筷子,其中有什麼玄機用意呢?

2020-12-27 撥開迷霧見真象

眾所周知,秦國的強大是因為實行了商鞅推行的新法,讓秦國的人民人人依法行事,依法辦事,雖然說商鞅之法有些條例非常的嚴苛,但也讓許多秦國人民人人畏之,讓秦國的人民對於秦朝的統治更加變得人心所向了,所以秦朝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的如此強大,眾所周知秦朝過後就是漢朝,所以秦朝一些相應的規定到了漢朝還是有很多被沿襲下來了,就像漢代的一些大將在執行秦朝的相關軍事規定,對於漢朝的軍事力量的籌備和壯大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軍隊講究軍法如天,必須要從嚴治軍,所以秦朝的制度特別適合強兵政策。

然而漢代也是特別遵從儒家思想的,在這個朝代的文化思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要在穩固中求發展,所以既要講究規矩,又要學會變通,至於這兩者如何平衡就是一個尺寸拿捏的問題。若是拿捏不好就會引起矛盾和分歧,就像漢景帝和大官周亞夫一樣,往往因為二者對於待事情的意見和思想不同我產生了誤解和分歧。

根據相關史籍記載,喜歡變通的漢景帝再一次請客吃飯的時候,讓值守規矩不知變通的周亞夫這一塊未經分解的大肉塊,卻不給他筷子用,對於這樣一個舉動,其中有什麼玄機呢?漢景帝對於周亞夫當大將軍的時候可以為了漢朝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的行軍帶兵打仗的做法卻讓漢景帝十分的心悸,對於上級甚至是皇家的指令有點不屑一顧,但對於律法所規定的規矩卻是十分的尊崇,這讓高高在上的皇帝認為自己的將軍卻不聽命於我,只聽命於規矩,那我這個皇帝當的還有何用呢?於是便將周亞夫調整為文官了,不再讓他當武將了。周亞夫所奉行的行軍打仗那一套規矩卻不能讓他很好的當一個文官,他對於某些政治事情只有反對的態度,這讓他樹敵頗多,就連漢景帝也十分惱他。所以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的時候,給他一大塊肉卻不給他筷子,意思就告誡讓他按照皇家的規矩來辦事,聽命於自己。

其實,歸根結底都說起來,周亞夫遵守規矩沒有錯,漢景帝要知變通也沒有錯,每個人在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決定和側重點,所以絕對不可能出現別的人都可以百分之百的認同自己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劉邦孫子請周勃兒子吃飯不給筷子,還逼死了周勃兒子,這是為何
    周勃 按道理來說,周勃是漢文帝即位為皇帝的最大功臣,應該好好獎賞才對,為何漢文帝會把周勃下了監獄,還準備殺他呢?結果漢景帝不管周亞夫是否同意,仍然將匈奴降將封為侯,這引發了周亞夫的辭職抗議,漢景帝還批准了。 之後,漢景帝將周亞夫招入宮中,請他吃飯,但是不給周亞夫筷子,周亞夫生氣了,找管事的人要筷子,漢景帝馬上就說了:難道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不情願地向漢景帝跪下謝罪,然後漢景帝讓周亞夫起來,只說了一個字起字,周亞夫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 皇帝請他吃飯,卻沒給筷子,論情商的重要性
    周亞夫這個人,知名度在當時以及在如今,都是非常高的,大家聽過看古裝電視劇、閱讀歷史書籍等等方式,應該對他這個人,都是有所了解的。周亞夫生活在西漢的時候,是當時名氣很大的一個將領,能力也是非常強大的,當時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帝,都非常欽佩讚賞他。周亞夫的實力有多強大呢?
  • 皇帝請將軍吃飯,給肉卻不給筷子,將軍給皇帝甩臉子,命沒了
    漢景帝時期有一位大將軍,名為周亞夫。這周亞夫功勞眾多,但是在一次在吃完漢景帝準備的宴席之後,卻引起了漢景帝的殺念,最終也因此而喪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漢景帝時期,漢朝內部還不是十分安定,而周亞夫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勞,鑑於此,漢景帝感念他的功勞,提拔他為丞相。要知道在漢朝,丞相之位可是很高的官職了,幾乎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令人尷尬的是,這周亞夫從未擔任過這樣重要的官職,且只會行軍打仗,卻沒有什麼文化,作為丞相實在是有些難為他了。
  • 皇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他筷子,丞相飯後離席,皇帝說:此人不可留
    不過,他倒是個極為有才華之人,不僅僅是頂著一個「侯爺」的名頭,而是名副其實,且一個「侯爺」之名也是難以將他的本事所呈現。不管是馳騁沙場,還是揮斥朝堂,都是個大才之人。 每每提及周亞夫,世人最先想到的便是他那大將之風。他是個極為優秀的將軍,生平是優秀戰績無數,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是「駐軍細柳」和「平定七國之亂」。
  • 漢景帝那麼有名!為何後世評價不高?他究竟幹了什麼齷齪事?
    漢景帝因此被後人奉為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景仰、膜拜的好皇帝,卻先後做出了怒殺吳太子、餓死鄧通、腰斬晁錯、冤死周亞夫,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的事情來,無不暴露了一代明君暴戾殘忍的另一面。(圖)電視劇《美人心計》中的劉啟,劇照,高昊(飾) 劉啟(前188—前141),漢文帝劉恆的第四子,因為三個哥哥早死,才幸運地被立為太子。
  • 皇帝請群臣吃飯,這個將軍沒給筷子,將軍轉身回家交代後事
    皇帝請群臣吃飯,這個將軍沒給筷子,將軍轉身回家交代後事大家都知道嗎?西漢名將周亞夫有平定「七國之亂」、再造社稷之功,是漢景帝最可依賴的國家柱石。不過讓人倍感意外的是,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最終卻因為一頓飯讓景帝對他產生了懷疑,逐漸滋生起處決他的心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雖然武將對於封建王朝的地位無可取代,但是每個封建帝王對於武將的感情又都是極為複雜的,因為他們一方面需要武將為其鎮守邊疆,開疆拓土。同時又不得不防備他們篡權奪位,因為他們手下都擁有兵權,隨時能對封建帝王的地位造成威脅。
  • 周亞夫:從將軍到丞相|出色的軍事家,失敗的政治家
    周亞夫,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官至丞相。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歷仕漢文帝、漢景帝兩朝,然而卻未得善終。周亞夫,軍事才華卓越。作為西漢悍將,周亞夫戎馬一生,為大漢王朝的鞏固和統一立下過無數功勞。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便是其駐軍細柳抗擊匈奴和平定「七國之亂」。
  • 皇帝請愛將吃飯,有意不給筷子,愛將憤而離席,皇帝:此人留不得
    這倒勾起了漢文帝的興趣,他讓文官進去告知周亞夫後,其才出來迎接,且中途不行任何君臣之禮,還對漢武帝解釋道,將士要時刻備戰,軍裝必須穿在身,跪拜實為不便,還請文帝海涵。漢文帝聽後十分欣賞,對周亞夫留下很深印象。
  • 中國傳統筷文化:筷子如何象徵政治,又是如何影響中華文化的?
    筷子不只是一種飲食餐具,人們通過筷子聯想到其象徵意義,並逐漸將筷子與政治相聯結當我們使用筷子吃飯的時候,要求我們拿筷子的手一定要姿勢正確。做到兩根筷子協調配合,一致運動,這樣才能夾住菜,也就是暗示只有「團結,正直」才能最終達到目標。因此古人也多用箸來讚賞人的正直,剛正不阿。
  • 皇帝:把這塊沒切的牛肉吃了,將軍:我拿雙筷子,皇帝:你活膩了
    要是處理不好的話,即使君是明君,治國有方,卻不敢放手讓臣子去做;臣是良臣,忠臣,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能很好地施展才華。所以,為了君臣同心協力,共致太平盛世。需要君臣互相信任,互相負責。這位將軍,就是周亞夫,他是西漢名將,戰功赫赫。但是卻不擅長,不懂得調劑君臣關係,不懂得溝通,最後死在自己的不知變通,愚鈍粗疏上面。
  • 冤殺恩師、逼死親子、苛待功臣的漢景帝,為何被後世尊為仁君
    ,其中劉榮為長子。 由於漢景帝弟弟、梁王劉武的堅守和大將周亞夫的出色指揮,吳楚七國之亂雖然聲勢浩大,也僅僅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平定了,尤其是周亞夫,他在這次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可謂是居功至偉。
  •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為突出。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莊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一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於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於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讚他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
  • 「周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令,不聽皇帝詔令 」
    周亞夫下令放行,天子車駕進入軍營,士兵通告天子的侍從:「將軍有令,軍營不得駕車奔馳。」漢文帝只好命馭手攬住韁繩,慢慢行駛。周亞夫手持兵器向漢文帝行拱手禮說:「臣身穿鎧甲,不便於行跪拜禮,請準許臣行軍禮參見陛下!」
  • 談一雙筷子的文化基因
    筷子,作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餐工具,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看似簡單,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筷子,這一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基因裡,天南海北,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都在傳承它的文化與內涵。
  • 陝西故事 周亞夫軍細柳
    導駕官已經喊得氣急敗壞了,只剩下罵娘了,爾等不擺鮮花水果,不鋪紅毯也罷,這劍拔弩張的樣,那像是準備迎駕聖上,這他娘的是殺敵的架勢啊,小小將軍也敢攔天子車駕,你有幾個腦袋夠砍的。
  • 大漢名將周亞夫是怎麼死的?因為廢太子案,被皇帝一步一步逼死的
    所以,竇嬰被皇帝封為魏其侯,而周亞夫被皇帝封為條侯。景帝還沒有廢除太子劉榮時,竇嬰就是太子太傅,貴為太子的老師。所以,當聽說劉榮被廢後,他馬上朝見皇帝,積極進言,怎奈皇帝不聽,依舊是我行我素。之後,竇嬰向皇帝請病假,去到長安郊外修養,說是生病,實則是變相的罷工,以這種辦法反對皇帝廢立太子這件事的決定。
  • 漢景帝酒後錯誤「寵幸」一宮女,本不想承認的他,為何不得不承認
    漢景帝這個皇帝很有意思,他喜歡小美女。長公主劉嫖就是他的姐姐,劉嫖為何能夠得到漢景帝的信任呀,說白了漢景帝喜歡的小美女,都是劉嫖給他介紹的。有了這樣的好姐姐,他當然要視為「珍寶」了。劉嫖的地位,當然是別人比不了的了。這就是所謂的投其所好吧!
  • 許負給周亞夫相命,三年封侯,八年拜相、九年餓死,真的嗎?
    等文帝來到軍帳之內,周亞夫也不行大禮,只是身子微微一躬,作了一個揖,說道:「軍營之內,甲冑之身,請允許臣以軍禮叩見。」文帝見了這般情形,非常感動,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了軍禮,說道:「這才是紀律嚴明的軍隊啊,有你們守護國門,朕就放心了。」
  • 劉徹被立為儲君後,漢景帝為什麼要逼死廢太子劉榮?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子嗣最昌盛的皇帝,僅兒子就有十四個,其中當過太子的有兩個,其一是皇長子劉榮,其二才是皇十子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漢景帝之所以廢長立幼,是慄姬與王姪兩位妃子後宮博弈的結果。(出自《史記·酷吏傳·郅都》)試想,兒子莫名其妙死於中尉府,漢景帝為什麼既不氣憤也不震驚?反推不難猜測,對於劉榮的死,他是有心理準備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切正是在他的默許和支持下進行的,是漢景帝逼死了廢太子劉榮。那麼,漢景帝到底為什麼要對親兒子痛下殺手呢?